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各大小书店堆积的养生书籍时,您是否会感觉到难以选择?而对于同一种症状的五花八门的对治方法,又会不会让您感觉头晕脑涨?那么,您是否希望看到科学系统的养生学范本?《图解中国养生术》,正是考虑到您在日常养生中的种种焦虑和疑惑,倾心地编辑汇总了古代儒、释、道、医、易及诸子百家的养生精粹,兼收并蓄地将中国主要养生术全程收录,力求使读者在增长知识之余,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本书采用新颖的现代图解手法,生动传神的手绘插图、简洁明了的图表,结合明白晓畅的文字讲解,将文字与图画、图表等视觉元素综合,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内容体系,力求让您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快速地掌握养生的小技巧。
如何更健康优质地生活,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当面对各大小书店堆积的养生书籍时,您是否会感觉到难以选择?而对于同一种症状的五花八门的对治方法,又会不会使您感觉头昏脑涨?您是否希望看到科学系统的养生学范本?《图解中国养生术》将为您解答种种养生疑虑。
本书汇总了古代儒、释、道、医、易及诸子百家的养生精粹,兼收并蓄地将中国主要养生术全面收录。我们尝试用科学来解读古代养生学,对于繁杂的古老医典进行研究整理,力求精益求精。以便让读者更清晰地领悟养生原理,掌握养生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维持身心的健康态,及缓解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都市亚健康。
养生术的发展历程
彩绘导引图
编者序:我们如何健康优质地生活
本书阅读导航
第壹章 养生的缘起:多元生趣诸家齐鸣
1.养生与传统文化:什么是养生
2.早期养生文明的萌芽:追溯养生之始
3.养生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养生的内容
4.顺应自然的四季养生法:天人合一
5.做适合自身的运动,以调和气血:和于术数
6.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形神共养
7.不要过度消耗精、气、神,适可而止:阴阳协调
8.饮食定时定量,注意饮食宜忌:谨和五味
9.注重整体综合的调养:统筹兼顾
10.因人、因地、因时灵活地施养:审因施养
11.静养、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和药饵:古代养生的六大学派
12.《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中医养生思想
13.中国古代养生的九流十家:流派划分
14.与道同体的长寿夙愿:道家
15.佛家:超越生死的泰然之法
16.儒家养生思想:养德尽性的自我建树
17.《易经》对养生的影响:借易说理医易同源
18.藏地养生思想:藏地民族的益生之道
19.导引术:千年养生绝学
20.古为今用话养生:古代养生学对当今的指导意义
第贰章 什么决定人的寿命:透过人体机能谈养生
1.什么是藏象:了解你的脏腑
2.什么是生命节能:阴阳调和的保障
3.血气能量:生命物质的存储
4.生物钟养生法:12个时辰脏腑怎么调休
5.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与医学
6.仿对肝脏了解多少:春季“发陈”吃绿色养肝
7.你是否真的“知心”:夏季“蕃秀”吃红色益心
8.怎佯科学养肺:秋季“容平”吃白色润肺
9.养生健体要“肾重”:冬季“闭藏”吃黑色保肾
10,你可知道脾脏的功能:调理脾脏的食物
11.气血的关系:常用补气血中药、食品
12.是什么在威胁你的肠胃:识别自己的“肠相”和“胃相”
13.秋天怎样养皮肤:肺津不足,皮肤干皱无光泽
14.冬天怎样养藏:冬天“藏”什么
15.什么叫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应包括哪些食物
第叁章 《黄帝内经》:中医养生的思想
1.什么是中医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
2.中医的疾病观:人为什么会得病
3.什么是阴阳五行:阴气和阳气有什么作用
4.诊断人体是否平衡的四法:“八纲辨证”
5.什么是六气:六气为什么会异常
6.藏象养生:五脏六腑的功能和分工
7.什么是经络:传导脏腑、脉络的电话线
8.穴道按摩:让你躲开打针吃药的痛苦
9.指压穴位的基本方法:教你几招解乏技巧
10.关于针灸:针灸诊断和针刺疗法
11.中医的诊察方法:四诊
12.什么是中草药:药膳的疗法
13.中医与美容:针灸美容法
14.脉象养生:四时的脉象
15.个体化养生:根据年龄、体质、脏气养生
第肆章 道教养生:顺阴阳之理,为摄养之法
1.道家养生思想:道教养生之源
2.内丹术:道士的成仙天梯
3.调摄呼吸的益生功:动功与静功
4.动功:强身健体缓解都市亚健康
5.静功:消除杂念带来的惊喜
6.什么是气功:“无中生有”的气世界
7.以养保生:气功按摩之拍打健身法
8.存思:挖掘生命体的奥秘
9.仙丹:烹炼道者的仙梦
10.辟谷:古老的清肠运动
11.女丹秘旨:女性内丹修炼养生法
12.老子养生法:无为无欲
13.庄子话养生:死生有命
第伍章 佛教养生:精、气、神的修炼世界
1.什么是佛教养生:佛教论身病与心病
2.正念养生:情绪活动对内脏器官的损害
3.修心健体的养生功法:动功与静坐
4.佛家静功修炼:消除心灵上的污垢
5.禅的疗法:调五事
6.佛话健康:遗传与业力对健康的影响
7.六识养生:健康与六识
8.人为什么会有烦恼:读经与健康
9.人生四惑:心识对治癮病
10.六根的相互作用:增益健康的香味养生
11.藏传佛教养生:喇嘛长寿的秘诀及养生理念
12.素斋养生:增进健康的素食疗法
13.茶道养生:茶艺中的修行
第陆章 儒家养生:养后天之本饮食境界观
1.儒家养生思想:三纲八条
2.儒家养生文化精要:精神、饮食、文艺
3.孔子“长寿经”:仁者寿
4.孔子“八不食”:“不吃”的学问
5.孔子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6.孔子吃相:食不语,寝不言
7.圣人与姜:不撤姜食
8.心理养生:君子三戒
9.音乐养生:孔子“无一日不歌”
10.体育养生:动中以求静
第柒章 易经养生:易经哲理万物皆适
1.什么是八卦:八卦对应八脏器
2.象数养生:神奇的八卦象数疗法
3.衣着养生:穿着中的玄机
4.节气疗法:按二十四节气进行锻炼的方法
5.环境养生:风生水起自然调和
6.查病知风水:人体疾病与阳宅风水
7.面相养生:泄露疾病的7种面相
8.手相养生:藏在五指里的健康预报
9.生肖养生:健康宜忌“肖”攻略
10.血型养生:吃适合你血型的食物
第捌章 藏医养生:关于生命的起源
1.什么是藏医养生:藏医发展史
2.关于疾病的认识:疾病的诱因
3.善用藏药助养生:药浴保健法
4.精神修持求养生:精神内养
5.藏味饮食益养生:藏食特性与调配
6.梦与健康:生命中的吉凶讯号
7.藏药浴养生:沐浴滋补能抗老益寿
8.日常起居谈养生:细节养生
9.瑜伽养生:当代瑜伽与健康
10.六字真言养生法:崦嘛呢叭咪呼
第玖章 导引术养生: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1.什么是导引:导引术的功用
2.导引术的养生秘诀:调心、调身、调息
3.胎息:呼吸停止后的神通
4.六字诀:祛病延年六字法
5.站桩:外静内动的修习法
6.五禽戏:东汉华佗的导引术
7.女子五禽戏:根据女体特点量身订做
8.八段锦:民间盛传的祛病益身法
9.五脏导引术:专门治疗五脏疾病的动功法
10.玉蟾吸真功:塑身美体导引术
第拾章 中国古代性养生:和谐性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1.房中术概说:认识性
2.古代房中养生:要旨与法则
3.古代房室养生禁忌:日常房事保养
4.素女经:清修、双炼、双修
5.健康性行为:精神情志与房室养生
6.“房中术”解惑:“闭固”与“还精”
7.七损八益:房中补益
8.房中术的消亡:养生还是害生
第拾壹章 不同民族的养生方术:中国民族、民间养生
1.论蒙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民间养生
2.“赫依”、“希拉”、“巴达干”:蒙医治疗方法
3.蒙药传统剂型:蒙医滋补油剂
4.维医的源起:疾病观
5.壮医药的萌芽:壮医外治法
6.彝族医药:彝医特色药疗
附录
名词解释速查
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图势
食物搭配禁忌,烹饪有讲究
养生与传统文化
什么是养生
中华养生产生于土古先民时期,主要是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抗病防疾的需要。自古以来,人类最普遍的心声就是,“如何才能更健康长寿?”
养生概述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寿世等。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阴阳调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让生命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定位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渴望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是,怎样才能达到百岁甚至更长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套生存秘诀——科学的养生之道。
养生的基本法则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疗、食疗、民俗、宗教、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有四点,即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神养、行为养、气养、形养、食养、药养、术养),总的来说,养生就是协调气血阴阳平衡,防止病邪侵害。先是对身体各部位进行调节,逐步达到神和形两者的完美协调。
传统养生
综合传统养生有四大理论:第一,“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养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即“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第二,“形神共养论”。形,指形体;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形和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第三,“阴阳协调论”。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养生,就是使阴阳保持和恢复平衡、协调。第四,“统筹兼顾论”。说明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的,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注重整体性和防衰保健措施。
早期养生文明的萌芽
追溯养生之始
从原始部落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我们的祖先在抵御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试着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来顺应基本生存和种族延续。这包括开始创造简单的觅食工具、择居筑巢以避寒防兽、烤制熟食防止病菌,以及用语言和肢体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的作用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如火山爆发、打雷闪电或树林里起火。火的出现,不仅可以照明、御寒,还结束了古人“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涯,让人类懂得了烤制熟食,从而提高了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质量,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在那一时期,人类养生文明已悄然萌芽。
火的另一个重大功效是驱寒。先人们在用火取暖的过程中,慢慢地琢磨出了一些简单的“火疗”技能,比如灸、熨等,用来治病养生。
选择性迁徙
我们的祖先原来在河谷一带群聚而居,当地肥美的水土及充足的食物,足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假若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就会依据这些基本条件有选择地居留。可见上古时期的人类,就已经懂得居住环境的选择。这是《诗经·大雅·公刘》要“观其流泉”的相关史料记载。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庄子·盗跖》),又进一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适应寒暑改善居住环境。之后,又建造茅舍躲避风寒,并发现了窗户的奇妙用途,开窗透光、通气。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改善生活环境,总结有益身体的经验,世代沿袭、发展并改进。
劳动让我们不断进步
劳动让人类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早期人类通过劳动寻找食物、火种,发明简单的工具和建造房舍,满足了最简单的吃、穿、住、用、行的生存需求。劳动帮助人类改善生活的同时,又促使人类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智慧,增强了体质,延长了寿命。至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文明诞生了。
养生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养生的内容
养生的终极目标即健康、长寿,甚至成仙至圣。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着丰富的综合学科思想体系,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方面。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时令的变化,主宰着万物的消长,《内经》云“四时阴阳之气,能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蕴涵于五行中的医疗知识:春季“发陈”吃绿色养肝;夏季“蕃秀”吃红色益心;秋季“容平”吃白色润肺;冬季“闭藏”吃黑色保肾。人如果能顺应四时的变化,就能保全寿命,否则就会生病或死亡。
和于术数,运动保健
做适合自身的运动,以调和气血。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动则不衰”,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极为有益。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饮食定时定量,注意饮食宜忌。古人对饮食的调配、烹调加工、进食的卫生、饮食前后的保养、饮食的节制、饮食禁忌及食疗等都有讲究,所以要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起居有常,规范作息
生活作息要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内经》云“起居无节,半百而衰也”。因此合理的起居作息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防御疾病,延缓衰老。
不妄作劳,劳逸结合
不要过度消耗精气神,适可而止。过劳易伤脏腑,过逸会导致气机不畅。两者都不益于养生。适度劳作,可调节气血。适当休息,可消除疲劳、恢复元气。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以利于养生。
P24-28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从秦始皇求仙,到晋人炼丹制药等,其间虽走了不少弯路,却阻止不了人类对延年益寿的强烈渴望。“养生”一词,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简单地说,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综合其意,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和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中医和养生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定位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更渴望能够获得优质的生活。但是怎样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套生存秘诀——科学的养生之道。
古代传统养生流派较多,但各有所长,主要有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中国传统养生,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疗、食疗、民俗、宗教、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以及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它除了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还依靠良好的人文环境,古今养生谈论最多的就是精神调养,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形神难免受到时令、水土、家居、社交等种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调节情志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古人云“欲养形,先调神”,如是才益于身心的健康长寿。
现在,人类已经发展到高度文明阶段,人们有力量主宰自己的未来。现代人尝试用科学来解读古代养生学,就是为了全人类探索如何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养生除了要顺应自然、积极做好各种科学的预防,还应采取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从而预防各种威胁身心健康的疾病,以缓解都市亚健康。
养生贯穿于人的一生,人生中,有很多种因素都能影响生命的最终寿限。科学的养生实践证明,盲目护养也会使身体受损。纵览市场上种类庞杂的养生学书籍,却没有一部堪称完备的医典能够真正概括养生保健的实质。
当面对各大小书店堆积的养生书籍时,您是否会感觉到难以选择?而对于同一种症状的五花八门的对治方法,又会不会让您感觉头晕脑涨?那么,您是否希望看到科学系统的养生学范本?《图解中国养生术》,正是考虑到您在日常养生中的种种焦虑和疑惑,倾心地编辑汇总了古代儒、释、道、医、易及诸子百家的养生精粹,兼收并蓄地将中国主要养生术全程收录,力求使读者在增长知识之余,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本书采用新颖的现代图解手法,生动传神的手绘插图、简洁明了的图表,结合明白晓畅的文字讲解,将文字与图画、图表等视觉元素综合,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内容体系,力求让您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快速地掌握养生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