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朴素、美丽、温情。他创作了一系列短篇,从日常生活的民俗入手,尽可能地展示西北农村的民情、民风,展示底层蕴藏着的亲情、温馨与美好。
这本精选集是郭文斌亲手精挑细选的中短篇小说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郭文斌小说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文斌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文斌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朴素、美丽、温情。他创作了一系列短篇,从日常生活的民俗入手,尽可能地展示西北农村的民情、民风,展示底层蕴藏着的亲情、温馨与美好。 这本精选集是郭文斌亲手精挑细选的中短篇小说集。 内容推荐 读完郭文赋的小说让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还有这么美的短篇小说。没想到还有这么美、这么纯粹、这么含蓄、这么隽永、这么润物无声的小说。他的小说你要作理论上的概括可能不容易,但是你可以被陶醉。郭文赋的小说感动得我掉泪。郭文赋给我们提供了罕见的审美体验,其作品提供的美学价值,那种罕见的美,尤其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目录 序一 乡村教育诗与慢的艺术 序二 诗意叙事及其意义 上篇 大年 点灯时分 吉祥如意 中秋 中篇 大生产 我们心中的雪 雨水 剪刀 开花的牙 三年 下篇 陪木子李到平凉 水随天去 世界上最好看的手 恰似你的温柔 附录 小说集《大年》研讨会(北京)摘引 郭文斌中短篇创作年表要目 郭文斌中短篇评论要目 后记 比薄还薄 比厚还厚 试读章节 父亲挑水回来,明明和亮亮已经把炉子生着,把茶罐架上了。父亲笑着在他们每个人的头上抚了一下。明明说,今年早点写,争取到中午写完。亮亮说,中午晚了。明明说,对,中午以前。父亲说,那你们就赶快准备纸墨。明明和亮亮齐声说了一句戏词:高台已筑就,单等东南风。惹得父亲笑起来。父亲看了一眼后炕,他们果然已经把要准备的都准备好了。炕桌上放着碟子,碟子里倒了墨汁,墨汁里泡着毛笔,大红纸也裁好了。父亲说,明明和亮亮到底是长大了,今年的字就你们写吧。明明搓搓手,笑笑;亮亮挠挠耳朵,笑笑。父亲说,那样的话,爹就单等着过年了。明明说我们明年开写字课。父亲说晚了,我像你们这么大时,都拿毛笔给人写状子了。明明说那时没有钢笔嘛。父亲说也有,可是你爷爷不让用。亮亮说那么现在呢,现在老师咋让用?父亲说现在的人都图个快么。父亲见明明和亮亮站在地上不停地搓手,就让他们先到炕上暖着。可是明明和亮亮都说他们不冻。说着,明明给炉子里添了一块木炭。亮亮歪了头撅着嘴从炉眼里往进吹气,吹得木炭叭叭响。父亲看着,心里涌起一股温暖。就给明明说,就按你们的意思,今年我们过个早年。明明说可是你还没有喝茶呢。父亲说等开了再喝。亮亮就虎地一下跳到炕上,压了纸的天头,等父亲开写。父亲提起毛笔,一时记不起对联。明明说:“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父亲欣赏地看了明明一眼,明明的脸上是一句话:把这算什么,小事一桩。父亲开写。明明和亮亮跟着毛笔念:天,增,日,月,人,增,寿。 几乎在父亲毛笔离纸的同时,明明已经把对联接过,顺墙放到地上。从明明能记事起,全村的对联都是父亲写,年三十写一整天,直写到天麻麻黑,还写不完。一些活忙不过来,母亲就嚷,父亲一不耐烦,就吵起来。让他们感到扫兴不说,更重要的是,把半个子年都给占去了。别人家都在吃年饭了,他们才忙着贴对联,请三代。今年明明和亮亮决定早早地动手,争取正儿八经地过个年。 明明接过“春满乾坤福满门”往地上放时,亮亮抢先说:“向阳门几春藏在,积善之家庆有余。”明明大笑,然后纠正说是“门第”,不是“门几”。亮亮说就是“门几”么。明明说“门第”。亮亮说“门几”。这时,父亲已经把“第”写在纸上。明明说你看是哪个字。亮亮说我说的就是这个字。父亲笑笑说,你们两人都对,是亮亮没有把字咬清楚。明明说“常”也念成“藏”了。父亲说亮亮也出息了,去年写的对联,今年还记着,上学肯定是个好学生。明明说,亮亮还记下哪一句?亮亮想了想说,还有“三阳开泰从几(第)起”。明明问,下一句呢?亮亮咬了嘴唇想,没有想起来。是个啥呢?刚才还记着呢。明明说算了吧,刚才还记着呢,咋就这时记不起来了。亮亮说就是么,刚才还记着呢,都怪腊月八吃了糊心饭。明明说那是封建迷信,咱们都吃了,可是我咋能记着呢?亮亮说那你说是啥?“五福临门白天来”,明明拨算盘珠子似的飞快地说。可是亮亮还是从“自天来”跟上了。明明暗暗吃惊亮亮的记性。这时,父亲哎哟了一声,提了笔看着对联。明明就知道父亲把字写错了。看时,父亲果然把“在”写成了“来”。明明念了一遍“向阳门第春常来”,说,可以的。父亲没有肯定,也没有反对,又看了一会儿,说,通是通,可是别扭。明明说只要通了就行。父亲说,不行,别人看了要笑话的,尤其是你舅舅。明明说我舅舅说今年不来,堆堆要来呢。说着,拿了对联去地上放了。父亲说堆堆也识字呢。亮亮说要不重写吧。父亲说那不白白地把一绺纸浪费了。亮亮说要不等一会给别人家。父亲说,那不行,怎么能把一个错对联给别人家呢,亮亮你这点不好,说着,写下“积”字。亮亮说那就给瓜(傻)子家,反正他家没人去。不想父亲陡地停了笔,定了神看亮亮。明明知道父亲生气了,忙说,我给我妈说了,今年过年咱们争取不吵嘴。明明的提醒见了效,父亲把刚才端得很硬的架子放下来,一边写“善”字,一边给亮亮说,正因为是瓜子家,就更不能给他们,知道吗?明明和亮亮不知道,却屈从地点了点头。父亲说,只有小人才欺负瓜子,知道吗?明明和亮亮又点了点头。明明说亮亮年一过就长大了。父亲说我说的小人,不是没长大的人,而是那种品德不好的人,有些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也是小人,知道吗?明明看见亮亮的脸色一时转不过来,就接着刚才的话题说,堆堆肯定不看,堆堆只爱耍枪。明明说这话时,父亲的笔落在“家”字上。父亲好像没有听到明明说的话,而在端详那几个字,在里面寻找什么似的。明明和亮亮突然觉得这对联不单单是对联,就不再多说话,只是默默地配合着父亲,父亲写完一个字,亮亮把纸往前拽一下,写完一个字,把纸往前拽一下。写最后一个字时,明明已经右手把天头拿在手里,左手等着地角了。 茶开了。明明迅速提起茶罐,悄悄地倒在茶杯里。他想等再开一罐,倒在一起再叫父亲喝。可是父亲却像长着后眼似的,把手伸到后面来。明明就把一块馍馍塞在父亲手里,可是父亲长时间地不肯接受。明明无奈,只好把茶杯给父亲。父亲接过茶杯,手里的毛笔果然就停下来。父亲放下毛笔,直起腰喝了一口茶。父亲的茶罐很小,一罐茶完全可以一口喝完,可是父亲却把它喝成了马拉松,好像端在手里的不是一杯茶,而是长江黄河。明明和亮亮就急得抓耳挠腮。P3-6 序言 诗意叙事及其意义 五年前,在2003年第8期的《上海文学》上,我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第三代西部小说家》的文章。针对年轻的第三代小说家的问题,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用严格的尺度来衡量,第三代西部小说家的写作还存在许多需要超越的局限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从整体上看,他们的作品虽然不乏新意和诗意,不乏朴实的情感和健康的道德内容,但是,缺乏境界阔大、思想成熟、技术圆练的大作品。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他们写到一定程度,一旦被社会认可,就不自觉地在已经形成的模式里进行复制性的写作,写出来的作品给人一种彼此雷同、似曾相识的印象。这几乎是所有那些已经成名的青年作家身上共有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我这样表达了对第三代小说家的理解和肯定:“是的,第三代西部小说家还走在路上,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他们之所以值得关注,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可以被当做普遍有效的经验模式,而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是一种有价值的启示,给我们认识自己时代的文学提供了一种参照。他们的写作是一种面对大地的写作,是一种向他人开放的写作。他们自觉地抵抗来自第二代作家的消极写作的影响,从不靠大胆的粗俗和对人性、道德的肆意凌辱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他们身上,也很少看到都市的‘先锋’写作卖弄技巧的花哨和个人化写作渲染欲望体验的俗气,因此,不管他们的写作存在多少问题,他们是担得起人们的赞许和期待的。” 坦率地说,在写《论第三代西部小说家》的时候,郭文斌还没有进入我的批评视野。那时,他的小说创作还处于一种艰难探索的“自在状态”,还停留在对中国的并不成熟的“先锋文学”的模仿阶段,还没有实现化蛹为蝶的转化和飞跃。 在郭文斌过去的小说中,我们时或可以看见他的缺乏内在深度的调侃,可以看见缺乏价值重心和可靠方向的形式主义倾向——这是我们在中国的幼稚的“先锋文学”中常常可以看见的文学景观。阅读中国“先锋主义”作品,我们也许会吃惊于他们想象的诡异和行文的恣纵,但是,更多感受到的,是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是面对文学的玩世不恭,是对人物的冷漠和无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温柔地怜悯,不再优雅地感伤,不再对诗意化的写作表现出虔诚的态度。我们的眼睛不是向内关注灵魂的拯救,而是向外渲染感官的刺激;不是向上追寻精神的光芒,而是向下寻求庸俗的满足。我们背叛了《红楼梦》的诗情化的叙事传统,继承了《金瓶梅》和《肉蒲团》的色情化叙事的衣钵。在我们时代的某些试图变革文学秩序的激进分子看来,文学本质上乃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现象,它所关注的焦点,就是“私人”和“肉体”,因此,谁越是用粗俗、大胆的方式表现“欲望”,渲染“黑暗”,谁的创作就越是具有“先锋性”,就越是接近不受道德羁绊的“纯文学”。 然而,在我看来,当代文学之所以缺乏力量感和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缺乏诗意,缺乏对于善的朴实而坚定的态度。要知道,在任何时候,作为破坏性的力量,冷漠和冷酷都是瓦解人类内心生活的;在任何时候,作为诗意的对立物,庸俗和粗俗都是降低文学的价值和尊严的。 好在,郭文斌意识到了反诗化写作的问题和危险,他走出了“先锋文学”的歧途,踏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或者用一位大师的话来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他成功地摆脱了过去的那种阴暗、畸形的写作模式的影响,选择了诗意化和善意化的写作路径。以美载善,以美启真,这就是郭文斌为自己确立的新的写作原则和文学纲领。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一篇影响巨大的评论文章中说,托尔斯泰的小说之所以充满“优美迷人的特殊魅力”,是因为他在写作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少年的十足的天真和纯洁”:“心理生活隐秘变化的深刻知识和天真未凿的道德情感的纯洁性——这是现在赋予托尔斯泰伯爵的作品以特殊面貌的两个特点,它们(永远)将是他才华的基本特征,不管他的才华在今后发展中表现出怎样的新的方面。”其实,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揭示的,乃是所有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共同的品质和特征。 道德情感的纯洁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诗意性,显然也是郭文斌后期创作的自觉追求。他把眼光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最能体现人性的美好和心灵的纯洁。孩子,这快乐的精灵,这给生活带来快乐和希望的天使,乃是郭文斌后期小说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文学形象。他无疑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的纯真可爱和纯洁无瑕,可以成为照亮这个时代的精神之光,可以成为澡雪人心的净化力量。郭文斌笔下的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困窘的家庭,常有冻馁之虞,但是,苦难、贫穷、饥饿从来不曾改变他们内心的纯洁和善念,恰恰相反,他们的心灵常常因为苦难而显得更加美好。他们的纯洁有助于人们培养一种大地一般稳定的心情态度,那就是对生活的平静而热烈的爱,那就是对未来的乐观而自信的态度。 当中产阶级化写作模式业已成为主宰模式的时候,当许多“著名作家”的写作沦为“社会订货”的奴隶的时候,当商业化和娱乐化成为普遍的文学时尚的时候,郭文斌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研究郭文斌的诗意化叙事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殊意义;应该研究为了实现创作的突破他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应该通过他的创作经验的研究,来考察伦理境界与文学诗意的关系;应该研究在以后的创作中,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必须应对的考验。 关于文学,几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找到几乎完全对立的理解,几乎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判断。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文学观上的分歧甚至对立,采取一种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在文学认知上,永远不可能找到一种普遍有效的“共识”和“真理”。然而,寻求一种普遍有效的“共同标准”乃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对伟大的经典作品的阐释,来确立这一标准。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的序文中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可见,从人类精神生活的共同性来看,确立这样的标准,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在我看来,研究郭文斌的创作的经验和需要警惕的问题,就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那些重要的“常识”和基本的“标准”。 在我看来,研究郭文斌的创作,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写作的艰难和快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些重要的“常识”和基本的“标准”。许多批评家之所以对郭文斌的创作产生兴趣,其原因盖在于此;我们之所以编选这部批评文集,其缘故亦在于此。 谨序。 2008年6月7日 北京 李建军 现供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著名评论家。 后记 虽然不能完全做到用减法生活,却愿意先用减法出书:从《大年》到《吉祥如意》再到《郭文斌小说精选》,收入的篇目越来越少,书也越来越薄。心想,什么时候,连这个“薄”也减掉,也许就到家了。 其实,这又是另一种自私了。一段文字的诞生,和作家本人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在不久前匆忙组织的一次十卷本文学丛书研讨会上,几位评论家就像是提前做了分工似的,分别谈到了自己喜欢的作者。因为供评论家阅读的时间只有两个晚上,要让他们把所有的书看完是不可能的,他们的阅读只能是抽样的,随机的,但让人惊奇的是十位作者却被不同的评论家都谈到了,没有落下谁,也几乎没有谁被重复谈到,即使被重复谈到,也是不同的篇目。当主持会议的我指出这一秘密时,在场的评论家都像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叹不已。而于我,讲出事实之后,却是好一阵哽噎。 一束目光和一段文字之间,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缘分,一种怎样的秘密。为此,我们怎能不对生命,不对这个世界心存感动和敬畏。惜缘,这个几乎被人们用烂了的词,原本我们是一点儿也不懂得它的,更别说随缘了。 而一本书和一个出版社、一个编者,包括一个书号,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呢? 既然都是一种缘分,那么说感谢似乎没有必要了。 算起来,这是宁夏人民出版社给我出的第七本书了,三书小说集,两本散文集,一本诗集,一本评论集,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磨擦,有的只是会意,只是心心相印,只是相濡以沫。 现在,通过他们的艰辛劳动,这本小说集又要通过各种助缘走向有缘了。 这一刻,我仿佛能够看见,于清凉而又温暖的缘分深处,盛开着一束束莲花一样的目光,一束束故乡的炊烟一样的目光。 作为一个作者,还能说些什么呢? 郭文斌 2008年11月18日 银川 书评(媒体评论) 在今天,读郭文赋的小说有些奢侈。看完郭文赋写都市部分的,真是显示出作者的不得了,让人有种特别想和别人交流的欲望,现在有很多东西看完也就看完了,但看完郭文赋的作品确实有一种交流的欲望。读郭文赋的小说需要静下心来,旁边放上一杯茶,慢慢地看,慢慢的品。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牛玉秋 读完郭文赋的小说让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还有这么美的短篇小说。没想到还有这么美、这么纯粹、这么含蓄、这么隽永、这么润物无声的小说。他的小说你要作理论上的概括可能不容易,但是你可以被陶醉。郭文赋的小说感动得我掉泪。郭文赋给我们提供了罕见的审美体验,其作品提供的美学价值,那种罕见的美,尤其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评论家 雷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