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史称“李后主”,才华横溢,工书善画,精音律,擅诗词,其词作尤为世人称道,被称为“千古词帝”。王国维论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将其视为词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本书收录南唐后主李煜的全部传世词作、诗文,并逐篇加以注释、赏评,文章后并有译文,是目前最完整的李煜集,希望以此使读者对其诗、词、文有一个立体的、相互贯通的认识,并进而深入理解更接近于真实的李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煜/怡情书吧 |
分类 | |
作者 | 董希平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煜史称“李后主”,才华横溢,工书善画,精音律,擅诗词,其词作尤为世人称道,被称为“千古词帝”。王国维论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将其视为词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本书收录南唐后主李煜的全部传世词作、诗文,并逐篇加以注释、赏评,文章后并有译文,是目前最完整的李煜集,希望以此使读者对其诗、词、文有一个立体的、相互贯通的认识,并进而深入理解更接近于真实的李煜。 内容推荐 匆匆忙忙、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当白天的忙碌沉入夜晚的宁静,执著地关注心灵成长的现代人渴望阅读、欣赏这些疏导情绪情感、培养审美趣味、提升生活品位的作家、作品。这些富有灵魂的文字穿越中华文化千百年的时空隧道烛照着现代人的心灵。“怡情书吧”,现代人浸润古典情怀的精神憩园。 忙碌于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当白天的匆忙沉入夜晚的宁静,他们执著地关注心灵的成长,渴望阅读、欣赏那些疏导情绪情感、培养审美趣味、提升生活品位的作品。“怡情书吧”所收入的作家作品,能够穿越中华文化千百年的时空隧道,烛照着他们的心灵。 目录 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一斛珠(晓妆初过)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更漏子(金雀钗)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望江南(多少恨) 又(多少泪) 清平乐(别来春半)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喜迁莺(晓月坠)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长相思(云一绢) 捣练子令(深院静)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望江梅(闲梦远)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 谢新恩(金窗力困起还慵)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 谢新恩(樱桃落尽春将困)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 开元乐(心事数茎白发) 渔父(阆苑有情千里雪) 又(一棹春风一叶舟) 捣练子(云鬓乱) 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 忆王孙(萋萋芳革忆王孙) 又(风蒲猎猎小池塘) 又(飕飕风冷荻花秋) 又(同云风扫雪初晴) 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长相思(一重山)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更漏子(柳丝长)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鹧鸪天(节候虽佳景渐阑) 又(塘水初澄似玉容) 青玉案(梵宫百尺同云护) 秋霁(虹影侵阶) 断句 诗 九月十日偶书 秋莺 病起题山舍壁 送邓王二十弟牧宣城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挽辞二首 其一 其二 悼诗 感怀二首 梅花二首 书灵筵手巾 书琵琶背 病中感怀 病中书事 题金楼子后并序 金铜蟾蜍砚滴铭 幸后湖开宴赏荷花作 悼伸宣铭 断句 文 即位上宋太祖表 乞缓师表 不敢再乞潘慎修掌记室手表 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 却登高文 昭惠周后诔 书评 书述 答张佖谏书手批 遗吴越王书 批韩熙载奏 批有司奏 试读章节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①,往事知多少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④。 雕栏玉砌依然在④,只是朱颜改④。问君都有几多愁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春花秋月:春之花,秋之月,指代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亦以春、秋指代一年。何时了:何时才能结束。了,完毕,结束。 ②往事:过去的事,指以前南唐生活中称心快意的事情。 ③故国:已经灭亡的国家,这里指南唐。 ④雕栏玉砌:雕花彩饰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指代南唐华美的宫殿。 ⑤朱颜:红润的脸色和面容。 ⑥问君:作者设问之辞,自问自答。 按照宋代民间流行的说法,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已经历近四年亡国之君生活的南唐后主,在接见自己旧臣徐铉时,表达了自己对于昔日误杀忠臣的悔恨,这引起了一直关注他的太宗皇帝的进一步猜忌。七月七日生日这天,李煜又“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看来这首词的演唱成了压死李煜的最后一根稻草。赐死李煜的牵机药,据说“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宋·王铚《默记》卷上),这为李煜的结局增添了凄惨悲凉的色彩。 全篇语言简洁明了,没有什么特别难解的语句,词人以气驭词,在人身极端不自由的映衬下,精神盘旋于苦与乐、冰与火的两重世界之间,以极端的自由喷发出惊天动地的悲哀,显示出一个尘世君王和词中帝王的骄傲。 词的上阕,首先展示出随着季节变换而激发出的对于三种人间至乐的回味:春天之花、秋日之月、作为风流才子君王的纵情享乐。对于这一汹涌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的美好回味,词人出乎意料地不唯嫌其数量太多、持续时间太长,“何时了”,而且对其来临的频率——一年一度,也表示出不耐烦之意:怎么“又”来了?春花、秋月、盛事,几乎涵盖了宇宙间能够想象到的所有快乐,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地位才华更高于谢灵运的李煜不可能不知道,那为何还对三者如此排斥呢?随之而来的“小楼”、“故国”两个意象像坚硬的礁石,击碎了这东风带来的一年一度的风花雪月:原来,作者所居之处已不再是琼楼玉宇的南唐宫殿,不再是草长莺飞的江南,而是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冷冷清清栖身于北宋汴京的居所。拥有的越多,失去的时候,心中的苦痛就越发深刻悠长。“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年一度的风月变换,对于已经失去家国、更失去人身自由的李煜来说,不啻是从生理到心理的漫长的折磨。南宋人王铚《默记》卷上记录了李煜亡国之后和旧臣徐铉的一次见面,从中可见其当日处境之尴尬窘迫: 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 看门的老卒比李煜这位昔日的国君还神气,即使奉旨而来的客人接待的也只有旧椅一把,李煜见了旧臣只有大哭和后悔。北宋韩玉汝曾藏有李煜给在金陵时旧宫人的书信,谈及在汴京的生活:“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倒可以为上阕词人这种面对良辰美景的反常情绪做一注脚。 汴京中亡国之君的人间生活既不可以忍受,每一片花月似乎都散发着悲伤和哀痛,而身体又不得自由,于是天才的词人神思冲天而起:返回故国,回到那日日笙歌、充溢着美好回忆的故国如何?然而,细思之下,满怀归情的词人神灵又撞到了冰冷的现实:昔日雕栏玉砌的宫殿和烟水迷离的江山应该尚在,但是宫殿和西山已经易主,而今目的李煜,这个已经未老先衰的汴京囚徒,也不再是当日的江南主人——那个风神清朗的才子国王。“只是朱颜改”,一个“改”字,封死了词人的退路——不仅是沉重肉身的退路,也包括自由想象的退路。时光无法倒退,人事也不能重来。宋·马令《南唐书》卷五《后主书第五》载,北宋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宋军攻陷金陵,李煜出降,宋将曹彬曾劝他去汴梁时多带点钱财:“归朝俸禄有限,费用日广,当厚自赍装。一归有司之籍,即无及矣。”而李煜后来在汴京近四年的幽囚生活中,也曾因为用度缺乏,多次上表请求增加俸禄,皆可见这位旧日国王被剥夺的程度,较之“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的当年,可谓一贫如洗了。 如此,汴京不可住,故国不可归;前进不得,后退不能,进退失据的绝望之中,词人发出了撼人心魄的天问之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本不新奇,但是在这里,却又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江之水之愁,则愁之长度、重量、密度可想而知,又修饰一“春”字,则春暖花开,长江正值丰水时节,这一江之“愁”又倍于平日,此其一;这江又是流经故国南唐、故都金陵的长江之水,包含着故国故都的信息,甚至可以说本身就是故国故都的一部分,因而这又是一江故国之愁,其中的情感力度可想而知,此其二;如此一江之愁浩浩荡荡向“东”破空而去,绝无回流的可能,则有一切如“覆水难收”之意,身心失重之感,此其三。 全篇以春风带起万千思绪、纷至沓来发端,飘逸婉转而又沉重万钧,几番感泣,几番思量,终以天地间万般悲慨最终化为奔向虚空的故国之水作结,《金刚经·如理实见分第五》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生好佛的天才词人风流君王,于此山穷水尽之际,似乎才顿悟世情,明心见性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可以为证。只不过换来这惊才绝艳词篇的,是国破家亡和江南子民的血泪,代价未免大了些。 P3-6 序言 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中主李琛的第六个儿子。按照古代通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他距离皇位继承人的位置还是遥远的,而他自己,据当时史书记载和他后来的表现,的确也没这样的野心,但是,历史上一系列的意外,却最终使他成了一个有争议的国王,一个无争议的杰出词人,一个为人瞩目的画家和书法家。 作为一个国王,王国在他手上灭亡,他自己也被俘作了囚徒。但是,在他死后,当年他治下的百姓还为其巷哭设斋,仍然有忠心耿耿的旧臣,去祭扫他的坟墓,用自己的俸禄周济他的家人。作为一个词人,他的词,不仅比所有帝王写得好,而且在所有词人中,也是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大家认为他是宋词的开山,诗中的王维、孟浩然:“后主目重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方为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胡应麟《诗薮》杂篇四)而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更被随后灭亡他的王国的帝国作为杰出的艺术品珍藏。 似乎可以说,宋朝的刀剑灭亡了的李煜的王国;而后来,李煜的笔,则征服了灭亡他的宋朝。 李煜长得“天骨秀异,神气清精”(徐铉《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宋·陆游《南唐书》卷三《后主本纪》)。这在传统上是典型的帝王之相,“广颡,丰颊”是说额头宽广、脸颊丰满,典型的富贵之相;而“骈齿,一目重瞳子”则是说牙齿重叠、一只眼睛双瞳孔,这就是异相了,前者曾见于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喾,后者则见于远古的舜帝和西楚霸王项羽。 李煜的这种“生具异相”引起了他的大哥弘冀的不安。为了免除大哥的猜忌,李煜埋首经籍。他读书山中精舍时候所写的一首《病起题山舍壁》显示了他的心情和追求: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超脱于世俗纷争喧嚣之上,做一个不乏衣食、求仙问道的高士,大约是少年李煜的最高理想。 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在北方后周政权的军事进攻下,南唐被迫把江北的土地献出去,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奉周的正朔。这意味着南唐的国土从此限于长江以南,李璟不再称帝,而且使用周的年号。 这时候,李煜的命运又开始出现意外。本来,在李碌的皇后钟氏所生的四个儿子中,李煜排在第二,但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八月,为了争夺皇位继承人地位,弘冀派人毒死了叔父晋王李景遂,九月,弘冀也死去了,而在此前,排在李煜前边的庶出兄长也多未成年而亡,于是在这年弘冀死亡的同月,二十三岁的李煜(这时候还叫李从嘉)被封为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这实际上确立了其皇位继承人的地位。 第二年(960),三十四岁的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在北方新王朝更加强大的军事威胁下,李煜的父亲在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二月迁都南昌,并立吴王从嘉为太子,留在原来的都城金陵监国。但是南昌城邑狭隘,群臣思归,李璟悔恨不已,六月死去。七月,太子李从嘉即位,改名为煜,这就是李后主。李煜这年二十五岁。 李煜即位后,这位素昧英武的年轻国王,对于北方的宋朝无比恭谨,进贡、奉献,源源不绝,但是对于赵匡胤要求自己去汴梁觐见的要求则是坚决拖延不去。终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4)九月,宋朝在灭了割据四川的后蜀、割据广州的南汉之后,兵伐南唐。南唐进退失据,屡屡败退,最终在第二年(975)十一月灭亡。三十九岁的李煜在做了十四年国王之后出降,全族被送往汴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八日,在他生日的第二天,李煜亡(一般认为是被毒死),埋葬于洛阳的北邙山,其夫人周女英(小周后)悲不自胜,不久亦卒,附葬于北邙山。 李煜只与周娥皇(大周后)育有二子,长子仲寓,次子仲宣。仲宣四岁早亡,和大周后死于同年。长子仲寓在李煜死后,宋太宗赵光义: 赐仲寓积珍坊第一区、白金五千两,仲寓宗族百余口犹贫不能给,上书自陈。太宗怜之,授郢州刺史,在郡迨十年,为政宽简,部内甚治,淳化五年卒,年三十七。(《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南唐李氏世家》)看来不管生前还是死后,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和他的族人日子过得并不好。仲寓有一个儿子李正言: 景德三年特补供奉官,早卒,无嗣,唯一女孤幼,真宗愍之,赐绢百匹,钱二百万,以备聘财,仍遣内臣主其事。煜有土田在常州,官为检校,上闻其宗属贫甚,命鬻其半,置资产以赡之。(《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南唐李氏世家》) 到了李煜的孙辈,其后遂绝,其孙女更到了需要官府资助嫁妆的地步了,其家族的日子想来更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作为一个国王,据历史记载,李煜没有什么突出的文治武功,在五代十国的众多君主中并不突出。南唐国在他的治下,一直在北方的军事强压下没有振作,直到灭亡。但他的近臣徐铉在他死后为之作《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其中对于李煜治国所作的评价,似乎可以称得上李煜的知己: 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草木不杀,禽鱼成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威不克爱;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道有所在,复何愧欤? 他说李煜天性恻隐,不喜杀戮,做国王也是如此,在五代十国那种弱肉强食的乱世之中,既不喜兵,又不行威,像徐偃王那样躬行仁义,最后岂能不亡国?即便如此,“道有所在,复何愧欤”?秉行自己所持的道义,求仁得仁,又有什么后悔的? 李煜亡国之后,关于其本人性骄侈,好声色的若干说法频见于稍后的若干文献,而宋·无名氏《钓矶立谈》中的一段记载倒是点明了当时的几分实际情况,提醒人们应该对此持谨慎辨别的态度: 况国亡之际,举朝持禄,相为沉沦,往往争言其君之短长以自媒炫,甚可丑也。李煜为人为君究竟如何这一话题,一直到了宋朝真宗皇帝时候,还很热门。《宋史》卷二百九十六《潘慎修传》: 江南旧臣,多言李煜暗懦,事多过实。真宗一日以问慎修,对曰:“煜或懵理若此,何以享国十余年?” 潘慎修,李煜这位当年的旧臣,倒是说了一句非常客观的话,李煜真的昏庸如此,又怎能“享国十余年”? 李煜的帝王事业在他死后即告结束,他的文化影响才刚刚开始。 徐铉《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的李煜,可以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文艺全才: 惟王天骨秀异,神气清精,言动有则,容止可观,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心以颁宣,载笑载言,不忘经义。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所著《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于弧矢之善、笔札之工,天纵多能,必造精绝。徐铉没有夸张。李煜在为大周后所写的《昭惠后诔》中对于大周后和自己醉心才艺生活的描写,和这里徐铉对于李煜才艺的描写的对照,可以发现李煜“精究六经,旁综百氏”、“洞晓音律,精别雅郑”、“弧矢之善、笔札之工,天纵多能,必造精绝”是真实的。据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记载: 建隆初,宋朝三馆所藏书仅一万二千余卷,及平诸国尽收其图籍,惟蜀、江南最多,凡得蜀书一万三千卷,江南书二万余卷。 则南唐图书,近乎宋朝原有图书的两倍。又太平兴国三年(978),也就是李煜生命最后这年春正月,太祖赵光义幸崇文院观书: 恣亲王宰相检阅问难,复召刘鋹、李煜,令纵观。上谓煜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中简策,多卿旧物,近犹读书否?”煜顿首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 赵光义的话不无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调侃之意,但是李煜藏书之富、读书之勤于此也可以想见。这也可以为其才华横溢做一注释。 诗词书画,李煜几乎在每个方面,都给随后的宋王朝的文化精英们留下了深刻影响。 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的词。李煜词在唐五代词坛,已经独具光芒,后来的宋词作家,学习他的人很多,李清照写过一篇《词论》,历评唐宋名家,对于李煜所在的南唐词坛,也曾赞赏有加: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李煜的词作,出现在五代第一词选《花间集》之后(《花间集》编辑成书时候,李煜年方四岁),相对于绮丽艳美的花间风气,李煜以自己特有的经历,用词精致,出语本色,兼以国亡之后的真情实感熔铸其中,在词史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境界和气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词抒情颇具概括性,其情感特质又特别醇正而显示赤子之心,因而往往获得读者跨时空的共鸣,故如同小说中的《红楼梦》一样,千载之下,为不同阶层的人所喜好唱诵。 李煜书法、绘画的成就和影响,不输于词。据说他续写过《笔阵图》,他的若干词章,就是以墨迹的形式流传后世的,可见人们对其书法的看重。一直到宋徽宗朝,内府保存的艺术品中,还收藏有李煜所绘的九幅图画:《自在观音像》一,《云龙风虎图》一,《柘竹双禽图》一,《柘枝寒禽图》一,《秋枝披霜图》一,《写生鹌鹑图》一,《竹禽图》一,《棘雀图》一,《色竹图》一。(《宣和画谱》卷十七) 更为难得的是,李煜的书法、绘画在技巧上能够融会贯通: 然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道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然书画同体,故唐希雅初学李氏之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而李氏又复能为墨竹,此互相取备也。其画虽传于世者不多,然推类可以想见。(《宣和画谱》卷十七) 错刀笔和墨竹的融合,正是李煜“书画同体”创作境界的一个代表。 后来宋代书画皆绝的黄庭坚在《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诗中特意注释,揭示李煜这种书法入画、颇具天才的创意: 世传江南李主作竹,自根至梢,极小者,一一钩勒成,谓之铁钩锁。自云:惟柳公权有此笔法。 而宋人都穆,更以自己所见,记叙了李煜墨竹超过宋代名家苏东坡的高妙: 昔之画墨竹者,称苏学士、文湖州二公之笔可谓妙矣,予犹恨其形似之拘也。此幅余家旧物,骤而阅之,但见其老干霜皮,烟梢露叶,而离披偃蹇若古木然,谛玩久之,始知其为竹也。世之评画者谓后主墨竹清爽不凡,别为一格,殆得之矣。(宋·都穆《寓意编·跋李后主墨竹》) 李煜的作品,徐铉为其作《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时,尚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宋人马令《南唐书》卷五《后主书》说:“《杂说》百篇,时人以为可继《典论》。”《典论》是曹操之子曹丕的文论名作。 此后,宋人编制的《崇文总目》卷十一“总集类”中,收录有:《李煜集》十卷,李煜《集略》十卷(阙);卷十二“别集类”中收录有《江南李主诗》一卷。《宋史》卷二百零八《艺文七》收录有:《李煜集》十卷,又《集略》十卷,《诗》一卷。可惜李煜的这些作品都已经失传了。 李煜的词集,最早著录见宋人尤袤《遂初堂书目》,其中“词曲类”著录《李后主词》,南宋末,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南宋嘉定年问(1208—1224)长沙书坊刻《南唐二主词》,但以上版本均已失传。后来一般将李璟、李煜的词合编,称为二主词,大致是根据他们的墨迹,以及词选、词话、笔记中的记载辑录而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明以来比较通行的二主词版本有:明万历庚申(1620)吕远墨华斋刻本(1924年龙榆生为该本的影印本题跋,以为“虽所采亦颇杂他人之作,兼有讹误,要为现存《二主词》之精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侯文灿刻《十名家词集》本,清董氏诵芬室抄《南词十三种》本等,这些版本均收录李煜词三十四首。 本书所收李煜词,则据王仲闻先生《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书以南宋人所辑传本《南唐二主词》为底本,“据所见各本《南唐二主词》互校(大致以明万历庚申吕远墨华斋本为主,间亦改从他本),并校以各种选本、笔记、诗话、词话以及互见各词之总集、别集”(《南唐二主词校订·凡例》)。传本《南唐二主词》中李煜词未收者二十首、断句二则,王书亦作为附录收入,并辨别真伪。本书即收录王书中署名李煜词五十四首,将其中王书定为李煜作品或者存疑者、个别非李煜作品然已经作为李煜作品而影响已久者,予以注释、分析,并在分析中加以说明,其余非李煜作品而署名李煜者,参考王书考订成果,予以说明并附录,庶几保证李煜词之完整形象。 李煜诗,宋以后似无完本,本书据《全唐诗》、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等,收录现在能见到的李煜诗二十首,断句二十则;注释分析。李煜文,宋以后似乎也无完本,本书据《全唐文》、陈尚君《全唐文补编》等,收录现在所能见到的李煜文十二篇,加以注释分析。诗、文文字,找到其最原始出处,并以其版本为准,庶几忠于原文。如此,本书希望形成一个李煜全集的面貌,使读者对其诗词文有一个立体的、相互贯通的认识,因而更接近于真实的李煜。 宋以来,李煜作品的爱好者代不乏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吕远在墨华斋刻宋人传本《南唐二主词》,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节,十七岁的谭尔进为其作序,写道: (五代十国)时家国阴阴,如日将暮。二主乃别有一副闲心,寄之词调,竞以此获不朽矣。是集世所传南唐二主词,特其一斑也。读之皆凄怆悲恸,亦复幽闲跌宕,如多态女子,如少年书生。落调纤华,吐心婉挚,竞为有情人案头不可少之书。异哉!……予谓明道崇德之谥,未足为嗣主生色;违命侯之封,亦未足为后主减光。但使后主不为有国之君,居然慧业文人,自足风流千古。斯亦可谓二主之定论也已。 以文辞而不朽,以文辞而为有情人案头不可少之书一覃尔进之叹,自赵匡胤叹赏风骨俊秀的李煜为“好个翰林学士”开始,千年之下叹赏李煜文采者皆如此。但要说就算“后主不为有国之君”,也能“居然慧业文人,自足风流千古”,这恐怕就需要商量了。没有了国家得失之痛,李煜诗文是否还会有这样的重量和力度?没有了国家财力的支持,李煜的诗文艺术是否还会有这样的质量?国家的败亡,是否是才子李煜风流千古的代价? 如何摆正君王李煜和才子李煜的关系,这是李煜自己都没解决好的问题,也是今日读李煜文词者不可不思考的问题。 董希平 2010年2月于中国传媒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