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王伟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听不懂新闻,看不清局势,时政谈话无从插口?现在可以和这些困窘说拜拜。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细数近代世界史政事件,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的淋漓尽致,呈上一部国与国之间的精彩大戏。

这是一本给人意外惊喜的书!除了作为普及世界格局的入门读本,本书作者王伟用超脱常规的经济学、军事、国际关系思维客观深刻地解构了当前国际格局背后的利益格局以及大集团之间的微妙博弈。

内容推荐

从历史主宰者变迁的角度来说,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世界格局最初的规则制定者都是西欧国家;随着美国的崛起,世界变成了美欧“双核心”;二战结束后,先是形成了美苏二分天下的局面,进而发展为中美苏三足鼎立的态势。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在经历了不长的一段美国一极独大的时期后,多极化的趋势随之显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中国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某些严重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不变的规律一一展现,使大家能够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们想在这一过程中。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正如江晓原先生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由王伟所著。

目录

开篇:“格局”与“局势”

资本兔子定律

七年战争与体制优势

“资本兔子”定律

“兔子”之死

美国崛起

背叛不列颠

法兰西革命

二元经济

赢者通吃

南北战争

美西战争

体制创新

美国的超级大生意

国家意志

他山之玉

十月革命与“第三种选择”

话说凯恩斯主义

宇宙之巅

宇宙之巅

布雷顿森林会议

铁幕降临

两德分裂

经济形态与霸权模式

货币视角下的20年代

经略中东

得中东者得天下

巴以棋局

二次中东战争

朝鲜战争

缘起

东北亚的“三国演义”

资本意志

战后各方损益

抗美援朝与“斗鸡博弈”

郁闷的年代

美国工业产业的软肋

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

糟糕的“好事”

闲话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

重塑“山巅之城”

重塑“山巅之城”

“罗马”式全球化

帝国基石

整肃“北约国”

社会结构与左右之分

话说比较优势

红色悲歌

大势不再

异化

背叛

解体

颜色革命

死亡进行时

昨天的战争

回望车臣

从经济珍珠港到平成战败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

雁型阵列

广场协议

经济中途岛

亚洲金融风暴

“枪杆子里出政权”

币缘战争

沙漠风暴

科索沃战争

币缘战争

从“不足”到“过剩”

“新经济”泡沫

触“顶”反弹

难以逾越的“对角线”

曙光浮现

为什么会是中国

“双稳”时代

从“不足”到“过剩”

麻烦是大家的

临界状态

闲谈中国对外战略重心的转移

贪婪的心——金融海啸

统一与分裂——话说印度

“从天而降”的统一

“隐性”的分裂

尾声——寒秋已至

寒秋已至

部分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要说美国,需要先从英国说起。这两个国家之间具有很强的传承性,通俗地说:美国是英国的“私生子”。现今美国决策层的行事方式,有很多地方和当初的英国如出一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同样也是可以互为参照的。在英国做世界霸主的时代,经济、政治的运行模式与现在相比要简单得多,但其内核与现在是一样的,先搞清楚它,我们后面的话题就可以简单化了。

回到近代早期的欧洲,打仗和争霸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为了争夺殖民地以及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各国之间征伐不断,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样。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战术、谋略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以弱胜强只是特例,以强胜弱才是战争的常态。而所谓实力对比,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双方财力的对比,要赢得战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钱”,不但数目要大,‘而且必须能在短时间内筹集起来。那个时代的欧洲君主们,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恐怕就是钱的问题。

英国自然也不例外。在百年战争以后,英国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法国境内占据的地盘悉数丢失,英国王室就此打消了称霸欧洲大陆的念头,转而向海洋发展,其大陆战略则转为制衡,即通过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始终使得欧洲大陆无法出现一个可以控制全局的霸主。到了亨利八世时代,好大喜功的国王要“重振祖先的雄风”,于是先后几次远征欧洲大陆,战争费用骤然猛增——结果最后还无功而返。为了筹集空前浩大的军费,亨利八世被迫出售了刚刚从修道院手里没收来的庞大教产,而正是由于亨利八世轻易地用去了这笔财富,英国王室失去了一个建立绝对权力的机会,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王权的力度是有限的,而这又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始于英国埋下了伏笔——历史规律就是如此,新体制往往会诞生于旧体制最薄弱的地方。

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的两位英国国王在财政上同样是入不敷出,为了增加税收以及赖账,国王和议会——也就是资本家们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在1640年以后演化成了全面的政治危机。到了1642年,这场政治斗争最后演变成了资本家们对国王的货真价实的“斩首行动”。

在经过近半个世纪拉锯式的斗争之后,资本家们和国王之间终于在17世纪末“光荣革命”中妥协了——英国由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权受到了来自议会的制衡。这里加一句题外话,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无论具体形式是什么样的,其创立初衷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限制封建王权,而不是出于其他考虑。具体一点说,在当时对王权最重要的一条限制就是国王也不能赖账,借了钱是必须要还的,后面很快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一条如此重要。

在“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公共借贷制度,也就是公债发行制度,具体操作由“英格兰银行董事公司”,即日后的英格兰银行负责。中间的具体过程这里不去赘述,总之由于王权受到了制衡,因此不存在什么力量可以凌驾于信用体系之上,这就保证了英国政府所发行的公债的信誉——最起码你不用担心花钱买了政府的债券,转过头来发行者不认账了,专业一点说,这就是“低风险”。

对国家而言,公债的存在使得政府在税收以外又有了另一个财政来源,这个来源比税收要广得多,可以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还可以来自于国外。而且买公债是有利可图的投资行为,无论是贵族还是老百姓对此肯定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这点比收税要强得多。到19世纪初,有人估算欧洲发行的全部公债约合380亿~400亿法郎,其中英国独占四分之三还多,换句话说,英国是拿着大半个欧洲的钱在和对手打仗,这种体制上的优势是当时法国、西班牙等这些大老粗式的对手所无法匹敌的。荷兰的资本主义搞得比英国还要早,同样也拥有这样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但它的经济总量太小,除了金融以外,主要的实体经济就是在海上跑跑运输。军事实力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强——在中国遇到郑成功时就露了一次原形。相比之下,英国拥有更广泛的手工业生产基础,军事实力与荷兰相比更加强悍,遇到这样一个身大力不亏的竞争对手,荷兰很自然就回到弱者的地位了。

拿英国的老对手,也是欧洲大陆霸权的主要争夺者法国来说。对比英王,法国国王在国内要强势得多,特别是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其中也包括赖账的权力,于是国王屡屡失信于民,赖掉了巨额的债务——没有体制约束的权力不被所有者滥用是很难的,出现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具有极强自制力的封建君主,对历史而言只是小概率事件。官方几次三番地赖账,严重破坏了法国公债的信誉基础,对比英国,法国政府通过债券吸纳资金的能力就要弱得多,这就迫使法国财政更加依赖于税收。而过重的税负,除了会破坏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行,也加剧了人民的不满情绪……这种财政实力上的差距,说到底就是资本主义对比封建专制的制度优势,正是这种差距最终决定了后世英法七年战争(175“1763年)的胜负。

七年战争的失败,使得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不但没有如愿从英国人那里拿到欧洲的霸权以及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反而被迫割让了整个加拿大,同时也耗光了国库,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而由于海外殖民地数量太少,国内矛盾缺少转移的空间,法国的内政问题由此积重难返,最终在26年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惨烈的大革命,而那时又恰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使得法国和英国在工业时代的竞争中又晚了一步,这恐怕也算是一种“马太效应”吧。当然英国人也不是没有损失,英国政府将战争费用通过税收、倾销等方式转嫁到了它的北美殖民地头上,为它化解了战后国内可能出现的问题。但这并非是无代价的,最终在13年后的1775年4月18日,不堪重负的殖民地居民开始奋起反抗,北美独立战争就此爆发,并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国家——美国。P5-7

序言

如果要为最近几年人们的感受加一个关键词的话,那我的意见,应该是“变”——也许无法做出技术性的解释,但大多数人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都会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周围的很多东西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种感觉一部分来自各种媒体的介绍,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圈子,最直观的比如说物价涨了,再比如说不少人会觉得生活的压力大了,安全感少了。总之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到现在都已经变得不那么“理所应当”了。如果许许多多人都觉得自己周围的环境在改变,那就意味着是大环境在变。而这个“大环境”是什么呢?往最大说就叫“世界格局” ,往往越是在变革时期,我们越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

所谓“格局” ,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张三在东边、李四在西边……或者说是东边是张三控制的、西边是李四控制的……这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就像是给你看一张照片一样。而问题是我们看格局,最主要的不是看现在是什么样子,大伙最关心的其实是今后会是什么样子。从这个角度说,一张照片所携带的信息是有限的——照片上有一个在半空中的球,那么你能说出它是被抛起来正在向上飞呢,还是正在向下落呢?单独去看这么一张“照片”其实看不出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战略家们没有说“格局”的,他们常说的是“天下大势”。“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常说“水势”、“走势”这些词,这里面不光是指当时的状态,还包涵下一步的走向。而说“势”就像是给你放一段完整的录像,还用上面那个例子:你在录像里看见一个球被抛起来,然后到了顶点。这个时候录像到头了,但你肯定知道下一步这个球是要往下面落的。这本书以“格局”为题,其实只是借用了一个大伙习惯了的名词,主要说的那个东西其实应该叫“势” 。

归结成一句话: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能知其所往。放给你的那段“录像”叫做历史,说势必先说史。对国际格局问题的研究会涉及许多领域,如果我们对这些领域反复“压缩” 、 “筛选” ,那么要想最低限度地展开对战略问题的探讨至少需要两样东西:一是逻辑,二就是历史。

世界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格局是几十乃至上百年历史发展后的结果。比如如今的世界经济危机,要想说清楚它的成因至少要追溯到20世纪 80年代初期,如果要正本清源,那就要一直追溯到几百年以前,也就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初的时代。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大致了解了这百十来年的历史,那现在几个主要国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也就基本搞清楚了。

再进一步,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三皇五帝算起我们经历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从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历史也有三百多年了,即便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算起也已经有 62年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下,你几乎找不出什么事算是“新鲜事”——基本规律就那么几条,只不过套上不同的具体条件,就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了。把近百年的历史梳理一遍,我们会发现如今新闻里说的事有很多都是似曾相识的。而把这些“似曾相识”的事情看清楚了,那么对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也就大致有数了……

在这本书里我们所做的,就是大致地去梳理那么一段历史,把其中的“新鲜事”最后弄得“不新鲜”了。当然,笔者并非业内人士,也接触不到什么“机密”,我对书中历史的解读自然也脱离不了自身意识形态的范围,但是至少这或许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去看周围的世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