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历代皇帝近百位的小传,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大体反映了历代皇帝的全貌。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正史所承认且建元的历代皇帝大多囊括其中,有些伪帝、隐帝则舍弃不录。对于其中一些著名的、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皇帝,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明清两代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记述较为详尽,对于那些昏庸荒淫但史事颇多、恶迹昭彰的亡国之君也叙述较详,以使人们引以为鉴对于那些事迹了了,乏善可陈,如同傀儡的皇帝则以简笔勾勒。这样既做到了重点突出,又兼顾了全面。
本书所选材料基本来自正史,也兼采别史的记载;每个皇帝独立成传,每篇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神奇的趣闻、生动的细节。此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为历代皇帝插配了肖像图,可谓图文并茂,相信您一定会爱不释手。
在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中国古代皇帝很多,本书限于篇幅,只能从中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大多数是在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有的皇帝,特别是开国之君,在建立新王朝之后,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实施了一系列稳定政局和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的皇帝在国家、民族出现危机时,坚持统一、反对分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有的皇帝在国家、民族遭到侵略时,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果敢地率领广大人民进行英勇抵抗,体现了为国献身的精神。
秦始皇赢政
赢政(前259—前210),又称秦王政、赵政。父亲为秦庄襄王(又传说为吕不韦)。13岁即秦王位,22岁亲政。亲政后,重用尉缭、李斯等人,10年间相继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秦朝,自称为“始皇帝”。公元前210年出巡时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病死。葬于郦山(今陕西临潼)。
少年即位一统天下
赢政于公元前259年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邯郸。当时秦赵两国正在交兵,他的父亲异人作为人质被扣押在赵国,处境相当危险。公元前257年,赵国战败,赵王想杀掉异人,但异人因有大富商吕不韦的帮助而安全地脱离险境回到秦国。赵王大怒,想要杀死赵姬母子,赵姬闻讯,急忙怀抱赢政藏了起来。事后,赵姬带着赢政也逃离了赵国。
异人凭借吕不韦的资助,回国后便被立为太子,后又继承了王位,是为庄襄王。可是好景不长,公元前247年,异人即位不到3年便因病而亡。年仅13岁的太子赢政顺理成章地继秦王位,把立有大功的吕不韦尊为相国,并让其主持朝政。
按秦国制度,赢政应于公元前238年亲政。就在这前一年,吕不韦和赢政之间的政治斗争开始了。公元前238年,赢政下令发兵镇压了姆毒发动的叛乱。又以姆毒为吕不韦推荐为由,借机免除了他相国的职位。同年,秦王政加冠亲政,掌握了朝政大权。
秦王赢政看到国内形势已经安定,便以东方六国为目标,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在军事家尉缭的建议下,赢政用贿赂、离间等手段,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破坏了六国联合攻秦的计谋,为统一天下做好了准备。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1年灭齐,赢政用了10年时间,终于将东方六国并入自己的版图之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称帝建制大兴土木
一统天下的赢政认为自己的功德远远超过了远古时的三皇五帝,于是便把“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又称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从他开始,后世称二世、三地,以至万世,传之无穷。但是,事与愿违,秦朝仅传到二世时便被灭亡。不过,皇帝的称号还是被以后的历代君主所采用了。另外,为了维护统一的封建帝国,秦始皇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还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都是为了能使自己牢牢地掌握中央政权。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并统一了汉字,把秦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使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加强。
为巩固集权统治,除改革政治体制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为了保卫北方领土,抵御匈奴的侵袭,秦始皇让大将蒙恬率军北防匈奴,并把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秦的长城西起甘肃岷山,东到辽东,号称“万里长城”。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可称得上奇迹。
骊山陵墓从秦始皇13岁即位时就开始动工修建了。全国统一后,秦始皇又调发役夫徒隶70余万人,大肆修建,耗时38年,到秦始皇病逝,陵墓工程仍未完工。
除为自己修建陵墓外,秦始皇还建筑了很多华丽的宫殿。他每灭掉一个国家,都要让人将宫殿的模样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结果致使咸阳周围的宫殿有270多座,就连关外的行宫也有400百多座,关内300多座。在这些宫殿中,以阿房宫的规莫最大,最有名气。有史书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达700米,南北有115米。为了这项浩大的工程,秦始皇每年都要调用民工70万人。秦亡后,阿房官被义军烧毁。
焚书坑儒身死异乡 秦始皇十四年(前213)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大宴群臣。席间博士淳于越对秦制定的郡县制表示反对,主张继续实行分封制。丞相李斯以“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的例证反驳淳于越,并指责儒生各尊私学,颂古非今,诽谤朝政,扰乱民心。李斯还把古代天下动乱,无法一统的根源归罪到各种儒门学说和私学的存在,因为这些学说和儒生的存在才使人心不一,诸侯互斗,四海分裂。于是,李斯建议秦始皇消灭私学,除《秦记》之外的史书一律烧毁;除秦博士官所藏(《诗》、《书》等书外,都要交到所在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毁;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不在烧毁之列,若要学习法令,则以吏为师。李斯的建议马上被秦始皇采纳了,焚书行动也很快在全国施行。于是,大量的文化典籍顷刻间化为灰烬。随后,方士侯生、卢生因求仙药不得,又认为给自高自大、刚愎自用、好杀贪权的秦始皇求仙药不值得,于是相约逃跑。秦始皇知道后,非常生气,迁怒于其他儒生,说他们也在妖言惑众,又责令御史审问在咸阳的儒生。酷刑之下,儒生们互相揭发,致使460多人受到牵连。这些儒生最终在咸阳被秦始皇所坑杀。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120)的巡游,是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游。他从咸阳出发,首先来到南方的云梦(今洪湖、洞庭湖一带),在九疑山祭祀了虞舜。然后顺江东下,由丹阳(今安徽当涂东)登陆,来到钱塘(今浙江杭州),绕道向西120里渡江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并刻石留念,后经吴中(今江苏吴县)北上。秦始皇一行从江乘(今江苏镇江)渡江沿海边向北来到琅砑,但仍然没有遇到仙人或得到仙药,失望之极的秦始皇无奈之下只好决定返回咸阳。连日的旅途劳累和张良等人的伏击,使秦始皇病倒在了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于是秦始皇和随从一路疾驰,准备赶回咸阳,不料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秦始皇病逝。时为始皇三十一年(前210)七月。秦始皇在位37年,称王25年,称帝12年。终年50岁,安葬于骊山脚下。
秦二世胡亥
胡亥(前228—前207),秦朝第二代皇帝,秦始皇的小儿子。公元前210年,在赵高和李斯的拥立下即位,在位3年。他的无能而昏庸,残暴却懦弱,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长子,但由于屡屡进谏而不被喜欢,被派往北部边疆与大将蒙恬共同戍边。与之截然相反的是秦始皇的少公子胡亥。虽说他也受到了良好的宫廷教育,但始终改不了“公子哥”的习气,没有一点帝王风范。
因为赵高和李斯的原因,胡亥的即位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在秦始皇时,赵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之事,掌握符玺大权,为皇帝起草诏书。他又是胡亥的老师,为胡亥教授狱法,对胡亥起着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巡游天下,已经20岁的胡亥也在随从之列。秦始皇途中病重,下诏命扶苏把兵事移交将军蒙恬,急赴咸阳主办丧事,并继承皇位。加盖玉玺密封后的诏书还存在中车府令赵高处,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便与世长辞了。
此时的丞相李斯害怕咸阳诸公子争夺帝位致使天下大乱,故密不发丧,只有李斯、胡亥、赵高和几个亲近宦官知道内情,对其他人一概严守机密。在返回咸阳的途中,赵高威胁、利诱李斯和自己一起篡改遗诏,命扶苏和蒙恬自杀。在车队返回咸阳后,两人又立胡亥为帝,是为二世皇帝。赵高因而升为郎中令,掌握了皇帝近卫的兵权。
胡亥当了皇帝,秦朝百姓的苦难并没有减少。胡亥征发大量民工修建陵墓和地下宫殿以安葬秦始皇,完事之后又将他们全部杀掉来给秦始皇陪葬。接着,秦二世又继续搜刮钱财以修建尚未完工的阿房宫。此时朝廷的大权已经被赵高完全控制,胡亥根本无法了解民间的疾苦。
当了宰相的赵高大权在手,谋害贤臣,剩下的臣子因为恐惧,无不巴结他,而秦二世也是花天酒地,吃喝玩乐,不问政事,朝政简直就是一塌糊涂。
二世元年七月,大泽乡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戍卒率先扯起了反抗秦朝的旗帜。之后,在极短的时间里,反抗秦朝统治的武装斗争就遍布了关东各地。六国名号复起,诸侯林立,各自称王,矛头共同指向秦朝官府。接到报告的秦二世根本不相信这些事实,依然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
直到陈胜的大军进逼咸阳,秦二世才有所醒悟,遂采用少府章邯的对策,命章邯为统帅,率骊山刑徒迎敌。章邯很快就击溃了入关的农民队伍,并出关东镇压各地起义军。在章邯的猛烈攻击下,陈胜、项梁、魏咎先后大败,并在巨鹿包围赵歇。起义军将领项羽破釜沉舟,率领凶猛剽悍的楚军前来决战。章邯被击败,向朝廷请求增援但遭到赵高的拒绝。战场的失利和朝廷的不信任,最终使章邯率秦军投降了项羽。
章邯的投降使秦二世感到了态势的严重,并不由地埋怨起赵高来,并派使者去责问。赵高本来就打算篡夺帝位,经二世这一责问,决定马上动手,立即派女婿阎乐率兵入宫逼死了秦二世。
秦二世在位3年,死时年仅23岁。死后葬于杜南(今西安东南)的宜春苑中,没有庙号和谥号。
P1-4
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感慨良多,它无不时时拨动着我们的神经,触发着我们的情感。时间可以磨去历史的棱角,却无法磨灭史书中的记忆。历史是人民写就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史书中的记载,更多的是对帝王将相的记述。在中国二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在历代皇帝中,有的昏庸,有的残暴,当然也不乏有理想、有作为、有影响的贤明之君。中国古代皇帝很多,限于篇幅,只能从中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中大多数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有的皇帝,特别是开国之君,在建立新王朝之后,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政权,实施了一系列稳定政局和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的皇帝在国家、民族出现危机时,他们坚持统一、反对分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有的皇帝在国家、民族遭到侵略时,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他们果敢地率领广大人民进行英勇抵抗,体现了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尽管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们的爱国思想和行动,都不同程度地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史实,理清历朝历代的脉络,并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组织了一些谙熟史学的作者,群策群力,编写了这部《中国皇帝传》。这部《中国皇帝传》汇集了历代皇帝近百位的小传,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大体反映了历代皇帝的全貌。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正史所承认且建元的历代皇帝大多囊括其中,有些伪帝、隐帝则舍弃不录。对于其中一些著名的、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皇帝,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明清两代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记述较为详尽,对于那些昏庸荒淫但史事颇多、恶迹昭彰的亡国之君也叙述较详,以使人们引以为鉴对于那些事迹了了,乏善可陈,如同傀儡的皇帝则以简笔勾勒。这样既做到了重点突出,又兼顾了全面。
本书所选材料基本来自正史,也兼采别史的记载;每个皇帝独立成传,每篇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神奇的趣闻、生动的细节。此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为历代皇帝插配了肖像图,可谓图文并茂,相信您一定会爱不释手。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 者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