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之说(人生智慧与心灵感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何者明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今天,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佛教观念中找到“原点”,例如“缘分”、“觉悟”、“境界”、“执着”、“因果”、“忏悔”等等都是从佛经中来的。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佛所说的这些概念已无法离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并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作用。

内容推荐

佛(禅)所说的一切思想理念,都是从人心出发,然后又回归人心,“万法唯心”,人心支配人性,意识决定行为,所以——

以“正心”建立自我,建立人际;以“本心”呵护诚信,呵护善德;以“安心”平衡心态,平衡意志;以“清净心”获得宁静,获得健康;以“发愿心”扩大人缘,扩大福报;以“慈悲心”热爱人类,热爱所有生命;以“感恩心”回报他人,回报整个世界;以“忍耐心”应对困难,应对生活;以“精进心”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觉悟心”看待人生,看待得失。

本书以这些概念为切入点,对佛教包括禅宗思想进行更为简捷地解读,用平实的语言把深奥的佛理浅显易懂地说出来,但又不失其思想本质;用全新的视角,欣赏大量的佛教故事与禅宗公案,但又不会误导我们的生活。

目录

第一章 佛说因果

多播善的种子

不在意别人的回报

以“喜舍”的心帮助人

谨慎言行后果

害人必将害己

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吃了苦果多反刍

第二章 佛说报恩

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感谢生活给予之恩

珍惜夫妻温爱之恩

不忘老师培育之恩

回报他人帮助之恩

善待人生知遇之恩

第三章 佛说平等

众生平等,没有区别

不歧视弱势群体

不鄙视普通劳动者

依附强势是不平等的交往

女人有权获得尊重

人格是平等的

第四章 佛说惜福

赢得绵长的幸福

把握现有的幸福

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

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

健康需要营养控制

爱护万物共生的环境

第五章 佛说执著

放下心中的包袱

学会给自己松绑

懂得必要的忘记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摆好自己的位置

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六章 佛说忍耐

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

忍辱是胜人的一种力量

“息祸”的好方法

不必处处占人上风

忍耐中寻找翻身机会

忍小节,成大事

第七章 佛说解脱

精神自由就快乐

摆脱死亡的恐惧

对待疾病要心宽

怕老会老得更快

离开精神的空虚

消除忧郁的情绪

第八章 佛说缘分

任何事都要随缘

得失由缘莫计较

相识是一种缘分

把握男女情缘

与人共享合作的缘分

赢得“贵人缘”

第九章 佛说欲望

追求正当的需要

淡泊少欲比纵情嗜欲好

财欲,不疯不狂戒膨胀

物欲,不偷不拿戒盗心

色欲不迷不溺戒邪淫

权力欲,仕途升迁戒钻营

名欲,毁誉相随戒形役

食欲,口腹适量戒饕餮

第十章 佛说慈悲

慈悲是无私真爱

对残疾人大慈大悲

怜悯和帮助苦难者

对老人多些体贴照顾

对临终者予以关怀

热爱和平,反对暴力

第十一章 佛说发愿

发上等愿

发圆满愿

发愿后努力实行

发有能力实现的愿

但愿别人得到好处

为他人祈福光明

第十二章 佛说清净

不受他人言论左右

不受他人行为影响

不被自己欺骗

清楚行动的方向

乱说坏话自污身心

嫉妒会自损心智

不受虚荣心的折磨

心安才能免受干扰

第十三章 佛说忏悔

提升忏悔的勇气

为人为己忏悔

悔过是为了不再犯

对灵魂的最好交待

忏悔的态度要诚恳

接受别人的忏悔

不在忏悔中摧残,自己

第十四章 佛说境界

追求心灵的高度

给予精神一定位置

“不动心”才算高人

境界高的人“格局大”

给自己一块快乐净土

保持身心宁静和谐

随时进行反观自照

第十五章 佛说悟性

灵光一闪的“顿悟”

慢慢开窍的“渐悟”

在生活中悟出道理

不昧于无见之物

在观察中提高悟性

打破常规,拓展思路

用单纯的心去悟

每个人悟性不同

第十六章 佛说真实

营造真实的气氛

真学没有学不会的

向别人真诚请教

不掺假的传授与帮助

容不得自己半点虚假

以己之“真”度他人

第十七章 佛说精进

困难中磨炼意志

不断从小事做起

克服懒惰的毛病

专精于有信心的事情

让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培养积极的意志

想好了就行动

第十八章 佛说不可说

心传胜于言传

沉默本身是一种语言

开口前要思考一下

说透了就没意思

智慧不是说出来的

用动作说明道理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佛说因果

多播善的种子

“有因,必有果。”佛教简单明了地阐述了因果的本质。宇宙间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既有同时的依存关系,又有异时的依存关系,从而构成各种因缘。

什么是同时依存的因果关系?例如以师父为主,那么师父就是因,弟子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弟子为主,那么弟子就是因,师父就是果。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

什么是异时依存的因果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从时间上来说,由于无数的异时因果连续的关系,从空间上来说,无数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组织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罗网,相互交错。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续不断的“因果规律”。

佛教说“因果报应”,凡事你种什么样的因,就结出什么样的果,每个人在世间犹如农夫一般,都有一亩田,你种下什么,就会结出什么。若是种了恶因,就会结出恶果。在佛经中,有一则故事:

中印度懦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某天黄昏时,波斯匿王前往一个名叫“祗树给孤独园”的地方,拜访佛陀。

佛陀看到波斯匿王全身都是尘垢,就问:“国王,您从哪里来?为什么全身都是尘垢呢?”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我刚从婆提老者的家里过来。他不久前去世了,由于家产无人继承,必须归入国库,我专程去清点他的财产。光是黄金就有八万斤,其余不用说了。可是,他平时为人十分吝啬,生活过得很寒酸,生前虽然有很多财产,可现在却两手空空地走了。”

佛陀叹息了一声,说:“真可惜啊!”波斯匿王问:“佛陀,婆提老者孤单一人,平时守着家产,生活很节俭,住的环境不好,穿的衣服很破旧,吃的更不用说有多差了。佛陀,依您的慧眼看,他离开人间之后,现在去了哪里?”

佛陀说:“他已经堕落啼哭地狱!”

波斯匿王听了,叹了口气,说:“他那么有钱,死后却堕落在啼哭地狱,岂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里痛哭了?”

佛陀说:“是啊!我才说很可惜啊!”

波斯匿王又问:“佛陀,婆提老者,有那么多的财产和金钱,应该是很有福气的人才对,可是,他为什么要过着苛刻寒酸的日子呢?死后又为什么会堕落到啼哭地狱呢?”

佛陀说:“他的财富,是‘过去生’造福得来的。在辟支佛(无师友教导,而以智能独自悟道)的时代,有一位务农的地主,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辟支佛出来托钵乞食,一时心生欢喜,就供养饭食,并说:‘日后若有需要的话,我都会布施给您。’因此,辟支佛有时也会再去向他托钵乞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地主起了悭吝之念,他想,为什么要供养这位出家人呢?从此?他再也不肯布施了。那位地主就是已经过世的婆提老者,因为他曾有布施辟支佛的因缘,所以有福。可是他后来生起悭吝的心,因此,虽然有福,却不得自用,而且他又没做什么好事,现在堕落了,心里很后悔,所以每天啼哭。”

事物的因果关系,科学上已经给出清晰的解释,有一定哲学思想的人都会接受,但“报应”之说,不深解佛法内在逻辑的人不会相信,甚至视其为“迷信”之说。实际上,人类是个“活动场”,人与人相处,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一个人做善事,为别人带来好处,自然会产生“效应”。善事做得多,作用力越大,影响越强,对自己的回报也就越多。所谓好人缘,就是由于播种了诸多善因而结了善果形成的。证严法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孩不懂得见了大人要主动问好、对伙伴要团结友好,也就是说他缺少礼貌意识。聪明的妈妈为了纠正他这个缺点,把他领到一个山谷中,对着周围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回应:“你好——你好——”妈妈又领着小孩喊:“我爱你——我爱你——”不用说,山谷也回应道:“我爱你——我爱你——”小孩惊奇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会落在他的脸上;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因此,不管是与人时常见面,还是与人远隔千里,都要心怀敬意……”小孩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处处尊敬他人。于是,有了回报,他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孩。

有付出才有回报,差不多已成为朴实的哲理。一个人不付出而想得到,即使真的得到了,也只是一种偶然,所以我们决不可抱此侥幸。我们来看一个禅宗故事,一定会从中得到启示:

一个商人生意越做越小,遇到了难处,他便去请教智尚禅师。禅师说:“禅院后面有一架压水井,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地跑来,说:“压水井下面是枯井。”

禅师说:“那你就到山下给我买一桶水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

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你怎么才拿来半桶水呢?”

商人尴尬地脸红了,他连忙解释:“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

“可是我需要的是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有些不高兴。

商人只得又到山下买了一桶水回来。

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说罢,禅师带商人来到压水井旁边,说:“你把半桶水统统倒进去。”

商人非常疑惑,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于是,商人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井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是只听到那喷口呼呼作响,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桶水全部让压水井吞进去了。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另外的半桶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果然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佛认为万事皆有因果。作为商人,若是贪图小利,而不懂得让利与人,怎么会赢得长久的顾客?做人也一样,假若不付出自己的水,没有足够的压力,这个世界就一滴水都不会回报于他。自心与他心是互为感应的,舍得付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仁慈的回报。

P2-4

序言

文化在历史中沉淀才有了底蕴,思想在时间中流动才有了活力。

诞生于几千年前的佛教文化,流入到中国后很快被中国本土文化所接纳,并渐渐形成了中国禅宗文化,佛教思想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人们接受、传承与弘扬。尽管从统治阶层到社会底层,从知识精英到民间草根,不同时期人们对佛教存在不尽相同的理解与看法,但一次次分歧与整合,冲突与包容,佛教思想俨然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彼此影响,相互交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宗教)对人类的影响是否深远,主要取决于它的思想价值。佛教文化对历史与社会的重要贡献,体现在它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一些东西,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主张,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佛教的平等观、惜福观等等都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关怀,产生了积极的人格心理效应。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众生才能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只有珍惜今天的生活,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世界本来平等而没有平等,于是需要规范、自律个人行为,力求达到平等;人生充满苦难和诸多不如意,于是必须相互施舍报答,在苦难中共同寻求人间福祉。

佛(禅)所说的一切思想理念,都是从人心出发,然后又回归人心,“万法唯心”,人心支配人性,意识决定行为,所以——

以“正心”建立自我,建立人际;

以“本心”呵护诚信,呵护善德;

以“安心”平衡心态,平衡意志;

以“清净心”获得宁静,获得健康;

以“发愿心”扩大人缘,扩大福报;

以“慈悲心”热爱人类,热爱所有生命;

以“感恩心”回报他人,回报整个世界;

以“忍耐心”应对困难,应对生活;

以“精进心’’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以“觉悟心”看待人生,看待得失。

佛教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理性光辉,有着普世功效。

实际上,我们今天生活中许多概念,都可以在佛教观念中找到“原点”,例如“缘分”、“觉悟”、“境界”、“执著”、“因果”、“忏悔”等等都是从佛经中来的。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佛所说的这些概念己无法离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并对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发挥作用。

所以,本书以这些概念为切入点,对佛教包括禅宗思想进行更为简捷地解读,用平实的语言把深奥的佛理浅显易懂地说出来,但又不失其思想本质;用全新的视角,欣赏大量的佛教故事与禅宗公案,但又不会误导我们的生活。

当您准备阅读此书时,建议先接受这两句话:

第一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第二句:“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佛教导人们,可以肯定,可以否定,可以否定之否定;可以相信,可以质疑,可以质疑之质疑。这正是佛的高明之处。阿弥陀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