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碎石留痕
分类
作者 司徒志勋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作者从事新闻行业二十余年间的创作精品,从新闻特稿、人物速写,到书画点评、艺术小品,及至新闻评论、随笔漫谈等。其中《行政法规引发争议》、《上海自古是移民城市》、《上海春拍冷思考》等文记录了上海近些年来城市发展的轨迹,散文随笔则体现出作者的生活志趣与思考。著名老报人丁法章、吴谷平为该书作序。

内容推荐

本书取名《碎石留痕》,有几层含义:首先,我的性格就像一颗毫不起眼的铺路石,坚硬顽强、忍辱负重;其二,书中收录的文字大多针砭时弊,有克疾攻石意味;其三,它记录的是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就像金石留下的刻痕。这本集子真实记录了我们这座城市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悦和阵痛。

目录

不可不写的序言/丁法章

沉默的石头/吴谷平

罗丹《思想者》真伪起纷争

“李时珍”要告老还乡了

“鲁滨孙”舟山离岛漂流记

《粉红女郎》一笑释前嫌

“模转数”现场目击记

行政法规引发争议

画中看上海

微笑的高棉

“国通电器”人间蒸发

岁月不再蹉跎

野生动物在哭泣

一个死囚的自白

玉出昆仑

“文盲巨富”的故事

候鸟的死亡驿站

炒股软件真有那么神吗?

暗访地下赌窝

救救古颐园

质朴无华,温润如玉

凌连发和他的“快速反应部队”

抢救莫高窟

卖不出去的“新卖点”

唐宋元明清,要啥做啥

上海自古是移民城市

《思想者》落户上海成定局

古墓追踪

打造杭州“世界休闲之都”

分时度假,你玩过没?

上海拍卖业遭遇“生死劫”

抢救国宝刻不容缓

追踪制售假黑窝

圆明园文物惨遭“克隆”

这座加油站该不该建?

为上海打造一座标志性雕塑

整治黑车须下“猛药”

野生动物园搞得太滥了

陷阱重重的工艺品市场

脚踩布底鞋的企业家

上海舂拍冷思考

水啊水

日本汽车成了“新弃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新长发”遭遇“老长发”

花市又闻鹦鹉声

婚姻中介,让人欢喜让人忧

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刻不容缓

拍卖业界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天气预报对无偿使用说“不”

未来十年,私人购车成主流

叶辛惊呼:谁动了我的“米缸”

走进珠宝时代

法人股拍卖遭遇“撒手锏”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咋啦?

匕首对准了我

风景·心境·2008

话说“评委奖”

民族风骨与大家风范

行云流水指掌间

又到秋拍举槌时

“乱市”用“重典”

长者风范

感悟生命

积极·乐观·向上

强弩之末

雄浑·苍茫·大气

又闻“侵权”

纸上富贵

此风不可长

高古凝重与精神至上

节点·文化·精神

乡村小店

由文物被盗想起

爱淘洋古董的摄影家

从传统走向现代

画笔传神总是春

谨防“江湖郎中”

想起“乔老爷”和“曹石榴”

游大西洋去

“高仿”之忧

前妻,你让我泪流满面

挥泪别前妻

司徒志勋在夜光杯大酒店,林青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上海的美术创作一点也不为过。站在世界城市发展的制高点上来阅读上海这座经济高速增长、形态日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我们的美术工作者们惊叹了: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创作题材丰富、内容鲜活生动,城市美景画不胜画。

于是,曾经为挖掘创作素材而苦思冥想、到处奔波的画家们终于抱怨了:“时间不够用呐!”惟恐今天尚未记录下来的城市形态,明天便被另一景观所替代。上海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为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而我们的美术工作者又成为上海城市变迁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人。如果把上海的美术工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记录下来的画面进行排列组合的话,那末,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长卷便会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上海市美协历年所举办的一系列画展便不难看出,本市的美术工作者对反映上海城市面貌的题材情有独钟,而且热情高涨、持续时间久远。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举办的以反映宝钢工人生活工作场景的“火红的钢城”、90年代举办的“我爱上海水彩画展”,还是反映地铁工程的“申城舞蛟龙”,无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海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更为画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不少作品以点带面刻画出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以及人们与时俱进投身城市建设火热生活的那种高涨热情。

去年和今年,上海市政府连续两次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举办了“上海文化周”活动,所推出的以反映上海城市建设面貌和改革开放成果的画展,让外国友人惊叹不已。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态变化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两届画展就像两张新鲜出炉的城市名片,上海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和热点。

而前一阵子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画家看上海”活动,更把本市的美术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外国画家在上海崭新的城市形态面前显得十分激动,纷纷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多变的手法记录下上海的巨变。他们的艺术触角涉及方方面面,留下的50余幅作品自然而然地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流动档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上海画家画上海有着传统的历史,老一辈画家陆俨少、黄若舟、应野平、刘海粟等都曾经是闵行、嘉定卫星城区和曹杨新村以及大型工厂区等城市题材的忠实记录者。即便这些作品的地标未必十分准确,但是,现在读来依然亲切感人。从70年代末期开始,美术工作者对创作上海城市街景和历史建筑的热情比起五六十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是画家的独特视角,但是,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却更加细腻和饱满。尤其到了90年代,上海画家被火热的经济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形态所感染,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美术触角更加广泛。那种置身于改革年代和亲历上海巨变的自豪感,以及迎接新世纪的迫切心情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美术创作的载体中。

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朱国荣告诉记者,上海画家从上世纪60年代画老房子、70年代画城镇新景、80年代画历史建筑,到了90年代,几乎所有的画种都把笔触伸向了浦东的开发开放、伸向了炙手可热的经济建设和不断变化的城市形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年,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作品,每个年代都涌现出大量精品力作。美术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它真实而又全面地记录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不少作品立意深刻、鲜活传神,让人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便能感受到溢出画外的城市脉动。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版画家王成城从80年代开始便对上海著名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作了大量描绘。作品视野独到、画面精致、场景繁华,带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而水彩画家王云鹤多少年来见证南京路的变迁,作品充满动感,给人无限遐想。同样是反映上海街景的水彩画家平龙,作品具象与抽象兼顾,即便画面中所描绘的街区不甚明了,但是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上海特征却让人一看便知。中国画历来以描绘山水、花鸟见长,画家陆一飞却独辟蹊径,把上海的城市面貌用笔墨的形式反映在宣纸上,作品既有传统又不乏创新。而画家梁洪涛更把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发挥得酣畅淋漓,尽管浦东沿江建筑被作了夸张的变形和渲染,但是,标志性特征却十分明显,画面气宇轩昂,读来令人振奋。

据说以前油画家大多喜欢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而如今不少油画家穿梭于大街小巷,成为上海城市变迁的忠实记录者。画家们说得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画家恣意奔放的笔触;没有高速增长的经济态势就没有画家勇于探索、革故鼎新的气魄;没有上海城市形态的巨变就没有画家与时俱进的创作灵感。

上海的巨变给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大量鲜活传神的创作素材,也为繁荣上海美术创作敞开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在画家们站在城市发展新的标高俯瞰流光溢彩的“东方巴黎”的同时,那热烈奔放、饱蘸感情的笔触又在描绘着火热的生活和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城市新景观。

朱国荣告诉记者,上海市美协打算日后专门举办一次反映上海城市巨变的画展,组织一批不同画种的画家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足以反映画家个人感受和上海经济建设最新动态的美术作品。

P47-49

序言

那一天,司徒高兴地给我打来电话说:“老丁,最近我打算出一本书,你得帮我写篇序……”我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之所以会这么干脆,因为在我们过去共事期间,他对我的工作很配合,很支持,再说当年他有几件个人要事不仅向我坦露,而且听从了我的建议,这对他的人生选择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他要我为新书作序,于情于理我都是不能拒绝。然而,当我真的静下心来准备执笔为文时,一时又不知从何谈起。原因很简单,近十年来,在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组建之后,我俩之间很少接触,对他的近况可谓不甚了了,思来想去,还是从我了解他时的情况下笔吧!

时光要倒回二十年以前。1988年2月,我到位于九江路上的新民晚报社任职后的不几天,总编辑老束陪同我到底楼的排字车间去,将我介绍给了时任车间主任的司徒志勋,这是我俩的首次见面。说实在的,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瘦高个儿,留着艺术家般的披肩长发,少有表情,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深不可测和难以接近的感觉。当时,由于排字车间在晚报抢发当天新闻,争取出报时间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每天在编辑部忙完发稿后,总要到排字车间去现场办公,这时我才渐渐发现,司徒志勋不啻是一个严字当头,以法办事,善于领班的带头人。老束给我介绍说,在司徒志勋未接手车间主任之前,由于排字和排版两个工种存在考核与分配不公的状况,再加上正值甲肝流行和青年女工适逢生育高峰,整个车间一下子少了十几个出勤者,致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常常拖延报纸付印时间,报社领导为此十分头痛。司徒到任后依靠全体员工,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建章立制,使管理工作很快步入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从而调动了全车间员工的积极性,排字和排版时间大为提前,为尽快付印赢得了主动。有一天,在车间门口,司徒以难得的笑容对我说:“请放心,只要编辑部发稿及时,我们这里绝对不脱班!”

正因为司徒在管理工作中崭露头角,显示了一定的才干,这一年他被提升为报社印刷厂副厂长。打这以后,根据工作需要,他在报社经营管理的不同部门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他先后出任过新民大厦管理部主任和报社行政管理部主任,1992年升任新民晚报经理助理兼实业公司经理,牵头组建了新民汽车服务公司和浦东夜光杯大酒店,并兼这两个经济实体的总经理。兴许是他经营有道、管理有方的缘故,1996年6月,国内一家集团公司曾邀请他出任上海投资公司的总经理,承诺的待遇相当丰厚。当时我因病住华东医院,他在看望我时提及这件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我们还是同心同德地再干几年吧!”总之一句话,在加强报社经营管理,发展报业经济的工作中,他服从调遣,心系大局,作出了不负众望的贡献。也正因为如此,1998年7月,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成立后,他被聘任为集团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司徒不仅在经营管理上有一套,由于兴趣广泛,肯动脑筋,善于交际,见多识广,他还富有创意,经常发起主办一些与媒体有关的文化产业活动,而且屡屡获得成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仅会展这一项,就先后举办过“93国际印刷与出版技术展览会”、“中外食品博览会”、“现代教育与培训展”、“中日建筑交流展”等大型活动二十余次。在工作之余,他爱好字画,喜欢古董,乐于收藏,曾编辑出版过一些艺术门类的典籍。两年前,他联手《新闻记者》杂志和城隍珠宝等单位,策划组织了一项视角独特、立意新颖的《盛世说玉》的征文活动,旨在通过说玉撰文,折射改革开放在当今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结果反响热烈,来稿踊跃,为全国所瞩目,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最近,人民日报文艺部在全国发起了一个同样话题的征文活动,可见其影响之大。

有人说,司徒志勋还乐于笔耕,时有美文见诸报端。此话果真不假。他自幼酷爱文学,和当时许多青少年一样,曾一度做过“作家梦”。参加工作以后,业余时间坚持练笔,狂热地向报刊投稿,并被《民主与法制》等报刊聘为特约记者。记得1989年的某一天,我俩在报社底楼食堂共进午餐时,他曾试探性地问我:《民主与法制》杂志要商调他去当记者怎么办?我说:“你去告诉那边的老丁(指《民主与法制》杂志主管丁柯),这边的老丁不同意!”说来也巧,他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还是由我签发的,那是一篇题为《录像机大战》的特写,足足占了“五色长廊”一个整版。此后,他相继还在这个版面上发表了《广而告知》、《萎缩·混乱·错位》等长稿,并时有言论、散文和新闻报道在不同媒体上亮相。他在业余时间这样坚持笔耕,乐此不疲,我是打心眼里为他高兴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2000年他毅然辞去相当于副处级的副总经理职务,索性到新创刊的《上海星期三》去当了一名普通记者,这是需要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神的。令人欣慰的是,他没有让同事们失望。实践表明,在从事专职新闻工作以后,他爱岗敬业,全情投入,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其中不少篇章受到好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新书,便是他近些年来累累硕果的一部分,内中有新闻特稿、人物速写,有书画点评、艺术小品,还有新闻评论乃至散文随笔,每一篇章无不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透过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他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各个环节刻苦磨砺、孜孜以求的努力,不难体察他在社会担当上侠骨柔肠、仗义执言的品格,不难看到他在新闻岗位上激情满怀、奋然前行的身影。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司徒之所以有今天,成为时代的强者,完全是改革开放给他提供了茁壮成长的条件和一展宏图的舞台。诚然,司徒并非十全十美,由于个性太强,有时显得执拗;由于卓尔不群,有时又有点桀骜不驯,等等。我热忱地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司徒为人处事愈加沉稳,事业拓展更为成功!

2008年12月21日写于踔厉斋

后记

感谢文汇出版社编辑朱耀华先生的一再催促,不然,这本集子的出版可能还会被推后一阵子。

其实,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只是人到中年后突发事情陡增,牵绊太多。尤其是我的前妻罹患胰腺癌,这一年多的时间几乎天天泡在医院里,把自己也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结果可想而知,把钱砸在了医院,把人送进了坟墓。好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家人、朋友、同事和所在集团的领导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才使得我在历经生离死别之后依然心存温暖。

这本集子收录的大多是我在做记者时采写的特稿,现在读来依然很有现场感。其中不少稿件为独家报道,采访难度大、安全保障差,尤其是一些针砭时弊的稿件就更是如此。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依然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只有年轻人才有的“扑杀之气”。

我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与采编职业相去甚远,长期从事的也是经营管理工作。然而,2000年我辞去了副处岗位,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创刊的媒体当记者。然而,这个记者当得也颇多坎坷,个中原委至今让我刻骨铭心。好在我这个人性格坚强,属于硬拼硬扛的那一种。其次,也得益于《新民晚报》报人办报的浓浓氛围,耳濡目染,熟记于胸。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老领导丁法章和张攻非的帮助,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写了不少大特写,均由老丁和攻非改后发表,对我日后从事记者职业收益良多。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也许是我从小痴迷《水浒》《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和《三国志》的缘故;再加上自小习武,造就了侠骨柔肠、仗义执言和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性格。于是便有了“铁肩担道义”的新闻从业经历。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黑白过于分明的性格特征,让我在人生旅途和职业生涯中经受颇多磨难。

感谢吴谷平先生为本书取名《碎石留痕》,有几层含义:首先,我的性格就像一颗毫不起眼的铺路石,坚硬顽强、忍辱负重;其二,书中收录的文字大多针砭时弊,有克疾攻石意味;其三,它记录的是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就像金石留下的刻痕。这本集子真实记录了我们这座城市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悦和阵痛。今天当我们回眸过往,深感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009年1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丁法章,“透过这些作品不难体察司徒志勋在社会担当上侠骨柔肠、仗义执言的品格,不难看到他在新闻岗位上激情满怀、奋然前行的身影。”

吴谷平:“当我花几天时间读完司徒先生的作品,更了解司徒志勋足一位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文笔优美的好记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0: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