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
分类
作者 张青娟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编著者张青娟。

张青娟老师凭其对孩子们真挚的爱,成为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细节决定成败。张老师巧借中秋节、元旦联欢会等开展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班级是身心栖息的港湾;通过设立读书角、作文展示角、编写《我们青春的印记》,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她主张“爱要大声说出来”,“为别人多想一点点”,让心灵渐渐变得柔软;通过跟体育生学篮球、足球,带领学生到高校感受学术氛围,从而与学生一起成长。

内容推荐

《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编著者张青娟。

作者结合20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叙写了她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故事,并从中提炼了管理班级的99个管理艺术。《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没有说教和空洞的大话,篇篇生动感人,文字优美,可与《班主任兵法》相媲美,是一线班主任可以活学活用的实践手册。

目录

序一 陪孩子走过这段时光

 

序二 我的特殊朋友

 

序三 忘不了您,张老师

 

如是我班——班级,身心栖息的港湾

 

 1我们的老师是最棒的

 

 2天天快乐

 

 3那年的中秋节

 

 4带着奶奶来联欢

 

 5我们班的公开课

 

 6一场趣味比赛

 

 7用“计谋”留下好班长

 

 8一抹五颜六色的风景

 

 9拔河比赛以后

 

 10承包卫生一个月

 

 11美丽的误会

 

 12我选择相信

 

 13夸夸我们班

 

 14我们班的互联网时代

 

 15最后一次队列比赛

 

花季雨季——早恋,成长中的朦胧情感

 

 16所谓早恋

 

 17女孩,你要走出来

 

 18心灵远比外表重要

 

 19“你要加油哦”

 

 20让你的天空更广阔

 

 21让你静静地哭一场

 

 22我为他们的早恋开了绿灯

 

教室里的风景——兴趣,让你成为有情趣的人

 

 23今天,你闻到书香了吗

 

 24“我们的憩园”

 

 25读书“后遗症”

 

 26我们班的作文展示角

 

 27《我们青春的印记》

 

 28晒书单

 

 29把耳朵叫醒

 

 30视觉盛宴

 

 31向通才努力

 

 32秀出你的风采

 

 33听长辈讲端午节的故事

 

等待花开——用心,呵护你的成长

 

 34让她们和好如初

 

 35孩子,我要让你开心上学

 

 36我会第n+1次提醒你

 

 37你拥有一片别样的天空

 

 38他把班里的键盘背回了家

 

 39咱俩定个协议吧

 

 40孩子,我会耐心地等着你进步

 

 41孩子,让我们一起坚持

 

 42面对批评,脸皮不妨厚点

 

 43一场骗局

 

 44“小确幸”

 

 45今夜没有暴风雪

 

 46愿大家童心永驻

 

锦上添花——引导,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

 

 47孩子,生活中不是只有成绩

 

 48孩子,你不能那么做

 

 49让我帮你弥补遗憾

 

 50激将法

 

 51我们一起学说话

 

心中有他人——爱,让心灵渐渐变得柔软

 

 52爱要大声说出来

 

 53说说咱的妈

 

 54今天我哭了

 

 55关心不是单向的

 

 56孩子,学习不是你们唯一的功课

 

 57同学得了肺结核

 

 58为别人多想一点点

 

 59穿校服的开幕式

 

相看两不厌——沟通,让你在和谐中成长

 

 60夸出一片艳阳天

 

 61主动和老师打个招呼

 

 62让你知道他的可爱

 

 63让我们彼此了解

 

 64“我比窦娥还冤”

 

 65人人都有第一次

 

 66领导接待日以后

 

 67温馨教师节

 

三省吾身——反思,孩子促我成长

 

 68我请大家当镜子

 

 69我的眼中也有你

 

 70孩子,这个社会还不够完美

 

 71教室窗口那一小块透明玻璃

 

 72对不起,老师冤枉你了

 

 73学生在看着我们呢

 

 74猜猜我是谁

 

 75录音事件

 

金牌搭档——那一年,我们一起成长

 

 76我变成了一个准球迷(一)

 

 77我变成了一个准球迷(二)

 

 78让我们从讲卫生做起

 

 79让学生自愿接受惩罚

 

 80来自家长的一封信

 

 81我真的不是告状

 

 82你是女生

 

 83提心吊胆怎么行

 

 84挑毛病与找优点

 

 85最帅的升旗手

 

 86当地震发生时

 

 87我带学生游西安交大

 

 88“浅浅的日子深深的她”

 

 89孩子,你不能这样处理问题

 

 90您了解您的孩子吗

 

 91就让我来关心你

 

 92你有像黄药师、杨过那样的资本吗

 

 93相聚总有离别时

 

放心去飞——离别时,我们依然彼此惦记

 

 94孩子,你要走了

 

 95高考前一夜

 

 96你们就要自己飞了

 

 97写给孩子们

 

 98今天你笑了吗

 

 99别了,母校

 

后记 感谢有你

试读章节

3.那年的中秋节

学校从外县录取了八个品学兼优的农村孩子,免收学费,并提供吃住。这八个孩子都被安排在我所带的高一(1)班。

起初我挺高兴,觉得这是一个多赢的举措:既能减轻这八个孩子家庭的负担,又能让他们享受到城里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让城乡孩子之间互相学习,也能扩大学校的影响……

没想到一开学我就发现了问题。

课余时间,从不同初中升上来的城里孩子很自然地扎成一堆;体育课上的自由活动时间,城里的男孩子咋咋呼呼地踢足球、打篮球,女孩子跳皮筋、踢沙包。唯独那八个农村孩子聚在一起用方言交流,显得跟城里孩子格格不入。

这八个孩子的周记里,还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怀念和对高中生活的忧虑:

“还有十二天就到国庆节了。我想念初中的老师和同学,甚至连那个外号叫‘灭绝师太’的讨厌的数学老师也变得可爱起来了。”

“换了个环境,初中时的优势不复存在了。我的口音、衣着,甚至连饮食习惯都和他们不一样。在他们面前,我感到自卑。”

“我觉得自己没办法融进这个新的集体,我觉得孤独。我该不该回到家乡上高中呢?”

问题比我想象的还严重!

转眼间开学二十天了,第二天就是中秋节,我还是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晚上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人,还没有适应新环境就赶上这个团圆节,会不会更感孤独?不管怎样,我得先让他们知道,在这个节日里,我这个班主任记挂着他们。

想到这儿,我爬了起来。打开家里买的月饼,刚好八块。于是我坐到电脑前,写了一封信:

高一(1)班的住校生们:

今天是中秋节,你们一定非常想家,想念初中的老师和同学。十五六岁的年纪,第一次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一定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我相信你们会很快适应新环境、喜欢上新集体的,也希望这个新的集体能让你们感到像家一样的温暖。

送你们一人一块月饼,希望你们能从中品出家的温馨来。

一个关心你们的人

署名的时候,我本来写的是“班主任”,但转念一想,也许留点悬念更好,就改成了“一个关心你们的人”。信打印了八份,和月饼一起放在客厅,我这才踏实地重新躺了下来。  第二天,我六点一刻就赶到学校,敲开门,请传达室的师傅打开教学楼的楼门,一路小跑到教室,把月饼和信放到这八个孩子的桌斗里——我要让他们一进教室就有一个小小的惊喜。

整个上午,我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暗暗观察。我发现班里的气氛跟往日完全不同。只要一下课,那八个孩子身边马上会聚起一群人,大家头碰头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对着那封信和月饼研究个没完没了。

下午上课前,我照例到教室转了转,发现不少回家吃饭的城里孩子带来了绿豆糕、水果等,开朗的同学大大方方地把东西塞到农村孩子手里,还不忘说声“请笑纳”,文静的同学把东西放在他们的桌上,就悄悄地走开了。

放学后,值日生把班级记事本交给我,还刻意叮咛了一句:“老师要记得看啊。”

翻开本子,本来只供值日生简单记录班级情况的记事本,现在变成了“推理接龙”。先是值日生记录下的月饼故事,后边跟着同学们的推理。我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些不同笔迹的文字:

“这当然是班主任了。咱们刚来的时候,不是她跑前跑后地给咱们张罗吗?我觉得她比其他老师更关心咱们。再说,这二十多天,咱们也就跟班主任接触得多点,其他老师还不怎么熟。”

“开始我也以为是班主任,但后来我觉得班主任今天的表现和往常没什么两样,要是她送的,她起码要露出点蛛丝马迹吧?我觉得就是咱们班哪个同学。”

“首先不会是个学生。琢磨琢磨这封信的语气,绝对是个成人。不会是哪个家长吧?”

中秋节后的第二天,我欣喜地看到,体育课上,踢足球的男生中有两个农村孩子,打篮球的男生中有三个农村孩子,一群尖叫着踢沙包的女生中有那三个农村女生。原先壁垒分明的城乡界限,再也不存在了。

4.带着奶奶来联欢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我们班里传出了高亢的陕北民歌《兰花花》,声音极富穿透力。随着歌声,我们教室的前后门,还有窗户外,渐渐挤满了脑袋,个个都一脸惊奇。在这一片脑袋中,我竟然瞥见了正在巡查各班联欢会进行情况的校长和书记,他们也一脸惊讶。外边的人一定感到有点奇怪:现在的高中生还有爱唱这类民歌的?其实,在我们班唱歌的这个人还真不是学生,而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元旦快到了,班委会紧锣密鼓地筹备元旦联欢会,唱歌的、跳舞的、演小品的……谁当主持人,谁搞后勤服务……倒也组织得井井有条。

联欢会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就要开始了。

那天上午,班上的李玲玲来办公室找我,问能不能带她奶奶来参加联欢会。我愣了一下,这种情况从来没有遇到过。

李玲玲解释道:“昨天回家后,我说班里要举行元旦联欢会,奶奶问我是不是跟电视上的晚会一样,我说差不多。奶奶既羡慕又伤感地说,她从来没参加过联欢会,这辈子都没有这个机会了。我听了很难过,就想让奶奶也参加一回。老师,行不行?”

李玲玲的家庭情况我比较了解。父母离异后,她跟着父亲生活。她父亲要经常出差,没时间照顾她,就把她的奶奶从陕北农村接了过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李玲玲和奶奶的感情很深。她的作文、周记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奶奶,我从中也了解到她的奶奶离开老家后很不习惯城里的生活,经常在家里念叨等孙女考上大学就好了,她就可以回陕北老家了。李玲玲很心疼奶奶,但现阶段她却无能为力。

我喜欢这个孩子的善解人意,她能体谅奶奶,还愿意为奶奶圆梦,于是我就爽快地对她说了一句“当然行”。李玲玲一下子乐开了花:“谢谢老师!”

序言

有些成人总认为半大不小的孩子不会有什么苦恼,可事实上,孩子也有孩子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成绩的起伏,家长的不理解,同学间的矛盾,师生间的摩擦……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这些事情,在他们的人生中,哪一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作为教师,尤其是和孩子们接触时间最多的班主任,只要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的内心世界便会自然敞开。

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尽我所能陪他们走过高中岁月,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所带过的每一届学生中,总有一些在我面前不设防的孩子。我珍惜这种信任,提醒自己不能辜负了这种信任。

一个被公认为一无是处的孩子却跟我很亲,还想天天给我买早点。当他犯了错误我批评他时,他也能听进去。后来,我因故不当该班班主任了,看似刀枪不入的他竟在大庭广众之下流下了眼泪。他之所以能接受我,源于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有一次突然变天,我送给冻得瑟瑟发抖的他一件外套。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只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就能感受到你的爱,很多教育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容易感情用事,不像成人那么理智。很多孩子往往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就不喜欢他教的课,哪怕他说的是真理,孩子也会从心里抗拒。所以,我信奉“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而“爱”正是达到“亲其师”的绝佳途径。

对优等生付出爱比较容易,但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地付出爱却很难。其实,换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孩子。我力争把这句话落实到我工作的方方面面。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如果对孩子没有爱,那么即使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孩子也可能对你敬而远之,这样的教育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我曾收到这样一则短信:

“张老师:您应该早已把我忘记了,我刚刚整理我以前的日记时,发现里面夹着2007年您写给我的一封信……当时正上高三,我竟因为×老师说了我几句就感到无比心痛。现在的我已经大学毕业,成熟了许多,可看到当年亲切如您的文字,我还是像林黛玉一样落了泪。我现在也是老师了,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做一名像您一样的老师。”

有些孩子渴望接近我,但其内向性格却让他们只能远远地看着我。对于这些孩子,我就主动采取笔谈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周记本、作文本成了我们交流的主阵地。很多孩子以能和我有这么一个秘密而感到自豪。一个叫侯清华的女生曾这样写道:“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问题,除了面谈,我们还会给老师写信,或者附在作文后面,老师都会认真地回复。看到那些温暖的文字,再怎么不安的情绪也平复了。”

笔谈具有面谈所没有的优势,比如写下来的文字比说出来的话正规、便于保存、可以反复阅读等,缺点是费时。但如果孩子们需要,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和他们笔谈。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所有的付出我都心甘情愿。

做教师,甘苦自知。经常听同行抱怨待遇差、学生差、付出没有回报等,我却非常享受我的工作,而且越来越喜欢我的职业。每天走进教室,对我而言都是一种享受,和孩子们打交道,轻松愉悦。所有的付出,在我看来都是一种乐趣,一种绝不求回报的乐趣。

毕业后,还有很多孩子记得我。当他们成群结队来看我时,当我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时,当他们回忆起我说过或写过的某句话、我的某个表情或某个动作带给他们的影响时……我感到既欣慰又惶恐。很多很多的细节,我都毫无印象了,而他们却铭记至今。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有幸陪在他们身边,真诚地和他们交流,尽力为他们答疑解惑,排解他们之间的纠纷,严肃而温和地矫正他们的过失,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敏感的内心。成为他们高中阶段的良师益友,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如果说我的努力在他们的高中生活中还曾起到过一点作用,那么,我以能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这一阶段为荣。

后记

“老师,我是冯宇。明天要降温了,您记得加衣服,千万别感冒了。您要注意身体,我就不耽误您时间了,问您全家好,再见。”

“老师,向您汇报,我找了一个女朋友,外语学院学德语的。哪天我带过去给您瞧瞧?”

“老师,现在我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保研还是签约外企。纠结啊,哪个都不想放弃。老师,帮我拿个主意吧。”

“老师,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太不像话了,从来不打开水,不值日,好像所有人都欠她的,都该为她服务。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该不该跟她吵一架?”

“老师,我是湘灵。我最近比较苦恼,马一平(湘灵的男朋友)出国后,和我的联系好像越来越少了。你说会不会出什么事了?要不就是他变心了?”

“老师,恭喜您当奶奶了。我媳妇昨晚生了个大胖小子,我当爹了,所以您就光荣地升格做了奶奶。且慢,女士不是都怕把自己叫老吗?那我就让儿子管您叫大妈?到底是叫奶奶还是大妈,您自己选择吧。”

“老师,离婚后,我自己带着孩子,虽然辛苦点,但心里敞亮,精神反倒比以前好多了,失眠也不治自愈了。”

“老师,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虽然只是一篇千字文,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心里非常高兴、非常得意……我激动得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心情了。反正天底下所有的褒义词都是为我此刻的心情准备的,您自己选择几个合适的就行。我把文章发到您邮箱了,请您像当年批改作文那样详细批改。”

学生的这些电话,总能打开我心中回忆的闸门。我为他们的成绩高兴,也为他们遇到问题着急。我真希望自己能在分享他们的喜悦和成功的同时,分担他们生活中的艰难和坎坷。但是,很多时候,我已经无法像高中阶段那样给他们出谋划策了,而只能做一个默默的倾听者。

三年的师生,一生的缘分。

感谢你们,我的学生。是你们,让我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依然保留了一颗恬淡的心,虽然这颗心也曾短暂挣扎过;是你们,让我在平平常常的教师工作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和甜蜜,虽然也曾伴随着苦涩和烦恼;是你们,让我每日心中带笑走进教室享受每一个属于我们的45分钟,虽然不是所有的45分钟都有沉甸甸的收获;是你们,让我远离空虚和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意义……

感谢你们,我的学生。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些文字。

和《教师月刊》首席记者朱永通老师相识,源于《教师月刊》的“记事”栏目。邮件往来之间,反馈之及时让我吃惊,也由此对朱老师的敬业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感受深刻。我的《打掩护》一文幸运地获得了2011年“记事”栏目征文一等奖。因为朱老师,我竟有幸于2012年在《教师月刊》开了专栏——《如是我班》。2012年2月20日,我收到朱老师的邮件,说可以在《如是我班》专栏写作的基础上,完成一本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稿。

出书?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会有这样的机会。我诚惶诚恐,怕自己力不能及,更怕机会稍纵即逝。于是,我在忐忑不安中动笔了。

平日喜欢涂涂写写的习惯,让我无意中保留了大量的素材。正常工作之余,我一边翻阅往日留下的素材,一边修改、补充、完善,书稿完成得比较顺利。

我清楚我的文字感性、随意,缺乏理论高度和深度,所以,一直担心会让朱老师失望。但初稿完成后,我很快收到了朱老师的反馈意见,书名也是由朱老师斟酌再三选定的。感谢朱老师,没有他就不会有这本书。

最后,感谢本书未来的读者,感谢你们愿意分享我工作中的幸福和快乐。

书评(媒体评论)

相对于我的付出,我从孩子们身上得到的更多。

做教师,甘苦自知。经常听同行抱怨待遇差、学生差、付出没有回报等等,我却非常享受我的工作,而且越来越喜欢我的职业。每天走进教室,对我都是一种享受,和孩子们打交道,轻松愉悦。所有的付出,对于我来说都成了一种乐趣,一种绝不求回报的乐趣。

毕业后,还有很多孩子记得我。当他们成群结队来看我时,当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时,当他们回忆起我说过或写过的某句话、我的某个表情某个动作带给他们的影响时,我感到既欣慰又惶恐。很多很多的细节,我都毫无印象了,而他们,却铭记至今。

——张青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