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说(02中国当代文坛先锋对话实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冰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尘埃落定》让阿来一举成名:写作于1994年、出版于1998年的这部长篇首印只有—万册,然而历时十年不衰,获茅盾文学奖,销量过百万册,入选语文新课标…一且现在仍在以每年十几万到二十万册的销量让人眼馋。之后他似乎沉寂了,除了知道他在《科幻世界》当着成功的“出版商”,并未再见他什么有影响的新作,所以新长篇《空山》的推出有些让人始料不及。尽管他自己很讨厌“超越”一说,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拿新作与《尘埃落定》相比,究竟是前者的重复还是“颠覆”?至少,有没有前者好看?

书由出版社寄了过来,看到版权页标明首印二十万册。一口气读下去,感觉只有一个:不负众望。那干净的语言,那独到的叙述方式,只让你欣慰,那个为杂志社创收日夜忙碌的商人阿来后面,那个文人阿来还在呢。

《尘埃落定》在语言上独特,《空山》在结构上有突破

李冰 有网友说非常喜欢您这本新作《空山》,喜欢“在小说中散发出来的青草、牛奶般的情感”,有评论家更说这个小说的结构是非常有独创性的,您自己看呢?

阿来 《空山》是我在写的作品的三分之一,这个作品要分成三部六卷,《空山》包括两卷,实际上我要写六个故事,用这六个故事来涵盖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概是指在九寨沟一样的村里面这五十年的故事。在这个不同的阶段里面,这些小的故事又可以折射到当时大的背景,这六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子里,六个故事完成以后会形成~个连环的结构。出版社打了一个比方,像花瓣一样,有一个中心。今年年底会写出三、四卷,明年年底之前完成第三部,就是五卷和六卷。完了之后,在这几卷之中插上短的东西,即有对大花瓣和小花瓣的装饰性,其实是让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跟社会背景的关联更加清晰。如果说《尘埃落定》在语言上有独特性或者说有所贡献的话,那么《空山》我希望它是在结构上,对中国长篇小说的构成有一定的突破。

李冰 书名《空山》是什么意思呢?

阿来 我们看当下这个历史觉得很了不得,可你再放下时空观来看:也许再过五百年,也许这个山里头连一户人家都没有了,只有青山流水,只有森林,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所以我想把它拉远一点,给一个透视,给一个远的视角。因为我们中国处理现实题材有一个问题,特别追求贴近感,但是贴近感有了,退出来思考的空间就少了,悲情的我们就特别渲染这个悲情,把你弄哭,一个手绢不够,两个,一包纸巾不够,两包,两包不够弄一大堆尿不湿。我在这个阶段是不断退出来思考的,我跟很多人写作不一样,如果你让我每天上班一样八个小时写作我没有办法,我就写两三个小时。你感情过于投入的时候,可能就没有节制,这时候你不够冷静了,不行,明年再来写这个事情。

《尘埃落定》就像我谈的最轰轰烈烈的一次恋爱

李冰 《尘埃落定》的出版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才推出这本《空山》。是不是精力都被《科幻世界》杂志的工作给占去了?

阿来 现在做《科幻世界》这几本杂志确实占去了很多的精力,但是《尘埃落定》之后这么些年,几乎没有写什么东西,其实跟这个事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确实在写完《尘埃落定》之后,有两三年觉得没事可干,恰好我对文化产业化有一些想法,才去做这个杂志的。没写是因为没有写作的欲望。写完《尘埃落定》对我来讲在情感上损耗很大,消耗也很大,那个写作的过程自己写得很投入,写得很畅快,非常过瘾,也写得非常满足。但是之后这么久就没有故事了吗?这么大一个青藏高原,有的是故事。说没有思想吗?不可能没有思想,也有。但是小说不是有一个故事跟有一个思想的简单相加,其实在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当中,最重要的还有一个情感。我情感上觉得没有这个需要。我经常打~个比方,《尘埃落定》就像我谈的最轰轰烈烈的一次恋爱,再接着跟第二个人谈,谈不动了,没有那个欲望了。这些年来一直工作,不能闲着,闲着就跟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直接的关系,我想人需要跟这个世界有直接的关系,不然你就成了间接的感觉了。我是边工作、边思考,加深自己对工作的认识和感受。就像将前一次情感的表达倾泻之后,湖水就没了,很多年以后,水慢慢涨起来,就想写了。在这之前就写了两个短篇,一个中篇,《随风飘散》是春节时候完成的。我也是出版商,但是我做出版商也许是一个暂时的选择,一个阶段性的选择,文学对我来讲是一个终身的事业,我觉得不用着急。如果没有写作的欲望,情感上没有这个需求,再创作的话这个过程对自己极端不愉快,而且我觉得对我来讲,这个过程不只是读者的阅读过程,还是作家的创作过程一定要有幸福感。如果这种过程是一个让

人吃苦的,让人去死的过程,这个事情我是不会干的。

我对“超越”这个词很怀疑,不想落到陷阱里去

李冰 是不是发行百万册的《尘埃落定》给您带来了压力,自己变得谨慎了?

阿来 没有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中国当下的文学界有这样的交流,一个词叫“超越”,其实根本上我对这个词很怀疑。我们把文学看成一个探索性的劳动,把愉悦自己的那个部分去掉了,不断挑战自己的,不断超过一个什么设定目标的,这跟人类艺术诞生的那天起,从艺术产生的最初动机是不一样的。为了超越而超越,为了创新而创新,就给作家一个心理负担,很强的焦虑,我觉得人不应该这样。第二个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取得大家的承认,就是经过了之前的十几年写作的准备和训练,当他已经到达这个阶段了,在到达一个阶段之后,题材就是那些题材,技法就是那些技法,思想就是那些思想。没有了表达的欲望,对我来讲就成了不愉快的事情了,而我希望写作是愉快的事情。再一个因为我也研究国外的作家,我发现一个问题,发现我们当代的中国作家跟国外的作家相比,国外作家的持续能力很强。现在我们经济上有一个词叫作可持续发展,而我就发现国内作家有这种焦虑感。第四个我了解在国外的批评界也不是那么苛求,现在我们的批评界不太愿意做文本的分析,就看这个小说跟前一本小说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而目得到了承认这就叫成功,我觉得这个看法本身可能就有问题,我对这个思维方式抱有疑问和警惕,我自己不想落到这个陷阱里去。

李冰 作为一个藏族作家,用汉语写作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您有没有什么困境?

阿来 大家可能把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跨越的难度想象得太大。在我们不太熟练讲一种语言的早期,可能有一些表达上的难度,但是有一天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豁然开朗:“哗”—下什么都有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讲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可在小学三年级时突然—下子就懂了。刚开始写小说和办杂志也一样,会经历一个困难的阶段。孔子讲触类旁通,会到一个程度,刚才我讲的不只是正面的认知到了一个程度,失败的东西积累到一个程度,两个东西会共同起作用,到有一天,突然—下子会豁然开朗,我在我的一生中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豁然开朗。

要为最后的猎人写一部机村狩猎史

李冰 您在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大环境左右一个群体或一个人的命运,您觉得这个社会对您的影响是怎样的?

阿来 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变化太多太快,一个社会变化太多太快当然是对的,但是不是所有变化都是前进,前进的时候我们要保持一个跟传统的连续性,也要有不变的东西。从我个人来讲,我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有极其不敏感的地方,有时候我想我的神经一半是一只乌龟,一半是一只兔子,兔子那边很敏感,乌龟这边坚持不动。我从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很偏僻的青藏高原山窝里面的村庄走出来,可想有多大变化,也可以说我对这个社会变化非常的适应。包括今天,不只是写书,我做文化商业还是算很成功。但是我相信,我一定要坚持,我们一定要有什么东西不能丢掉。  李冰 对《空山》您有什么样的预期?毕竟《尘埃落定》的销量放在那儿。

阿来 做作家的不要考虑这些,谁都不知道这个文化市场,其实在假想一个文化市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犯错误了。我做出版的时候是一个很功利的人,现,在大家会说我说风凉话,以前的《尘埃落定》的销量很好,这是出版社做的,也许《尘埃落定》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其实我根本不管。中国还有~种事情不成熟,就是代理人的事情,这个社会需要代理分工的。一句话,作家不要受这个困扰,销量悲观也好、乐观也好,对我没有任何的影响,对我吃饭的胃口不会有影响。

李冰 后边那几本具体写什么?

阿来 其实我也不太知道,写小说对我有一个吸引力,每一个东西都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但是我想得不是过于清楚,也许想得过于清楚的时候,我的;中动就消失了,所以现在正在写。因为在我们家乡的山地,狩猎也是一种很优秀的文化传统,现在我们知道已经没有什么猎可以狩了,暂定名叫机村狩猎史,就是写最后一代的猎人,也正在成为“黄昏”,山上的猎物慢慢荡然无存……可能这个故事浪漫色彩就更多一些。

P8-13

书评(媒体评论)

海岩:为人真挚,行文老辣,集成了李冰的特质。她的文字冷冽而温暖,朴素而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那淡淡的人间烟火味儿。开卷轻松的同时,或可让你进入思想之旅。

葛优:在我看来,李冰长得一点儿也不像记者,更像一妹妹。可看她的文笔,挺爽挺灵,很有意思。她真又是一非常出色的记者。我喜欢!

张海迪:我喜欢李冰!喜欢她真挚的人,喜欢她生动的文字。她的思想那么敏锐,回答她深刻的提问,会点燃我思想的火花。

阎连科:面对她,我会有倾诉的欲望。她让我毫不做作,直抒胸臆。她尊重文学,更尊重坐在她对面的人。

邹静之:她需要有在被访者泛泛的话语沙海中寻找闪亮光彩的本事。这种工作能做好了,实在是很难很难的…”我向李冰致敬。

目录

安妮宝贝 我没有明显的野心

阿来 《尘埃落定》是一场热恋

自序 枕边的面容

序言 一部有文献价值的小书

黄宗英 我的泪腺已经干了

陈祖芬 第六个馅饼:作家

柏杨 我对人生别无所求

毕飞宇 说我是“女作家”是表扬我

麦琪 请别再叫我英儿

慕容雪村 一个以编瞎话为生的胖子

刘墉 我想变成一只学舌鸟

廖静文 是悲鸿改变了我的一生

李银河 读小波的书是最好的怀念

韩东 第三部长篇不写爱情

余华 辞职十二年后有了新工作

叶永烈 我写什么会看市场

余光中 不太可能再出“余光中”

阁连科 评委爱吃巧克力 我的书是黄连

徐小斌 我是那个追求完美的木匠

徐坤 俺就是那个把小说当球踢的人

文洁若 枕边私语

史铁生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树青 我鉴定的正确率是百分之九十五

阮次山 在心理上我与总统平起平坐

张洁 我不是个很聪明的作家

张海迪 我决不会写自传

詹福瑞 国图馆长是一面旗

序言

我是李冰较早的读者之一。

那是2004年,我初到北京,一天下班,在报刊亭前偶尔站下来随便翻一份都市报的文化版,看到一篇采访阎连科的文章,居然占了这张不厚的报纸的两个整版。我—下子被文章吸引住,记者尖锐得近乎刁钻的提问与阎连科直率的回答,可称两绝。

记者:《日光流年》上届与本届都入围茅盾文学奖,您觉得这次有戏吗?

阎连科:没戏。我的作品不够温和。首先因为茅盾文学奖中没有一个先例是颁给了有着“遗珠之憾”的上届入围作品的;第二,这部作品有些评委可能不喜欢,就像一个长期吃惯了巧克力的人是不会乐意去尝尝黄连的滋味的,而以往作品多是巧克力类的。

如此答问,妙语连珠,通篇皆是。

让人如此过瘾的文字越发罕见,何况是在要考虑市场化生存的都市报上,这张小小的报纸的身份在我心目中似乎陡涨。

我买下报纸,并从此开始关注这张报纸的这个版面,却并未留意那个写字的人。

后来与我的学生李冰谈到此事,她笑眯眯地告诉我,那些文字都是出自她手!我才想起,曾师从我学习古典文学的李冰,当时已经有着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从那时我才知道,自2003年始,李冰就开始主持这块名为“文化·对话”的专栏。我才知道,不仅是我这样关心文坛的学者喜欢看她的对话,就连我在其他媒体就职的学生也都很认同这块相当纯粹的文化阵地。

不久,我每天都能读到这份报纸了,李冰知道老师还关注当代文学,关注她的工作,为我特意订了一份。

从此,每到周末,我就可以欣赏到李冰或刁钻之问、或厚道之感,其间当然也不免有时尚而又八卦之问,如问张贤亮:“你知道自己有绯闻吗?”

欣赏到作家、学者们或生花妙答、或狡黠对答、或同常人的买在应答,篇篇如期而至,从不爽约,从不让人失望,如同周末喝到的一杯清茶,时而龙井、时而乌龙、时而普洱,但决不会是可乐或汽水。

后来李冰离开了报社,版面上取消了作家访谈栏目,而我也就不再看那张报。

在当代,作家颇红的时间应该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前五年以及80年代,以至许多孩子做着作家梦。但是到了21世纪,风向突变,当红的不再是作家,而是艺人。引得孩子们蜂拥而至,做超男女、快男女,奔向星光大道,奔向6+l,奔向红楼选秀。甚至引得作家也耐不住寂寞,可怜巴巴地投向舞台,或幻化为艺人,或如傍大款地傍起艺人。在此天下扰扰、无非红粉的情况下,李冰却关注作家的创作和他们的生存状态,锲而不舍地追踪他们的足迹,探其老巢,掏其心窝子,不是作家那样脑袋有毛病的人,做不成这样的事情。

不过我想,社会总得有这样“在文字的草野与丛林中跳跃”的人,在形而下的动物层面呈现给我们“快乐”,在形而上的思想层面给我们清醒。看看他们的思考。

陈染:我觉得,能够实施安乐死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使人能够不用痛苦地苟活,有尊严地死去,这是一种生命质量的完善和保障。

阎连科:我想明年到河南的艾滋村去呆俩月,记录下那些患者的情感与生活状况。……我无法忘掉那些正在种地的农民,看到血头来了,把锄头一撂,躺在一捆麦垛上把胳膊一伸就让抽血,抽完了头晕得走不动路,血头倒拎起他们的脚抖两下,让血往回流一会儿再放下。

徐小斌:我认为中国电影缺一块什么,不管是张艺谋还是姜文,我曾在名为《博格曼,手持魔灯的大师》的文章中说,他们可以成为一流的出色导演,但永远成不了大师,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关注到人类心灵当中最隐秘的东西。

在社会的一片娱乐狂欢中,访谈中的作家声音既显得格格不入,又显得十分微弱,但是我们的社会因为有了他们而不至于沉沦。

我还在想,作家往往是写得多,说得少,他们是用作品在说话。学者也是如此。而作家访谈,却恰恰要他们说。李冰是一个善于掌握访谈节奏的好记者,与其说她练就了娴熟独到的采访技巧,不如说她是在用心与面对的人聊天,虽不至于如阮次山所说“采访时要让自己在心理上和总统平起平坐”,因为李冰自己也写小说、写散文,与作家和学者有着朋友一样的关系,在作家和学者的眼中,她是“一位细腻而不琐碎的朋友”:“更像小妹妹”:“面对她,我会有倾诉的欲望”,这使被访谈者能够坦诚面对她,直抒胸臆。

因而李冰能够在众多的文化访谈中脱颖而出。

此书可谓我们了解作家学者心理和生活的最直接的媒介。所以我相信,再过若干年,有人研究这一代作家学者,这本小书会成为很有价值的文献,不应当绕过。

李冰读本科时所学为图书馆学,后来师从我学中国古代文学。但在我众多的学生中,我发现,她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敏锐。所以,我一直认为,她最适合的工作应该是作家。

当然,这年月,要成为一名好作家又谈何容易!作家需要写作技巧,更需要良心。技巧可以学,良心却需要勇气。我愿李冰身上的这种勇气能禁得起时间的打磨。

2009年12月15日

(作者为国家图书馆馆长)

内容推荐

作者从2003年开始,不知不觉走上了这条访谈之路,直至2006年辞职休假,期间的三年,每周一期,每期一至两个版面,几未辍断。

这些人,有许多是作者喜欢的,如黄宗英、张海迪、叶永烈、文洁若,阁连科、阮次山……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片色彩独特的风景,我曾有幸,去走近,去打问,去倾听,去细读,他们脸上的纹路,他们发丝的颜色,他们眼神的瞬间飘忽……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座藏品各异的博物馆,驻足其间,信手拈来,细心研读摩挲,你会读到文字之外的营养。

编辑推荐

你听我说,解读当代文坛先锋人士心灵密码。

这是一部具有文献价值的小书,作者是一个善于掌握访谈节奏的好记者,她的文笔生动,视角独特,被访者都能够坦诚面对她,直抒胸臆。

本书可谓是我们了解作家学者心理和生活的最直接媒介。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座藏品各异的博物馆,驻足其间,信手拈来,细心研读摩挲,你会读到文字之外的营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