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饲、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本书对徽州和太湖的风俗民情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为我们描述了江南水乡的迤逦风光。
徽州十记
给我一个回来或者离开的理由。
上午的时候,阳光在渡口停了很久,不远处的村子口,大树底下的目光,是依依的惜别还是款款的守候?是刚离开生死相许的楼头,还是要回到最初出发的码头?是不久以前还是很久之后。我们经历的岁月啊,是娓娓道来还是欲说还休,我们只是于无人的夜晚,在心底里喃喃地说了声——徽州。
太湖十记
这是最经典的江南和最纯粹的自然了,历史和文化以日常生活的姿态,生生不息地流传,山水和花果以平常人家的本色,熠熠生辉的灿烂。
每一个清早,是太湖上的一个码头,每一个黄昏,是太湖上的另一个码头,最初升起的太阳顺流而下,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当我们转过头来,打量太湖,四季枝头,依旧硕果累累,而潮来潮去,竟已经是数千年的光阴了。
第三记 天下渔米
船在水上,人在船上,在广大的太湖,船就是水上人家造在水上的房子了。
不远的地方是村庄,但现在渔船要去太湖撒网捕鱼。
山不转水转。太湖里的水上人家说一路顺风是顺风顺水,有时候最简单最朴素的祈祷,是心底里最实在的安慰。
然后船帆冉冉升起,在太湖里,船帆就是一面关于天下鱼米的大旗。
网是撒在天空里的,再缓缓落下来,落在水里,这时候的收获可望可及。太湖是一种孜孜不倦的生长,所有的劳动都能如愿以偿,因此太湖上的水上人家生生不息。
《太湖备考》说,“春后银鱼霜下鲈”,银鱼、白虾和梅鲚鱼是通常所说的太湖三宝,还有白鱼和鲤鱼,还有太湖大闸蟹,他们依次出现,使一年四季的太湖生机勃勃。
白虾就像是戏曲里、r环,清新活泼还有一点小小的心机,因此也更加有趣了。梅鲚是童儿吧,穿过大街大大咧咧碰翻摊子的童儿,书房里磨墨毛手毛脚将墨汁溅在衣服上的童儿,这个童儿呀,最麻烦的是不小心,最可爱的也是不小心。
银鱼呢?银鱼是素卷青灯暮鼓晨钟下一句欲说还休的经文,银鱼只在忆起数千年前的那个传说时,才有了超越红尘的飞升。而白鱼更像是一身白褂,衣袂飘飘地立在船头上的侠客。吴越春秋不过是过眼烟云,青山绿水才是醉里挑灯看剑的一片风景。
太湖上的人说,“梅鲚头上七道篷”,八月到十月的梅鲚济济一堂又穿梭如飞,所谓七道篷说的就是捕鱼时的船帆,七帆船乘风破浪,和梅鲚鱼比的就是谁更快一点,因此七道篷和梅鲚鱼是约定好了在太湖上一决高低的武侠,这一个回合令秋天英姿飒爽。
七帆船是太湖上的老船。现在,这样的老船已经退出江湖,留下来的也不派捕鱼或者运输的用途了,而且寥寥无几。他们像子孙满堂的前辈,看着湖上船来船往,有一点众望所归的功成名就,也有一点无所事事的冷清落寞。
这样的感觉,和太湖上的禹王庙有些仿佛。
洪水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大禹是骑在马上的英雄。传说是大禹在治理太湖的时候,曾经在西山林屋洞北钿函中,得到了“天书”,大禹就是按照“天书”上的治水方法,开凿三江的,这就是所谓的“三江即入,震泽底定”。
大禹是一个和洪水奋斗了一辈子,悲壮而寂寞的英雄。大禹东奔西跑,他是一个活在路上的人,因此哪里有水,哪里就有他的家了。建在风口浪尖上的禹王庙应该是太湖水患平息之后的建造吧。而现在,禹王庙像太湖中的七帆船一样,听潮来潮去,看日出日落,因为风平浪静和风调雨顺,香火随着从前的岁月越飘越远。
沿着岛上成熟的稻田向前走,不远的地方就是万亩鱼塘了,挨着万亩鱼塘的太湖里,是很仙风道骨的“水八仙”。“水八仙”是生长在太湖里的八样特产,莲子和藕、茭白和水芹、茨菇和红菱、芡实和马蹄,这一些又可以入诗又可以入菜的特产,和鱼虾一搭一挡,一唱一和,因此就有了以时令和精巧而闻名的苏邦菜,因此就有了绘声绘色红红火火的苏帮菜。
苏式菜肴的风格就是从船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湖上鲜鱼活虾资源丰富,这是船菜的主要原材料,船菜的选料十分讲究,新鲜时令,而且是一菜一味。船菜的加工制作也是精巧细腻。船菜不用爆、炒而是以蒸、炖、焖、煨这样一些烧煮方法进行加工,一般就以火候菜为主了。
最早发明船菜的,应该是一个生在苏州的诗人吧,诗人也不是嘴巴很馋的样子,诗人在家里的时候,想到了不远处的太湖,就背起行囊出门去了。诗人在水上走着的时候,却有了在家里的感觉,诗人想到了要一壶酒,和一些清淡的小菜。船家说,有的有的,我去去就来。说完,船家就架起小船去了。
因此将船菜和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肯定就是水上的人家了。
船不是太新了,却揩洗得干净,前舱的当中,是一张方桌,边上是几张小凳,后舱是有靠垫的铺位,一边是茶几,客人来了,先在这里坐下,喝茶谈天,看两岸移动的风景。船尾是厨房,船尾上还拖着一叶小船,这真是很小很小的船了,便利于在水巷里穿来穿去,大船上要添什么东西了,船家解开小船的缆绳,小船就利利索索地去了。
小船,从明朝或者清朝的水上来了,又向着明朝或者清朝的水上去了,我们在太湖上,看到了遥远年代一粒色香味的种子。
P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