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南留守女童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曲凯音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留守女童是留守儿童中的弱势群体,边疆民族地区的留守女童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留守生活状态中也展现出不同于其他省份留守女童的特点。作为不平等对待行为的歧视,在留守女童身上有着具体而特殊的表现。本书选取了云南省打工大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九龙和翠华两乡为调查地点,以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社会性别和儿童发展理论视角出发,对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内容推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的转型也随之加速。在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转变中,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拉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序幕。农民工的流动一方面架起了城乡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在大量农民工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与农民工问题相伴而生的。留守女童是留守儿童中的弱势群体,边疆民族地区的留守女童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留守生活状态中也展现出不同于其他省份留守女童的特点。作为不平等对待行为的歧视,在留守女童身上有着具体而特殊的表现。本文选取了云南省打工大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九龙和翠华两乡为调查地点,以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社会性别和儿童发展理论视角出发,对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1章导论,从选题的缘起和意义谈起,简要说明了在农民工产生的同时,由于制度、政策和观念、习俗等原因,一大批留守女童也相应的产生。妥善解决留守女童问题,既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涉及农村未来的发展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拟从社会性别和儿童发展理论的视角对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进行研究。因此,相关的概念界定涉及了儿童、留守儿童和社会歧视。以定性和定量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详细描述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章节还指出了论文的创新所在和所要突破的难题,这也为接下来各章节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第2章属于总体论述部分。主要从宏观上介绍了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女童的状况。对留守女童的基本状况的描述涵盖了留守女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安全状况和社会化状况。留守女童在留守的生活状态下,从生活上到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有来自留守女童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所带来的。在本研究中,对留守女童年龄的界定跨越了从出生到18岁。因此在描述留守女童的总体状况时,就不能忽略对学龄前留守女童和辍学的留守女童的描述,而这两类留守女童除了具有与其他留守女童的共性,更多的是区别于学龄阶段留守女童的个性。

本文把对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作为研究对象,在第3章、第4章、第5章对此进行了翔实的论述。在这三章中,分别从留守女童的家庭结构、流动性和民族地域特征上来论述社会歧视。社会歧视作为一种偏见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区别在于家庭结构上。从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可以把留守女童的家庭结构划分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型和父母单方外出务工型。两种类型家庭的留守女童所遭受的社会歧视不尽相同。在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家庭里,社会歧视主要来自家庭的外部和内部。前者,社会歧视被细化为制度性歧视和非制度性歧视。与此相对应,来自父母与有血缘关系的监护人的歧视和来自留守女童兄弟姐妹的歧视以及来自无血缘关系的监护人的歧视是家庭内部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女童来讲,家庭中还在事实上存在着亲子关系,更接近手家庭的概念。而家庭又是家族的基本单位,因此,对父母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女童的歧视的分析就集中在家族歧视上。家族内歧视的实质是父权制思想残留的现代体现,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歧视;家族外部的歧视则更多地具有了经济歧视的味道。

由于制度、政策的原因,或是由于留守女童家庭、父母以及个人的原因,一部分留守女童曾经有过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一起流动的经历。在或长或短的流动生涯中,作为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她们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歧视。作为歧视的受动者,留守女童在流动生活中遭受的歧视主要表现为身份歧视和地域歧视。无论是来自身份上的歧视还是由于地域差别所受到的歧视,归跟结底,都和经济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造成城乡间的经济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户籍制度的束缚,造成城乡问二元社会结构;其二是城乡间贫富差距的存在。作为歧视的施动者,曾经流动的留守女童把歧视的目光聚焦在一直留守的留守女童和非留守儿童身上,歧视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语言歧视和经济歧视。无论是语言歧视还是经济歧视,从本质上讲都是儿童的无意识或浅意识的思想反映,也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外在表现。

本书从民族地域特征上把留守女童分为少数民族留守女童和汉族留守女童。本研究所调查的少数民族留守女童的民族成分分别为彝族、苗族、哈尼族、壮族、傈僳族和傣族。虽然她们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间有较多的交流与融合,但仍保留着各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等传统。这六个少数民族的留守女童最明显的共性就是民族归属感较强烈,对本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少数民族留守女童的歧视主要为由于民族经济发展滞后而产生的经济歧视和由于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低所产生的文化歧视。

第6章是全文的理论总结和对策思考。在本章节中,提出了反歧视社会网络建立的框架。在反歧视社会网络的构建上,分别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留守女童个人层面进行了探讨。除此之外,反歧视社会网络的建立还需要它的经济和理论基础。从经济基础上看,需要从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入手来促进反歧视社会网络的建立。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视角来建立反歧视的社会网络,其一是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制定针对留守女童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二是在反歧视的建设中,应该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女童来着力构建反歧视的社会网络。建立反歧视的社会网络需要从社会排斥过渡到社会融合,进而达到留守女童在心里上与周围社会、人群的融合,最终建立牢固的反歧视社会网络。

目录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综述

二、对留守女童的研究综述

三、对歧视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儿童

二、留守儿童

三、社会歧视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

三、研究框架

四、实证研究地点的介绍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要突破的难题

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二、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第二章 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女童的状况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女童的基本状况

一、留守女童的生活状况

二、留守女童的学习状况

三、留守女童的心理状况

四、留守女童的安全状况

五、留守女童的社会化状况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学龄前留守女童的状况

一、学龄前留守女童的基本情况

二、学龄前留守女童与父母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辍学留守女童的状况

一、留守女童辍学的原因分析

二、留守女童辍学后的道路选择

三、复学与再度辍学

第三章 从家庭结构上看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

 第一节 留守女童的家庭结构

一、父母双方外出务工

二、父母单方外出务工

 第二节 对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

一、来自家庭以外的歧视

二、来自家庭内部的歧视

三、留守女童的自我歧视

 第三节 对父母单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

一、单亲外出务工家庭中留守女童的特点

二、单亲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女童的家族内歧视

三、单亲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女童的家族外歧视

第四章 从流动性上看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

 第一节 流动着的留守女童

一、曾经流动的留守女童

二、从流动儿童变为留守儿童

 第二节 曾经流动的留守女童所遭受的歧视

一、身份歧视

二、地域歧视

三、身份歧视和地域歧视的实质分析

 第三节 作为歧视施动者的曾经流动的留守女童

一、对一直留守的留守儿童的歧视

二、对非留守儿童的歧视

第五章 从民族地域特征看留守女童的社会歧视

 第一节 禄劝县各民族留守女童分类

 第二节 对少数民族留守女童的歧视

一、对少数民族留守女童的经济歧视

二、对少数民族留守女童的文化歧视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汉族留守女童

一、边疆地域、文化等对汉族留守女童的影响

二、家庭的经济情况的转变

第六章 理论总结和对策思考

 第一节 留守女童社会歧视的产生

一、留守女童——贫困的产物

二、留守女童社会歧视产生的制度与观念的因素

三、留守女童社会歧视产生的经济因素

 第二节 反歧视社会网络的构建

一、反歧视的政策、制度的建立

二、从社会层面入手构建反歧视的社会网络

三、从文化层面入手构建反歧视的社会网络

四、建设留守女童健康的人格体系

 第三节 反歧视社会网络构建的经济和理论基础

一、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反歧视社会网络的构建

二、反歧视社会网络构建的理论视角

三、反歧视社会网络的构建——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