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系工商管理硕士,现就职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部。
作为14岁女儿的爸爸,多年来对如何当好爸爸有深刻的思考,把人生感悟、生活阅历和管理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女儿贝贝现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上初中,品学兼优,兴趣广泛,既全面发展,又学有特长,连续荣获学校“特优生”称号并获奖学金。值得称道的是,在女儿的不同成长阶段,父亲都能悉心探索与女儿的有效沟通方式,不但为女儿营造了能够自由舒展个性的家庭氛围,还在启发探究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性格、塑造优秀品质等方面为女儿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快乐老爸的育子辛经》这本书是这位细心的父亲经年心血积累所得的“育子辛经”,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与各位父母及老师探讨家庭教育真谛的引玉之作。
本书是李海林编著的《快乐老爸的育子辛经》,是成功父亲的必备宝典。《快乐老爸的育子辛经》的内容提要如下:
从一个忙得四脚朝天的公司职员,到一个把培养孩子当作自己“另一个事业”的快乐老爸,作者的经历对爸爸们极具启示意义。
当孩子容不得别人比自己漂亮,当孩子做事磨蹭、丢三落四,当孩子……作者都用幽默和智慧一一化解,讲述一连串“漂亮的故事”、“聪明的故事”、“学习的故事”,令人时而莞尔,时而捧腹。
如何培养孩子拥有敦厚善良的品行,活泼开朗的性格,包容大度的心态,不畏挫折的勇气,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放活跃的思维,令人叹服的记忆力,流畅的英文表达能力……作者用心、用情,讲述了——爸爸,是如何跟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的。
爸爸,要天天见
有些爸爸经常早出晚归,神出鬼没,貌似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其实很多时候不过是应酬而已。哪个孩子不希望天天见到爸爸?常常见不着爸爸又让孩子作何感想?忙碌的爸爸们不妨稍稍克制一下自己,多给孩子留点时间,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吧?
我的确也有过每天早出晚归、一天早晚两头见不着孩子、甚至大年三十和初一也不着家的时候。家远,事杂,应酬多,常常要和领导谈工作……这些都是理由。
本来平时到家就晚,隔三岔五赶上有应酬,那就更不知几点才能回家了。在酒桌上,奋不顾身堵“酒眼”,一马当先护领导,那是家常便饭。
白天办公室乱哄哄的,要想写点东西、搞点研究,只能等夜深人静。
每年大年三十和初一,单位有坚持奋战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干部职工,领导要亲临生产一线慰问鼓劲,我们这些“冒号”们也要跟着忙前忙后。
至于说飞机火车外加汽车的各种差旅奔波,更是时而有之。
久而久之,对这样的生活也就日渐习惯,甚至有点“享受”它了。
忙碌中,我浑然不知,家人为此承受了多少无奈,幼小的女儿又忍耐了多少对爸爸的思念和眷恋。
我记得特别清楚,贝贝三岁多的时候,开始懂得想爸爸了。有段时间我连续好多天回家都很晚,每晚到家时贝贝都入睡了。到了周末的下午,贝贝打电话给我,说想我想得厉害,要我晚上一定早点回来。我满口答应,也做了安排,但事到临头又走不了了。
等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到了家,这才发现,贝贝和衣躺在床上睡着了,枕巾和衣服前襟上都是湿的。贝妈说,贝贝坚持要见爸爸一面才肯睡觉,见爸爸迟迟不到家,她执拗地不钻被窝,一个人坐在床头,边哭边等,边等边哭,在等等哭哭中不知不觉睡着了。
听了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心思缺乏理解,也知道自己在感情上对孩子有亏欠。当时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改过自新,重新做爹。
后来,我的工作岗位有了若干次变化,有的岗位压力较大,有的相对轻松些,业务性质不同,感受也各不同。在调整和适应当中,我渐渐发现,其实工作无论多紧张,时间安排都是有可操作余地的。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一点都不假,对爸爸来说,陪孩子的时间也是这样。
应酬是广大爸爸几乎躲不掉的“科目”。场面上,一个男人如果一点应酬都没有,那就称不上是“纯爷们儿”。不过,不同的人对应酬的态度是各不相同的。按我的分析,男人对于应酬大致有这样几种态度:一是鱼儿离不开水型,二是有求必应型,三是一推六二五型。
“一推六二五”,会被同事和朋友看作“不擅交际”、“不通人情”甚至“不识抬举”,当然不妥。但“鱼儿离不开水”和“有求必应”,又会让家人不满。作哪种选择,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影响正常交际,也能保留一点陪家人的时间。
爸爸忙,想“天天见爸爸”可能有点苛求。但爸爸稍稍用点心,还是可以创造很多机会陪孩子的。
我有个朋友,平时非常忙,两部手机整天轮番响个不停,号称“双枪将”。不过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早晚各有半个小时,他的两部手机全都关机,这是他接送孩子的时间,在此期间,一切公事私事概不接待,天大的事,过了这两个点儿再说。办法并没有多么高妙,但真的很管用。
还有个朋友,常常出国,但不管人在哪里,只要有空,人家就用视频跟孩子聊会儿天,孩子一点儿都没有爸爸出远门的感觉。
我有时也忙得不可开交,需要想些招来挤出时间陪孩子。
比如,有些应酬不得不参加,我只好去,但争取不喝酒。由于散席后送主客回家的司机经常人手不够,驾驶技术不错的我就自告奋勇,主动担纲,这样一来,酒就可以不用喝了。尽管回家可能晚些,至少是个清醒状态下的老爸,女儿没睡的话,还能跟她见上一面,聊上几句,亲热一会儿。比起醉醺醺的被人抬回家来,一头扎在床上呼呼一觉睡到天亮,不是要强些吗?
再比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忙乱状态下也能够写出东西来的能力。开始感觉挺难,时间久了也就练出来了。能在白天写的东西,尽量不安排在晚上写;能在办公室写的东西,尽量不拿回家去写。把工作时间利用充分了,下班时间自然就归自己和家人了。回到家,想怎么陪孩子就怎么陪,多爽啊!
有时下班后回不去家,不得不在办公室耗着,这时跟孩子视频一下,或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也是不错的。
陪孩子就是这样,爸爸们只要心里愿意,再多动些脑筋,总是有办法的,而且陪孩子的时间越长,得到的乐趣会越多。
您不妨试试看。
P2-4
教育,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子女教育,系乎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这一主题亘古不变。古往今来,但凡有识之士,高瞻远瞩者,无不把教育当做立国之根本,发展之基石。而长久以来,学校一直承担着教育的全部任务和责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目前我国新的国情下,这种单一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人才教育的发展,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形势,不仅对学校和社会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家长这种最亲近、最直接的教育者来说,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做一个懂教育、会教育的家长?我们学校也为此专门成立了家长学校,邀请专家为家长进行讲座和培训。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的很多家长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家庭教育方面都做出了探索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而本文作者贝贝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
初次拜读贝爸的作品,就被他的那种用心的教育态度、细心的教育方法所深深感动。都说父爱如山,赞美的是父爱的深沉、厚重、无言,而贝爸又在这如山的父爱中加入了新的元素——开朗、开放、充满活力,同时又在其中注入了母爱的细腻与耐心。然而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其实贝爸在书中虽然没有提出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但是就在这真实的案例和他深刻的思考中,却蕴涵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学校一直坚持“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的培养目标,始终贯彻“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教育理念。而贝爸的很多教育方法,例如,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学会享受学习”、正面激励加适当挫折教育以及他对“成功”的诠释等等,都契合了我们的教育思想。贝贝同学在学校的优异表现也是贝爸教育思想的最好证明。
贝爸不是一个职业的教育者,但贝爸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者,他的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朴素的教育思想都源自于他对女儿“真正”的关爱。如何关心爱护孩子?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造成了很多的教育误区。贝爸是一个有心人,他能够5年始终坚持写女儿的成长博客,孜孜不倦地探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在他的书里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为一个父亲拳拳的“育子辛经”。
热切期待着本书早日与读者见面,让我们在充满父爱与智慧的文字中共同探讨教育的艺术。
张凤兰(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八中党委书记、副校长)
2010年5月于北京
初次拜读贝爸的作品,就被他的那种用心的教育态度、细心的教育方法所深深感动。都说父爱如山,赞美的是父爱的深沉、厚重、无言,而贝爸又在这如山的父爱中加入了新的元素——开朗、开放、充满活力,同时又在其中注入了母爱的细腻与耐心。
——北京八中党委书记、副校长 张凤兰
关于亲情的书,非常遗憾的是,至今只读过两册。一册是龙应台的《目送》,一册是贝爸的《快乐老爸的育子辛经》。龙应台,不认识的著名作家;贝爸,认识的非著名作家。《目送》凭借幽幽深情的文字,估计五年内会纳入语文课本;《快乐老爸的育子辛经》放在书店的某层售架上,翻到了,你会发现这是一本朴素而实用的“育子辛经”!
在我印象里,贝爸的工作是一种超劳的状态,万分之万的不曾想这些年他是如何超能力地压榨出那么多精神在女儿身上,还总结出数种经验编纂成集。对照同样是做妈妈的我,面对这位无敌“爹地”,总能表示出无边的敬仰。
——著名服装设计师、LA DULIE总裁兼设计总监 沈泽丹
都是家有孩子初长成的爸爸,看贝爸的书是很有感触和感动的。最喜欢书中弥散的幸福感—三清新而浓郁的幸福其实是一颗平实的种子,但是需要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在童年的时候悄悄种下。三个人共同呵护、共同培育,让它慢慢发芽,在盛夏的季节绽放。
幸福的香气一直都在成长的空气中,我们微笑着嗅到。
——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资深总监 余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