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互联网的本质、功能及特征入手,紧密结合我国网络主体尤其是广大网民的具体行为,着重分析网络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正负影响,探讨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原则、方法,提出应对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措施。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 论文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及突破点
四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考察
(一)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含义的不同看法
(二)国内学者对意识形态含义的不同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
二 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一)存在的客观性与鲜明的阶级性
(二)系统的理论性与强烈的实践性
(三)相对的独立性与历史的继承性
三 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功能
(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三)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
第二章 网络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一 互联网络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功能
(一)互联网络的兴起与发展
(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三)互联网基本功能
二 网络发展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机遇
(一)网络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网络发展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网络发展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网络发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技术条件
三 网络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新挑战
(一)网络发展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出新课题
(二)网络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三)网络发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
(四)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章 确保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一 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保证
(四)防止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锐利武器
二 网络时代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应掌握的原则
(一)知己知彼,保持警觉
(二)主动出击,疏堵结合
(三)遵循规律,注重实效
(四)关注现实,体现创新
三 确保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
(一)互联网的法律控制
(二)互联网的行政控制
(三)互联网的技术控制
第四章 应对信息网络化挑战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 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
(一)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
(三)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对策
二 大力建设规范有序的网络道德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及问题的表现
(二)网络空间道德建构困境
(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原则
(四)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途径
三 紧紧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
(一)舆论与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消极难控的现状
(三)互联网上把握舆论导向的对策
四 加强和改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有效性评估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五 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二)网络时代的文化衍生及冲突形成
(三)发展健康、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