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触摸天空
分类
作者 林公翔//林燕玉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他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他是一位被誉为“中国小爱迪生”的传奇人物;他是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邓小平基金奖的获得者……

他的名字叫胡铃心。

胡铃心从小对发明创造充满兴趣;胡铃心中小学时代发明创造多达几十件,数十次荣获各种大奖:胡铃心17岁时撰写的论文《21世纪空天飞机展望,引起航空航天界专家高度评价;胡铃心以低于录取线8分的高考成绩,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引发了“胡铃心现象”的全国性大讨论;胡铃心有一位好母亲,从他出生至今为他撰写了50万字的成长日记;胡铃心的成才之路是中国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成功范例。

内容推荐

胡铃心的成才之路是中国青年胸怀理想、报效祖国的创新之路,在阅读《触摸天空》一书的过程中,我似乎触摸到中国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的灵魂。

航空航天是国家战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诸多学科、诸多高科技的大集成,又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产业。它需要千千万万对航空航天事业执著痴迷的人们为之创新、为之添砖加瓦,需要像胡铃心这样智商和情商皆优的英才为之献身。航空航天产业是关呼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经济腾飞的大事,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将航空航天事业视为高科技核心之一加以大力发展。

中国现在正处于航空航天事业重大发展的机遇期,也是有志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施展雄才大略的大好时期,伟大的祖国正向着胡铃心博士这样的创新能手发出召唤。我相信这本《触摸天空》的出版一定能起到催生年轻一代热爱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并且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奋斗拼搏的作用。

真理是无穷极的,科技进步也是无穷极的。26岁的胡铃心博士正处在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段,正是出成果的大好时期。希望胡铃心博士能以平常心拥抱成就,能以微笑面对逆境,能以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崎岖山路上勇敢前进,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录

引子“创新之星”胡铃心

第一部 仰望星空

 喜欢温总理的诗

 与温总理谈太空垃圾

 “胡铃心现象”的启示

第二部 给梦一把梯子

 台三小的最初起步

 福州八中的“助力器”

 “十班”——一个特殊的群体

 被誉为“福建省小科学家”

第三部 积蓄飞翔的力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给了他一个舞台

 他带出各种创新团队

 尽早找准自己的位置

 焦立中与胡铃心的“太空缘”

 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导师昂海松与胡铃心

 活跃的“校园活动家”

 “我是奥运火炬手”

第四部 母亲,为他写下50万字的成长日记

 “民间教育家”林燕玉

 婴童胡铃心的创新萌芽

 胡铃心是这样教出来的

结语 创新永无止境

附录

 21世纪空天飞机展望

后记 有梦想就能飞翔

试读章节

喜欢温总理的诗

浩瀚的星空,始终是人类想象和探索的对象,也是人类挥洒创造和创新思维的幕布。从蒙昧时代,人类就开始观察星空,不断提出问题,把星窄想象得生气勃勃、充满戏剧性,而天空也以其独特的语汇、变幻尢常的场景,同应着人类的探索和想象。在不同时期人类的眼中,星空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倒影。被称为“人类宇航之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一句话,道尽了人类探索宇宙星空奥秘的执著。

从远古到现在,从科学家到政治家,探索星空、仰望星空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和愿望。2007年,中国人民的总理温家宝曾发表过一首诗,题目就叫《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里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可能是缘于对星空那份特殊的情感,温总理的这首诗,一下子便深深吸引了胡铃心。他太喜欢温总理这首饱含激情的诗了!那一天,胡铃心专门找来一本崭新的蓝色笔记本,把温总理的这首诗恭恭敬敬地抄录下来。

胡铃心告诉我:“温家宝总理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是写给年轻人的,他希望年轻人能经常地仰望星空,实际上是希望年轻人能在历史和时代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中有所创造。”

胡铃心说,当他从<新闻联播》上听到温总理这首诗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得很多很多,好像此时此刻温总理就站在自己的身旁,将这一席话说给自己听。

仰望星空,就是要放眼世界,瞩目未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无限广大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适应这个世界,要生活得更美好,就要时时刻刻明白我们身处的坐标和位置,要时时刻刻抓住机遇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实和有力地立足于世界,并与世界一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仰望星空,就是要不局限和拘泥于个人或本民族的一己私利、一席之地。个人或单个民族与所处的世界总是相辅相成的,既是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在世界中发挥着积极和能动作用。要与世界和谐相处,携手共进,任何时候,都不能仅仅关注、凝视鼻子底下的那么一小点、脚下的那么一小块。只有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才是世界所共同崇尚和尊敬的。

仰望星空,就是要经常地望着天空“发呆”,陷于沉思,探索人类无穷无尽的未知。浩瀚无穷的星空、辽远神秘的宇宙,让人类世世代代为之神往。仰望星空,从空间上看,从最小的粒子,到跨度达数十万光年的星系,无不是人类研究的对象;仰望星空,从时间上看,从宇宙的创生,到宇宙的结束(如果有结束的话),无不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时段。

人类天生潜藏着不安分的因子,从具有思维的那一天开始,就对那片蓝色天空和深邃星空怀有无限的遐想,渴望着有朝一日可以翱翔太空,而不甘心安卧在地球母亲的摇篮里。这种对天空的渴望,首先是一个个美妙动人的幻想,然后是不畏艰难、无惧牺牲的种种尝试,最后是锲而不舍的努力与拼搏。

胡铃心是这样理解温总理的这首诗的。作为一个大学的学子,一位年轻的航空航天专业博士生,胡铃心深感责任重大。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历程,都给世界带来惊喜和惊叹,带来新的成就和辉煌,让人们振奋,更让人憧憬。不过,人类对太空的挑战,不总是成功,也有失败,甚至有牺牲。这一切非常真切地告诉我们:航空航天事业,既是一项笼罩着神秘光环和荣耀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危险的事业。

但胡铃心对天空仍有不同常人的痴迷。

他自幼对航空航天情有独钟。

当他仅仅5岁多,就幻想设计超音速飞机及探索外星球的宇宙飞船;13岁时,就设想出了“飞机减重悬挂装置”;17岁那年,他撰写的《21世纪空天飞机展望》设计方案,以独特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以及丰富的想象,精心构想出“天鹰号”空天飞机,正是由于其不仅外形独特,而且各种技术性能设计前卫,引起了航空航天界专家的高度关注,并因此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他在中学阶段获数十次发明创造奖,是福建省首届小科学家、全国发明创造之星。

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在导师昂海松教授的指导下,他与他的合作团队在航空航天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绩。大二,他和合作伙伴们研制的世界上最小“微型扑翼机”,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特等奖;大三,他组建“迅杰创业团队”,制订了飞机“微波快速修复技术”创业计划,获得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大四,他的创新团队研制的“多面手太空线缆系统”,获得“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中国赛区第一名;同年,他参与研制的“奇奇”新概念无人直升机,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研一,他的作品“超飞一号”空中客车获得第二届全国飞行器设计大赛第一名;研二,他在纪念中国航天50周年航天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同年,他带领的创新团队的作品“极速快车”获得“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亚洲赛区第一名……

从胡铃心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成绩可以看出,他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研究及太空探索。当从《新闻联播》上听到温总理这首诗时,怎不引起他的情感共鸣呢?P9-13

序言

初读《触摸天空》一书,一下子在我眼前呈现出一个外表腼腆而内心充满着聪慧、坚毅,在追求自己的高科技道路上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且成绩卓著的80后青年——他,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胡铃心。胡铃心深深喜爱温家宝总理的诗篇《仰望星空》,他在向温总理汇报科研成果时谈到“多面手太空线缆系统”的工程概念和清除太空垃圾的设想,受到温总理的好评和鼓励。

少年时期的胡铃心求知欲就特别旺盛,对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问题经常刨根问底,执著求解,中小学阶段就有20多个设想、创意和小发明,被称为“福建省小科学家”。

我和胡铃心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我的家乡福州,当时他正在读高中。胡铃心的好问博学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后来我知道他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入学后,他如鱼得水,不但学习成绩优秀,善于团结同学,尊师爱校,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但是小小发明家,同时是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榜样。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师们的精心培育下,在合作团队的团结奋斗中,他取得了诸多成果,获得了各种奖励,而且冲出了国门。真正是年年有创新,岁岁有奖状,真正是航空科技的多面手,德才兼优的好博士,翱翔在祖国蓝天的小雄鹰。正如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所说的:“胡铃心并不是天才,而是寻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因材施教,让其个性得到彰显,创造潜能得以进发。”

胡铃心的成才之路是中国青年胸怀理想、报效祖国的创新之路,在阅读《触摸天空》一书的过程中,我似乎触摸到中国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的灵魂。

航空航天是国家战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诸多学科、诸多高科技的大集成,又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产业。它需要千千万万对航空航天事业执著痴迷的人们为之创新、为之添砖加瓦,需要像胡铃心这样智商和情商皆优的英才为之献身。航空航天产业是关呼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经济腾飞的大事,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将航空航天事业视为高科技核心之一加以大力发展。

中国现在正处于航空航天事业重大发展的机遇期,也是有志于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施展雄才大略的大好时期,伟大的祖国正向着胡铃心博士这样的创新能手发出召唤。我相信这本《触摸天空》的出版一定能起到催生年轻一代热爱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并且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奋斗拼搏的作用。在我写序言之时,可以感受到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如潮发展的涛声,看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人辈出的身影。

真理是无穷极的,科技进步也是无穷极的。26岁的胡铃心博士正处在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段,正是出成果的大好时期。希望胡铃心博士能以平常心拥抱成就,能以微笑面对逆境,能以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崎岖山路上勇敢前进,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衷心希望《触摸天空》一书的出版,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读者有所裨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8月8日

后记

有梦想就能飞翔

《触摸天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胡铃心的成长启示录》一书终于写完了,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了。这本书本应去年就要面世,但由于我手头上无数文字的“欠债”需要“赶工”以及各种原因而一拖再拖,直到今日才得以完成。  写胡铃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一步步深入了解和认识胡铃心的过程。我以前对胡铃心知之甚少,只偶尔读过几篇介绍他的小文章,这些文章侧重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从这些文章中我知道了他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小爱迪生”,知道他离录取线差八分但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知道他有一位教育有方的母亲……

严格地说,当我接受福建人民出版社的邀约撰写胡铃心时,能不能写好,当时心中是没有底的。但我后来陆陆续续听到一些关于胡铃心的有意思的故事,特别是阅读了由美国强磊出版社出版的《航空航天天才少年胡铃心》画册后,我对胡铃心充满了异样的好奇。当我见到胡铃心本人,后来叉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访之后,胡铃心在我的大脑中。渐渐地变得丰满起来,变得生动起来。

今年春节前,我和本书的责任编辑丁翔到了南京,那几天南京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按照中国人的说法,“瑞雪兆丰年”,由此我才对自己正在写作的主人公胡铃心,有了一点底气。

在本书中,我力图展示一位真实可信的胡铃心,一位有血有肉的胡铃心,而不是去塑造一位让人敬而远之的所谓的“天才”。胡铃心会读书,动手能力强,组织能力优,社交面广,同时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他不仅活出自我,还懂得关怀他人;他不仅自己精彩,还让和他一起合作的每一个团队、每一个成员同样精彩;他不是那种书呆子式的只懂科研不问其他的人,而是有着优良素质的外向型的创新型年轻才俊。胡铃心的成长过程让我感触良多,而“有梦想就能飞翔”,是胡铃心给予我最深刻的感受。

在胡铃心的人生词典中,“梦想”是一个关键词。

因为有执菩的梦想,他不断努力前行,一步一个脚印,相信总有一天,将会完美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他不是一个异想天开、摘星揽月的“梦想家”,而是一个深深懂得要实现梦想就要付出汗水和努力,就要经历无数挫折的“梦想实践家”。我不能说他现在已经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正在一步步地接近自己心中的梦想。有梦想就能飞翔,有梦想就能越飞越高。

如前所述,在写作本书伊始,我的自信心不足,由于对主人公了解不深,资料占有不足,访谈机会有限,常感力不从心。幸运的是,我得到了胡铃心母亲林燕玉女士大量的无私的帮助,她为我提供了胡铃心各个成长阶段的第一手资料,事无巨细地帮我联系了与胡铃心各个成长阶段(包括台三小、福州八中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关的老师和同学,并与我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使我的采访更为顺畅,写作进度大大加快。如果没有林燕玉女士的协助。本书的完成是艰难的,所以我特邀林燕玉女士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孩子没有现成的统一答案。在我看来,胡铃心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成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激发潜能、顺性发展、爱心塑造,作为“民间教育家”的林燕玉女士在教育胡铃心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到教育的真谛。

我要特别感谢陈一坚院士为本书作序,陈一坚院士是“飞豹”歼击机的总设计师,被誉为“飞豹之父”。

我要特别感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夏初副书记、吴庆宪副校长、昂海松教授以及李明成、冯绍红、刮小廷、王晖等老师,他们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说出很多他们视角中的胡铃心,同时提供了大量有关胡铃心的第一手材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科协秘书长管爱平老师自始至终对本书的写作给予指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的于媚老师,我虽然没有与她见过面,但她对本书有关胡铃心大学时代的章节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并且亲自“操刀”进行了修改,我要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外,还有台三小和福州八中的诸位老师,他们在胡铃心成长的最初阶段做了大量的浇水、培土等看似平凡的基础工作,但他们的工作是伟大的。他们也为我提供了许多有关胡铃心中小学阶段的有价值而又有趣的故事,正是这些有趣的故事编织出一个立体的、生动的胡铃心。

我还要特别感谢福建人民出版社林彬社长和本书的责任编辑丁翔女士,没有她们的信『工和不断的催促,这本书依然在我的笔下“磨磨蹭蹭”之中。

从我的内心而言,我还要感谢与胡铃心的这个缘。

谁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胡铃心,有人说他将会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的航天少帅,有人说他将会是未来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也有人说他将会成为国际性的大科学家……在我看来,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胡铃心已经具备了拥有这些“头衔”的各种条件,关键在于胡铃心本人。

衷心地祝福胡铃心!

林公翔

2008年岁末

书评(媒体评论)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表明,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智慧源泉,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

——胡锦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