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 国家审计的国家化差异: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分析
一、国家的起源与国家的性质
(一)历史上的国家
(二)当代的国家
(三)国家性质的分析
二、基于国家的政府功能与责任的分析
(一)政府功能的设定
(二)政府责任的分析
三、国家中政府受托责任制衡体系的构造
(一)三权分立制度下政府受托责任制衡体系的分析
(二)议行合一制度下政府受托责任制衡体系的分析
四、国家审计在经济国际化中“国家化”特征的剖析
(一)体制特征:复杂的博弈结局
(二)经济特征:重要的环境基础
(三)需求特征:永远的动因差异
第二章 问责现实基础:国家审计在不同领导体制下的差异分析
一、制度结构的分析
(一)对立法型审计模式的考察
(二)对行政型审计模式的考察
(三)对司法型审计模式的考察
二、权责体系的分析
(一)立法型审计模式下的权力配置与责任约束
(二)行政型审计模式下的权力配置与责任约束
(三)司法型审计模式下的权力配置与责任约束
三、功能设置的分析
(一)国家审计的建设功能
(二)国家审计的防护功能
(三)国家审计的监督功能
四、问责机制的分析
(一)分权的问责流程
(二)明晰的问责规则
(三)透明的问责过程
(四)畅通的信息沟通
第三章 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理论构架设计
一、关于国家审计问责制度内涵的分析
(一)“问责”与“问责制度”辨析
(二)国家审计问责功能的解析
(三)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诠释
二、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目标设定的分析
(一)中性目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受托责任
(二)消极性目标:遏制被审计单位的受托责任失职行为
(三)积极性目标: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
(四)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目标的共融
三、国家审计问责主体的剖析
(一)“狭义问责主体论”:国家审计机关充当问责主体
(二)“广义问责主体论”:多元主体参与问责
(三)国家审计问责主体的构架
四、国家审计问责客体的探讨
(一)确定国家审计问责客体的依据分析
(二)国家审计问责客体的设定范围
(三)国家审计问责客体扩展到自然人的探索
五、基于国际视角的审计问责规范体系分析
(一)《利马宣言》:一项高水平的国际标准
(二)法律:审计问责的强制性要求
(三)准则:审计问责的技术性要求
六、国家审计问责流程的探讨
(一)责任认定阶段
(二)处理处罚阶段
(三)改进建议阶段
(四)审计问责三个阶段的关系剖析
第四章 我国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构架设计
一、社会环境的基础建设
(一)现实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二)理想化环境的建设
(三)审计问责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二、审计问责制度的设置
(一)最优的制度构架:基于政治改革预期的设计
(二)改良的制度构架:基于现实条件改革的设计
(三)变通的制度构架:基于现实条件微调的设计
三、审计问责制度运行的保证系统分析
(一)内部协调机制的分析
(二)外部支持体系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问责制度的评价
一、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方案的设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审计机关领导访谈情况及点评
(一)访谈调查方案的设计
(二)访谈调查结果及点评
第六章 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评价
一、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方案的设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访谈调查结果及其分析评价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访谈调研结果及评价
第七章 来自外界的反应:国家审计问责的功过评价
一、人大的反应
(一)前“审计风暴”时期的情况
(二)“审计风暴”时期的情况
(三)后“审计风暴”时期的情况
(四)审计问责:人大应当承担什么角色?
二、媒体的反应
(一)李金华现象:人民支持负责任的政府官员
(二)媒体对审计问责的赞誉
(三)媒体对审计问责的担忧
第八章 完善我国审计问责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审计问责:立法应当先行
(一)法律建设的设想
(二)行政规章的完善
(三)道德约束的补充
二、改革审计制度的建议
(一)审计体制目标模式的设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突破
(三)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的改善
三、完善问责环境的建议
(一)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
(二)分权管理制度的重建
(三)舆论监督层次的提高
第九章 结论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