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编著者张青娟。
张青娟老师凭其对孩子们真挚的爱,成为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细节决定成败。张老师巧借中秋节、元旦联欢会等开展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班级是身心栖息的港湾;通过设立读书角、作文展示角、编写《我们青春的印记》,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她主张“爱要大声说出来”,“为别人多想一点点”,让心灵渐渐变得柔软;通过跟体育生学篮球、足球,带领学生到高校感受学术氛围,从而与学生一起成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张青娟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编著者张青娟。 张青娟老师凭其对孩子们真挚的爱,成为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细节决定成败。张老师巧借中秋节、元旦联欢会等开展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班级是身心栖息的港湾;通过设立读书角、作文展示角、编写《我们青春的印记》,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她主张“爱要大声说出来”,“为别人多想一点点”,让心灵渐渐变得柔软;通过跟体育生学篮球、足球,带领学生到高校感受学术氛围,从而与学生一起成长。 内容推荐 《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编著者张青娟。 作者结合20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叙写了她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故事,并从中提炼了管理班级的99个管理艺术。《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大夏书系》没有说教和空洞的大话,篇篇生动感人,文字优美,可与《班主任兵法》相媲美,是一线班主任可以活学活用的实践手册。 目录 序一 陪孩子走过这段时光
序二 我的特殊朋友
序三 忘不了您,张老师
如是我班——班级,身心栖息的港湾
1我们的老师是最棒的
2天天快乐
3那年的中秋节
4带着奶奶来联欢
5我们班的公开课
6一场趣味比赛
7用“计谋”留下好班长
8一抹五颜六色的风景
9拔河比赛以后
10承包卫生一个月
11美丽的误会
12我选择相信
13夸夸我们班
14我们班的互联网时代
15最后一次队列比赛
花季雨季——早恋,成长中的朦胧情感
16所谓早恋
17女孩,你要走出来
18心灵远比外表重要
19“你要加油哦”
20让你的天空更广阔
21让你静静地哭一场
22我为他们的早恋开了绿灯
教室里的风景——兴趣,让你成为有情趣的人
23今天,你闻到书香了吗
24“我们的憩园”
25读书“后遗症”
26我们班的作文展示角
27《我们青春的印记》
28晒书单
29把耳朵叫醒
30视觉盛宴
31向通才努力
32秀出你的风采
33听长辈讲端午节的故事
等待花开——用心,呵护你的成长
34让她们和好如初
35孩子,我要让你开心上学
36我会第n+1次提醒你
37你拥有一片别样的天空
38他把班里的键盘背回了家
39咱俩定个协议吧
40孩子,我会耐心地等着你进步
41孩子,让我们一起坚持
42面对批评,脸皮不妨厚点
43一场骗局
44“小确幸”
45今夜没有暴风雪
46愿大家童心永驻
锦上添花——引导,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
47孩子,生活中不是只有成绩
48孩子,你不能那么做
49让我帮你弥补遗憾
50激将法
51我们一起学说话
心中有他人——爱,让心灵渐渐变得柔软
52爱要大声说出来
53说说咱的妈
54今天我哭了
55关心不是单向的
56孩子,学习不是你们唯一的功课
57同学得了肺结核
58为别人多想一点点
59穿校服的开幕式
相看两不厌——沟通,让你在和谐中成长
60夸出一片艳阳天
61主动和老师打个招呼
62让你知道他的可爱
63让我们彼此了解
64“我比窦娥还冤”
65人人都有第一次
66领导接待日以后
67温馨教师节
三省吾身——反思,孩子促我成长
68我请大家当镜子
69我的眼中也有你
70孩子,这个社会还不够完美
71教室窗口那一小块透明玻璃
72对不起,老师冤枉你了
73学生在看着我们呢
74猜猜我是谁
75录音事件
金牌搭档——那一年,我们一起成长
76我变成了一个准球迷(一)
77我变成了一个准球迷(二)
78让我们从讲卫生做起
79让学生自愿接受惩罚
80来自家长的一封信
81我真的不是告状
82你是女生
83提心吊胆怎么行
84挑毛病与找优点
85最帅的升旗手
86当地震发生时
87我带学生游西安交大
88“浅浅的日子深深的她”
89孩子,你不能这样处理问题
90您了解您的孩子吗
91就让我来关心你
92你有像黄药师、杨过那样的资本吗
93相聚总有离别时
放心去飞——离别时,我们依然彼此惦记
94孩子,你要走了
95高考前一夜
96你们就要自己飞了
97写给孩子们
98今天你笑了吗
99别了,母校
后记 感谢有你 试读章节 3.那年的中秋节 学校从外县录取了八个品学兼优的农村孩子,免收学费,并提供吃住。这八个孩子都被安排在我所带的高一(1)班。 起初我挺高兴,觉得这是一个多赢的举措:既能减轻这八个孩子家庭的负担,又能让他们享受到城里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让城乡孩子之间互相学习,也能扩大学校的影响…… 没想到一开学我就发现了问题。 课余时间,从不同初中升上来的城里孩子很自然地扎成一堆;体育课上的自由活动时间,城里的男孩子咋咋呼呼地踢足球、打篮球,女孩子跳皮筋、踢沙包。唯独那八个农村孩子聚在一起用方言交流,显得跟城里孩子格格不入。 这八个孩子的周记里,还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怀念和对高中生活的忧虑: “还有十二天就到国庆节了。我想念初中的老师和同学,甚至连那个外号叫‘灭绝师太’的讨厌的数学老师也变得可爱起来了。” “换了个环境,初中时的优势不复存在了。我的口音、衣着,甚至连饮食习惯都和他们不一样。在他们面前,我感到自卑。” “我觉得自己没办法融进这个新的集体,我觉得孤独。我该不该回到家乡上高中呢?” 问题比我想象的还严重! 转眼间开学二十天了,第二天就是中秋节,我还是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晚上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人,还没有适应新环境就赶上这个团圆节,会不会更感孤独?不管怎样,我得先让他们知道,在这个节日里,我这个班主任记挂着他们。 想到这儿,我爬了起来。打开家里买的月饼,刚好八块。于是我坐到电脑前,写了一封信: 高一(1)班的住校生们: 今天是中秋节,你们一定非常想家,想念初中的老师和同学。十五六岁的年纪,第一次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一定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我相信你们会很快适应新环境、喜欢上新集体的,也希望这个新的集体能让你们感到像家一样的温暖。 送你们一人一块月饼,希望你们能从中品出家的温馨来。 一个关心你们的人 署名的时候,我本来写的是“班主任”,但转念一想,也许留点悬念更好,就改成了“一个关心你们的人”。信打印了八份,和月饼一起放在客厅,我这才踏实地重新躺了下来。 第二天,我六点一刻就赶到学校,敲开门,请传达室的师傅打开教学楼的楼门,一路小跑到教室,把月饼和信放到这八个孩子的桌斗里——我要让他们一进教室就有一个小小的惊喜。 整个上午,我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暗暗观察。我发现班里的气氛跟往日完全不同。只要一下课,那八个孩子身边马上会聚起一群人,大家头碰头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对着那封信和月饼研究个没完没了。 下午上课前,我照例到教室转了转,发现不少回家吃饭的城里孩子带来了绿豆糕、水果等,开朗的同学大大方方地把东西塞到农村孩子手里,还不忘说声“请笑纳”,文静的同学把东西放在他们的桌上,就悄悄地走开了。 放学后,值日生把班级记事本交给我,还刻意叮咛了一句:“老师要记得看啊。” 翻开本子,本来只供值日生简单记录班级情况的记事本,现在变成了“推理接龙”。先是值日生记录下的月饼故事,后边跟着同学们的推理。我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些不同笔迹的文字: “这当然是班主任了。咱们刚来的时候,不是她跑前跑后地给咱们张罗吗?我觉得她比其他老师更关心咱们。再说,这二十多天,咱们也就跟班主任接触得多点,其他老师还不怎么熟。” “开始我也以为是班主任,但后来我觉得班主任今天的表现和往常没什么两样,要是她送的,她起码要露出点蛛丝马迹吧?我觉得就是咱们班哪个同学。” “首先不会是个学生。琢磨琢磨这封信的语气,绝对是个成人。不会是哪个家长吧?” 中秋节后的第二天,我欣喜地看到,体育课上,踢足球的男生中有两个农村孩子,打篮球的男生中有三个农村孩子,一群尖叫着踢沙包的女生中有那三个农村女生。原先壁垒分明的城乡界限,再也不存在了。 4.带着奶奶来联欢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我们班里传出了高亢的陕北民歌《兰花花》,声音极富穿透力。随着歌声,我们教室的前后门,还有窗户外,渐渐挤满了脑袋,个个都一脸惊奇。在这一片脑袋中,我竟然瞥见了正在巡查各班联欢会进行情况的校长和书记,他们也一脸惊讶。外边的人一定感到有点奇怪:现在的高中生还有爱唱这类民歌的?其实,在我们班唱歌的这个人还真不是学生,而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元旦快到了,班委会紧锣密鼓地筹备元旦联欢会,唱歌的、跳舞的、演小品的……谁当主持人,谁搞后勤服务……倒也组织得井井有条。 联欢会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就要开始了。 那天上午,班上的李玲玲来办公室找我,问能不能带她奶奶来参加联欢会。我愣了一下,这种情况从来没有遇到过。 李玲玲解释道:“昨天回家后,我说班里要举行元旦联欢会,奶奶问我是不是跟电视上的晚会一样,我说差不多。奶奶既羡慕又伤感地说,她从来没参加过联欢会,这辈子都没有这个机会了。我听了很难过,就想让奶奶也参加一回。老师,行不行?” 李玲玲的家庭情况我比较了解。父母离异后,她跟着父亲生活。她父亲要经常出差,没时间照顾她,就把她的奶奶从陕北农村接了过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李玲玲和奶奶的感情很深。她的作文、周记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奶奶,我从中也了解到她的奶奶离开老家后很不习惯城里的生活,经常在家里念叨等孙女考上大学就好了,她就可以回陕北老家了。李玲玲很心疼奶奶,但现阶段她却无能为力。 我喜欢这个孩子的善解人意,她能体谅奶奶,还愿意为奶奶圆梦,于是我就爽快地对她说了一句“当然行”。李玲玲一下子乐开了花:“谢谢老师!” 序言 有些成人总认为半大不小的孩子不会有什么苦恼,可事实上,孩子也有孩子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成绩的起伏,家长的不理解,同学间的矛盾,师生间的摩擦……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这些事情,在他们的人生中,哪一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作为教师,尤其是和孩子们接触时间最多的班主任,只要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的内心世界便会自然敞开。 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尽我所能陪他们走过高中岁月,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所带过的每一届学生中,总有一些在我面前不设防的孩子。我珍惜这种信任,提醒自己不能辜负了这种信任。 一个被公认为一无是处的孩子却跟我很亲,还想天天给我买早点。当他犯了错误我批评他时,他也能听进去。后来,我因故不当该班班主任了,看似刀枪不入的他竟在大庭广众之下流下了眼泪。他之所以能接受我,源于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有一次突然变天,我送给冻得瑟瑟发抖的他一件外套。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只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就能感受到你的爱,很多教育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容易感情用事,不像成人那么理智。很多孩子往往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就不喜欢他教的课,哪怕他说的是真理,孩子也会从心里抗拒。所以,我信奉“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而“爱”正是达到“亲其师”的绝佳途径。 对优等生付出爱比较容易,但对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地付出爱却很难。其实,换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孩子。我力争把这句话落实到我工作的方方面面。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如果对孩子没有爱,那么即使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孩子也可能对你敬而远之,这样的教育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我曾收到这样一则短信: “张老师:您应该早已把我忘记了,我刚刚整理我以前的日记时,发现里面夹着2007年您写给我的一封信……当时正上高三,我竟因为×老师说了我几句就感到无比心痛。现在的我已经大学毕业,成熟了许多,可看到当年亲切如您的文字,我还是像林黛玉一样落了泪。我现在也是老师了,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做一名像您一样的老师。” 有些孩子渴望接近我,但其内向性格却让他们只能远远地看着我。对于这些孩子,我就主动采取笔谈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周记本、作文本成了我们交流的主阵地。很多孩子以能和我有这么一个秘密而感到自豪。一个叫侯清华的女生曾这样写道:“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问题,除了面谈,我们还会给老师写信,或者附在作文后面,老师都会认真地回复。看到那些温暖的文字,再怎么不安的情绪也平复了。” 笔谈具有面谈所没有的优势,比如写下来的文字比说出来的话正规、便于保存、可以反复阅读等,缺点是费时。但如果孩子们需要,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和他们笔谈。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所有的付出我都心甘情愿。 做教师,甘苦自知。经常听同行抱怨待遇差、学生差、付出没有回报等,我却非常享受我的工作,而且越来越喜欢我的职业。每天走进教室,对我而言都是一种享受,和孩子们打交道,轻松愉悦。所有的付出,在我看来都是一种乐趣,一种绝不求回报的乐趣。 毕业后,还有很多孩子记得我。当他们成群结队来看我时,当我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时,当他们回忆起我说过或写过的某句话、我的某个表情或某个动作带给他们的影响时……我感到既欣慰又惶恐。很多很多的细节,我都毫无印象了,而他们却铭记至今。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有幸陪在他们身边,真诚地和他们交流,尽力为他们答疑解惑,排解他们之间的纠纷,严肃而温和地矫正他们的过失,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敏感的内心。成为他们高中阶段的良师益友,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如果说我的努力在他们的高中生活中还曾起到过一点作用,那么,我以能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这一阶段为荣。 后记 “老师,我是冯宇。明天要降温了,您记得加衣服,千万别感冒了。您要注意身体,我就不耽误您时间了,问您全家好,再见。” “老师,向您汇报,我找了一个女朋友,外语学院学德语的。哪天我带过去给您瞧瞧?” “老师,现在我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保研还是签约外企。纠结啊,哪个都不想放弃。老师,帮我拿个主意吧。” “老师,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太不像话了,从来不打开水,不值日,好像所有人都欠她的,都该为她服务。我实在忍无可忍了,我该不该跟她吵一架?” “老师,我是湘灵。我最近比较苦恼,马一平(湘灵的男朋友)出国后,和我的联系好像越来越少了。你说会不会出什么事了?要不就是他变心了?” “老师,恭喜您当奶奶了。我媳妇昨晚生了个大胖小子,我当爹了,所以您就光荣地升格做了奶奶。且慢,女士不是都怕把自己叫老吗?那我就让儿子管您叫大妈?到底是叫奶奶还是大妈,您自己选择吧。” “老师,离婚后,我自己带着孩子,虽然辛苦点,但心里敞亮,精神反倒比以前好多了,失眠也不治自愈了。” “老师,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虽然只是一篇千字文,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心里非常高兴、非常得意……我激动得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心情了。反正天底下所有的褒义词都是为我此刻的心情准备的,您自己选择几个合适的就行。我把文章发到您邮箱了,请您像当年批改作文那样详细批改。” 学生的这些电话,总能打开我心中回忆的闸门。我为他们的成绩高兴,也为他们遇到问题着急。我真希望自己能在分享他们的喜悦和成功的同时,分担他们生活中的艰难和坎坷。但是,很多时候,我已经无法像高中阶段那样给他们出谋划策了,而只能做一个默默的倾听者。 三年的师生,一生的缘分。 感谢你们,我的学生。是你们,让我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依然保留了一颗恬淡的心,虽然这颗心也曾短暂挣扎过;是你们,让我在平平常常的教师工作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和甜蜜,虽然也曾伴随着苦涩和烦恼;是你们,让我每日心中带笑走进教室享受每一个属于我们的45分钟,虽然不是所有的45分钟都有沉甸甸的收获;是你们,让我远离空虚和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意义…… 感谢你们,我的学生。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些文字。 和《教师月刊》首席记者朱永通老师相识,源于《教师月刊》的“记事”栏目。邮件往来之间,反馈之及时让我吃惊,也由此对朱老师的敬业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感受深刻。我的《打掩护》一文幸运地获得了2011年“记事”栏目征文一等奖。因为朱老师,我竟有幸于2012年在《教师月刊》开了专栏——《如是我班》。2012年2月20日,我收到朱老师的邮件,说可以在《如是我班》专栏写作的基础上,完成一本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书稿。 出书?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会有这样的机会。我诚惶诚恐,怕自己力不能及,更怕机会稍纵即逝。于是,我在忐忑不安中动笔了。 平日喜欢涂涂写写的习惯,让我无意中保留了大量的素材。正常工作之余,我一边翻阅往日留下的素材,一边修改、补充、完善,书稿完成得比较顺利。 我清楚我的文字感性、随意,缺乏理论高度和深度,所以,一直担心会让朱老师失望。但初稿完成后,我很快收到了朱老师的反馈意见,书名也是由朱老师斟酌再三选定的。感谢朱老师,没有他就不会有这本书。 最后,感谢本书未来的读者,感谢你们愿意分享我工作中的幸福和快乐。 书评(媒体评论) 相对于我的付出,我从孩子们身上得到的更多。 做教师,甘苦自知。经常听同行抱怨待遇差、学生差、付出没有回报等等,我却非常享受我的工作,而且越来越喜欢我的职业。每天走进教室,对我都是一种享受,和孩子们打交道,轻松愉悦。所有的付出,对于我来说都成了一种乐趣,一种绝不求回报的乐趣。 毕业后,还有很多孩子记得我。当他们成群结队来看我时,当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时,当他们回忆起我说过或写过的某句话、我的某个表情某个动作带给他们的影响时,我感到既欣慰又惶恐。很多很多的细节,我都毫无印象了,而他们,却铭记至今。 ——张青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