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拉福德编著的这本《普利茅斯开拓史(插图珍藏本)》是记录北美早期历史的传世经典,是我们了解美国精神源头的必读文献,是清教徒的天路历程。
作者朴实而生动的文字,逼真再现出400年前英国清教徒们极其不平凡的惊险历程:被逼迫离开祖国时惨烈的骨肉分离之痛;66天艰苦卓绝的横跨大西洋之旅:到岸前41名男乘客立誓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在新殖民地度过的第一个严酷寒冬;从陌生的美洲原住民手中学到的求生之道;秋收后第一个感恩节时飘在新大陆上空的馨香之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普利茅斯开拓史(记录北美早期历史的传世经典了解美国精神源头的必读文献清教徒的天路历程插图珍藏本)/西方经典汉译名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威廉·布拉福德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威廉·布拉福德编著的这本《普利茅斯开拓史(插图珍藏本)》是记录北美早期历史的传世经典,是我们了解美国精神源头的必读文献,是清教徒的天路历程。 作者朴实而生动的文字,逼真再现出400年前英国清教徒们极其不平凡的惊险历程:被逼迫离开祖国时惨烈的骨肉分离之痛;66天艰苦卓绝的横跨大西洋之旅:到岸前41名男乘客立誓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在新殖民地度过的第一个严酷寒冬;从陌生的美洲原住民手中学到的求生之道;秋收后第一个感恩节时飘在新大陆上空的馨香之气…… 内容推荐 《普利茅斯开拓史(插图珍藏本)》是一位“五月花号”乘客的亲笔回忆录,来自惊心动魄的真实经历,堪称一部清教徒的天路历程。 作者威廉·布拉福德是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二任总督,并连任超过30年,直到去世;他也是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起草人和签署者之一,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撰写有关普利茅斯殖民地开拓的历史,他无疑是北美殖民地的权威见证人。 《普利茅斯开拓史(插图珍藏本)》是西方经典汉译名著之一。 目录 上 1608-1620年遭受迫害逃离英格兰…… 在荷兰定居(阿姆斯特丹和莱顿) 经英格兰,乘船前往美洲 登陆鳕鱼角和新普利茅斯 第一章 英格兰压制宗教信仰自由-建立新普利茅斯殖民地的最初起因/7 第二章 群徙荷兰(阿姆斯特丹和莱顿):1607-1608年/14 第三章 定居莱顿:1609——1620年/18 第四章 莱顿教区决定迁往美洲的原因/22 第五章 决定把新英格兰作为殖民地点,优先于圭亚那和弗古尼亚-为获得英格兰国王的特许状而努力:1617-1620年/26 第六章 莱顿教区与伦敦商人和冒险家关于在新英格兰定居的协议:1620年/36 第七章 离开莱顿-抵达南安普敦并预备远航-约翰·罗宾逊致天路客的告别信:1620年7月和8月/50 第八章 从南安普敦启程出发,两艘船在达特茅斯和普利茅斯延误:1620年8月/59 第九章 “五月花”号从普利茅斯起航-航行-抵达鳕鱼角:1620年9月/64 第十章 清教徒们寻找定居地,发现新普利茅斯港:1620年11月、12月/69 下 1620-1646年新普利茅斯殖民地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五月花”号1620年首航乘客暨新英格兰殖民地定居点最早的居民和创建者及家属名单:录于1950年 试读章节 这些改教者们就这样被迫放弃原来的生活,告别亲朋好友,远走他乡,如此的牺牲精神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需要从头学习当地语言,开始全新的生活,仿佛是在做孤注一掷的冒险,简直比死亡更加令人痛苦。此外,他们本习惯于平原地区单纯的农牧生活,对商业贸易一窍不通,而低地国家主要是靠贸易生存。尽管这一切给他们带来不少麻烦,但他们并没有灰心丧气,因他们愿意体贴上帝的道理,喜爱他的律法;他们倚靠上帝的眷顾,确知自己所信的是谁。 不止如此,他们不仅呆不下去,连离开也被禁止了,因为港口对他们实行封闭。他们只好寻找秘密通道,贿赂船长、交纳特别费用。不少人还被出卖,财物被截留,不但陷入巨大危险,还付出极大代价。这中间的故事很多,我就讲讲其中的几个吧。 有一群人,人数还不少,准备从波士顿前往林肯郡,他们包租了一条船,与船长协议好:所有的人和所携带的物品搭乘此船于某日到达某地,就近上岸。在支付高昂费用并长时间等待之后,那船长没有如期履约。后来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他还是来了。当所有人和物品上船之后,船长却出卖了他们,这是他早已和验关人员和其他官员勾结预谋好的。人们被押到一艘敞式船上搜查、洗劫,受到粗鲁对待,连衬衣里的钱都被搜走,女人也不能幸免。然后,他们被带进城示众,好奇的人群从四面赶来观看。他们就这样被掠去所有的金钱、书籍等财物,之后又被交给地方长官,英国议会议员也收到关于他们的信报。地方长官对他们倒是以礼相待,尽量给予帮助,但没有议会的命令,也不敢释放他们。最后,经过一个月的拘押,大部分人被释放,遣送回原籍,留下七名首领继续关押并送交巡回审判。 第二年春天,还是这一群中的一些人再次尝试同样的办法离境,只是从另一处地点出发。他们听说在英格兰东北的赫尔,有一个荷兰人自己有船可以到泽兰(译注:Zealand,荷兰省名),他们找到他签订了租船协议,并告诉了他有关信仰方面的处境,希望他能诚实履约,不再像上次那个英国船长一样出卖他们。荷兰人告诉他们不必担心,他会妥善处理。他准备在格里姆斯比到赫尔之间的某地把众人载上船,因为从各地都有非常便捷的道路通向那里。然后,荷兰人派一艘小帆船把妇女儿童们和他们所有的财物都准时送到约定的地方,男人们则在岸边接应。但是不巧的是,她们比大船提前一天到,海上又正好起了风暴,女人们呕吐得厉害,于是海员把小帆船开进一个港湾附近,停靠在浅水区。第二天早晨,船到了,但她们的小船又遭搁浅,被紧紧固定住,直到中午才能动弹。这时,船长看到事情不妙,于是赶紧派自己的小船去搭载那些在岸边行走准备上船的男人们。装满一艘小船的人后,正准备搭其他人时,船长看见一大队人马手持锚钩、枪支武器赶来,原来是村民发现了动静要来抓他们。那荷兰人见状,在做了“荷兰圣礼宣誓”后竟然扬帆起锚,乘风而去。已经上了船的男人就这样痛苦地看着妻子孩子被抓住却无法援救,他们自己也同样陷入困境,身无分文,连一件多余的衣服都没有,所有的财物都在那小帆船上被没收了。面对这一切,他们也禁不住落泪,他们所有的东西只能又一次留在岸上,一切都无法挽回,只有无可奈何地黯然分别。后来,他们又在海上经历了超过14天的惊涛骇浪,才抵达目的地港口,其中有整整7天不见天日,完全的黑暗,船也被抛到挪威海岸附近,连海员们都常常感到绝望。有一次,他们全都齐声尖叫哭号起来,仿佛那船连同人已经葬身海底,无可挽救。但是,上帝的大能和怜悯总是在人绝望无助的时刻显出他的救恩,那船又爬升起来,使海员们有勇气掌握住命运之舵。我可以坦诚、清楚地告诉大家,当面临如此凶险的困境时,所有的乘客依然专心致志向上帝献上炽热的祷告;当海水灌进他们的嘴巴和耳朵时,他们仍在从容不迫地向上帝感恩。当海员们惊呼“我们沉了、我们沉了”的时候,他们却大声喊着:“上帝啊,你能拯救!上帝啊,你能拯救!”这如果不是奇迹,就是出于极其坚定的信仰。接下来,不但船恢复正常航行,而且那风暴也很快消停下来,上帝为他们饱经患难的心加添了如此奇妙的安慰,最后,把他们带进渴望中的避风港。因为这场风暴如此猛烈,时间如此之长,当地人们成群结队赶来,为他们的脱险发出惊叹和赞美。 再说那些被留在岸上的人。那些处境危险的男人们要想办法在村民队伍抓到他们之前逃走,只有那些必须要照顾妇女的留在原地,看到这些可怜的女人们身陷如此苦境,实在令人同情。当时现场一片哭喊之声,一些人是因为丈夫上船离她而去,一些人是不知道自己和孩子将会受到怎样的对待,还有的人只是泪流满面地盯着身边的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惊惧涕泣。被逮捕后,她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停地接受审讯,后来连那些官员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她们,仅仅是因为要与自己的丈夫同行就受到监禁,对这些妇女和天真的孩子来说简直毫无道理,而且会引发强烈抗议;但是把她们打发回家也很难,因她们声称,事实也是如此:她们已经无家可回,她们已经变卖或者另行处置了房屋和家产。简而言之,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奔波,经过一个又一个治安官的审讯,她们已经筋疲力尽,只要能摆脱官员的纠缠,她们乐意接受任何条件。而此时,她们的苦难也已到头,终于要柳暗花明了。 还有太多关于他们旅途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在陆地的、在海上的,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是最终的结局我却不能不说。因这些广为人知的磨难,他们所坚持的理想也被许多人了解,甚至引导人们深入探究,他们作为基督信徒的言行举止及其信心和勇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在这些起初的动荡和冲突中,不少人犹豫退缩了,这也不足为奇;但令人鼓舞的是,从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怀着初生牛犊般的勇气和活力跟随而来,他们最终克服了所有的风暴险阻,重新汇聚一处,这是何等的喜乐啊! P14-17 序言 布拉福德的历史记载是了解“天路客”和“普利茅斯农场”唯一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它融史实和讲解于一体,不仅是那最初30年的事件记录,更是移民们开拓殖民地30年的总结,被史学家看做是美洲17世纪的杰出著作。正是由于他在书中的生动描绘,才让这批“朝圣者”可称为“全美国人的精神之父”。 ——美国历史学家:Samuel E1iot Motison 读者眼前的这本书,最早的原稿是由北美洲殖民地时期的普利茅斯总督(现属马萨诸塞州)、英国人威廉·布拉福德写成,距今已将近360年。布拉福德和他的同伴们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涌现出来的清教徒,因为来自以国王为首的英国国教会的压迫,他们虽然竭力坚持自己的信仰方式,但始终无法保持正常的教会生活,1620年9月,为了寻求更自由、纯洁的信仰生活,为传播基督的福音,他们在冒险商人及其他朋友的资助下,乘坐那艘著名的“五月花”号帆船,告别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横渡大西洋,在一个严寒的冬季,来到荒蛮的新大陆,开始了开拓美洲的历程,并因此成为一个崭新国度未来成长的起点。 一、本书内容 本书以“五月花”号抵达美洲鳕鱼角新普利茅斯港为界,分上下两部共36章,记录了这次航行前后自1608到1647年近40年的故事,包括: 上部10章,讲述最初的起因、移居荷兰并确定定居美洲的经过。 下部26章,叙述到达美洲之后他们所经历的所有重要事件,如:疾病、饥饿和死亡;与英国本土冒险家的合作与冲突;农场管理制度及移民与农场之间的协议;与印第安人、荷兰人等的交往、贸易;殖民地教会事务;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与和平;新英格兰殖民地联盟等等。 正如作者自己在书中所述,他是到美洲10年以后,从1630年开始着手写作的,一直写到1650年,但作者为写作此书很早之前就有所准备,比如书中插录大量作者自己保存的,极具史学、神学和文学价值的私人书信和公函等;最后以一份“五月花”号乘客名单作为结束,以纪念每一个为追求信仰自由和光明未来、因渴望真理和基督里的荣耀而勇敢献身的“圣徒”。整本书仿佛是为后人留下的一份翔实而宝贵的“家谱”,体现了当时清教徒普遍具有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靠着坚定而虔诚的信心,清教徒克服远航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来到了美国,并最终在艰苦环境中生存下来,建立起稳固的社区团体,积累了宝贵的实际生活技能和经验,包括“建立公民政治体”的制度和实践,成为敬虔守信、开拓进取、勤劳务实的新移民榜样,、为后来者树立了一座信心与道德的标杆,更是今天所谓“美国精神”的真实起源之一。 关于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和经过,书中都有讲述。尤其是被称为美国独立建国的奠基性历史文献——《五月花号公约》所代表的“契约精神”,在一般读者中也已耳熟能详。以外,通过作者细心的描述,以及展示的诸多历史性文件,让今天的读者宛如看到一部浓缩的历史。后来众多历史进程和重要政治事件的走向在书中都有某种预表性的反应,例如种族融合、州界划分、开拓西部、美国独立建国、战争与结盟、联邦制、联邦军队等;还有一些与未来世界历史和社会思潮有关的情节及美国人对其的态度……以及很多300年后中国人才逐渐了解、尝试的经济模式及活动(时值中国明朝末期),如股份制、合资、国际贸易规则、股票交易、私人财产制、汇票支付、清偿协议等等都在书中有大量叙述。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布拉福德在书中也有清楚的说明,即“我这样的目的是想要孩子们今后能看到自己的父辈是如何完成第一次冒险之旅,他们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和奋争,尽管他们有种种的弱点和缺失,却又如何最终被神拯救;还有就是希望这些文字对其他的人,在类似的重要事业中,或许能有所助益。”(见上部第六章结尾。)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 威廉·布拉福德(William Bradford),1590年3月19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奥斯特菲尔德村(V.Austerfield,Yorkshire)一个自耕农家庭,一岁半时丧父,母亲改嫁,他由祖父抚养。不久祖父去世,他又回到母亲和继父身边,但母亲很快也离世了,他成了孤儿,由叔父及其他亲戚抚养教育。布拉福德早年的生活主要是在乡村务农,幼年的经历以及朴实、单纯的生活和环境正好培养了他稳健务实、注重实践的精神气质和行事风格。 当时正是英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伊丽莎白时代”(1559—1603年),那是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远航开拓殖民地帝国的时代,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风靡英国上层社会的时代,同时,也是宗教压迫仍然持续的时期。女王集世俗国王和教会首脑于一体,凡是违反或怀疑她所设立的国教会即安立甘教会(the Anglican Church)规定的人,都要遭受监禁、流放直至死刑的处罚。 1602年,布拉福德12岁时读到英文版圣经,留下深刻印象,在昕了理查德·克里夫顿牧师的讲道后,信心备受鼓舞,从此开始自己人生的信仰之路。之后,他决定参加布鲁斯特长老在斯克鲁比的分离派清教徒的秘密聚会(见本书第一章第5页),并成为布鲁斯特的助手,书中所述的“偷渡荷兰”、“被捕”等事件,布拉福德都亲身参与其中。这在当时可算是惊人之举,连他的叔父和乡邻都不能理解,对他的行为不是愤怒就是嘲笑。詹姆士国王统治时期(1603-1625年在位),对于清教徒的改革主张,除了准许新译《圣经》外,其他全部拒绝,英国宗教改革的形势日趋紧张。当时英国政府和国教会严禁这些“非国教徒”非法聚会,但专制压迫反而使清教徒中的分离派活动愈趋活跃。1608年,他们在严密的追踪下秘密离开英国来到荷兰,布拉福德年仅18岁,在荷兰一间丝绸厂当纺织工。 布拉福德没有接受过正规学院教育,但具有过人的语言天赋,通过长期自学及丰富的个人经历,他精通荷兰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对神学、哲学、史学、文物学都有很深的研究。 1620年,“五月花”号起航后即将抵达美洲的时候,船上乘客签署了“五月花公约”(见下部第一章),他是起草人之一,也是第二个签字者。 来到美洲后第二年,众人推选的总督卡弗因病去世,布拉福德被推举继任新普利茅斯殖民地总督,时年31岁。一直到1657年的36年间,他又相继担任了30届总督(一年一选)。因为这样的独特身份,使他成为北美洲殖民地早期历史的权威见证人。此前,英国国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的努力全都以失败告终,那些殖民地的居民多由贵族、手工艺者、商人、仆人组成。但在布拉福德等人的带领下,以清教徒家庭为核心而建立的、本来人数不多、势单力薄的新普利茅斯农场克服了无数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挑战,不但得以立足,而且还发展壮大,成为后来众多殖民地的楷模,也使马萨诸塞湾区殖民地成为英国最早发展成熟的殖民地区。这一切如果不是出于超常的虔诚、信心、智慧和勇气,谁能做到呢? 他的第一位妻子叫多萝西·布拉福德(Dorothy Bradford),于1613年在荷兰与布拉福德结婚,“五月花”号抵达鳕鱼角普罗文斯顿的时候,她从甲板上落水身亡,他们有一个儿子;1623年,布拉福德与丧夫的爱丽斯(Alice Carpenter SouthWorth)结婚,爱丽斯与前夫有两个孩子;婚后,他们又生育了三个孩子。 晚年的布拉福德,因为马萨诸塞地区殖民地逐渐增多,农场居民纷纷迁离普利茅斯并建立新的定居点,教会成员分散。看到这些,再回首往事,他内心不免失落伤感(见上部第五章作者原注、下部第二十四章等),但信心的种子已经撒下,新的生命正在成长,殖民地联邦已见雏形,英国新一轮的宗教改革以及宪政革命也已拉开序幕,分散出去的人和新来的移民要一起把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1657年5月9日,布拉福德在普利茅斯去世,享年67岁。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父辈捍卫他历尽艰辛,丢弃他乃是怯懦可耻。” 三、书稿沿革及版本 本书原稿抄写在羊皮纸上并装订成册,完成后近100年,由作者的后人保存,布拉福德本人有生之年无意出版,但他的外甥纳撒尼尔·默顿(Nathaniel Morton)在1669年出版的《新英格兰回忆录》(New England’s Memorial,Cambridge)一书中大量引用了他的这些资料。直到1728年由梅杰·约翰·布拉福德交给托马斯·普林斯牧师(Reverend Thomas Prince),普林斯于1736年以及哈钦森总督(Governor Hutchil]son)于1767年出版的《年鉴》(马萨诸塞地方志),都把此书手稿作为权威原始资料。后来的法国人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关于“五月花”号清教徒的内容引用的就是这些“二手资料”。 普林斯牧师去世后,原稿存放于波士顿“老南教堂”(Old South Meeting:House)。美国独立战争初期,殖民地军队在“围困波士顿”的战役中获胜(1776年),将英军驱逐出波士顿,但大量财物被英军洗劫运走,据信,其中就包括这部手稿。 此后,又过了近100年,关于此书,再无任何音讯。1844年,英国牛津主教撒母耳·威伯福斯出版了《圣公会在美洲》一书,书中摘录了他从伦敦主教图书馆抄录的未经出版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这部手稿的资料,但在图书馆的书签上被记作《五月花号航海日志》,列入“伦敦教区历史及教会文件公共记录——殖民地及大不列颠海外财产”项下。从此,这本记录美国童年时代的珍贵文献经过长期湮没之后重见光明。 原书手稿被发现后,马萨诸塞州就开始正式要求英国方面归还,但一直到1897年才得以实现。时任马州参议员的霍尔(Hoar)在“清教徒协会”等社团组织支持下,力促美国驻英国第一任大使向伦敦主教要求归还手稿,用霍尔的话说就是:作为这个国家历史的最早记录,这本书“是我们思考这片土地上所发生过的最重大政治事件的唯一信史”。经过主教法庭审议,最终同意把书稿转交美国大使,并于1897年7月送达马萨诸塞州州长手中,至今仍存放在波士顿的州立图书馆内。 1856年,手稿被发现后,美国“马萨诸塞历史学会”根据原稿的转抄副本出版了这本书,由查尔斯·迪恩(Charles Deane)编辑校订,全书正文保留了原手稿的中世纪英语文字,同时添加了较详尽的注释、索引等,笔者译文里的部分“译注”就引自此版本的注释。 1896年,在伦敦和波士顿同时发行了该书的图像影印版;1897年,手稿回归后,州议会通过决议发行新版,并于1901年出版发行,该版本将原稿及回归历史文件资料合并印行。1912年,该历史学会再次发行“终极权威”版的《普利茅斯开拓史》。 由于300年前的文字对20世纪的读者已经造成阅读障碍,需要一本现代英语的版本,于是,有了哈罗德·帕吉特(Harold Paget)根据1901年版本修订的现代英文版,该版发行于1920年,读者眼前的中文译本就是从此版本的2006年再版版本译出,这个版本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稿的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同时删除了部分章节的段落,省略了查尔斯·迪恩版的大量注释。但此版本距今也已经快100年,相信今天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容易。 除此以外,还有分别于1952、1994年纽约出版的撒母耳·莫里森(Samuel Morison)编辑的现代英文版等其他版本。 四、译文说明 如上所述,本书根据哈罗德·帕吉特(Harold Paget)1920年修订的现代英文版译出,原书按照现代英语的拼写法修改了原手稿中的古英语拼写法,但基本保留了原稿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语言风格。此外,原书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插录了大量原始文件,包括:公文函件、商业协议、民事约定、私人信件、账目清单及多处引用的《圣经》经文,都是历史研究者的宝贵资料。 关于译文及参考资料,有以下说明: 首先,哈罗德·帕吉特的版本很少注释,少量的注释在本书中都标明为“原注”或“作者原注”,其他参考注释都标明为“译注”,其主要来源为: 1.查尔斯·迪恩(CharteS Deane)1865年版注释; 2.《圣经》和合本; 3.Google网络搜索; 4.《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即原书上部),王军伟/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次,书中出现较多的几个专用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根据简单上口、便于理解,又不失中文特色的原则,以及参考其他翻译资料作出选择和翻译,特说明如下: 1.虽然作者本人是本书所有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本书可以算作者个人的自传,但原书中,作者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复数“他们”的角度来叙述,根据情节需要,中文译本中还译作“农场”、“农场居民”、“农场方面”、“天路客/清教徒”等,只有很少地方用第一人称“我”。可能作者有意淡化自己的立场,以第三者的角度,更显客观和公正,就如作者第一篇开头所说的:“虽然本人判断力有限,唯凭对事实与真理的尊重,愿尽我所能直陈其事,以还其本相。” 2.原书中的主要地名之一如Massachusetts,中文译名一般有“马萨诸塞”和“马萨诸塞”两种,都比较普遍,本书采用了后一种译名。 3.本书作者W·Bradfor‘d,中文译名较多,如“布拉福德”、“布拉福德”、“布拉德福德”、“布莱福特”等,本书采用第一种译名。 五、鸣谢 “以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彭强先生、李晓秋女士以及台湾翻译家刘良淑女士、“威廉·布拉福德网站”(William Bradford Web Site)的Mr.David Jay Webber(大卫·杰伊·韦伯,威廉·布拉福德的后代) 先生在翻译、校对和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给予了有益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篇前言内容中涉及的相关历史背景和资料,参考了以下文章和著作,在此向原作者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1.哈罗德·帕吉特版序言,Harold Paget,纽约,1920年 2.查尔斯·迪恩版序言,Charles Deane,波士顿,1856年(Google.book网络版) 3.Wikipedia维基百科,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殖民地等相关英文网页 4.《Plymoutlh’s F'airhful Pilgrim》,Gary D.Sctlmidt,1999.U.K. 5.《清教徒运动及其影响》,严行 6.《自由的崛起》,(美)道格拉斯·F·凯利,王怡、李玉臻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7.《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始末》序言,林国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赖永祥长老史料库一教会史话》 (网络资料) 9.《清教徒:信仰自由的拓荒者——兼纪念“五月花号”400周年》,江登兴 10.《美国人三部曲》,(美)丹尼尔·布尔斯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三联书店,1993年 11.《世界中的圣徒——清教徒、清教徒神学与威斯敏斯特会议简介》,王志勇 12.《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美)Nathaniel Philbrick,李玉瑶、胡雅倩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 愿把这本译书献给我的家人。 吴丹青 2010年1月,成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