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数风流人物(先行者的探索与追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孟庆春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历史因一些人物而风起云涌,如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北大之父蔡元培,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市场经济第一人顾准等,他们在思想、教育、经济等领域积极创新,勇于探索,终因巨大成就被载入史册。

《数风流人物:先行者的探索与追求》由孟庆春所著,讲述了他们在困难中跋涉、在孤独中前行的探索历程,其深刻思想与坚定信念透过历史的烟尘,依旧光芒四射。

内容推荐

陈独秀:率先擂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隆隆战鼓。

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蔡元培:20世纪中国教育革命第一人,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晏阳初:平民教育之父,1955年被美国《LOOK》杂志评选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

顾准:中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李慎之称其“拆骨为烛?用以照亮黑暗”。

……

他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们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他们是工农运动的猛将,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忠勇,他们在大时代创造了恢弘的历史,他们用智慧与信念照亮了我们未来的路……

《数风流人物:先行者的探索与追求》由孟庆春所著,讲述了他们在困难中跋涉、在孤独中前行的探索历程,其深刻思想与坚定信念透过历史的烟尘,依旧光芒四射。

目录

第一部分 传播先进思想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1.封建社会的一名掘墓人/003

2.率先擂起“新文化运动”的隆隆战鼓/005

3.《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贡献突出/009

4.实践了自己提出的“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011

5.我“并没有声明不发起一个自己信仰的党啊”!/014

6.认定只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016

7.“贫士无财有傲骨,愈穷傲骨愈突兀!”/01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

1.“点种”的真正含义/026

2.留学的一半时间在从事爱国运动/028

3.“守常一入北大,比于临淮洽军”/029

4.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传播马克思主义/031

5.指引一批青年“走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路上”/036

6.被捕后,对“共产学理及主义,均承认不讳”/038

7.毛泽东说:“他是我真正的老师。”/042

 第三章 现代文学——鲁迅

1.三味书屋学习,弃医从文/044

2.他终于答应为《新青年》写文章了/046

3.大学里的知名教授和读者仰慕的著名作家/048

4.揭露、抨击与批判地继承/050

5.要拿“诺贝尔赏金,还欠努力”/052

6.“民族魂”的锦旗覆盖在他的遗体上/054

7.鲁迅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054

第二部分 创新教育模式

 第四章 教育革命——蔡元培

1.他最佩服的人,是柏林大学创始人威廉·洪堡/059

2.他想把北京大学办成一所真正的大学/062

3.他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064

4.革新后的北大,已成为孕育新思想的摇篮/068

5.开始推行教授治校,鼓励学生组建社团/070

6.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071

7.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口号/072

 第五章 平民教育——晏阳初

1.晏阳初常说:“三C”影响了我的一生/076

2.为劳工代写书信引发识字教育/078

3.河北定县平民教育的壮举/079

4.扫盲经典“千字课”/082

5.平教会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085

6.对蒋介石先消灭中共、再建设农村的主张不以为然/086

7.与爱因斯坦比肩的“全球现代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088

第三部分 特别军事斗争

 第六章 首入黄埔——张申府

1.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095

2.创党之事,“只有你与守常可以谈”/097

3.张申府、刘清扬成为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098

4.让朱德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100

5.因缘际会,首入黄埔/102

6.举贤能,推荐周恩来入黄埔/105

7.投身于民主斗争洪流之中/107

 第七章 武装抗日——马占山

1.弃农从军纯属意外/113

2.在嫩江桥,打响了抗击日寇的第一枪/116

3.“马占山”牌香烟,竟然一时畅销全国/119

4.毛泽东说“红军与马将军已成为抗日同志”/120

5.“劝告傅作义将军放下武器,接受和平”/122

 第八章 “域外死忠”——戴安澜

1.为子女取名皆与抗日有关/126

2.他撰写的《痛苦的回忆》成稿之背景/127

3.“老戴,你发什么疯?这是委座的乘车。”/129

4.要求部属要“忠、勇、勤、廉”/130

5.孤师入缅,首战告捷/132

6.艰难撤退,将军殒身缅北丛林中/133

7.为戴安澜举行国葬,国共两党高度评价/135

 第九章 挺进东北——曾克林

1.从雪山、草地走出来/137

2.毛泽东说:“克林同志,打得好!”/138

3.收复山海关,“为我军进驻东北打开了大门”/141

4.沦陷14年的沈阳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44

5.曾克林的情报,对延安可谓是“雪中送炭”/147

6.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位“全能将军”/149

第四部分 唤起工农运动

 第十章 农民运动——彭湃

1.卓见:“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155

2.四少爷烧毁田契,农民就跟着他走/158

3.瞿秋白:“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161

4.为农民做实事,建苏维埃政权/164

5.周恩来流泪下令:“一定要把叛徒白鑫干掉!”/166

 第十一章 工人运动——苏兆征

1.领悟到十月革命胜利的真实意义/168

2.热情支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170

3.邓中夏说他是“击败帝国主义的猛将”/172

4.人们都说:“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工人行动的指令。”/174

5.发表辞职书,脱离国民党/176

6.中共中央发出“沉痛悼念苏兆征逝世”的通告/178

第五部分 建立国际交往

 第十二章 任职共产国际——张太雷

1.入党介绍人可以算是李大钊/185

2.天津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186

3.赴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任职/187

4.出席共产国际“三大”/191

5.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助手和翻译/193

6.参加列宁的葬礼/195

7.出席中共八七会议/197

8.在革命工作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走了!/199

第六部分 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顾准

1.“出布告最多的局长”/205

2.“感觉十分突然”的“去职”/207

3.举国“计划”,独倡“市场”/209

4.再度蒙难,再结研究硕果/214

5.“两次戴帽”,妻离子散/217

6.拆骨为烛,照亮人心/220

 第十四章 生产责任制——曾希圣

1.毛泽东:“没有曾希圣,长征是很难想象的。”/222

2.提出科学的治理淮河方略/227

3.破天荒地推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231

4.曾希圣坚持认为“责任田”方向绝对没有错/235

5.李先念:“曾希圣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237

主要参考文献/239

试读章节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陈晓峰是个廪生,以教私塾而终生。父辈兄弟四人,大伯、二伯早年去世,生父(老三)是一个秀才,也以教书为业,但陈独秀出生不久,他就离世了。陈独秀自幼过继给四叔陈衍庶。陈衍庶是个举人,曾任奉天知县和知州。

在陈独秀小的时候,其叛逆性格就已经暴露无遗。祖父看中他的聪明,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所以在他六七岁时就开始教他四书五经,但是陈独秀对此始终提不起兴趣。一次,又因背不出书来,被祖父痛打一顿。然而,陈独秀无论挨了怎样的毒打,却一声不哭,小嘴倔强地紧闭,两眼狠狠地瞪着爷爷,气得爷爷愤怒而伤感地说:“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啊!”断言其“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陈鲁民:《陈独秀的“龙性”》,《乡镇企业导报》2005年第6期)。他的母亲看到儿子这般,每每伤心落泪。

祖父死后,陈独秀坦然地成了四书五经的叛逆者。哥哥见他耐不住性子,也只好教他一些《昭明文选》之类的“闲书”,从此陈独秀对八股文更是看不起了。17岁时,他到安庆参加院试,宗师出了一个很古怪的题目: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陈独秀一见题目,出得很怪,与四书五经相去甚远,他的反叛个性想不到在这里“发挥”了作用。他认为,对于这类不通的题目就应该用不通的文字来对待。急乱中,他将《昭明文选》、《康熙字典》中有关植物、动物的名称及难字古文,统统写了上去。回到家,哥哥在听了他的述说后,呆呆地坐了一晌午,认为这下肯定没戏了。没想到不久即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陈独秀考上秀才了,而且还是第一名呢!

1897年7月,陈独秀在江南乡试中一败涂地,他的第一个反叛举措便是从此视科举为妖孽,发誓再不参加乡试了。

通过这两次考试,陈独秀目睹了考场的种种黑暗,看到了考生们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官迷心窍的百般丑态。他进一步由考生的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抢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这般的毛病”(《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6页)。

正是有了这些认识以后,陈独秀于1897年末进入杭州新式学校“中西求是书院”,开始学习“新学”和“西学”,并阅读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维新派的《时务报》等,从此开始了他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伟大征程。

维新变法失败后,为了进一步探索“救国图存”之道,陈独秀决定去日本留学,立志干一番事业。

1901年,陈独秀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当天,就剪掉了盘在头上象征大清朝的辫子,并倒上煤油当众烧成了灰,以此表示:誓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不留任何尾巴。陈独秀的这一举动,使与其同去的中国学生目瞪口呆,十分惊讶。为了宣传反清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团结革命同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活动,陈独秀参与组织了许多社会活动,如组织“科学”图书社,建立“中国青年会”,创办《国民日报》、《安徽俗话报》等,并把创办报刊作为教育民众、动员民众的最好工具。他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恶俗篇》等文章,“批判了婚姻妇女问题上的种种封建迷信习俗,特别诉说了妇女在这些压迫下的苦难,指出这样坏的习俗,真是大有害于世道人心呀”(《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页)。其实,他在五四时期掀起的“打倒孔家店”、批判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从这时就开始萌芽了。

留日期间,因为励志社有章宗祥、曹汝霖一类的人物,陈独秀便以退出励志社来表明自己宁当叛逆者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的决心;在“青年会”,他也同样表示出与清朝统治者势不两立的决心和行动。当时,清政府派驻日本的一个叫姚文甫的学监经常无端干涉和破坏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行为卑鄙。一天夜里,陈独秀与好友邹容、张继一起闯进姚学监的住处,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他操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姚学监的辫子,并把它挂在留学生会馆的房梁上示众。这一富于革命性和戏剧色彩的行动在当时震动了留学界,许多人为之拍手称快。回到宿舍,陈独秀将手中的辫子扔到桌上,大口喘气地说:“这回出了一口恶气。”(朱洪著:《陈独秀风雨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因为此事,陈独秀和邹容等人被遣送回国。回国后,三个人一起去看章士钊,章听他们的被逐经过后,哈哈大笑。

与同时代大多数忧国忧民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在留日期间接触了大量的新思潮,思想上逐渐由维新转向了革命民主主义。

P3-5

序言

中国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就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破之境……这种境界的迎来,是中国革命先行者不屈的探索与奋斗的成果,但在其中起到不可磨灭的启发作用的则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这次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一个支点,自那时起,东方大国开始了她真正的崛起之旅,龙的传人不再甘受“东亚病夫”诸如此类的辱骂,中国开始了在通往成功路上漫长的追逐,其中的先行者们一头扎进了中华民族解放、崛起的宏图大业,并为此而自觉地引领着人们向目标奋进、奋进……

先行者呼唤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历尽曲折而生生不息,其内在根源就在于她能不断“日新”,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变革中迈向新生。这一优良传统在近现代中华民族面临亘古未有的大变局时,再次得到强化和提升。可以说,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等文章,均对中华元典中的日新又新、革故鼎新之旨作了引述、诠释和发挥。“日新”、“革新”观念在近现代条件下的复活、转换与提升,本身即中华民族创新传统的重要表现。对此,李大钊号召人们“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路,创造一种新生活”;同时,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告诫人们:“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不失固有之血脉”,都是在强调中西汇通,综合创新。

先行者不仅呼唤创新,而且更重践行。应该说,“五四”启蒙思想家的激进民主主义主张,突出地反映了“取材异域”的创新思维取向。陈独秀明确表示,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鲁迅指出不应害怕吸取外来文化,而应放胆地、大度地吸收,“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鉴于此,在引进先进文化上,陈独秀率先雷响新文化运动的战鼓,李大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新天地,鲁迅作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珍贵瑰宝。在教育改革上,蔡元培首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晏阳初进行了“平民教育”实验的壮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顾准“拆骨为烛”,在举国“计划”背景下独倡“市场”,而这一理论的实践者曾希圣,则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即“包产到户”敢于吃螃蟹的人。在工农运动上,瞿秋白说“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毛泽东称其为“农民运动的大王”;人们都说“苏兆征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工人行动的指令”,邓中夏说他是“击败帝国主义的猛将”,因为香港海员和省港工人大罢工的胜利,他都是直接的组织者、指挥者。同时,先行者们又都是中华民族之“忠勇”,无论是“打响了抗击日寇第一枪”的马占山,还是“孤师入缅、殒身缅北丛林”的戴安澜;无论是被刘少奇称之为抢占东北战争“先锋官”的曾克林,还是“因缘际会、首入黄埔”的张申府,乃至赴任共产国际第一人的张太雷,他们都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勇”字当头,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先行者”。

传承先行者遗愿,勇于探索、追求。李大钊说过:“青年,国家之魂;一切新创造,新机运,乃青年独有之特权;人失其青春,则其人无元气,国家丧其青年,则其国无生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皓首皤皤之老翁,陡于社会枢要之地,则国家为待亡之国家,民族为濒死之民族。”此论,何等的精辟啊!他在忠告我们、提醒我们,让我们永怀“忧患意识”。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更加艰巨而伟大的历史重任。为此,我们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为民族的伟大复兴真诚奉献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统一起来,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强烈的爱国之心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行动,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承担起社会历史责任,永葆爱国之心,常存爱国之情,恒有爱国之行。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好先行者未竟之遗愿,挺立于时代潮头。

作者

2010年10月 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