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美食的张曼娟,第一本透过食物观照生活与感情的美食散文集!
全书配上精美插图有如一本读之余味无穷的美丽图文书!
读着一篇篇果蔬肉鱼里的张曼娟,彷佛也嗅到了,从她字里行间释出的千百种最细腻动人生活原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鱼听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曼娟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热爱美食的张曼娟,第一本透过食物观照生活与感情的美食散文集! 全书配上精美插图有如一本读之余味无穷的美丽图文书! 读着一篇篇果蔬肉鱼里的张曼娟,彷佛也嗅到了,从她字里行间释出的千百种最细腻动人生活原味。 内容推荐 我重新回到童蒙,回到少女,回到初初成年,回到岁月任何一个发光点。那些食物永远在等着我,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从来没有改变。就像海里的黄鱼听过了雷声,纵身沉入深深海底。我们尝过了人生不同时节的烟火,因而甘愿走向下一道未知的餐点或考验,轻轻拾起刀叉碗筷,继续享用舌尖触着滋味的刹那,愉悦苦涩酸甜。 目录 饮食是写给时间的诗(序) 夏日宴 蕉里的快乐 棉花上的沉睡者 敲开一只蛋 瓜架雨如丝 一颗小小的偈 一片薄薄的冬瓜 似苦还甘一只瓜 染上香芒色 贝上的一只蝴蝶 虾饼的膨胀仪式 葡萄成熟时 秋日宴 乖乖的粟鼠 小精灵的蘑法屋 剥开我,你只会流泪 茄子种在大观园 黄鱼听雷 深海缎带 怎能缺少马铃薯 相亲相爱小虾米 蚵仔的阳光 馒头的预言 冬日宴 溪边的打某菜 玻璃化为烟罗纱 甜蜜如浆烤番薯 上好大白菜 繁华旧梦一豆红 童年的飞鸡场 葱笛悠悠 张家小馆饺子兵 腊八粥的集合式 黏牙食年糕 没有砂锅的鱼头 涮出来的年味 春日宴 韭韭长长的春天 猪小妹的高跟鞋 翡翠镶黄金 我的番茄寓言 如果你来,泡茶招待 甜蜜的毒药 九层高塔的气味 吐司的千变万化 铁板上的青春牛排 飞翔的云雀 举箸前,忘记忧伤(后记) 试读章节 自然课的老师穿着一条花裙子,她发给每个同学三颗绿豆,然后问我们发绿豆给我们干什么呢?顽皮的男生说: “煮绿豆汤啦。”大家都笑起来,年轻的老师也笑,她笑起来有很好看的酒窝。不是的,她说,我们要来发豆芽喔。老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告诉我们,将棉花浸湿铺在器皿里,再把绿豆摆在上头,不要晒太阳,每天在棉花上浇点水,豆子就会发芽了,一天天地长高了。七天之后再带着豆芽来交作业,看看谁的最高?谁的最粗?我到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爱吃的豆芽菜原来是从豆子里生出来的。 兴奋又好奇地,我东挑西拣,最后选上一只烟灰缸作为豆芽的家。我家没有人抽烟,可是家里还是要预备着一只烟灰缸,当客人掏出烟盒时,便赶快把烟灰缸放在客人面前,那时候来家里做客的朋友,也从不会因为抽烟而向主人致歉的。我把绿豆放在烟灰缸里,宝贝一样地捧进房,找了个阴暗的角落安放它。我记得它最初毫无动静,让我很焦虑,有时候连睡着了都不安心,还要爬起来跪在地上,将绿豆烟灰缸拖出来看,看它到底有没有成长。 缴交作业那天我呵护着成果到学校,因为自己真的培育出生命而欣喜,多么希望路上行人都能看见我亲手养成的绿豆芽。 再一次培养绿豆芽却是在美国居住的那段时间,美国人的超市里很少卖豆芽的,中国人的超市里豆芽卖得很贵,看起来都泡了太多水,有些肿胀到腐烂了。偏偏我家吃豆芽吃得很多,合菜戴帽里主要的食材就是绿豆芽;春天里要吃春饼也得裹绿豆芽,我们有时候去越南人开的河粉店里吃汤河粉,看见人家送上来的又粗又脆的绿豆芽,真是嫉妒到眼中流油了。于是,父母亲决定自己来发豆芽,这次的发芽行动声势很浩大,期望也很高,只是发了好几天只有三到五公分高的成绩,而且又老又硬,可谓功败垂成。为了没有豆芽吃,留在美国的诱惑力当场减到最低。 我是这么爱吃豆芽,却又这么怕家里要吃豆芽。因为我家豆芽在烹饪之前,必须先把根摘掉,一根根豆芽摘完根总要几十分钟。小时候除了练毛笔修身养性之外,摘豆芽是另一项磨耐性的功课。一大包豆芽倾在面前,堆积如山,看起来就很令人崩溃了,而我们必须要将它们梳理得干干净净。好多次我都提出抗议,为什么别人家都不用摘根,偏偏我们家这么麻烦?等到我把根都摘除,堆成另一座小山,母亲指着那堆脏兮兮的根问我:“你要把这些都吃进肚子里吗?”当然不要,谁看了都恶心,我只好乖乖地继续做摘根女工。 我家吃绿豆芽的方式很简单,母亲将干虾米用油爆得很香,再将绿豆芽投进锅里一起炒,只放盐不搁醋,吃起来很像咸鱼炒豆芽的口感。黄豆芽的吃法就变化多端了,有时候我们拿它炖汤,用鸡骨熬出高汤,再将黄豆芽放进去煮软,起锅前撒一点番茄提味,汤的滋味特别好,黄豆芽嚼起来还透着甜味。最热闹的吃法,就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十全如意菜了。许多黄豆芽,配上胡萝卜、芹菜、金针花、香菇、冬笋,加上葱、姜和其他的调料,总之是要凑成十样烩炒在一起,讨个吉利。这是一道素菜,在年菜油腻塞胃的时刻,人们便要寻一点如意菜来醒胃了。 在棉花床上沉沉睡去的豆子,总有一天会发芽的,这从童年时便留下的印象,令我在许多困顿的时候,感到了不可灭绝的希望。 中国开天辟地的神话里,有一则是这样说的,说在宇宙初生的时候,是混沌不清的,如一只鸡子,后来,浊气下沉成了大地,清气上升便是天空,天地都安排好,就生出了第一个人,一个孤独的巨人,叫做盘古。我喜欢这个神话,喜欢他们将那清浊相混的鸿蒙比喻成鸡蛋,鸡蛋变成了宇宙。 谁不爱吃鸡蛋呢?在平底锅里煎一个荷包蛋,当作早餐,嗅闻着咖啡香气,听着油锅里吱吱吱蛋在凝结的声音,真是非常幸福的感受啊。我喜欢半生熟的荷包蛋,蛋白边缘最好还有一点焦脆,淋几滴酱油,配全麦吐司面包吃。轻轻挑破蛋黄,金黄色的汁液涌出来,像阳光温柔筛过窗边挂在睫间。用烤过的面包蘸着蛋汁吃,然后再将凝固的部分切成小片,细细吃尽,可以抵得过一个甜蜜的亲吻。 我也曾在酒店的早餐桌旁,看过一个仿佛宿醉还未醒来的男人,整张脸埋在碟子上,噘起嘴来苏苏苏地将蛋汁全部吸进嘴里,这或许是对于蛋的礼赞,却显得太过贪狠。 小孩子多半都蛮喜欢蛋,端午节争先恐后地抢着将蛋竖起来,常常是失败的,而且还要经过冗长的过程。大人陪着我们竖蛋,说是念书都没有这样的诚意专心。母亲说起她小时候的故事,说起她家里养的鸡生了蛋,便让母鸡孵,母鸡孵了好多天也没动静,外婆便盛一盆温水来,将鸡蛋搁在水上,如果鸡蛋在水面上滚啊滚的转动,就表示小鸡几乎生成了,在踩水呢。若没生成小鸡的蛋,便静静沉下盆底。“可以捞起来吃啊。”我们一旁嚷嚷。母亲说孵不出来的蛋也坏了,吃不成,只得丢掉。我想像着在黄土高原上,那个被太阳晒得黧黑的小女孩,满怀希望的在母鸡肚子下面取出孵过的蛋,却都是吃不得的。 四十年后,我们在黄土高原,在那座倾圮的院落里,遇见最丰盛的鸡蛋宴。陪着母亲返乡探亲时,外婆已经过世好些年了。十一二岁的母亲离家时只当是去远方旅行,脚步如此轻巧地跨过院墙,却花了四十几个寒暑,才又走回来。姨妈们一路哭着迎着我们回家,稍稍休息之后,为我们端上一大碗一大碗补品,白糊糊的,原来全是水包蛋煮白糖水。每人的碗里大约有七八只水包蛋,我们五个人可能吃掉他们半年或者一年的蛋了。在围绕着的孩子歆羡的眼光中,亲人催促我们,吃吧,吃吧,多吃点,好补的。那个黧黑的小女孩,隐约也在窗边,看着我的蛋。我将白糖水喝了几口之后,放下筷子说,我不喜欢吃蛋,给小孩子吃吧。孩子欢快地一拥而上,他们的大快朵颐减轻了我说谎的愧疚感。 其实,我是爱吃水包蛋的,特别是酒酿煮蛋。从小家里总有亲朋好友送的自制酒酿,寒流来临的夜晚,就用小锅煮甜酒酿,厨房里全是甜酒蒸发的香气。起锅前敲开蛋壳将生蛋坠人酒酿里,整颗水包蛋浮在酒酿上,我故意戳破蛋黄,就成了黄金酒酿了。 有些人不敢吃生蛋,如果可以吃生蛋,这里倒有一个治久咳的秘方:没进过冰箱的粉红色土鸡蛋,在一个碗里打匀,撒少许碎冰糖,放一两滴麻油,煮沸的热水浇下去,再用盘子盖起来,等蛋汁似凝非凝趁热饮下。母亲得了这秘方便做给我和父亲吃,味道不错,也还有效。 我近来感到兴趣的是虾r烘蛋。新鲜虾仁先用姜和酒浸过,再用蛋清裹一裹,放进油锅里炒熟,捞起备用。打几个蛋放进油锅里翻炒,将熟时放入虾仁,再翻几回,两面都呈现麦黄色,成一个蛋饼。虾仁埋在蛋里,保持幼嫩;蛋汁吸收了虾的鲜甜,特别惹味。 不会做菜的人常会说:“我会炒蛋啊。”连蛋都不会炒的人,煮泡面时也会放一颗蛋,蛋是这么亲切的东西。或许是受了母亲讲的故事的影响,我在敲开一只蛋的时候总会想,这个未知的小宇宙里,是否曾经发生过一只鸡的可能?P 序言 我在大学的课堂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个陌生而充满热情的男生举起手,不吐不快的神情,我请他说说他的想法,这才发现,他是从大陆到台湾来的交换学生,特意来旁听我的课。看着那欢快的神态,听着那雀跃的语气,我不禁想起,过去这些年来,寻找到我的教室里,或是敲开我的研究室的那些,渡海而来的大陆读者。 “你的作品启发并安慰了我,只是,要在大陆找到你的新作品,真的很不容易。我们还得等多久呢?”我常在个人网页上看见简体字留言,令我感动,也觉得愧疚。曾经被启发或安慰过,便这样深深地记忆着,哪怕已经成长为一个不同的人。虽然要找新的作品这么不容易,却还是没有放弃,依然殷切地期盼并等待着。看来读者确实是仁慈的,不负责任的人是我呢。 这一次授权花城出版社印行的六部作品,《人间好时节》是未在大陆出版过的新书,与《爱情,诗流域》、《时光词场》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系列,可以看出我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感受和创新。许多把古典诗词视为畏途的孩子,也爱上了这种优雅含蓄而又余韵无穷的情感表现。许多忙碌奔波的成年人,也愿意抽出一点时间,读一首诗或一■词,验证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发觉自己从不是孤独的,那些道路早有人走过,并留下痕迹。 《不说话,只作伴》与《黄鱼听雷》也是从未授权出版过的简体版新书。《不说话,只作伴》原本的设定是女人对世界与情感的观照,有些慧黠与豁达,也有坚持与细腻,没想到许多男性读者告诉我,他们很爱这本书,喜欢那种对自己说话,与自己作伴的感觉。至于《黄鱼听雷》,则是我的饮食与成长经验,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状况,与他从小的饮食方式绝对有关。我的父亲与母亲都来自黄河流域,他们的味蕾犹存着中原的烟尘风沙,因此,诞生在南方岛屿的我,便在南北结合中书写自己的饮膳手札。至于短篇小说集《笑拈梅花》,也是头一次以完整的方式整本出版,可以见出青春年代的我对于文学与感情的信仰。 每次看见大陆读者的询问,我总是惆怅无言。其实,在梦中有时会梦见自己置身在广州或是上海,北京或是武汉,仿佛是十年前去宣传新书的场景,在书店或者校同里,读者依旧热情温柔注视着我:“这些年来,你都在做什么呢?”我有些腼腆,非常认真而真诚地说:“我还在书写的道路上,虽然看不见终点,但,我依然在路上。” 如果从这样的梦中醒来,总令我感到幸福。 张曼娟 后记 快饮乐食。当我吃吃喝喝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如果我不快乐,情愿什么也不吃,当我没有进食的兴致,便也失去了生之欢愉。 我不是一个吃得很精到的人,因为没有那样的家世,父母亲来自黄河流域,都是贫苦的农民家庭,历经不断的争战与逃亡,他们的生命永远隐伏着不安定的恐惧感——战火、流离和叽荒。他们不讲究吃好,只希望可以吃饱。或许因为我的身体里流动着他们的血液,虽然没有他们的恐惧,直到现在,却还是离不开米饭,总觉得要吃饭才算吃了饭。 想写一本以食物为主题的散文,已经想了好久,却总觉得自己既不是美食家,又不懂得料理,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呢? 分享,是我一啄一饮之中,景可珍贵的感受。 如果遇见好吃的滋味,便忍不住要和朋友分享,朋友的赞赏与喜悦,使我的幸福变得更厚重结实。 然后,我渐渐发现,你怎么吃,便怎么过生活。 青春时代我的食量很大,与我吃过饭的朋友,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生活态度也是投入专注的。浓烈地付出感情,容易受伤,也很容易快乐。 到了前中年期我的食量变小了,进食的速度也缓慢下来,许多滋味不再要求充分饱足,浅尝即止。微微地拉开一点距离,在我和食物之间,和人生之间。 《黄鱼听雷》的书写过程中,我重新回到童蒙,回到少女,回到初初成年,回到岁月任何一个发光点。那些食物永远在等待着我,它们一直在等待着,从来没有改变。 我们的生活总以一种无法逆转的方式改变着,令人措手不及。没有改变,有时多么令人感激。 十四岁那年认识的一个朋友,是个白手起家的中小企业主,她走遍世界各地参加商展,用着自修而来的流利英语做生意。很年轻的时候,我们各自认真赚钱和念书,以为只要够努力,就会拥有想像中的幸福家庭,然而,我们各自经历了一些感情的美好与风暴,却一直单身。所幸,我们总在彼此身边,给予支持和鼓励。有时候,她开着车载我到海边去,坐在岩层上看落日;有时候登上云雾缭绕的山,泡在暖暖的泉水里;有时候吃一顿美味晚餐,并着肩穿越城市向晚的街巷,漫无目的散散步。 就只是这样的散散步,也是一种幸福呢。我禁不住叹息。 你的愿望真是太渺小了。我的朋友取笑我。 后来,我们才知道,哪怕只是这样渺小的愿望,有时竟也变为了奢侈。 元旦假期我们相约了一次国外旅行,吃新鲜的生鱼片和石狩锅,我的朋友每次喝到热腾腾冒着蒸气的汤,就笑得像个孩子一样,吃完了就睡,睡醒了泡温泉,泡得心满意足再吃。我们浸泡在一层层巨大的如同梯田一样的温泉浴场中,俯在浴池边缘,便可以眺望海岸线,渐渐点亮整排灯火。真是惬意的旅行啊,我们松弛下来,深深吸一口气。为什么结识将近三十年,从没想过一起出国旅行呢?我问朋友。她说,还不是怕一出国好朋友就闹别扭,很多好交情的朋友都是这样翻脸的。我点点头,问她,那,我们算不算是破除了这个魔咒啦? 那当然。我的朋友像尾鱼似的,轻捷地在泉水中翻个身,更多白蒙蒙的热气飞升起来。 旅途中为了拍一张照,我落后了脚步,走在朋友身后,忽然发现她的步伐似乎有些倾斜。我问她是不是伤了脚?她说没有啊,可是近来常有人这么问她,接着又说,回台湾得做个检查。回到台湾,她做了详细的检查,连医生也不相信检查结果,因为她还太年轻,不该罹患这样的病症。 不应该,不可能,却是千真万确的。无法痊愈的痼疾,使得一起散散步的心愿,真的成为奢侈,我才明了,这世上有一些魔咒,原来是破解不了的。 为了安慰朋友的惊惶、沮丧和痛苦,我非常努力地振作自己的精神,要让她多感染一点积极乐观,我仍怂恿着她去吃好吃的,拖着她散散步。我那么嘭胀着自己的坚强和亢奋,内在却加速地蛀蚀空洞,夜以继曰,听见绝望与哀伤在骨骼之间潺潺流动的声音。 白天,我一刻不停地找事做,把自己忙得团团转。黑夜,我倚在枕上,看见十七岁的自己,和朋友在夜市里分食一碗芋头冰;二十七岁的自己,被朋友带着走进高级的韩式石头火锅店;三十七岁的两个女人,坐在海芋花田旁吃野菜。我把枕头翻了又翻,怎么都睡不着。许多天下来,已经感到疲惫不堪,失眠却成为难以摆脱的惯性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食物的怠懒。我常常想起“哀乐中年”这句话,终于领略到是怎样的滋味。 失眠与减食令我染上淡淡的轻忧郁,季节仍在循序渐进之中,端午节的气味从市场杂货店席卷而来,左邻右舍蒸煮粽叶的气息笼罩。那一天,夜晚归家,我看见餐桌上一袋粽子,鼓腾腾的,糯米与豆沙的味道,隔着叶片和塑胶袋仍闻得见,我轻轻触了触,还是热的,这就是阿卜每年都要送来的豆沙粽了。我剥开一颗粽子,鲜烈的浓厚味道袭来,片刻之间,停止一切感知与思想,微微晕眩,一种极强烈的幸福弥漫在我每个细胞。我吃了一口,停不下来的吃掉一整颗。邪一夜,我睡得好香甜,完全不带心事的满足与酣畅,就像一支剥去重重硬壳的雪白笋子,甘甜鲜嫩。 阿卜的豆沙粽,竟然给了我最妥帖的抚慰。 想起阿卜岂止豆沙粽,十几年前,当我为博士论文日夜煎熬,熬成憔悴枯槁的模样,阿卜便送来炖鸡汤,为我进补。夏日溽暑中,阿卜的冰镇莲子糯米粥,更是不可思议的美味。这些都曾喂养过我,使我的灵魂被温柔抚慰。 我自觉非常幸运,不仅是我的父母喂养我,还有一些长辈也喂养着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竟常常想起那些已经远行的长辈,想起他们料理吃食的背影,想到那些永远遗失了的美味。 我想到照顾我如同父亲的长辈,我的干爸。他在学校里监督我如同严师,不准我偷懒,不准我自暴自弃;当父亲奉调出国工作,他又细心地关照我的生活,如同慈父。小时候我在他家做功课或是练钢琴,时问一耽搁就留下来吃晚饭了,干爸的鳗鱼水饺和烙饼,都是我的最爱。长大之后偶尔去探望他,他便留ATe<吃饭,兴高采烈地和面,吆喝着干妈一起进厨房为我张罗吃食。直到那一年,他病倒了,进进出出几次医院。最终到了只能控制疼痛的地步。 医生给他试了新药,止住了痛,却产生幻觉。我和父母亲去探望他,他已不大认得出人,却看见许多我们看不见的人。在一种奇诡的气氛中,他的目光忽然凝集在我身上,清晰地、剔透地看着我,他说:“曼儿,你来啦。”我上前同他说话。他忽然显得着急,问我吃饭没有?一边又差遣干妈为我准备吃的:“曼儿来了,快给她烙个饼,快啊,去,去准备……”接着,他不断摘取着被单上绿色的花纹,喃喃地说:“摘些葱。来,摘一些葱给曼儿烙饼……”病房里所有的人看着他的忙碌,都不知所措。为什么,他已经这样痛苦,却还惦记着给我张罗吃的?为什么,他在虚实难辨的混乱中,还想着要喂养我这个女儿呢? 那一天,我有着与他诀别的凄怆,走出医院,再撑不住地痛哭失声。 我们的生活总以一种无法逆转的方式改变着,令人无可奈何。 从那以后,我再没吃过鳗鱼水饺。 然而,我也没有停止过生命的步伐,任谁也停不住生命的步伐。我依然在过日子,依然寻找好吃的美味。我感谢喂养过我的每位长者和朋友,我感谢与我一起分享美食并信任我的饮食雷达的朋友,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能真切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当然,我其实明白,我一向明白,所有的美味和遇合,都将消逝。但是,黄鱼听雷,深深入海,海面上的阳光与云影,乌飞和鱼跃,都将是永恒的瑰丽记忆。因此,当我们喜爱的食物放在面前,当我们举起筷子,就该忘记一切忧伤和烦恼,向美味致敬,向生命致敬。 二○○四年七月一日凌晨 多风的台北盆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