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1919-1937)/海派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邢建榕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介绍了人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罗素等来访经历,也介绍了一般人不太熟悉或很不熟悉的桑格夫人、朗之万等来访情况;不仅翔实生动地描绘了这些来访的活动,而且还着力分析了这些来访的动因与效果。全书史料可靠,考订精审,取精用弘,妙笔生花,辅以精美的图片与细密的表格,令人读后益智娱心,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云际会,巨匠云集。

1919年4月30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问上海,拉开了外国科学文化名人来访的序幕。之后,罗素、爱因斯坦、桑格夫人、泰戈尔、郎之万、萧伯纳、马可尼、卓别林、玻尔等人纷纷来中国访问,酿成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奇观。他们或着迷于东方的传统文化,或感兴趣于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或像杜威一样被中国弟子的热情所感染,因而受邀来华访问。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见解,他们对中国的关怀、同情和支持,给大变动中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目录

总序

一、上海,上海,海纳百川

 1.现代都市的形成

 2.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

 3.国际航运中转站

 4.从留学生到学界中坚

二、西风东渐,外国名人纷至沓来

 1.杜威在中国流连忘返

 2.罗素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3.桑格夫人沪上谈“性”

 4.爱因斯坦在上海获得诺贝尔奖

 5.泰戈尔三到上海

 6.物理学家朗之万来华考察教育

 7.萧伯纳上海“闪电行”

 8.马可尼为上海刮来了一股无线电旋风

 9.卓别林、梅兰芳上海相会

 10.尼尔斯·玻尔上海低调之旅

三、台前幕后,纷纷访沪为哪般

 1.欧美访客谁最多

 2.寻根问底为何而来

 3.新闻舆论的造势

 4.谁在邀请外国文化名人

 5.杜威访华经费的插曲

四、在沪足迹,一幅异样的文化地图

 1.名人在上海的演讲

 2.名人眼中的上海

 3.日本作家笔下的“魔都上海”

 4.黄浦江畔的《伏尔加船夫曲》

五、风云际会,留给上海的思想遗产

 1.新思潮的涌入

 2.三大论争中的作用

 3.教育和科学推波助澜

 4.文化消费全线飘红

 5.对国内知识分子的影响

附录

跋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云际会,巨匠云集。

1919年4月30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问上海,拉开了外国科学文化名人来访的序幕。之后,外国文化名人罗素、爱因斯坦、玻尔、泰戈尔、马可尼、萧伯纳、卓别林、郎之万等人纷纷来中国访问,酿成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奇观。他们或着迷于东方的传统文化,或感兴趣于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或像杜威一样被中国弟子的热情所感染,因而受邀来华访问。来访的具体原因,大多为讲学,也有将中国作为他们环球旅游的其中一站,更多的似乎是出访他国途中顺道~游。

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转型时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上海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和桥头堡,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相对迅速,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外国科学文化名人的到访,不仅给上海带来了新的思潮和活力,同时对整个中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上海,往往是他们中国之行的第一站。

1.现代都市的形成

开埠之前的上海,属于清代l 300多个县之一,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并没有特别之处。然而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凭借其濒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及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开始飞速发展。很多国外的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率先到达上海,然后通过租界这块实验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杂交的品种,有时比纯种的物种更能抵御风雨,茁壮成长。

随着租界的辟设和西方侨民人数的增加,煤气、自来水和电力等西方先进技术很快被引入上海,1865年大英上海自来火房向公共租界供应煤气,1882年上海电光公司在上海正式供电,1883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厂向租界居民供水。这些大型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即使与本国相比,也并不落后,在当时均属世界先进水平,为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在棉纺织、缫丝、毛纺织、面粉、卷烟、造纸、火柴、制约、船舶修造和电业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进入30年代后,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市场繁荣,工商业发达,集中了全国民族资本工业全部工厂的50%,全部资本额的40%,全部年产值的46%。进出口贸易已占中国的半壁江山,贸易量是广州的5倍。金融是百业之首,从上海金融业看,1937年上海共有54家银行的总行,128家分支行,不仅占据全国龙头老大的地位,而且称霸整个远东地区。

总之,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有中国最为先进的市政管理模式,最为发达的工商都市经济,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成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标志,而且成为上海大都市生活的物质基础。

有一首老歌叫《夜上海》,歌词是这样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

在闪烁的霓虹灯之下,上海有数不尽的舞厅、电影院、戏院、饭店、茶室、酒吧、赌场、妓院,上海市民的晚间娱乐活动就拉开了序幕,上年纪的多去戏院看戏,书场听书,年轻时尚的则孵酒吧、上舞厅、看电影,各得其所,享受上海夜生活的魅力。其中跳舞显然是外国侨民热衷的一种社交派对,也是最具十里洋场风情的娱乐活动。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资料看,19世纪70年代,上海就有了关于舞厅资料的记录,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舞厅的数量约有近百家。

位于外滩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和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北楼)建成后,高档饭店一跃成为上海最豪华的所在,是外国侨民的顶级社交场所,不少来自欧美的外国文化名人,都下榻在这些饭店。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下榻的礼查饭店,底楼的舞厅高而大,名为“孔雀厅”,宽敞华丽上海第一。其时,“赛月亮”的电灯早已有之,而且上海第一批电灯,就被安装在礼查饭店内外。这时候的礼查饭店舞厅,名流云集,裾裙飞扬,开上海现代舞业之先声,后来居上的舞厅有百乐门、仙乐斯、丽都和大都会,号称“四大金刚”,独步沪上。1933年开始对外营业的百乐门舞厅,主体建筑三层,2楼和3楼辟为舞厅,有别致的玻璃弹簧地板,舞池宽大,气势不凡,2楼的大舞厅长40米,宽20.7米,面积为828平方米,能够接纳数百名舞客同时起舞。著名影星卓别林来上海访问,仅在上海停留一晚,却于半夜赶到百乐门娱乐了一回。假如卓别林要观赏自己的电影,那么在上海的各大电影院里,《城市之光》《摩登时代》正在热映,与美国好莱坞几乎同步。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下榻的华懋饭店,属于犹太巨商沙逊的产业,是外滩建筑群中的一颗明珠。外表雄伟壮观,内部到处装饰着一种叫拉利克的水晶玻璃。这是法国工艺大师拉利克所独创的珍贵艺术玻璃制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全球,倾倒欧洲王公贵族。在前几年一次拍卖会上,一座仅23厘米的琥珀色拉利克人物塑像,价格竟达5 000英镑。然而在华懋饭店,仍保存不少拉利克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如今已是价值高昂的文物工艺品了。

中西文化交融,成就了这座城市的面貌;开放与进取,则锻造了这座城市的性格。20世纪20年代以后,上海在市政设施、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方面,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世界大都市,具备了接纳外国名人来访的一切条件。P2-6

序言

建榕兄编定《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嘱我作序,恰好我前几年写过一篇短文《名人来访与上海城市传统》,旨趣与其书相近,乃略作增删,移来抵充。

近代上海是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是外国文化名人来访频率很高的城市。建榕书中所列,就有杜威、罗素、桑格夫人、孟禄、杜里舒、爱因斯坦、泰戈尔、朗之万、萧伯纳、马可尼、卓别林、尼尔斯·玻尔、芥川龙之介、松村梢风、金子光晴及横光利一,等等。这些人或多次访问,或匆匆路过,都在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那么多的文化名人来访,看上去是一个个独立事件,因为这些来访,或顺道,或专程,或短期,或长期,或讲学,或经商,或系政府出面,或因教会关系,或由社团经办,是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团体、机构或个人、出于不同的动机、通过不同的途径而促成的,并不是同一个机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的。但是,在这些看似独立、分散、无序的活动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上海城市传统。

首先,上海在近代形成一个海纳百川、勇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传统。翻开中国近代学术史,有许多学科的系统知识,都是在上海引进输入的,自然科学方面,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概略论,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近代西方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心理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中的社会学、进化论、民约论、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不胜枚举。1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西方新知识、新学理、新学科、新方法之传入中国,四分之三以上通过上海。清末新政时期,上海出版西书的机构至少有95家,四马路、望平街是全中国介绍西学最密集的区域,书局、书馆、学社到处皆是。西方刚出一新学理,上海很快就有介绍。美国电话投入使用没几年,上海就有电话出现,还能自己制造。X射线在西方发现不久,上海就有介绍透物电光的书籍出版。这些介绍,有的是中国政府组织的,有的是教会实施的,有的则是民间资本经营的,或为强国,或为富民,或为直接逐利,或为间接传教,共同汇聚成上海引进西学的潮流,数量大,速度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到民国年间,上海已经形成引进西学的传统,已是国内、国际、东方、西方公认的勇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著名城市。

其次,上海有着与国际学术界广泛、密切、频繁联系的网络。近代上海有那么多国际移民,最多达到15万,来自五大洲50个国家,存在着诸如亚洲文会、中国科学社等那么多与国际学术界有密切联系的学术团体,有那么多国际性的传播媒体,吸纳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归国留学生,包括留日归来的李叔同、郭沫若、成仿吾、陈望道、田汉、夏衍、郁达夫、丰子恺、王亚南、夏丐尊、张东荪、张君劢,留美归来的容闳、颜永京、颜惠庆、胡适、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赵元任、潘光旦,留英归来的陈源、吕叔湘、徐志摩、伍蠡甫,留法归来的吴稚晖、李石曾、巴金、周太玄,留德归来的蔡元培、林语堂。这些团体与个人,将上海与世界各地、各个学术机构,如因特网般密切地联系在一切。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上海的中西社会之间、教俗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信息共享、互相协调、互为补充的关系。爱因斯坦之来访,信息便是共享的,上海的犹太人起作用,上海的日本人起作用,上海科学界人士起作用,上海的买办也起作用,王一亭就是画家兼买办,欢迎爱因斯坦的宴会就设在王一亭寓所。有的时候,接待来访名人,上海地方政府与租界当局,就像一家两兄弟在共同接待远道而来的亲戚。上海地方政府与租界当局,当然有许多矛盾、冲突的地方,很多时候是冤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们也有很多协商、协调甚至合作的地方,在接待来访、防止传染病、打击犯罪、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有许多合作,很有点像现在世界范围里反恐、预防禽流感那样。后者,在民族主义高涨的声浪中往往被忽略。  再次,近代上海有着善于学习、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氛围。近代上海是移民社会,移民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是不太讲究出身、家庭背景的社会,特别看重个人能力的社会,因此,善于学习、勇于竞争、追求卓越是移民社会必然的品质,求好、尚美、逐新是移民社会普遍现象。在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往往与有理、有趣、有利联系在一起,与更好、更精、更美联系在一起。近代上海,形形色色的外语培训班、职业培训班比米铺还多,外语好、技术精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直接有关。那时,西方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几乎与先进同义。所以,如果说上海人看上去很崇洋,但崇洋的实质是崇尚先进,崇尚科学。对待那些压迫中国人的殖民主义者,上海人坚决反对,四明公所事件、反对美国虐待华工、五卅运动都是显例,而对待那些介绍科学知识、优秀文化的爱因斯坦、马可尼等名人,对待那些能够带来进步、利润的学理、新知,是热烈拥抱。所以,上海人是崇洋不媚外,反侵略不反科学。

海纳百川、善于学习、崇尚学科、追求卓越,是近代上海能够吸引、联系、接待那么多国际文化名人的深沉的文化基础。

建榕兄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长期在档案馆工作,也长期做上海史研究,近水楼台,取材便捷,成果繁富,功底扎实。他研究过沙逊、虞洽卿、梅兰芳、董浩云等海上名人的复杂历史,研究过舞厅、电车、银行等行业生活,探究过上海众多老建筑的掌故,翻译过《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编撰过《老上海珍档秘闻》。他在外国名人来访、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收罗最丰,用功最深。本书不仅介绍了人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罗素等来访经历,也介绍了一般人不太熟悉或很不熟悉的桑格夫人、朗之万等来访情况;不仅翔实生动地描绘了这些来访的活动,而且还着力分析了这些来访的动因与效果。全书史料可靠,考订精审,取精用弘,妙笔生花,辅以精美的图片与细密的表格,令人读后益智娱心,实在是难得的好书,特此郑重推荐。

熊月之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年7月9日

后记

承蒙李伦新老师约稿,笔者不揣简陋,匆匆赶写了这本《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说是匆匆,其实给我的时间也不短,只是自己忙于他事,一直按兵不动。等到近来乐渭琦兄再三催促,我才如梦方醒,手忙脚乱,日夜加班,赶在截稿日的最后一天交了稿。

上海从开埠以后,向来得风气之先。西方文化常常通过上海传人,外国科学文化名人的中国之行,上海是必经之地。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来确想借机研究一番的,可惜由于才疏学浅,加上资料、时间的关系,本书谈不上是一本学术著作,最多算是带有点学术腔而已。

外国名人来访,个案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整体研究不足。我最初撰写此书的想法,发轫于《文汇报》从2006年5月起开始连载“国际科学文化名人与上海”,这个系列报道做得既有深度,亦很全面,在许多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尤在资料方面予人不少线索,本书有几张图片也采撷于此。负责这个栏目的周毅主编,还邀请我参加了《文汇报》组织的小型座谈会,地点就在爱因斯坦下榻过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上海方面参加者有姜义华、熊月之、王安忆、陈思和等人,议论精辟,馈我良多。另外,因为是我指导的缘故,董婷婷同学的学术论文,也是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本书得益于她的帮助甚大。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教授,为我这本不怎么样的书作序,且鼓励有加,惭愧惭愧;东华大学陈祖恩教授、上海图书馆张伟研究员、《上海滩》杂志编辑部葛昆元主任、夏伟小姐、《世纪》杂志副主编沈飞德研究员,以及我的同事张姚俊先生、彭晓亮先生,学生武剑华、姜广峰等,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各方面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邢建榕于2009年7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