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尽阐释心态在人的命运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不是环境、资源、机遇等外界因素,关键在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心态,阐明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良好的心态胜过一切这一普遍适用的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塑造积极心态,摆脱消极心态的束缚,不论处于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世界和人生,对待生活和工作,在压力下摆脱烦恼,在痛苦中找到快乐,在逆境中发现机遇,在失败中看到希望,从而掌控自己的命运航向,收获事业、财富、健康、幸福和成功。
心态是人的-切心理活动和状态的总和,是人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体验,对一个人的思想、情感、需求、欲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人对待工作、生活的心态,决定了他事业成就的大小和生活世界的颜色。心态决定一个人的财富、事业、幸福、健康,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决定命运。
每个人终其一生,总要遇到各种问题.烦恼、矛盾和困难,挫折和失败不可避免。面对人生的困局和障碍,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心态,从而也就导致两种有天壤之别的人生结局:成功的人生和失败的人生。 成功者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在一败涂地中看到美好的未来,不断调整自我。奋发进取,最终登上成功的巅峰;失败者则持一种消极悲观的心态,心灵笼罩着阴霾,限制了自身潜能的发挥,人生最终走向灰暗的境地。 本书指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不是环境,资源、机遇等外界因素,关键在于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心态,阐明良好的心态胜过一切这一普遍适用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启发读者不论处于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摆脱消极心态的束缚,以阳光的心态看待世界、人生。对待生活、工作,掌控自己的命运航向,收获事业、财富、健康、幸福和成功。
《潜能,存在于内心的巨大能量》
潜能是生命的自然资源,有无形的一面,也有有形的一面;有整体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无形的,如第六感、遥感等;有形的,如手捏、脚踢等;整体性的,如心的感知和情感能力、机体的整体反应;局部性的,如耳朵的特别听力、眼睛的特别视力等。
人身上有很多未被把握的东西,有大片的未知领域,人身上这种潜在的“钻石宝藏”,应该更广泛地引起人的注意和兴趣。潜能无处不在,浑然一体,我们对潜能的这种硬性区分只是对生命能量的某种把握罢了。笼统地看,诸如潜意识、特异功能、深度的心灵感知、生命直觉等都是生命潜能。人们亟待对人的常用器官进行潜能再开发,进一步发掘人的手脚身心和耳目头脑的天赋能力,让手伸得更长,脚跑得更快,心的感悟更灵敏,身体的反应更直觉,耳朵听得更清,眼睛看得更远,大脑的思维更接近天体的复杂,等等。
人的潜能是生命机体的超常部分,它们有神秘、卓越和可怕的能量。人需要持续不断地向未知潜能进发,以发现人类机体更多的功能器官和相关器官的综合功能。谁掌握了这些潜能或其中之一,谁的生命就能率先地进入超常境地,获得释放的感觉,也就充分地发掘了他的“钻石宝藏”。
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别看它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其中却包含着100多亿个神经元,在这些神经元的周围还有1000多亿个胶质细胞。人脑的存储量大得惊人,在从出生到终老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大脑能以每秒钟1000个信息单位的速率储存信息。
人脑不像机器那样使用久了会有磨损,而是越用越好用。就像有的人学外语,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另外一门外语就会容易许多。人的一生中,仅仅运用了大脑能力的1/10;也就是说,还有9/10的大脑潜能白白浪费了。而最新研究更进一步指出,以前人们对大脑的潜能估计太低,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运用大脑能力的1/10,甚至连1/100也不到。因而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毫不夸张地说,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人的潜能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来。
有这样一个实验,足以证明潜能的巨大力量:将一个体力平常的人催眠,然后把他的头和脚搁在两只椅子的边上,而身体悬空,这时让六七个人站在他身上,他竟然能支持得住。后来实验者在他的身上搁了一块木板,让一匹马站上去,他竟然也能支持得住。按照一个人常态下的体力水平,他绝不能支持1000多磅的重量,但是在催眠状态下,他竟然毫无困难地做到了。
那么,他能做到这样的事情,力量来自于哪里呢?当然不是来自于催眠家,催眠家的作用仅在于把被催眠者的力量从身体里激发出来。这力量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于他的身体内部,这便是潜伏在他身体里面的巨大潜能。
在你内心深处,有着无限的智慧、力量,以及你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供应品”,这些都等着你去发掘、培养、发挥。
催发我们心中巨大潜能的钥匙是心态。如果我们怀有积极的心态,我们存在于内心的巨大潜能就会在任何时间、空间,提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使我们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能够有新的发明、新的发现,或写出新书和剧本,甚至可以把各种奇妙的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我们。潜能还可以指引我们,为我们打开道路,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完美地发展自己,并达到我们真正应该达到的水平。
在人的身体和心灵里面,有一种永不坠落、永不衰败、永不腐蚀的东西,它的力量一旦被唤醒,即便在最卑微的生命中,也能像酵母一样,对身心起发酵、净化作用,增强人的工作力量,这就是潜能。
潜能虽然无法看见,但是它的力量却极为广大。正确地运用潜能,你会找到每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每一结果的原因。由于你可以吸取这些隐藏在你内心深处的办量,因此你完全可以在丰富、安全、愉悦和自主之中向前行进。
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深入自己的意识内层,去开发那些供给身体力量的源泉,因此,他们的生命往往是枯燥而毫无生气的。如果你能深入到自己内心,就可以寻得生命的源泉。一旦饮得这生命的泉水,你就不会再感到口渴,生命从此也就有了活力,而这口生命之泉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一旦能对其内在的潜能加以有效地运用,他的生命便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描绘自己的心灵地图》
“思维”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目前多半用来指某种理论、典范或假说。不过广义而言,它是指我们看待外在世界的观点。我们的所见所闻并非直接来自感官,而是透过主观的了解、感受与诠释。
无论是面对自我,还是面对世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思维方式。例如说,在人类的思想行为中,有“五大基本问题”:
1.我是谁?
2.我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3.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思考、感受和行动?
4.我能改变吗?
5.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
延续这五大问题,我们的心灵告诉我们该怎么去认识世界、进行自我行动。所以说思维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我们对待自我、对待世界的态度。思维可以说是对于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的一个认知缩写——无论这个认知正确与否。
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地图。地图并不代表一个实际的地点,只是告诉我们有关地点的一些信息。思维也是这样,它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对事物的诠释或理论。
很多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到了一处陌生的地方,却发现带错了地图,结果寸步难行,感觉非常尴尬与无助。同样的道理,若想改进缺点,但着力点不对,你将徒然白费工夫,与初衷背道而驰。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奉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生哲学。但问题在于方向错误,“地图”不对,因此努力便等于浪费。唯有方向(地图)正确,努力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才有可取之处。我们常常嘲笑“南辕北辙”的人,却不知自己也会在错误的心灵地图的带领下犯着同样的错误。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思维不仅面对世界,还面对自我,那么心灵地图大致上也可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关于现实世界的,这是我们的世界观;另一个是有关个人价值判断的,这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以这些心灵的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但从不怀疑地图是否正确,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个人的所见所闻就是感官传来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实情况。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又从我们的认知中衍生而来,所以说,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自我是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所以我们行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应该不断地完善与进步,要随时随地来完善我们的心灵地图。
打个比方,现在无数的城市旧貌换新颜,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有人使用三年前的地图,恐怕已经找不到原来的道路,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目标了。地理如此,时空如此,何况人心呢?许多人,他们之所以感到困惑、挫折,甚至感到迷失了自我,就在于他们仍然使用着过去的“心灵地图”,仍然按照旧有的生活轨道在向前走,他们不知道这幅地图其实早已需要修改了。
其实,我们的思维从童年就已开始发展,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自我思维方式,形成了一幅表面上看来十分有用的心灵地图。我们要按这幅地图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
但是未必有了心灵地图,我们就保证会有正确的行动。如果这幅地图画得很正确、也很准确,我们就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上;如果我们打算去某个地方,就知道该怎么走。如果这幅图画得不对、不准确,我们就无法判断怎么做才正确,怎样决定才明智,我们的头脑就会被假象所蒙蔽,因为这幅图是虚假的、错误的,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
我们不能一辈子就带着永远不变的“地图”,我们应该不断地描绘它、修改它,力求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前人诗云:“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我们必须要下工夫去观察客观现实,这样画出来的“地图”才能尽可能准确。但是,很多人过早地停止了描绘“地图”的工作,他们不再汲取新的信息,而自以为自己的“心灵地图”完美无缺。这些人是不幸的,而且是可怜的,所以他们多半有心理问题。只有幸运的少数人能自觉地探索现实,永远扩展、冶炼、筛选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因此而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修改这幅反映现实世界的“心灵地图”,要不断地获取世界的新信息。如果新信息表明,原先的“地图”已经过时,需要重画,我们就要不畏修改“地图”的艰难,勇敢地进行自我更新。
P7-10
甲、乙二人是两个多年不见的中学同学,在火车站相遇,他们在候车室里闲聊。甲原打算去上海,但当他听到别人说“上海人精明,连问路都要收钱”时,心里立刻打起了退堂鼓;而对“北京人厚道,即使什么都不干也不会让你饿着”的环境心存向往。于是,甲提出与准备去北京的乙交换车票的要求,乙欣然同意了。
甲顺利到了北京,整日无所事事,靠着别人的施舍和超市的免费食品悠闲度日。而乙在上海靠智慧掘到第一桶金后,开了个清洗公司,专门替商店清洗牌匾。这桩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又开了很多家分公司。一次他去北京考察,在火车站有一个捡垃圾的人跟他要啤酒瓶,在递啤酒瓶的瞬间,这两个人都惊呆了:递酒瓶的是那位坚信去哪都能赚到钱的乙,接酒瓶的是那位欣赏北京人博大胸怀的甲。
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过,而且正在你我身边发生着。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要思考,难道去上海真的就能成就一个人,而去北京就必然让人穷困潦倒吗?答案不言自明。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呢?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甲是一个贪图安逸、害怕困难的享受者,当他听到上海的情况后便退缩了,而选择了更易生存的北京;而乙则不然,他是典型的迎难而上的拼搏者和创业者,在连问路都要钱的上海,他不仅没有失去生存的信心,还发现了无限的商机。虽然两人的起点相同,但他们对于人生追求的心态不同,因而他们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所以造成两个人不同命运的答案很明显,就是心态。
心态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是内心的想法,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状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着你对事物有什么样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直接决定着你的行为。一系列的行为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命运。
要想控制和改变命运、获得成功,必须注重心态所具有的积极作用。那么怎么运用心态来控制和改变命运呢?方法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积极调整你的消极心态,使其变成积极心态,充分发挥积极心态的力量。
同样是黄昏,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群星升起;同样在忙碌的城市,钢筋水泥筑造的冰冷中,奋进的人看到的是城市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无可更改的时间流逝中,感恩的人看到的是岁月带给我们的精彩与丰富。
其实,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是人的心态,所谓“境由心生”便是由此而发。正是因为心态的不同,才使人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消极的人看到的永远是失败和痛苦,而积极的人总会看到阳光和希望。
积极的心态是人生的太阳,是成功路上的千里驹,照耀我们的内心,加速推进我们事业的锦绣前程。或许会有挫折,或许会有失败,或许会有痛苦,或许会有迷茫,但再大的磨难,在积极心态面前也会望而却步。因为这些磨难在积极者的眼中,是前进道路上的磨刀石,是攀登人生高峰的必经之路,他们的信念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二战期间,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的犹太人杰克逊,虽然惨遭厄运,不得不在死亡的阴影下艰难地生存,但他却没有被命运吓倒,而是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他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跑完1000米用4分钟是一个极限,不可能超越,罗杰·班尼斯特却不迷信这个极限说法。他积极训练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在风华正茂之时便受到命运的戏弄,成为高位截瘫者,但他依然高唱生命之曲:“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很难想象:如果他们遭遇苦难时,意志消沉,一味地沉浸在对苦难的恐惧中不能自拔,不敢抗争,世界上还能否出现这些不朽的名字?其实,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积极地摆脱自卑、恐惧、依赖、浮躁、嫉妒等消极心态的困扰,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征服人生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和苦难,执著进取、奋发向上,生命将呈现出一片灿烂、辉煌的景象。
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懂得心态的重要性,我们推出了这本《心态决定命运》。在本书中,我们会介绍潜藏于人类内心的一些精神能量,如潜意识、自我暗示、潜能等,并逐一分析它们在心态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心态所带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告诉读者怎样摆脱消极心态,塑造积极心态。最后,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应该怎样驾驭心态,去面对和解决成长和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打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走进这本书,你即将开始的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旅程,更是一个打造心态、学习掌控自己人生命运的旅程。亲爱的读者们,完成这个旅程后,愿你们有一个美好而成功的人生。
你的心态是你的真正主人。
——西方俗语
世界是一面镜子:你皱眉视之,它也在皱眉看你;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塞缪尔
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只有积极的心态与消极的心态这一细微区别,但正是这一点点区别决定了20年后两个人生活的巨大差异。
——拿破仑·希尔
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就跟着改变。
——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