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育儿百科
作者 (美)理查德·洛夫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理查德·洛夫长期关注儿童与自然议题,在本书中他点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令人震惊的隔断。作者以他亲身采访过的众多案例,结合包括环境心理学,自然史学,人类生态学,神经生物学,教育心理学等各领域学者的论点与多年研究证据,点出自然栖息地的消失,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隔绝,如何使得现今在电子产品环绕中成长的下一代,大量出现过胖,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抑郁症状等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

这是第一本总结了众多领域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研究成果的书籍,作者不仅仅敲响了一记警钟,更分别从家长,老师,教育学者,政府单位,都市计画等各个面向,提出为治愈这一断裂的现况的实用改善之道,包括父母如何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足症状;教育者如何将孩子从教室解放,藉由丰富的自然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市规画者又如何打造出绿色城市,让孩子从小沉浸在大自然里。

作者以优美动人的笔触,铿锵有力的语调,引领读者重温自然美梦,并深刻思考我们下一代与大自然的未来。

内容推荐

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他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这是第一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目录

第一部分 儿童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第一章 自然的礼物

第二章 第三边疆

第三章 自然游戏非法化

第二部分 为什么儿童(以及我们自己)需要自然

第四章 爬上健康之树

第五章 感觉生命:大自然VS无所不知的脑袋

第六章 “第八智能”

第七章 孩提时代的天赋:自然如何培养创造力

第八章 自然缺失症和恢复性环境

第三部分 好心的结果:为什么约翰尼和珍妮不再出去玩了

第九章 时间和恐惧

第十章 恐惧综合征

第十一章 贫乏的自然历史知识:教育阻碍孩子亲近自然

第十二章 未来的自然守护者从何而来

第四部分 自然与儿童的重逢

第十三章 把自然带回家

第十四章 应对恐惧的智慧

第十五章 乌龟的故事:把自然当作品德老师

第五部分 丛林黑板

第十六章 自然学校的改革

第十七章 野营复兴

第六部分 仙境:开辟第四边疆

第十八章 撒切尔法官的教育:自然游戏的合法化

第十九章 野性城市

第二十章 野性在那里:新回归土地运动

第七部分 感受惊奇

第二十一章 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

第二十二章 浴火重生:发起一场运动

第二十三章 一切仍在继续

关于《林间最后的小孩》的评论

致谢

试读章节

生物绝对性的终结。我们是老鼠还是人类?抑或两个都是

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这个时代是没有生物绝对性的,甚至连生命本身的定义开始不确定。

1997年的一个早晨,全世界的报纸都刊登了一张令人不安的照片:一只长着人耳朵的无毛老鼠。这是马萨诸塞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成果。他们把人类的软骨细胞注射到可降解的聚酯纤维人耳形骨架中,再将其植入老鼠的后背,发育成人造的耳朵。

从那之后,有关机器、人类及其他动物的混合体的报道一个接着一个。国际技术评估中心,一个由两党联合设立旨在评估科技对社会影响的非盈利机构,认为这类研究隐匿在公众的视线外至少有20年了。截至2000年,几百种动物的生命形态通过基因工程被创造出来,并被授予专利权。其中至少24对人类基因,包括决定人类发育生长及神经的基因,已被植入老鼠及灵长类的动物,创造一种叫做“嵌合体”的动物。这些新的动物目前主要用于医学研究,但有些科学家也在认真考虑这些“嵌合体”走出实验室的可能。

想想在当今时代成长对于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对自然的体验,对生命的定义,已经或者马上就和我们大人的体验完全不一样了。在我们小时候,人是人,老鼠是老鼠,一切都很分明。而最新一些技术在暗示我们:从原子和分子层面,生命和非生命物质无本质差别。有人甚至以此来证明把人商品化的合理性,文化内涵的缺失使生命沦为机器。

21世纪到来之际,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设计出第一台真正的能够运动的纳米机器——用显微镜才能见的微型机器人,这个微型机器人有推动器、发动机,从有机分子获得动力。其中的一名研究人员说它打开了“在细胞层面机器制造的大门”、“使得机器与生命系统融为一体”。在阿尔布开克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有科学家预言“智能广布”系统将迅速地提高纳米机器人的组织及交流能力。他说:“它们能协同做一个机器人无法做的事,就像蚁群一样。”几乎同时,艾奥瓦州一位昆虫学家发明了一种把蛾子的触须与微处理器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当触须嗅到炸药的气息时,它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制造了有七鳃鳗脑干的微型机器人。在马里兰州的洛克威利,有一家公司把细菌附加在微芯片上,并声称他们发明了“生化芯片”。

我们再也无法以文化为核心追求自然的完美了。对于以前的孩子来说,几乎没有比大树更完美的生命形态。现在,研究人员从病毒或细菌里提取基因,给树注射,目的是让树快长,生产更好的木材,或是清除土壤的污染物。2003年,五角大楼高级国防研究项目处资助研究人员培育一种遭到生化攻击时能变色的树。加利福尼亚大学则大力促进“树的计划生育”,用基因控制的方式创造一种会“花更多精力生产木材而不是谈情说爱的太监树”。

对于婴儿潮一代的人来说,这些新闻显得奇特、怪异,令人不安。而在第三边疆时代长大的孩子们对此却习以为常。

对动物的超智能化理解

从狩猎和采集时代,孩子们就开始了解人类与动物的相似之处。但今天的孩子却以更为智性的方式理解这种关系。

这种新的理解是基于科学知识,而不是神话或宗教。比如说,《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研究成果描述了动物如何创作音乐。对鸟类及驼背鲸歌曲的分析表明,它们会和音乐家一样运用发音技巧并遵从同样的作曲规律。鲸鱼之歌曲甚至还有押韵叠句、分小节。研究人员说:“鲸鱼将其作为一种助记手段来帮助自己复杂的记忆。”根据他们的研究,从生理学角度看,鲸鱼还可以选择使用无节奏不重复的音调,但是,它们选择了歌唱。

这些知识不能替代直接体验,但的确可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我希望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他们共存的生物。当然,与动物的浪漫接触,比如和海豚一起游泳,可以缓解我们的孤独感。不过自然不总是如此温情脉脉,比如渔猎,或是尼克·雷文把肉放到餐桌上的方式,常常是残忍的。完全不让孩子们知道自然原始粗粝的一面,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自然都没有好处。

来自图森的迈克·图·郝赛斯说:“看看那些热衷动物权益保护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数都是优越感十足充满叛逆的城市小孩。”迈克·图·郝赛斯是“结束针对美洲印第安民族种族歧视同盟”的创始者,他们支持土著人,如一直以捕鲸为生的西北部马考族。他说:“这些年纪轻轻的动物权益保护者所接触的动物要么是宠物,要么是在动物园、海洋世界或是赏鲸(现在是摸鲸)之旅中见过的。他们根本不知道食物从哪里来,包括他们吃的大豆和其他蔬菜。”

比起图·郝赛斯,我愿意更正面地理解动物权益保护运动,不过他的观点也确有道理。

接触自然:亦远亦近

不管图·郝赛斯说什么,即便是生命的定义有不确定性,实际上更多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却在不断增加。在很多城市,人类与野生生物正以至少消失了一个世纪的方式相互交往。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美国鹿的数量创百年之最。

社会历史学家及城市理论家迈克·戴维斯在其《恐惧的生态学:洛杉矶与灾难的想象》一书中描述了“荒野”与“城市”之间新的辩证关系:“曾为农庄环绕的大都市洛杉矶,现在周围都是山和沙漠。在所有非热带的大城市中,洛杉矶有最长的荒野边界线,边界上房屋与牲口棚突兀地排在一块……北美黄铜色的郊狼现在成了好莱坞与托卢卡湖街景中必不可缺的部分。”英国《观察家报》有个记者写道:“[美国]移民及其后裔用战争般的残忍驯服环境。清除了本地土著人之后,他们紧接着又开始清除熊、美洲狮、北美郊狼及野禽……然而美洲狮存活了下来。洛杉矶是世界上唯一有受害美洲狮保护组织的城市。”

21世纪中叶,许许多多的美国人怀着拥有自己的房子和一小块土地的梦想,搬往郊区,那时还有扩展的空间。今天,恐怕无处可去了。大型购物中心、人工景观和契约管理这些主流发展模式不仅占领了南加州和佛罗里达州最重要的商业区,也包围了这个国家大部分的老城区。如此高密度的发展留出的自然空间比从前郊区还少。一些新兴城市的自然空间甚至比老工业区还少。

事实上,虽然美国仍然拥有某些边疆和开放空间,但西欧的城市从规模和质量都比美国城区或城郊更绿。弗吉尼亚大学城市与环境规划系的教授蒂莫西·比特里在《绿色城市运动:向欧洲城市学习》一书中写道:“欧洲人对于城市的理解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城市,绿色设计非常流行,“有这样一种理念,城市本该是自然之地。在美国,城市与’自然之间的隔绝,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或许是因为生态资源及土地的扩张性,我们倾向于认为自然在远方,比如国家公园、国家海岸和荒原。”

以上这些趋势使得美国的孩子们正在去自然化,这个过程可能与微型机器人或是嵌合体的发明同样神秘,不过对儿童去自然化的研究肯定比后者少很多。P14-17

序言

关于儿童与自然的疏离,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动物。这种令人担忧的异化,今天正在加速。我最早受到触动,是大约20年前,读到三毛的《塑料儿童》。说她在台湾邀几个孩子去看海,以使他们领略自然之美。孰料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6点半动画片要开始了!

一直以为欧美国家的情况会好些,因为他们更为崇尚体育和户外运动,城市生活与自然的联系也更密切一些。理查德·洛夫的这本《林间最后的小孩》打破了我的想象。事实上,“去自然化”的生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的确,这本书具有开创性和振聋发聩的作用。作者透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历程,揭示了正变得日益强大的导致儿童与自然疏离的新因素:空调、电视、动画片、电子产品、治安状况……以及网络。一个孩子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才有电源插座。

儿童与自然的脱离有一些直接的后果。新一代人不再关注“红红白白的牵牛花,红红白白的三叶草,还有那鹟鸟的歌声,还有那三月的羔羊、粉红的猪仔、驴崽和牛犊……”它会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间接地,它则损害着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一个从小对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长大之后怎么会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命运呢?

早在卢梭的《爱弥尔》、梭罗的《瓦尔登湖》中,就揭示了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质。这本被誉为可以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相媲美的书,并未止于一味的担忧和警示,沿着卢梭和梭罗向自然学习的方向,作者为救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主张。拉近生活与自然的距离,重新建立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结,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成为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包括种植和园艺之类让孩子亲近自然的传统方式,更多地带孩子走进自然,户外活动、散步和露营,野外垂钓和野外动物观赏,等等。这一变革的主题得到教育学理论的新支持。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起初提出的7个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之外,又补充了第8个智能“自然探索”或“博物学家”智能。这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对物体进行辨析和分类的能力。

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更具根本性地,是改变将城市与自然对立、城市与自然隔绝、所谓“自然在远方”的空间规划。《林间最后的小孩》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疆域,它关于建设“野生化的城市”的主张,使此书超越了对家长和教师的指导,而成为规划师和建筑师的绿色指南。与一般意义的“生态城市”有所不同,它更强调对本真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态的保留和兼容。例如通过计划用地、建筑设计以及公共教育将城区中的一些空间转化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基因多样化的自然走廊。关键在于,这并非是一种“生态乌托邦”,例如,芝加哥市不仅保护野外空地,并且重视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林荫道、河流廊道以及其他自然地貌,扩大城市已有的公共用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将空地的利用放在首位,而非建筑形态;提倡不确定性,改变一成不变的建筑模式,以唤起自然周期性自我修复能力。“绿色都市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迅速发展。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市,绿色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北部的原始森林,城区则致力于“为儿童玩耍和居民社交提供一个野生的、绿色的、机动车禁行的场所”。瑞典的哥德堡市周边有60个农场,有的对公众开放,居民们可以自采浆果和蔬菜;有的是供儿童游玩嬉戏的农场;还有作为残疾人专用的骑术训练场。新建居民区中心,还可见小片的牧场、牲畜和农场建筑……

《林间最后的小孩》告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危机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而新文明的曙光和坐标也已清晰可见。在这一人类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地位十分独特,而且举足轻重。作为自然之友的一员,我们亲历了早期参与野外活动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生态和环境领域的大学生;也目睹着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和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与自然的彻底决裂,他们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物种,都市中与世隔绝的“宅男宅女”。

正如作者所说,人与自然间有意义的联系对人性、对人类都是必要的——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种群,它对我们的生存和精神需要都必不可少。作为21世纪的自然之友、自然之子,他理想的状态是生存在大自然和互联网之中,成为一个保持自然属性的地球村村民。也就是说,网络应当是我们更密切地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桥梁和纽带,而不是封锁和屏蔽。我们需要重建与自然的联系,归真返朴,正本清源;需要不断地走进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动物和植物;需要使城市更加自然和野性盎然;需要重温这样的至理名言:

“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爱默生)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蕾切尔·卡森)

2009-5-7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讲述了我们和孩子在迈入21世纪过程中个人和历史所经历的处境,是我读过的这方面最简单、最深刻、最有帮助的书。

——《地球之梦》作者托马斯·贝瑞

真实,研究充分,文笔出色的一本书……第一个提出我们无法否认的问题。

——《亚特兰大宪政报》

洛夫的新书引人深思……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讨论,并提出重要问题。

——《亚特兰大宪政报》

洛夫通过这本兼具学术与实用性的书,为更健康、更绿色的明天指明了方向。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洛夫主张的无药品“自然”疗法对很多流行的现代病都有效。

——《奥杜邦》杂志

父母、教育者、治疗师和城市管理者如果认真地对待洛夫提出的“自然-儿童团聚”的倡导,都可从中获益。

——《科学美国人》

很重要而且第一次提出……洛夫如此急迫而郑重地告诉我们:妈妈日复一日地告诉我们,“出去玩吧”,她们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一英寸厚的书里承载着警示,警示我们不能培养完全自动化的孩子。

——《纽约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6: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