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主求索者,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多党合作的历史丰碑上。
《张澜(民盟历史人物)》作者以尊重和还原历史为宗旨,在新史料、新观点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来张澜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澜(民盟历史人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谢增寿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主求索者,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多党合作的历史丰碑上。 《张澜(民盟历史人物)》作者以尊重和还原历史为宗旨,在新史料、新观点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来张澜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力作。 内容推荐 张澜(1872—1955),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张澜生长、成就在一个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历经中国近现代新旧交替的五个不同历史时期,亲历了许多波澜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主求索者,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多党合作的历史丰碑上。 《张澜(民盟历史人物)》依年谱的体例编写。谢增寿教授历时五年时间,踏遍了张澜先生的足迹,查阅了有关张澜先生的所有史料。 《张澜(民盟历史人物)》作者谢增寿教授以尊重和还原历史为宗旨,在新史料、新观点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来张澜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力作。 目录 前言 序言 编撰说明 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 一八七七年~一八八六年(清光绪三年~十二年) 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三年) 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 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 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一九○○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一九○三~一九○四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年) 一九○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一九○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一九○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一九○九年(清宣统元年) 一九一○年(清宣统二年)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 一九二○年(民国九年)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 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 一九三○年(民国十九年) 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 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 一九三六年(民国二十五年) 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 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 一九三九年(民国二十八年) 一九四○年(民国二十九年) 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 一九四二年(民国三十一年)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年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后记 跋 试读章节 12月1日 教育部正式任命张澜为国立成都大学校长。至此。成大正式完成立案手续。 成都大学成为四川省第一所国立大学。 先生办成都大学的主要特点: 一、办学宗旨:“五四”时期,他正在北京,耳闻目睹了新文化运动和蔡元培办北大的情况,这对他后来办好成都大学,帮助很大。他在成大对学生讲话时,“常自谓办大学没有经验,惟师法蔡元培办北大之方针,对各科学术流派,各种政治派别、人物,均兼收并蓄,使大学得以成其大。”关于培养学生的主张,他常说:大学生毕业后,均为社会上之领导骨干,不能使学生读死书,成为不知国家大事的书呆子。他提倡学生学古代太学生干预朝政的风气和精神。他常勉励学生,要像孟子所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努力于人民的事业。 二、唯才是举,广延中外人才,为把成都大学办成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成都大学和成都高师独立分办后,教师队伍一分为二,人才更显奇缺,据统计,先生1926年接任成大校长时,仅有75名教师,其中约有一半是两校共用,成都大学10个系,只有30多名专任教师,平均一个系不到4个人。 针对这种情况,先生提出了“打开夔门,欢迎中外学者来川讲学”的口号。他在延揽人才时,不抱任何偏见,用人唯才,不拘一格。不管是哪党哪派或哪一帮的人,只要在学术上有地位,有创见,一律兼收并蓄。他不仅聘请四川的“蜀学宿儒”和新派人物到校任教,而且通过各种关系和派出专人,到省外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担任教职。如魏时珍、周太玄、罗世疑和曹四勿四人。就是他用重金从京沪聘请到校的“庚款文化基金会”的特聘教授。经过先生的努力,成大真正具备了一所综合大学容纳各派的宏大气势,校内一时群英汇集。著名学者有:熊晓岩、吴芳吉,吴虞、李劭人、龚道耕、林山腴、赵少咸、蒙文通、廖天祥、张森楷、刘绍禹、张铮、黄季陆、杨伯恺、张与九、沈懋德、魏时珍、张鼎铭、周太岳、周太玄、伍非百、叶秉诚等各派人物。对有真才实学的年青人敢于重用,如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化学科的雷济实,年仅26岁,即被任命为化学系系主任。 先生还聘请了许多外国学者到校任教。据1929年的成都大学教职员名册记载,外国教师共28人,分别来自英、美、法、德等国。偏僻的成都大学能有这么多的外国学者任教,对于封建气息还较浓厚的四川教育界,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由于成大人才荟萃,教师阵容整齐,教学质量较高,在当时令人刮目相看。据193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印的《全国高等学校统计》载,1929年国立成都大学已有专任教师14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83人,讲师56人,不仅在四川的三大学中领先,而且在全国由教育部立案的2l所国立大学中,也名列第七。因此,1982年4月1日民盟中央主席史良在谈到张澜办国立成都大学的思想和成就时,盛赞张澜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三、民主办校,改革和创设学校领导管理体制。先生为改变旧学校中浓厚的封建气息,杜绝旧学校中的弊端在成都大学出现,他从改革领导体制人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实行民主办学的方针。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国立成都大学组织大纲》、《国立成都大学延聘细则》、《文、理、法科通则》,《学生通则》,《教职员薪俸规程》等。其中,《国立成都大学组织大纲》规定,校长在总辖全校校务时,“可以组织:1.校务会议;2.事务会议;3.教务会议;4.各科(院)、系教授会议;5.各委员会”。教务会议是学校最权威的机构,由校长、教务长、各科学长(1930年以后称院长)、总务长、斋务长、系主任、部主任和图书馆馆长组成。校务会议有权决定系和校部机构的设置、变更和撤销,审核学校预决算,制定、修正和废止学校规程。同时还规定,校长要定时组织召开各科系教授会议、教务会议和事务会议。由于这些会议的参加者,基本上都是教授,有利于集思广益,达到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目的。P98-101 序言 谢增寿教授阅时五个寒暑,花费巨大精力编著的《张澜年谱新编》于目前杀青。作者以尊重和还原历史为宗旨,在新史料、新观点方面有所突破,是近年来张澜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力作。今年正值辛亥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民盟成立70周年,明年又将迎来张澜先生140周年诞辰,能在这样的时刻出版《张澜年谱新编》,我认为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现实意义。因为张澜先生亲历了这一波澜起伏历史时期的许多重大事件,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史,一幅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而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的壮丽图卷,一本开展爱国主义和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即使在今天,张澜先生的思想和实践仍对我们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 张澜先生历经新旧交替的五个不同历史时期,在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中,与他同时代的仁人志士,有的人落伍了,有的人沉沦了,而张澜先生始终紧跟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不断前进。为了实现他推翻旧社会,建立民主、富强、文明新中国的夙愿,张澜先生不畏强暴,虽刀斧架颈面无惧色,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妥协。谁对国家民族有利,他就拥护谁,坚决地站到谁的一边。在经历了许多艰难和曲折之后,他以卓越的胆识和政治远见,带领民盟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的正确政治道路。在中央人民政府为他举行的八十寿宴上,张澜先生感慨万千地说:“我真是幸运,我活到了八十。我亲眼看见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者从中国驱逐出去了,我亲眼看见中国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强国。”这是一个革命老人的肺腑之言。张澜先生一生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顽强的民主思想,对此,毛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表老啊,你的德很好,你是与日俱进啊!” 张澜先生的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同样令我们景仰和学习。张澜本无意为官,他只是想在纷争不已的动乱年代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尽到自己的责任,从不为权位所惑。北洋政府时期,张澜主政四川八年,在贿赂公行的旧中国官场,他能够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本色,布衣长衫,从家乡穿到繁华的上海,穿到北京就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同样,张澜先生一贯最反对结党,他是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民主政团同盟的,在他心中,政党利益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民盟成立时是三党三派,各有各的政治立场,都是知名人士,起初他是不情愿做这个主席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兜党派都装到我兜里了。”也正因为他没有私心和利益,不存党派间的芥蒂,德望足以服人,才成为协调、平衡、凝聚各派力量的最佳人选。而其领导的方法,竟如范朴斋所言:就是丝毫不懂得什么叫做手腕。他的高明之处就是直,巧妙之处就是拙。就这样,他真的领导了民盟,而且领导得恰到好处。 张澜先生的高尚品德,来源于他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西方人文思想的滋养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长期修养。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更是促使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动力。他的座右铭是“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奉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信念。正是在他的道德和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我于1952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以传承张澜先生等老一辈民盟领导人开创的多党合作事业为荣。我认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张澜先生恪守的做人、做事、做官准则,对今天的民主党派广大成员以及全社会,仍然不失为政治素养的准绳,仍然令我们肃然起敬,仍然有着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张澜先生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中国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变,足以告慰先生的是,无数先辈为之毕生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纵观张澜先生的一生,就像一卷意味隽永的厚重的书,我们今天研究张澜,出版反映他生平事迹的年谱、传记及影视作品,就是要在缅怀这位民盟前辈丰功伟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他的道德文章中领悟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真谛,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什么是民盟赖以薪火相传的精神,从而站在更高的历史和人生境界的起点上,不断推进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出版张澜年谱更深层次的涵义。 丁石孙 后记 从2005年夏起,经过五年多时间编撰的《张澜年谱新编》终于定稿。 编撰这部《年谱》,不是哪个部门立项或托付的科研课题,而是在张澜精神的感召下,一种充满敬意和责任心的投入。新世纪初我告别大学讲台后,用了两年时间继续完成在岗期间立项的《从南京到江安的国立剧专研究》的省级课题。此后,便以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张澜年谱的研究中。 《年谱》的编撰以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包括张澜家乡的乡土史料)为主要依据,同时经过实地考察、访问和研究,并汲取学术界基本公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三者相结合,力求掌握全面的材料,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研究和调查的重点放在南充、西充、阆中、重庆、成都,并沿着张澜生活轨迹向上海、北京拓展。我先后深入到南充张澜纪念馆、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重庆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特园“民主之家”旧址,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周公馆、桂园、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旧址,向有关人员请教一些问题,阅读和搜集了不少有关张澜的文献资料,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并在新史料、新观点方面有所突破。 本《年谱》按时间顺序记事。凡引述张澜的文章或函电均以最初刊行的文稿或留存的手稿为准,并参校以其他较好的或通行的版本;对于新发现的珍贵史料,除少数摘录要旨外,大都全文收录。借编《年谱》的机会给予保存,避免文献失传。《年谱》所有条目均详注出处,既方便读者查考,亦可为后来研究者提供资料和线索。在史实考订方面,凡对史事存在各种模糊不清的记载,力求查实明确;对歧异或有矛盾的记载,力求考订精确,取其中一说;凡访谈资料,均须佐证于文献资料;对某些难以审定的史事,予以适当说明,并提出编者的观点。 《年谱》用“按语”的方式,引述了一些涉及张澜的评论性资料,或对一些问题作些补充、更正和说明,为读者深入了解张澜提供重要参考。 特别感谢的是,原全国人大常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先生热情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张澜先生钟爱的长孙女张幼芳为本书惠赐墨宝,题写了书名,特向他们再表敬意!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张澜的晚辈和亲属张茂延、张惠延、张继延、张正华、张广华、张运陶等,他们多次接受编者访谈,惠赐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张广华、张正华二位,还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校核,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还有很多学者和有关人士给编者具体的指导和点拨。他们是,我的北大学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原室务委员)黄修荣,中国国家博物馆黄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迟云飞,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勇;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宗全,北大方正集团成都川藏公路公司李平;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社图处处长彭泽民;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李健,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蔡东洲,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杨和平;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盟南充市委主委朱家媛,民盟南充市委副主委李梦华及研究室主任贾德灿,中共南充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洪才,副主任黄忠;广安市广安区副区长刘昌杰,广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光辉,南充张澜纪念馆向可明、阳琼,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卿远明、蒲国霞等,本书付梓之际,特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群言出版社为促成本书的出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责任编辑范芳女士,樊伟先生不仅对书稿作了极细致的编辑和审校,而且还提出了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谢增寿 2011年2月于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