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陕西地区历史文化古迹的旧影图集。书中收录400余帧古迹照片,集萃一册,以昭炯戒,而启来者。这些照片,经历了岁月磨砺,已经有些发黄变色,但价值却十分宝贵,它客观地记录了这些古迹当时保存的真实状况,而且其中许多都是这些古迹至今仅存的、可以查据的最早影像,对今日文物史迹的研究和利用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都沦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赵力光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陕西地区历史文化古迹的旧影图集。书中收录400余帧古迹照片,集萃一册,以昭炯戒,而启来者。这些照片,经历了岁月磨砺,已经有些发黄变色,但价值却十分宝贵,它客观地记录了这些古迹当时保存的真实状况,而且其中许多都是这些古迹至今仅存的、可以查据的最早影像,对今日文物史迹的研究和利用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通过一批老照片来展现20世纪上半叶陕西文物古迹的状况。这批照片的拍摄时间绝大多数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大浪淘沙般的历史巨变。阅读这一张张饱经风雨沧桑旧影,看着那些残破的城垣、倾圮的寺庙,荒芜的陵冢……如同穿越时间的隧道,感受到历史凝重的步履,感受到时代在陕西文物古迹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目录 一、故城寻踪 西安城墙 永宁门 安远门 安定门 长乐门 南大街 西大街 东大街 钟楼 鼓楼 西安碑林 慈禧西安行宫及亮宝楼 贡院明远楼 关中书院中天阁 唐尚书省旧址 革命公园 西门瓮城甜水井 城南风光 秦阿房宫遗址 汉建章宫遗址 汉未央宫遗址 汉霸城门遗址 汉宣平门遗址 汉太液池遗址 唐大明宫玄武门遗址 唐大明宫重玄门遗址 唐大明宫三清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唐勤政务本楼遗址 唐兴庆宫及沉香亭遗址 潼关县城 华县郑国故城 华阴县城 朝邑县城 朝邑县南砦子 朝邑县白冢城 大荔县城 渭南县城 富平县城 临潼县城 凤翔县城 岐山县城 麟游县城 永寿县城 武功县城 礼泉县城 成阳县城 秦咸阳城遗址 泾阳县城 泾阳云阳故城 榆林县城 榆林易马故城 韩城县城 铜川黄堡镇 耀县县城 彬县县城 白水县城 高陵县城 三原县城 洛南县城 汉中城 城固县城 二、古道雄关 灞桥 浐桥 沣桥 草滩渡 长安县高桥 潼关 潼关南水关 潼关金陡关 风陵渡 华阴河湾魏长城 朝邑金水沟 朝邑大庆渡 朝邑渭水渡 朝邑铁镰山 渭南文昌阁 渭南湭水桥 富平文星台 岐山山刀岭 白水利济桥 永寿底角沟 永寿安家宫桥 武功营盘坡 武功川云关 三原杨杜村 三原龙桥 三原瓦窑头 咸阳古渡 高陵渭桥渡 泾阳河渡 韩城毓秀桥 韩城龙门 榆林镇北台 褒斜栈道遗迹 褒斜道石门 山河堰 鸡头关 三、墓冢陵阙 黄帝陵 武功姜螈墓 岐山周太王陵 成阳周文王、周武王陵 成阳周康王陵 临潼周幽王墓 朝邑吴起墓 富平王翦墓 秦始皇陵 富平汉太上皇陵 汉长陵 汉薄太后陵 城固纪信墓 汉霸陵 汉阳陵 汉茂陵 霍去病墓 董仲舒墓 武功苏武墓 汉平陵 汉杜陵陪冢 汉渭陵 汉延陵 汉康陵 潼关杨震家族墓 华阴华佗墓 勉县武侯墓 勉县马超墓 华阴王猛墓 西魏永陵 隋炀帝陵 唐永康陵 唐献陵 唐昭陵 房玄龄墓 李勋墓 唐乾陵 唐顺陵 杨贵妃墓 唐崇陵 唐庄陵 唐端陵 朝邑韩邦靖墓 武功康海墓 华县王维桢墓 四、寺庙祠观 大慈恩寺及大雁塔 荐福寺及小雁塔 大兴善寺 开元寺 卧龙寺 迎祥观 大崇仁寺 化觉巷清真大寺 宝庆寺 青龙寺 八仙庵 西安城隍庙 广仁寺 左文襄公祠 西安东岳庙 墩煌寺 华严寺 圣寿寺 牛头寺 香积寺 兴教寺 长安百塔寺 楼观台 周至仙游寺 周至大秦寺塔 草堂寺 户县重阳宫 户县罗汉寺 临潼石瓮寺 临潼老母殿 高陵三阳寺塔 华阴西岳庙 华山玉泉院 华县郭子仪祠 华县郑桓公祠 富平圣佛寺塔 合阳文庙 韩城司马迁祠 朝邑饶益寺 朝邑金龙寺 朝邑灵应观 朝邑阎公祠 朝邑东岳庙 扶风法门寺 扶风老君庵 岐山周公庙 岐山召公祠 岐山诸葛亮庙 眉县文庙 麟游兴国寺 泾阳惠果寺 泾阳崇文塔 武功后稷祠 武功恩义寺 彬县塔 永寿武陵寺塔 耀县药王山 耀县延昌寺 黄陵黄帝庙 米脂真武庙 榆林红石峡 勉县武侯祠 留坝张良庙 五、胜迹遗痕 半坡遗址 西周灵台故址 汉苍颉造字台 长安县兴文堡 长安县遇仙桥 鸿门堡址 华清官 骊山温泉 韩城狮山 同州隋文帝故里 同州唐柏 同州白楼 渭南寇准故里 华县老官台 朝邑长春官 朝邑五泉 咸阳钓鱼台 成阳马跑泉 咸阳凤凰台 泾阳瀛洲台 乾县古翰坊 兴平周懿王御井 武功教稼台 武功绿野亭 武功苏蕙故里 凤翔东湖喜雨、宛在二亭 岐山凤鸣岗 麟游五龙泉 汉中天台山南天门 汉中古汉台 汉中饮马池 汉中拜将台 洛南洛出书址 绥德晋溪洞 明清石牌坊 试读章节 香积寺 位于长安县神禾塬上的郭杜镇香积寺村。建于唐神龙二年(706),或说建于永隆二年(681),是佛教净土宗门徒为安葬和祭祀该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而修建的。寺名源自佛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初建时殿宇庄严整齐,规模宏大,后因安史之乱及会昌毁佛,毁损严重。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开利寺,旋复旧名。此后因年久失修,寺院日渐败落,宋张礼《游城南记》载:“(香积寺)中多石像,塔砖中裂,院中荒凉,人鲜游者。”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殿宇毁于兵火。现寺内有唐代古塔两座,一为青砖砌成的善导大师供养塔,密檐仿木结构,十一层,高33米另一为方形五层砖塔,传为善导弟子灵骨塔。近年来又相继新建有大雄宝殿、法堂、客堂等建筑。 香积寺是中日佛教净土宗共同的祖庭。善导大师著述的《观经四帖疏》于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口僧法然据此立教,创立了日本的净土宗。1980年,中日佛教界友人在香积寺举行了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法会。兴教寺 位于长安县少陵塬畔的杜曲镇西韦村。唐总章二年(669)高僧玄奘灵骨由白鹿原迁葬于此,建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后唐肃宗来此游览,题“兴教”二字于塔额,故称为“兴教寺”,又名“大唐护国兴教寺”。 寺院地处少陵塬头,南望终南,前俯樊川,古朴幽静,为樊川八大寺之首。唐大和二年(828)、开成四年(839)曾予以修葺,至北宋时仍保存完好。宋张礼《游城南记》记载该寺“殿宇法制,精密庄严”。惜清同治年间(1862~1874)寺殿悉毁于兵火,惟三座灵塔犹存,中间为玄奘大师灵骨塔,左右两侧的小砖塔为玄奘两位弟子圆测和窥基的墓塔。民国年间寺院曾进行了大规模重建,解放后人民政府也多次整修,现有山门、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院、塔院等建筑,布局合理,气势宏伟。其中藏经院中收藏有《藏经》、《续藏经》、《大藏经》等经书达万卷及梵文、巴利文贝叶经数片,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灵骨塔之北的刹殿内陈设有玄奘大师及其两位弟子的线刻像及像赞,亦十分珍贵。 长安百塔寺 位于长安县王庄乡天子峪村。始建于隋,初称至相道场,为信行禅师塔院。后慕信行者,皆葬于其左右,墓塔累累,大小百余座,故唐大历二年(767)改为百塔寺。当时殿宇颇具规模,寺僧众多,香火极盛。宋代曾改为兴教院,后又复称原名。虽经金元时期多次修葺和明万历十九年(1591)秦藩增修,但墓塔多已年久残毁。明赵蛹《百塔寺》诗云:“遥望百塔寺,寺边塔累累。下有敷荣草,上有纷披枝。借问此下人,长卧亦何其?心结如金石,骨化随尘灰。慧泽广天外,圆光照地垂。色身宁有极,生愿为刍尼。”辛亥革命后,该寺仅存铁制佛像及直径四余尺的大铁锅两口。后寺塔荡然无存,惟留昔植银杏树一株。1988年人民政府进行了部分修复。 楼观台 位于周至县东南三十公里终南山北麓,为道教十方丛林。这里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绿荫蔽天,故人称“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百峰耸翠,以楼观为著名”。相传周康王时,大夫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星望气,潜心修道,故名草楼观。又说老子西游入关,尹喜迎归草楼,在楼南筑授经台,老子在此说经,并将《道德经》授于尹喜。据《楼观记》载:“周穆王好神仙,因尹真人草楼之观,遂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华阳录记》载:“始皇好神仙,于尹先生楼南立老君庙。晋元康中,重更修葺,莳木万株,连亘七里,给供洒扫户三百。” 至唐高祖时认老子为祖,改楼观为宗圣宫,并大加营建。至玄宗时改称宗圣观,并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李唐以降,因战乱频仍,宫观建筑多被焚毁。元以后各代均有增建和修葺。现保存的古迹有说经台、上善池、仰天池、系牛柏以及历代碑碣石刻等。 周至仙游寺 位于周至县城南六十八里的黑水峪,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寺院周围风景宜人,四山环抱,一水中流,甘泉飞瀑,古洞幽妙。据传周穆王西征犬戎,曾路过此地,奏乐宴饮三日;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至隋文帝时在这里修建行宫以消夏避暑,名仙游宫;仁寿元年(601)隋文帝下诏创建灵塔安放舍利,遂改名仙游寺。宋金以后因屡遭战乱,寺亦衰微。明正统六年(1441),西域喇嘛桑加巴主持,重建并扩建了寺院,改称善缘禅寺。清代又进行了整修并复称仙游寺。解放后屡有修葺,现有正殿、配殿、客寮等建筑,隋代所建的七级密檐式舍利砖塔尚存,俗称“法王塔”。近年来因修建黑河引水工程,仙游寺进行整体搬迁,考古工作者对仙游寺塔地宫进行了发掘,发现有石函、碑刻及舍利,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唐宋时代的仙游寺,曾有大批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岑参《宿仙游寺南凉堂》诗云:“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白居易曾任周至县尉,从政之余偕友游仙游寺,论及天宝轶事,-仓lJ作出千古绝唱《长恨歌》。苏东坡亦曾遍游仙游寺各名胜,并一题诗吟咏。 P270-277 序言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实物遗存,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提示了人类历史的进程。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据陕西省文物部门的调查资料表明,全省各类文物多达35750处,堪称文物大省。 近年来,陕西文物界出版了许多反映名胜古迹和文物考古的书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陕西文物古迹的风貌。对学术研究、艺术鉴赏、观光旅游,对宣传展示陕西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赵力光同志主编的《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一书,则是通过一批老照片来展现20世纪上半叶陕西文物古迹的状况。众所周知,这批照片的拍摄时间绝大多数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大浪淘沙般的历史巨变。阅读这一张张饱经风雨沧桑旧影,看着那些残破的城垣、倾圮的寺庙,荒芜的陵冢……如同穿越时间的隧道,感受到历史凝重的步履,感受到时代在陕西文物古迹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物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陕西的文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考古发掘成果卓著,文物保护成效斐然,照片中大多数文物古迹在文物部门的维护管理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成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书的编者均为文物工作者,他们不辞辛苦、多方搜寻,历几年之功,从书中近千幅老照片中遴选出419幅,分类编撰而成,基本上涵盖了陕西地区重要的文物古迹。此书的出版,诚如编者所言,它不仅仅是一本怀旧的老照片,而且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一,它是一部陕西文物古迹的图片档案资料,较为系统地记录了当时文物古迹的状况,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这批老照片有的尘封多年,有的首次面世,有的来自于海外,其中稀见者本身都可视为文物。由于历史的原因,照片中的一些文物古迹或不复存在、或面目已非,通过这些旧影,人们得以了解彼时的情景,可为历史研究、考古调查、古建维修、方志地理等方面提供形象的资料。 其二,本书的部分照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文物管理部门对文物古迹的维修、迁徙、保护情况。照片中还包括许多考古发掘的内容,如将唐长安城、大明宫、西安半坡等重大考古发掘的现场照片公诸于众,这对研究陕西考古史有很高的价值。 其三,这批老照片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历史是延续的,文明也是彼此消长的,然而文物则是不可再生的。照片中的一些文物古迹的消逝或损毁,除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原因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在这方面,历史上曾有着深刻的教训I,这批老照片从一个侧面给我们以警示。 新的世纪已经来临,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正在实施。陕西有得天独厚的文物古迹,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瑰宝,而且已成为陕西旅游观光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何处理好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保护文物、文化遗产和人文环境是建设可以安居乐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因而保护文物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使其“子子孙孙永宝用”,我想这就是此书出版的主旨和留给人们的启示与思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