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昆曲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守松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昆曲之路》对昆曲600年的历史作了简约概述,重点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昆曲的起落兴衰作了全方位的记述。采访对象包括国家领导人、文化部领导、全国7个昆曲院团长、境内外昆曲研究学者、昆曲堂名老人、民间曲社等。从《十五贯》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来龙去脉、中国第一届昆曲节的举办、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艰难曲折过程等都作了详尽的描写。

作品不仅记事而且有思考,写昆曲也是写文化。全文30多万字,并配有大量珍贵图片,是可读性与学术性结合的佳作。

内容推荐

她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她拥有600年悠久历史,她几经坎坷、命途多舛。新中国成立后,她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百般呵护,她就是优美动人的昆曲。

《昆曲之路》再现了昆曲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传字辈绞尽脑汁保留剧目,白先勇倾心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科学家王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惦记着昆曲的振兴……一串串精彩的故事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显示出中国的形象和民族文化的光彩。

目录

寻找与守望

上本 燕归梁 蒲庭芳

第一章 忆秦娥

 赫赫辉煌200年 断井颓垣有谁怜

第二章 神仗儿

 创办昆剧传习所 神曲薪火一脉传

第三章 朝元令

 《十五贯》轰动朝野 一出戏救活昆曲

第四章 集贤宾

 首届昆曲艺术节 危难时刻见真情

第五章 锦上花

 文化遗产代表作 撩人春色是今年

第六章 高阳台

 王选建议为昆曲 政府行为更强势

第七章 小桃红

 湘昆幸自在郴山 永嘉特色农家菜

第八章 莺啼御林

 春风化雨陶然亭 独树一帜燕赵风

第九章 渔家傲

 十星齐辉大都市 临川四梦圆上昆

第十章 越恁好

 一样风雨坎坷路 十年一剑不寻常

第十一章 折桂令

 一年三百六十日 满庭花雨四季春

中本 园林好 一江风

第十二章 朝元歌

 文章文人与文化 保护传承与创新

第十三章 节节高

 盘点节点和亮点 保留剧目是焦点

第十四章 四园春

 人间美景苏州多 虎丘曲会是朝圣

第十五章 传言玉女

 歌罢阳春飞白雪 舞余凉月醉霓裳

第十六章 浣溪沙

 吴侬软玉是何人 好事多磨恁般难

第十七章 蝶恋花

 大洋彼岸昆曲迷 做梦女孩是知音

第十八章 意难忘

 始作俑者说来由 功成名就是他人

第十九章 破阵子

 我情中呵你意中 选择苏州是个“缘”

第二十章 虞美人

 登高一呼为昆曲 我拿“青春”赌明天

第二十一章 一剪梅

 二十年前红“牡丹” 人在琼楼第几层?

第二十二章 沽美酒

 传承主要传美德 身体灵魂都改造

第二十三章 玉芙蓉

 姹紫嫣红牡丹开 良辰美景新秀来

下本 尾声 好姐姐

第二十四章 古轮台

 一个世纪的传承 两个聋子的对话

第二十五章 普贤歌

 雨后春笋多讲座 艺术传承待后生

第二十六章 齐天乐

 幽兰香飘沁四海 五彩缤纷好风景

第二十七章 粉孩儿

 丝竹东传蓬壶山 神曲无处不销魂

第二十八章 太师引

 昆曲探源访名师 旅游文化非信史

第二十九章 杏花天

 杏花春雨江南会 玉山雅集昆山腔

第三十章 驻马听

 喜忧参半老与小 水磨雅韵断续弦

第三十一章 点绛唇

 高屋建瓴文化事 了如指掌昆曲人

第三十二章 双声子

 戏如人生人如戏 怡园曲境说短长

第三十三章 千秋岁

 赏心乐事谁家院 白发清客寂寞心

第三十四章 山坡羊

 “文化中心”说文化 “走进大众有可能”

第三十五章 啄木儿

 何时勾却心头债 便是相思莫相负

第三十六章 风入松

 一生爱好是天然 问谁个真心到底

参考书刊

附录1:俞振飞讲话(1978年4月)

附录2:蔡正仁访谈(2006年)

附录3:柯军昆曲日记

附录4:采访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忆秦娥

赫赫辉煌200年

断井颓垣有谁怜

悄然出世辉煌200年

中国的昆曲在明清之际曾经辉煌了200年之久!

大约在600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最早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它起初的名称叫昆山腔。

昆山腔是元明南戏五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昆山腔,前四种声腔已经失传)之一,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融南北曲为一体,此后称为昆曲。

根据史料记载,在明万历至清乾嘉年问,是昆曲在中国最为辉煌的“盛世”。

这期间,昆曲北上,逐渐取代了北曲。昆曲在京城迅速流传、风靡,并且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拓展,流传大江南北。一时间,皇帝老儿都上了瘾,康熙对昆曲就是“岂可一日少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公贵族、豪门内府、文人雅士,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皆以欣赏昆曲为荣。

随之,一大批职业昆班如雨后春笋出现,其中苏州一带就有数千“专业”演员。他们大多在专业的戏班,也有在“家班”(家庭昆班),多靠演出昆曲为业。这样的戏班、家班,北京、天津、苏州、杭州、扬州、上海,直至湖南、广西、山西……星罗棋布,面广量大。

演出多,“明星”多,捧场的追星的不计其数,大画家大书法家文征明,可以一个月不洗脚不沐浴,却昆曲痴迷,往往从早上一直听到晚上,是个典型的“昆虫”!

张岱《陶庵梦忆》说,杭州余蕴叔家班有一次演出时,“万余人齐声呐喊!”而苏州枫桥杨神庙的职业昆班的演出,“四方观者数十万人”。难怪陆文衡在《啬庵随笔》则说是“通国若狂”,可见,当时对昆曲的追捧,远比现在的追星族还要疯狂!

来自歌剧之乡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不仅惊叹于中国的经济殷实富裕,而且亲身感受了昆曲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这个民族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

正是在这样丰厚的土壤中,产生了一大批戏剧作家,出现数以千计的昆曲剧本。其中,汤显祖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与关汉卿、洪升、王实甫等巨擘相比肩的伟大剧作家,而从文学、美学和哲学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说,则与同时期的莎士比亚遥相对应,堪称东西方的双璧。

汤显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成百上千的剧作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他是千万昆曲迷所呼唤出来的大作家,也是中国封建体制下逼酿出来的愤世嫉俗追求爱情自由和精神释放的叛逆英雄!

万历三十年(1602年),纪振伦选辑《乐府红珊》,反映的是万历前期的昆曲舞台情况,当时仍搬演大批元明南戏旧作,如《荆钗记》,《白兔记》、《琵琶记》等。属于“新传奇”的则有《浣纱记》、《红拂记》等。全书共十六卷,分类选录了当时舞台上流行的昆曲台本,曲白俱全,足见昆曲流行和风行的程度之广之深。而梁辰鱼为魏良辅新腔创作《浣纱记》是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前后,在这之后半个世纪中,“新传奇”的数量尚未超过“旧传奇”。所以书中选录的昆曲台本多半是元明南戏,“新传奇”只选到汤显祖的《紫箫记》为止。汤氏依《紫箫记》改作的《紫钗记》以及《牡丹亭还魂记)、等“临川四梦”还没有入选。但仅此而言,就已经充分说明昆曲从曲唱而为戏唱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昆曲在苏州最为兴盛的时候是乾隆年间,有大小47个剧团,每天都有昆曲演出。“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每家每户都会唱“收拾起”“不提防”两句昆曲唱段)昆曲的盛行,已经到了不分朝代不分民族不分贵贱的地步。《红楼梦》里有多次演剧活动的描写,无一不是昆曲。特别是康熙年间,《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演出,北京朝野和扬州富商争相观看,其轰动性效应,绝不亚于当今任何一次明星大腕的演出。

清人曹去晶于雍正八年(1730年)写的《姑妄言》说——

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就是不学戏的人家,无论男女大小,没有一个不会哼几句,即如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是一个道理。故此天下皆称为昆腔。

由此可见昆山、苏州一带,昆曲流行普及的程度。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这年的8月17日,山西各地秀才到太原省试后,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曲子大会”,与会者“几五百人”。在比较偏远的省份,众多秀才汇聚在一起唱曲,可见昆曲的影响范围之广。

P3-6

序言

寻找与守望

孙家正

现代化、全球化毫不理会人们的感受,以不可逆转之势迅猛地发展着。这一趋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享受及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困扰。财富如潮水般涌流,生活在日新月异变化,然而,人们活得好像并不那么自在。内心深处,让我们眷恋、产生归属感的某些东西似乎正在悄悄地远去;血液之中,让我们感到温馨和踏实的某些元素仿佛正在慢慢地流失。新奇的事物应接不暇,若有所失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人们在缭乱中感受到单调,在喧嚣中品尝到寂寞。

现代化、全球化对于传统的销蚀和解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难以简单地用“好”还是“不好”来判断。其实,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传统的摧毁和消失,又何尝不曾是一种期待和快意呢!有些东西的重要和珍贵,往往在其行将消亡之时,我们才猛然发现。

世纪之交,国际学界曾经涌起一波反思的浪潮,虽然兴起仓促,退之悄然,但毕竟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有的还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该特别珍惜人类的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其中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关于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议。中国是这一倡议的积极参与者和首批签约国。昆曲在人类第一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中,获得全票通过。这对于正在兴起的传统热、国学热,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新、扬弃与坚守,这些年来,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对于文化的重视,可以说日甚一日。文化是什么?文化即人。任何对于文化的关注,其实质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存状态及其命运的思考。

20年前,杨守松写了《昆山之路》,20年后又写了《昆曲之路》,前者写的是经济,后者写的是文化。其实,经济也好,文化也好,不过是人们见诸于社会的两种行为。而对于社会的研究,直接间接、或多或少,似乎终将涉及到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我们究竟期待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到底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

是为序。

后记

《昆山之路》写经济,《昆曲之路》写文化。

《昆山之路》是写出来的,《昆曲之路》是“磨”出来的。

琢磨、研磨、打磨、磨练,甚至是“磨难”。

酝酿、采写,前后大约有五年之久。

太难了,完全的外行,完全陌生的题材,而昆曲所反映的又不仅仅是昆曲,也不仅仅是文化。

文化,一个或许是伟大或许是伪劣的命题。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急剧变化,文化更加多元。多元多彩,却也鱼龙混杂。文化成为名片或者“名骗”。乱象丛生!

昆曲之路,文化之路,复杂而艰难。

明知力不从心。偏偏不自量力。莽莽撞撞就钻了进去。进去就出不来了,只能往前走。

为了一个题目一本书,从来没有花过这么多时间,跑过这么远这么多地方,也没有用过这么多资金,翻阅过那么多资料;

期间,差不多辞谢了所有的会议、活动、约稿、应酬;

正常的生活规律都不得不随之改变;

甚至,差点把命都搭上。

还有其他。

何苦?

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要写的文章,从不言苦。

昆曲人,昆曲的“义工”,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著和坚韧,吸引着也指引着我向前走。

大江东去浪千叠

乘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

所幸,认识和不认识的,还有根本就毫不相干的朋友,给了我真诚的帮助……

吴新雷老师先后三次给我说了10多个小时,让我了解了昆曲的概况和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当我将最初的不成样子的草稿请老师把关时,老师竟然一字不漏仔细审阅。老师的学识和人品,常人难以企及,学生终生难忘。

谢了!

要不,这样的题目,我根本无法完成。

好在,“昆曲之路”走过来了,“磨”出来了。

还有缺憾,总有遗珠,所以,有机会,还要“磨”……

正是——

笑你驱驰荣贵,

还是他们是他;

笑我奔波尘土,

终是咱们是咱!

我的嫡嫡亲亲的“姐姐”呵……

2009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