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是中国史学的宝贵典籍,是由历代著名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各史以为人立传为主,记载了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有关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二十五史》是乾隆皇帝钦定的“正史”,毛泽东一生研读此书,批注最多。
本书记载的历史,长达1800多年,是一部记载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十国、宋、辽、明、清等十九个朝代历史的史书。它涵盖面广,记载全,史料详细,包含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与权谋奸诈,平民百姓的智慧与善良,以及红粉佳人的忧愁与哀怨。是一部“历史与人性”的绝唱。本书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编撰而成,能使读者轻松地阅尽上下四千多年的人间沧桑,并从中汲取源源不尽的睿见卓识,使自己的人生阅历获得深化和拓展。
中华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把中国史学主干的二十五史连贯起来,可说是中国完整的历史总集。研读二十五史,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史为镜,探询社会发展、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本书甄选中国最重要的25部史上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按照史书的时间顺序分成25个章节,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中国历史,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精炼简洁的文字,多元的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越王勾践元年,吴国攻打越国。勾践率军迎击,结果大败吴军。吴王阖闾的脚受了伤,带领残兵败将连退七里才稳住阵脚。不久,就因脚伤发作而死。临终时,吴王命太子夫差侍立床前,对他说:“你敢忘记杀父之仇吗?”夫差回答道:“孩儿不敢。”
两年后,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将要兴兵复仇,便想先发制人,乘吴军还未动手就击败他们。他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挥师出发,结果兵败夫椒(山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败退到会稽山上时被吴军团团围住。
范蠡向勾践建议说:“我们现在只有低声下气地送厚礼求和,如果夫差还不肯答应我们的请求,就只好君臣一起去做人质,当夫差的随从。”勾践听从范蠡的意见,派大夫文种到夫差那里去求和。
大夫文种来到吴王帐下,跪行叩首向夫差提出求和请求。夫差正要答应他,将军伍子胥说:“天赐越王给吴国,不能违背天意。千万不要答应勾践的求和请求。”夫差就拒绝了文种的请求。勾践见求和不成,就准备杀妻灭子,焚毁珍宝,带兵下山决一死战。文种劝阻说:“吴国的太宰■是个贪得无厌的人,我们用重利引诱他在吴王面前帮我们说话,请让我秘密地去和他谈一谈。”于是勾践就派大夫文种给太宰■送去许多美女和珍宝,太宰■高兴地收下礼物后就引文种去见吴王。
大夫文种行过跪拜礼后说:“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勾践准备把越国的珍宝全部都献给您,万一您不肯赦免,越王就杀死妻子儿女,焚毁珍宝,带领剩下的五千人与吴军决一死战,虽然是必败无疑,但吴国也将有相当的损失。”太宰■也对吴王说:“越国俯首称臣,如果赦免他们,对我国是有利的。”
吴王将要答应时,伍子胥劝告说:“现在不灭越国,以后肯定会后悔的,勾践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文种、范蠡又是两个有才能的大臣,如果放他们回国,将来一定会给吴国带来灾难。”吴王听不进伍子胥的话,最终还是班师回朝了。
越王勾践回国后,改变过去养尊处优的习惯,有意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中,苦苦思索振兴越国的办法,他把一个苦胆悬挂在座位上方,不论坐卧都要尝一下苦胆,即便在吃饭、喝水时,也不忘尝胆,尝胆后还要自言自语地说:“我忘了会稽之围的耻辱了吗?”他亲自耕田种地,他的夫人也亲自纺线织布。勾践的饮食衣着也十分俭朴,吃饭只用一个菜,穿衣也只穿单色的,生怕浪费了国家的钱财。他还放下架子,礼贤下士,以优厚的待遇接待宾客。他还能深人民间赈济贫穷百姓,慰问死伤家属,与百姓们一起劳动。
吴王要率领军队讨伐齐国。伍子胥劝告说:“不要去打齐国,应注意越国的动向。我听说勾践吃饭只用一个菜,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这人不死,必定为我国带来灾难,越对吴来说,好比心腹大患。齐对吴来说,只不过是疥疮小病,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齐国而要灭掉越国。”吴王拒不听从。子胥又说:“大王不听劝告,三年之后,吴国可能会变成废墟!”太宰■听说后,多次与子胥争论越国是否对吴国有害的问题。他在吴王那里诬陷子胥对吴王不忠,还让吴王派子胥出使齐国。后来,吴王听说子胥把自己的儿子托附给齐国鲍氏时,大发雷霆说:“伍员果真欺骗我!”’
等子胥一回国,吴王便赐剑给他,命他自杀。子胥自杀前对使者说:“你们一定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都城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军攻进城来。”此后吴国便由■执掌大权。
三年之后,勾践对范蠡说:“吴王杀了子胥,他周围只剩了一些会拍马屁的人,我们可以进攻吴国了吧?”范蠡回答说:“不行,还要等机会。”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北上中原,与诸侯在黄池聚会。吴国的精兵都随吴王北上,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兵弱卒和留守在家的太子。勾践又问范蠡,范蠡说:“可以了。”于是越军大举伐吴。吴军大败,太子也阵亡了。吴王得到消息后,派人送来厚礼求和。越王勾践估计现在还难以灭吴,就与吴国签订了和约。
四年之后,勾践又大举伐吴,吴国军民已十分疲劳,在和齐国、晋国的争霸战争中,精兵强将已全部战死。因而越军大获全胜,乘势团团围住了吴军。
僵持三年后,吴军终于彻底崩溃。吴王率残兵退守姑苏山(今江苏吴县西南),派公孙雄赤膊跪行至越王处请和,勾践不忍心做得太过分,想应许吴王的求和。
范蠡说:“会稽之围,老天爷把越国交给了吴国,但吴王不要,今天是老天爷把吴国交给了越国,您难道能违背天意吗?况且君王每天起三更,睡半夜,不就是为了吞并吴国吗?谋划算计了二十二年,一下子把成果都丢掉,能这样办事吗?何况老天爷给你,你不要反而会受害,古人曾说:‘要砍削出一把斧柄,手上的斧柄就是样子’,难道您忘记了会稽之围吗?”勾践说:“我想照你说的办,但不忍心回绝公孙雄。”
于是就由范蠡擂起了战鼓,指挥越军向吴军进攻,他说:“大王把指挥大权交给我了,请吴国使者赶快回去吧!否则我就以军法惩治你了。”勾践觉得于心不忍,就派人对吴王说:“我把你安置在甬东(在今浙江定海),管辖一百户人家好了。”吴王谢绝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于是自杀而死。临死前,他用布遮住自己的脸,说:“我没有脸去见子胥!”勾践安葬了吴王后,立即处死了太宰■。
勾践平定吴国之后,就率领大军北渡淮河,与齐、晋的诸侯在徐州(在今淮北一带)聚会,并向周元王进贡了礼物。周元王立即派使者将祭肉赏赐给勾践,并任命勾践为诸侯之长。从此越军横行于长江、淮河以东,诸侯都表示祝贺,勾践终成霸业。
P21-23
“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次次定位固基。
一般来说,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札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井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近代学者邓实定义国学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总的来说,国学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其博大精深之内涵,雄厚内敛之魂魄,足以令世人千百年传诵。可以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其中蕴含着前人洞察世亨的精妙哲理.学习国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方法,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使思想在“润物细无声”申得到浸润和升华。
为让广大读者能够真正与国学亲密接触,京华出版社去芜存菁,在卷帙浩繁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精心挑选出一系列国学经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释疑、修饰、考证、援引等,汇编成为《中华国学传世浩典》丛书,以飨读者。
您现在所看到的《二十五史故事》便是丛书之一。
《二十五史》是中国史学的宝贵典籍,是由历代著名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各史以“为人立传”为主,记载了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有关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毛泽东一生研读此书,批注最多。
本部《二十五史故事》收录原书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体编撰而成。编者在每一篇故事前插入了简评,使本书的知识含量最大化;大量切合正文内容的彩色文物、艺术图片,使本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衷心地希望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使您在品味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