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规划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不同的“孝”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诵,其影响甚至远及异族他国。“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陈才俊主编的这本《孝经全集》以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为切入点,配以古代及现当代流传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去芜存精,正确领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思想真谛。
《孝经》通篇谈孝,那么,《孝经》之孝是什么呢?“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孝经》的基本观点,也是全篇的基石。《孝经》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诵,其影响甚至远及异族他国。它主张珍视生命、不从非义、敢言直谏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与时下倡导的“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陈才俊主编的这本《孝经全集》以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为切入点,配以古代及现当代流传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去芜存精,正确领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思想真谛。《孝经》的智慧深层地典藏在历史中,具有现代思维的人们可以从中生长出、碰撞出、演绎出新的智慧来,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一代名将孝子心
在许世友的一生当中,占有绝对重要位置的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他的母亲。“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替老母守坟。”这便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许世友的母亲许李氏,是一位老实、善良的山区劳动妇女。1905年2月28日,许李氏生下了她的三伢仔许仕友(红军长征后,毛泽东为他改名为许世友)。就是这个三伢仔,由于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营养了,那小胳膊小腿瘦得简直如同柴火秆,直到两岁多了,连站都站不稳。时逢连年灾荒,一家九口,缺衣少食。许世友的父亲许存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准备以两斗稻谷把三伢仔卖给人贩子,许李氏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死活不放手,三伢仔最终没被卖掉。
许世友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使得支撑门户和抚育子女的重担全部落在了他母亲的肩上。在童年许世友的心目中,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了不起的人。许世友以后那倔强、果断、勤俭、自立的个性,大都得益于母亲以身示范的启蒙。
许世友8岁那年,为了吃上一口饭,活上一条命,母亲把他交给了一个慈眉善目的少林高手,让他到嵩山少林寺打杂学艺。就要分手了,母亲从手上脱下那堪称家中唯一财产的她当年的陪嫁品——一副银镯子,交给她的三伢仔,叮嘱道:“今后有娘的这副镯子在你身边,你就不会想娘了。记着。好好用功学艺。”
到了少林寺之后,老方丈告诫他:“家有家法,寺有寺规。人寺要受戒,受戒就要削发为僧,灭七情,绝六欲,不认爹娘……”许世友一听就急了,忙道:“师父,俺来学艺练武就是为了俺娘,往后养娘。你要是不让俺认娘那俺就不学了,俺这就回家去。”老方丈道:“念你对母一片孝心,又是远道而来,就在这里做个杂役吧!”
自此以后,许世友开始了少林寺的杂役生活。8年后,16岁的许世友艺成返家。母亲见昔日的三伢仔长高了,也壮实了许多,她那飘着缕缕白发的脸庞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许世友从少林寺归家后没多长时间,恶霸少爷李满仓无故寻衅闹事,殴打大哥,污辱母亲,许世友非常愤怒,仅两拳就打得那小子去阎王爷那报到了。许世友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决定离家出走。临走前,他从内衣口袋中掏出8年辛苦换来的20块大洋,双手敬给母亲。可是,当他在追赶的狗吠声慌慌忙忙中跑出村外时,却发现他给母亲的20块大洋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包袱中……后来,许世友当上了农民敢死队的队长,上木兰山打游击去了。还乡团举着屠刀回来了,母亲带着儿女们东躲西藏,吃尽了苦头。在大别山的一片野林里,许世友背着大刀找到了母亲,“扑通”一声跪下:“娘,孩儿不孝,俺参加革命连累您了。”“傻孩子,别说这些。共产党好,共产党报了咱家的世代深仇。你参加革命,娘心里高兴。”
红四方面军要西征了。刚办完婚事的许世友接到了去往前线的命令。许世友又跪在母亲面前说:“娘,部队要走了,今夜就出发,你让俺去吗?”母亲先是吃了一惊,继而缓缓说道:“娘不拦你,你去吧!”这次一别就是十多年,直到1948年初秋的一天,许世友的母亲才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那里得到她的三伢仔的消息:“世友同志没有牺牲,他现在担任解放军山东军区司令员,正率部辗转于山东大地……”
不久,远在济南的许世友收到了母亲捎来的书信,还有布鞋、鞋垫等物。他那思念母亲的感情像闸门一下打开了。一星期后,许母便被儿子派人接到了泉城。
对于儿子的孝敬,母亲当然感到十分高兴。可是,过了一星期,母亲就住不下去了。她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儿子理解妈妈,,更敬重妈妈。他愿意满足妈妈的一切愿望。于是,许母又回到了大别山下那个小村子。 1957年冬,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这是许世友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与母亲相见。
那一天下午5时左右。许世友刚跨进家门就轻轻地喊了一声:“娘。”
许母一听到这再熟悉不过的声音,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儿,惊喜地打量着这个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儿子,喃喃地说:“噢,真是我那三伢仔呀。”许世友紧紧地搂扶着年迈慈祥的母亲。双眼闪动着不易轻弹的游子泪。
离别的时候,许世友用他那双厚实有力的大手,拉着母亲久久地说不出一句话。还是母亲先开口了:“孩子,你放心地去吧。”
许世友含着泪水安慰母亲:“娘,您放心,俺还会回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说完,他举起右手向母亲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不想这一别,竟成了母子俩的最后一别。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逝世。10月26日下午,受党中央领导同志委托,王震将军向许世友将军的遗体沉痛告别,并转达了中央对许世友后事的处理意见: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同志土葬,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同意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共和国两代伟人,满足了许世友将军死后完尸土葬,伴母长眠的要求。在父母合葬墓东北面约50米的地方,耸立着许世友将军的陵墓,墓碑上仅有简单的7个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许世友终于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P27-29
《孝经》作为中国传统的十三经之一,是十三经中经文最短的一部,仅有1799字。尽管它的字数不到两千,但是,它却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古人的必读书之一。一般情况下,小孩自入学开始,首先要读的就是《孝经》。
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观点不一,一般说法有孔子、曾子、子思,但大多数人都认同其作者是曾子。其实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思想,以及它所提出的孝道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积极影响。
收录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是由唐玄宗注释的,这也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书。
《孝经》全文是以孔子解疑的形式来阐述的;可以说层层深入,由整体到细节,由大到小,讲述全面,修辞得当。《孝经》全文字数不多,但是它所论述的道理却影响深远。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蒂牢固才能开花结果,万里飘香。
孝行,是顺应人心、顺应人性、顺从人情的德行。我们需要从这种道德的根本上去浇灌、去培土、去养育,并将孝行推而广之。
对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人来说,孝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奉养上。那么怎样侍奉父母才算孝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也就是要以爱敬之心奉养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诚敬之心祭奉亡故的父母。子有爱敬之心,则父母乐;子有哀戚诚敬之心,则在天之灵安。这就是孝。
孔子揭示了“孝道”是道德教化的根本问题,“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历史的经验是“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有原因,在现代的孝道教化中,孝道曾经被猛烈批判过。虽然时过境迁,但那种从根本上打倒维系家族结构和社会框架孝道的做法,给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以至于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东西一度在沦丧消失。人们之间尔虞我诈,到处充斥着不信任,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加大。
因此,很多人陷入了反思,他们醒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兴起了一股国学热。再次捧读《孝经》,传扬孝道,小则可以使家庭和睦,大则可以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孝道”在现代不失为“至德要道”。
《孝经》的意义与价值,《吕氏春秋·孝行览》有这样的话:“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唯孝也。”
重拾经典编写此本《孝经全集》,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运用孝经的智慧,为当今迷失在物欲中的人们做出指引,让我们的家庭更幸福美满、社会更加安静和谐。相信此书不单单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阅读需求,它还会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此书在编写方面尽量多的应用了解读范例来阐述,所以说它还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孝经》的编著资料和实用案例,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