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生如戏。只要披上了世俗的华衣,戏里戏外都是真实的自己。该开幕的时候开幕,该散场的时候散场。可以很投入,也可以很淡然。但最终都是人间过客,做不了归人。当我们转身离去时,这些走进戏里的人,不知道还能不能走出用一生时光编织的戏?
六百多年前的青衣男子,他是一个写戏文的人,却成了我们故事里的主角——高明。
高明,字则诚,晚号菜根道人。他是红透几个世纪的《琵琶记》剧作者,史称“南戏鼻祖”。他的祖辈随着南宋王朝南迁,最后隐居在温州瑞安阁巷柏树村。温州古称永嘉,又地处浙东,因此高明在历史古籍中又称高永嘉或高东嘉。
在高明出生前,历史这部大戏风起云涌,北方金戈铁马,战事频繁;南方硝烟四起,民不聊生。元世祖忽必烈的铁蹄跨过草原,向中原大地席卷而来。沿途火光冲天,哀鸿遍野,千里无人烟。蒙古铁骑是个很嗜血的军队,每攻占一座城市大多屠城,杀光、抢光、烧光,惨无人道。
翻开中国历史,历代封建皇朝亡国最惨的是南宋。据史传,惨到皇宫里的乐器奏乐时都会流泪,泪流干了,自碎自裂。哀哉,乐器也通人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历史的书页翻到祥兴二年(1279)。这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年份。南宋最后一帝赵昺逃亡途中,登基不过一年。赵昺只有八岁大,由张世杰、陆秀夫两人共同辅政。
赵昺的朝廷小得委实可怜,只剩下小小的几个县。张世杰选择了广东新会的崖山作为复兴根据地。崖山因为两山相对如门,又称之为崖门山。地势险要,扼守有利。
为了给末代皇帝一个像样的居所,张世杰会同部下入山伐木,草草搭建了三十间像样的房屋,作为皇帝的行宫,又搭建营房三千间,作为军旅长期抗战之用。在颠沛流离中,陆秀夫和张世杰依然谨守纲纪,守着陋室,期待朝廷复兴。
元军担心逃亡中的宋室星星之火燃成燎原,派张弘范率军前往剿灭。
一二七九年刚刚来临,张弘范就率兵占据崖山海口制高点,元军副帅李恒率兵追至崖山之北,两军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张弘范让张世杰早已投降元朝的外甥韩某,先后三次来劝张世杰投降:“舅舅,崖山早晚都守不住,你何苦白白送了性命。识时务者为俊杰,归顺元朝,你将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啊。再不要这么固执了。”
张世杰听了,气得大骂:“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为主死,志不可移也。”(我知道,投降的话,荣华富贵都有了,却对大义有亏,你不必再说了。)
张弘范见没有效果,认为韩某作为晚辈不够分量。他逼迫俘虏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不答应,曰:“吾不能救父母,反教人叛父母乎?”(我自己捍卫不了父母,已经够惭愧的了,你还要我教人背叛父母,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
过了两天,张弘范又来磨叽。文天祥说:“我想我可以为你们写一封信给张世杰。”于是挥笔作《过零丁洋》,自述四年来的战斗经历,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读罢,倒吸一口冷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何等豪迈,何等悲壮!他从此不敢再打文天祥的主意,全心全意进攻崖山,夹击张世杰,并且派人对着崖山喊话:“你们的陈丞相(陈宜中)早已开溜,你们的文丞相(文天祥)又在我们的手中,你们既然没有指望了,还不如早早投降。”
没想到张世杰的部队意志力坚定,竟然没有一人投降。
张世杰誓死抗战到底,自断退路。他一把火焚烧了岸上行宫和军营,然后集合全部二十万人马,撤退到一千艘大船上,用铁链把船与船之间锁起来,四周筑起楼棚。小皇帝的大船停在一字形船阵的正中间。
对这种战略,许多人觉得不妥,纷纷提醒张世杰:“别忘了赤壁之战的教训。”
张世杰自有妙计。他料想元军会效仿赤壁之战来火攻,早就预备了灭火的方法。他把每一条战舰都涂上厚厚的泥浆,不容易着火。他又找来许多又粗又长的竹竿,做成撞杆,只要敌军火种船驶近,就用撞杆撞击火种船。火种船互撞之后会自己燃烧起来。
张弘范率领元军浩浩荡荡地开过来,发现张世杰用铁链把船连在一起,对手下大笑道:“我以为张世杰有多了不起呢,也不过如此!”便命人火攻。很显然,几次火攻,不仅没伤到张世杰一兵一卒,自己还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战争中,利用创新兵法也许能抵挡一时,但不能持久。
元军断绝宋军粮草,堵住崖山取水之路。宋军吃了十几天干粮,口渴得实在受不了,舀起海水咕噜咕噜直灌下去,海水入口的一刹那,就如六月天吃冰棍,喉头舒畅快意。然而不久,士兵们个个上吐下泻,脸色惨白。情况很狼狈,斗志却不减,张世杰率领一帮弟兄仍然努力奋战。
僵局持续了二十三天之后,正月初六,张弘范分兵前后夹攻宋营。从早至晚,潮涨时从北攻其后,潮退时则从南攻其前。宋兵不能坚持,长蛇阵终于被攻破。元兵登船展开肉搏战,体虚生病的宋军根本不是彪悍的蒙古军的对手。
张世杰知大势已去,便抽调精兵入中军。张世杰与苏刘义以十六只船夺港而出。他派了信差去接小皇帝。
当时天色已晚,且风雨交加,咫尺不能辨。陆秀夫面对信差不太相信,万一此人拿了小皇帝到元军那儿邀功怎么办?当年徽钦二帝所受的折磨实在不忍再次降临到小皇帝身上。他走到帝船上,见船大且被连环索处处系紧,估计逃不脱了,便叫妻子投海自尽。他自己穿好朝服,跪地泣奏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可受辱。”
P1-4
著者以“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精神自励,浏览了大量与高明有关的古籍文献,走访了高明求学、为官、生活的实地区域,收集到了丰厚的第一手史料,为本传的历史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克服了方言俚语的障碍,对流传于当地千百年的高腔、鼓词、莲花落、弹唱、走马灯等民间艺术进行了由表入里、去伪存真的考察,使本传对于历史的还原和传主的把握,有了形象的具体场景及生动的民间文化内涵。
——文史专家刘彦君
高明以一台《琵琶记》蜚声中外,作者用这部《琵琶情》亮相文坛。传主浮沉的命运,令后人扼腕;作者优美的文笔,使读者赞叹。
——文学专家张水舟
一、千古琵琶情悠悠
一缕香烟随风去,不死的是凝聚在寂寞文字里的故事。在击节弹唱时,满纸心酸付东流。俱往矣,留下来千古琵琶悠悠。
北曲以《西厢》为巨擘,南戏让《琵琶》作魁首。
从明朝以来,《琵琶记》被视为传奇的典范。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四十余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它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代五大名剧,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琵琶记》从一问世就轰动朝野,妇孺皆知,而且享誉世界。
《中国大百科全书》称关汉卿、王实甫、高明为伟大剧作家。
著名文学史家、国家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撰文评价:“高明的《琵琶记》是我国戏文中第一部伟大不朽的作品!”倡导认真研究与继承。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语称高明是“中国伟大的剧作家”。
从明代以来的六百多年,《琵琶记》被视为传奇的典范,代有刻本。其主要刻本有四十多种。《琵琶记》在国外,法、英、美、日等国以及拉丁文都有译本。十七世纪先流传东南亚。一八四一年,法国一位汉学家A。P。I。巴赞把《琵琶记》译成法文,由巴黎皇家印刷所出版发行,介绍给欧洲各国读者。在二十世纪,美国百老汇还把《琵琶记》改编为音乐剧《琵琶歌》,上演成功,轰动一时,国际上享有盛誉。
一九二四年,闻一多、梁实秋、冰心等留学美国,成立同学会,为向西方推介中华文化,首选《琵琶记》译为英语话剧,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在波士顿大剧院公演,梁实秋翻译且主演蔡伯喈,谢文秋、冰心饰演赵五娘和牛小姐,闻一多负责布景道具,演出成功,美国轰动。
六百多年后的深夜,当我们打开电视,看到有关《琵琶记》的种种传说,忍不住内心激荡。
这时代流行快餐文化,“娱乐至上”。传媒都在卖力地讨好俗世,重金打造娱乐节目,不惜代价把黄金时间占尽,播放应时应景之作。阅过众多栏目,不敢恭维者实属多数。
在电视栏目里,偶尔也会见到一些有文化内涵的节目。
浙江卫视《江南戏曲奇才》,这是一档请名人专家讲课的栏目,比如钱文忠讲高明的《琵琶记》,实属凤毛麟角。甚好,甚好。可惜,放在凌晨三时,招揽不到多少观众。
这个年代什么都很颠倒。
钱文忠是谁?复旦大学教授,季羡林的关门弟子。季羡林何许人也?北大老教授,著名国学大师。让这些人屈尊在人们熟睡之后的荧屏上,虽侃侃而谈,但知者寥寥。让那些娱乐大众的庸俗娱乐占着黄金时段,大约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不管了,单看高明的《琵琶记》,能让大师惦记着,就足见其人其作地位之高。
一边是名家名人的高度评价,一边是大众的漠然淡忘。高明的名剧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欢迎,六百多年经久不衰。直至今日,不知何故,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少次在不同场合提到高则诚以及《琵琶记》,多少人是“无论魏晋”似的一脸茫然。
在传统伦理道德指导下,高明剧作《琵琶记》之人物赵五娘的自我意识缺失,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普通现象,普世价值。作品流传至今,常常被一些大学生拿来做靶子,打出一篇篇用来换取毕业证书的所谓答辩论文,偏偏爱讲上一讲,什么时代局限性。
在这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希望一边倒地歌颂高明及其作品。同时,我们也不愿意看到一些对高明及其作品的无厘头的质疑。
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他有自己的道德王国。我们不必苛责他作品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反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是否令你在逆境中依然隐忍坚强,是否令你温暖垂怜?蔡伯喈身不由己,被命运主宰无奈懦弱隐忍,你是否深有同感?无论这个作品如何,如果这个作品曾经触动你柔软的内心,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成功的。
高明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与政客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继他之后,士大夫汤显祖、洪昇、洪炳文等都从事戏剧创作。
《琵琶记》结构形式上的创新,作为南戏创作的示范性作品,给后来的创作以极大的影响。
《琵琶记》采用的双线结构模式,几乎成为了后来南戏、传奇创作的基本结构方式。
这些都是高明的历史功绩,在当代被淡忘,甚至被漠视。这是我们志为高明立传之起缘。
高明对浙江、温州、瑞安的戏剧家与才人的鼓舞是显而易见的,民国瑞安有陈楚淮先生写了好几个有名的剧本,包括抗日爱国剧本。瑞安著名剧作家黄宗江、黄宗英兄妹及洪炳文无不受高明的榜样激励和影响。
高明的生死卒年一直是个谜。我们走访了许多地方,考察了无数可疑的迹象,依然不能正确给出答案。相信我们所做的,很多研究高明的学者、专家也在致力追寻着。高明生卒年普遍的说法是两种:一是一三〇五至一三五九,一是一三〇六至一三七一。学界争论不休,无论何种生卒年,不争的是大家对《琵琶记》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
较之李煜,高明的仁义爱民之心强多了。一是生在农家,从小节俭,与乡邻农夫习性相通,明白稼穑靠天的艰难,下笔颇能细微传神;二是传统儒家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宗族、长辈总是鼓励乃至逼迫他们走科举之路,争门庭光耀,实际上也是实现人生忠君、爱民的价值;其三呢,是中国文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精神心理需求。读一辈子书,“才识超群”,就无声无息地白活一辈子?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激励读书人建功立业、终生进取的最韧性、最有力的发动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强调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多少先哲先贤浸润其中而追求不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太史公忍辱不死,为写《史记》;曹丕重在谋权立国,仍不忘撰写《典论》藏之名山。至元明社会动荡,生计艰难,高明的好友刘基隐居南田山与石门洞,仍孜孜求学,殷殷写书,像姜太公渭水钓鱼似的“以俟知者”:“先生生于元季,早蕴伊吕之志,遭时变更,命世之才,沉于下僚,浩然之气,厄而不用,因著书立言,以俟知者!”(引自瑞安学者叶蕃为好友刘基《写情集》之序)
高明作为刘基知音,也是同理立世:元廷腐朽,他辞官不就,已示决绝;朱元璋托刘基延聘不应,一为年高体衰,自知有病,二为《琵琶记》的文词打磨,声腔妙构,还得投放心血。他钦佩刘基的“鼓志奋勇”最终成为“三不朽”名人,也能有自知之明:“弱水三干吾只取一瓢饮”——《琵琶记》的传世,让他在文学上永垂不朽!
我们三人立志抱团创作《高明传》,一为惋惜六百多年后的今日文学之日渐式微,二为哀叹高明这样的文学伟人竟没有一本倾情、详尽的传记!
写高明传,我们不求典章礼仪的逼真,不详乎去伪存真的求证,也不做孰是孰非的妄断。我们只想将高明的史略演绎开来,让他的精神有一个载体得以有效传播,让他的思想有一个平台予以展示,让他的文脉有一个渠道得以流传。
写历史文化名人传记,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我们沿着高明求学及为官的足迹,自驾二绕江浙,找到了高明借寓三年创作《琵琶记》的瑞光楼遗址及沈氏祠堂;通过老县长高祈祥弄清了高氏后裔的族谱记载,直至七月冒高温去北京国子监找到元代进士名录碑以及元大都与内蒙古正蓝旗的元上都古城,搜集了大量的高明史料与高明跟南戏的生动传说,让我们写《高明传》有了丰富的可供还原的现实场景和用来借鉴的文史资源。拟草稿,泪伴高潮,三易其稿,终致成书!全凭着与传主同乡的情愫,全凭着搜集积累的第一手史料,全凭着对报告文学创作的共同爱好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坚持鼓励,加上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与中华历史文化名人工程实施的天赐机缘,我们才有《高明传》的孕育问世,了却了报效家乡的一个心愿。
从动议至成书,我们经历了一千多个日夜。寒暑交替,南来北往,清茶淡饭,坚持到底,终不辜负各方的关爱和期待。
从斗室走出,走向大街,走向旷野,抬头问天:这个作品不知能否给家乡人民带来新风尚,注入正能量?
2014年8月一稿
2014年12月二稿
2015年5月三稿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高明以一台《琵琶记》蜚声中外,作者金三益用这部《琵琶情》亮相文坛。金三益以“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精神自励,浏览了大量与高明有关的古籍文献,走访了高明求学、为官、生活的实地区域,收集到了丰厚的第一手史料,为本传的历史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克服了方言俚语的障碍,对流传于当地千百年的高腔、鼓词、莲花落、弹唱、走马灯等民间艺术进行了由表入里、去伪存真的考察,使本传对于历史的还原和传主的把握,有了形象的具体场景及生动的民间文化内涵。
一部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琵琶记》,其创作者高明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琵琶情(高明传)》就此展开。作者金三益大量阅览有关高明的古籍文献、考察高明生活创作的江浙地域,“遵循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统一的创作原则,不求典章礼仪的逼真,不在乎去伪存真的求证,也不做孰是孰非的道德评判,而是将高明的一生演绎开来,让他的精神有一个载体得以有效的传播,使他的思想有一个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叫他的文脉有一个渠道得以广泛流传”(评审小组张水舟语)。读全书,能够感觉到作者对传主的敬仰和爱戴,情感投入与叙述创作相得益彰,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