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你的那份关于着装和品位的邮件了。你猜得很对——作为一名初中生,你对于外表的讲究程度的确让我感到吃惊。不过转念想想,这也是正常现象。毕竟,我们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和年代。
就像我跟你讲过的那样,我的确很愿意尝试着去理解你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偏好名牌衣装并且追求流行款式的原因。你喜欢这些东西,是不是因为它们让你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甚至高人一等呢?如果是这样的动机的话,也没有什么怪异的。现在,在中国,不少成年人都持有这样的消费态度: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了以后,不少人都会转向炫耀性消费。比如说,我在北京和上海的高档一些的商务楼和住宅楼里,看到电梯里面播放的关于汽车电视的广告,大都会含有“尊贵”“与众不同”“品位不凡”等字眼。刚接触到这类广告词的时候,觉得有些驴头不对马嘴,转念一想,才意识到是我自己的思想出了问题:你可以试着到美国或者西欧发达国家给同样的汽车做类似的广告,看看有消费者理你么?当然没有人会理你,因为他们买车不是冲着这些东西来的。但是,那是在发达的经济体内发生的事情。在中国,汽车对于车主而言发挥着不同的功用。
如果不少成年人都这么想问题的话,那么,你作为一个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
不过,我仍然建议你去想想看,一个举止野蛮、谈吐粗俗、思想浮浅的亿万富翁,因为他开着一辆保时捷,你就会觉得他顷刻间化身为一个温文儒雅、思想深刻的绅士了吗?
如果你的同学朋友都以名牌衣装和追赶潮流为荣的话,那么你有类似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毕竟是生活在现实的群体中,而不是在真空中。既然如此,一个人的举止行为太过脱离群体习惯的话,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甚至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我刚念本科的时候,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加上本来我的钱包就很瘪,我对穿衣打扮缺乏最起码的兴趣。衣服只要保证不要穿反了,纽扣只要保证不要扣锗了,并且,洗得干干净净的,对我来说,外表方面我就非常满足啦。后来回想起来,这种不在乎外表的行为,尽管没有让当时的我失去什么重要的机会,也没有造成什么巨大的遗憾,不过,的确是有那么一次,给我带来了一点小小的教训。
有一次课间的时候,我跑到讲台上,想和那位教我们统计学的女老师讨论一下刚才课上的一道不大明白的问题。那个女老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反而很奇怪地上下打量了我一遍,不屑地对我半笑道:“你知道吗,白裤子和黑上衣是不可以搭配的。你这样穿衣服,简直就像‘半吊子’。”我当时的性格非常的桀骜,远不像今天这般低调和宽容。我记得我当时马上反唇相讥道:“老师,我到这里是来求学的,不是来选美的。”当然,我为了图一时口快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明显的啦:那位女老师不高兴我的反应,自然以后也就不会再理我;我的成绩单上唯一一个八十分的烂成绩是这个老师给的。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别人跟我讲,我都很难相信。一眨眼,快十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这位老师说话时带着的那种高傲的面容和鄙夷的眼神。
这位老师做的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如果你需要打交道的对象只能够通过你的外表和衣装来衡量你的价值和能力的话,那么,理性的策略自然是去花适当的精力来打造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
你现在对衣服的口味、颜色的取舍以及潮流的把握和名牌的拥有,已经让我丝毫不用担心你会因为这些表象的东西而像我以前一样被人鄙夷。我担心的是,你目前展现出来的兴趣和能力完全有可能领导你那个小圈子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有必要提醒你,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来说,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用来装盛一颗稀世少见的大珍珠的雅致木盒而已。这颗大珍珠可以用任何盒子来装,但是木盒的价值却取决于它里面所装的东西。
如果你想长久地做到木秀于林,华丽的衣装和漂亮的外表都无法帮你实现这一点。因为,有一天,当你随着你所生活的时代一起远去,化做遥远的过去中黯淡的一块薄云,没有人会在乎你长什么样,没有人会在乎你怎么打扮自己。如果有人能够知道你,愿意更多地了解你,那必定是因为你活着的时候曾经给这个世界留下过什么东西:瑰丽的建筑、巨大的发现、创新的产品、杰出的篇章、醒世的教诲、卓绝的才能,等等。
再昂贵的衣服,总是可以用金钱买到;再倾国的容颜,总是可以用整形得到。这样的话,这些东西来得实在太容易了——几乎每个能够挣点小钱的人都有能力给世界创造一个华丽惊人的表象。再说,一件衣服再漂亮,用不了三年,就会过时;一张面孔再迷人,用不了百年,便会化作枯骨。一个表象,无论它多么艳压群芳,它始终没有办法给你和你所在的群体带来持久的价值。
真正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持久地散发出迷人气息的,是一个人的德行和知识。这些东西,却需要你用一生朝夕不舍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P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