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亚美利加的天方夜谭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毕远月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借宿的Maggice和Kam的家位于长岛一处宁静的社区里。跟他们告别后我便起程上路。听说大名鼎鼎的导演李安家也在长岛,可不知道在长岛的哪一部分。脑子里这么想着,车已出了街区拐上了大道。今天我去曼哈顿,纽约市是我横贯美国的第一站。

从长岛去曼哈顿的路我很熟,加之这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心情一愉快,车就开得快了。待我回过神来,发现已错过了高速路的入口,正朝着完全错误的方向飞速前进。我急于拨乱反正,顾不上多想就拐上了一条岔道。进去才发现这条路哪儿也去不了,只能进一家什么大公司的停车场。我从标示着“出口”的车道冲进了停车场。后视镜里很快就冒出个保安的身影,他气急败坏地边挥手边朝我赶来。我在空旷的停车场里绕了个大圈子,然后猛踩一脚油门从“入口”处冲了出去。好在时候尚早,停车场外的道路上没有其他车辆,否则我可能会引发一场全责的交通事故。

我曾精心准备了这趟横贯美国之旅,自以为而面俱到、万无一失了。哪承想刚上路10分钟就出了岔子,不免对自己的粗心有些懊恼。好在错误很快得以纠正。

曼哈顿是座长21.5公里、最宽处3.7公里、总面积59.47平方公里的小岛。可一旦把车开进去,拥塞的交通、汹涌的人潮会让你感觉这儿的1公里比10公里还长,无论上哪儿都有遥不可及之感。在纽约5个区中面积最小的曼哈顿却是美国,甚至是全世界最繁荣的所在。聚财的地方也聚人,所以曼哈顿的城市景象是白天乱哄哄,晚上特热闹,一日里少有冷清的时候,难怪有The City Never Sleep的别名。能在曼哈顿安家落户的人都觉得自己挺牛,开口闭口总称自己住在the City,言外之意纽约的其他4个区都是乡下。特别是经济好的那些年头里,纽约人特在乎这种城乡差别。如果一个小伙子在曼哈顿有间房,哪怕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他交女友时最关心的也会是对方住在哪儿。即便这个姑娘美若天仙,但说自己住在皇后区(QlJeens)时都会脸红。那时候,年轻人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如今这种情况好了许多,倒是在华尔街(wallstreet)上班的人开始成了“交友困难户”,在皇后区的年轻人反而让人觉得可以稳中。

从长岛高速公路“进城”总是堵车。不过这条路视野良好,能够饱览曼哈顿的壮丽景色。曼哈顿确实有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天际线,从它最南端的岛尖上开始,高楼密集的下城金融区里曾鹤立鸡群地竖着世贸中心的双塔。往北看是中城密集的建筑群,帝国大厦(Empire StateBuilding)和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Building)已在这儿的天空中不相上下了半个世纪之久,如今这两幢老楼依旧威风不减。再看曼哈顿的上城,那儿的楼都很高,虽缺独树一帜的大作,但气势雄浑,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小岛的尽头。上城楼群的背后藏着中央公园,那片城市绿洲是纽约这只“大苹果”的绿核心。

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世贸中心的身影从纽约的天际线上消失了,这一变化犹如一首城市交响曲少了领衔的高音。尽管这些年纽约不断有高楼拔地而起,但双塔在纽约城市风景中的地位至今没有其他任何一座建筑可以取代,或许它们的身影过于独特,或许它们守望了曼哈顿30多年吧。

进了曼哈顿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停车。纽约是一个开车难、停车更难的城市,而曼哈顿又是困难的核心。这里不仅车位奇缺,而且停车价格奇贵。我去的那处停车场规定在早上9点前入内才能享受20美元一天的特价,但特价位置极少。其实逛曼哈顿最好的方式就是乘地铁。尽管如今7美元一张的“日票”(Day Pass)也不便宜,不过纽约的地铁四通八达,昼夜不停,设施虽旧但效率奇高。我至今没想起来还有哪一个国家的城市地铁比它更方便。

华尔街的马路上和地铁里都是西装笔挺的上班族。这些人目不斜视,疾步如飞。有的手里端着咖啡,有的嘴里嚼着三明治,让人觉得挣钱和花钱都得分秒必争。在这条享誉世界的金融街上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美国证券交易所(AmericanStock Exchange)、纳斯达克(NASDAQ)、纽约期货交易所(rqew Y0rk Board of Trade)等金融交易机构,它与分布在周边街区的大型金融公司、大银行构成了曼哈顿的“金融区”。

“9·11”以后,纽约警方在华尔街入口处设了路障。当时大家都以为是临时措施,现在看来是永久性的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楼前从那时开始被划为车辆禁停区,至今总有三四辆警车在那里严阵以待。附近街区还有巡逻的警察,他们荷枪实弹,连大腿上都挂着防毒面具包。当然,美国的警察历来荷枪实弹的,兜里揣本罚款单就敢上街的警察只存在于和谐社会中。“反恐”开始后,华尔街如临大敌,警察、保安人人严阵以待,让人越看越像板门店。

华尔街这个名字英文原意为“墙街”,古时候就是一处防范严密的所在,提高警惕的历史倒是早已有之。1624年,荷兰人为了进行毛皮交易来到曼哈顿岛一带活动,第2年他们便在曼哈顿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要塞”,也没跟当地印第安人商量,就把曼哈顿岛称为“新阿姆斯特丹”了。这一改名,荷兰王国的疆域就一下子扩展到了北美洲。那时的“文明人”欧洲人最善于用这种手法在“新大陆”上扩充地盘:插上王室旗,取个欧洲名,这块地方就归自己了。如今民主、人权意识饱满,又特别喜欢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说事的欧洲人,倒是很少评价他们祖辈曾经的这番作为。

到了1626年,荷兰任命的新阿姆斯特丹总督彼得·米努埃(Peter Minuit)忽然想公平对待当地的印第安人,于是以相当于今天24美元(当时为60荷兰盾)的玻璃珠和一堆针头线脑跟勒那普(Lenape.)印第安人的首领交换了曼哈顿岛。可当时的曼哈顿其实住着瓦帕尼(wappan)印第安人,找错了卖主的荷兰人就这样跟瓦帕尼人结了怨,以致后来兵戎相见。

今天的华尔街是当时新阿姆斯特丹的北部边界,荷兰人在这儿建了一道高达4米的防御墙。英国人在17世纪末接管新阿姆斯特丹后拆掉木墙开了一条路,取名为墙街,这就是华尔街现在的名字。而新阿姆斯特丹也由此改名为新约克(New York),也就是今天的纽约。尽管荷兰人在纽约待得不长,但细心的人还是会发现,现代纽约地图上仍有一些荷兰地名,比如黑人聚居的哈莱姆区(Harlem)就是个荷兰名字,它只比现在荷兰的哈莱姆市(Haarlem)在拼写上少了一个“a”。

华尔街是美国金融业的代名词。

如果一个美国人告诉你他服务于华尔街,通常是说他在金融界工作,倒不见得一定就真在华尔街上班。“9·11”以后,许多大公司都离开了华尔街到新泽西甚至其他美国城市落脚,可它们依旧被称为“华尔街公司”,就是因为从事的是金融行业。

中午时分,在办公楼里憋了一上午的“华尔街白领”们纷纷外出午餐,街上卖热狗和圈饼的推车前顿时排起了长队。如果天气好,买了午餐的上班族们都喜欢坐在联邦大厅国家纪念馆(Federal Hall National Memorial)的台阶上一边吃饭一边享受阳光,场面很是壮观。  说到纽约的街头食品,我是不敢恭维。热狗通常不热,冷饮一般太凉。往热狗上多加点酸菜,小贩有时还要多收1美元,感觉特不厚道。  而那大名鼎鼎的纽约圈饼(Pretzel),实在是又干又硬,味同嚼蜡。可我总会见到外地来旅游的美国人全家人手一只,就着可口可乐奋力吞咽的情形。观光客图个一时新鲜尝尝难吃的纽约风味无可厚非,可那些华尔街交易员、投资公司分析师们竟然天天以这类食物做午餐,真不知是不是华尔街的上班族群体性味蕾发育不全。

不过,面对吃的问题无所适从是全体美国人民的通病,住在美国大城市的人还好点,越是偏远地区的美国人吃东西越挑剔,这个不吃,那个不碰,给人非常讲卫生、爱健康的样子。而往往就是这些人,步入中年便一身怪病。

午餐时间台阶上坐满了华尔街白领的联邦大厅是美国的一处历史名胜,纽约最早的市政厅、美国最早的议会和高等法院都设于此。1789年4月30日,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国会在这儿召开,与会者一致投票选举华盛顿为第一任美国总统。同一天,华盛顿在这座大楼前宣誓就职。不过,旧的联邦大厅建筑在19世纪时被拆掉了,眼前这座希腊帕台农神庙风格的建筑物是后建的。台阶前华盛顿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指出了华盛顿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国总统的准确位置。图文并茂的联邦大厅介绍上说,美国政府和美国的民主制度就是在这儿诞生的。P6-11

目录

自序

另一个纽约

 纽约 萨拉托加 罗切斯特

遥远的过往

 费城 葛底斯堡 华盛顿特区

那里,曾经传奇

 温切斯特 卢雷 威廉斯堡殖民城 斩魔丘 温斯顿 塞勒姆 大烟山

深入南方

 田纳西

中西部,牛仔还是其他

 俄克拉何马城 阿马里洛 阿尔伯克基 阿拉莫戈多

这里是印第安家园

 博尼图村 弗德台地 济亚村 圣菲 陶斯

奔向西海岸

 纪念碑谷 莫阿布 大峡谷 洛杉矶

序言

我在美国前前后后住了10年。在这10年中我游走了它的许多大城市和无数的乡村小镇,我曾觉得自己比美国人还要了解这个国家,比他们对美国更有见识。直到有一天我决定离开时,才忽然觉得还有那么多地方我没去过,更别说那些匆匆而过、似是而非的所在。我开始怀疑起自己对美国的认识,怀疑我究竟有多了解这个国家。

后来,我回想起当时的心情,才知道这是依恋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在作怪。一如当年我离开中国前,特地去登了长城,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城市,又辗转去了老家的村里……特地去看了那些熟悉与不熟悉的景物,见了那些常来常往与从未谋面的好友亲朋。转完这一圈后心里才踏实了,此行算是重整了自己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记忆,并将它们小心地保留在大脑这个“硬盘”里,为离开故土做好了精神准备。

昔日在欧洲背井离乡的人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你离开家园,你要带的只有两样东西,故乡的种子和歌谣。其实,他们想带走的是记忆,种子和歌谣不过是记忆的载体,有了它们记忆便可以延续。

我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跟美国告别,一种能够延续我对这个国家记忆的方式。在搬家公司即将启运我的全部家当前,我临时决定将汽车留在美国,在欧洲过“无车族”的生活。可我无法将汽车就这么留存纽约,我得将它运去美国西海岸的家人那里。就在这时,一个有趣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我可以自己把车从纽约开去洛杉矶,一人驾车横贯美国!当时很为这个想法高兴了一阵。此举的好处真是太多了,它不仅能让我再一次领略美国那多彩辽阔的国土,或许还能完善我对美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认识。这应该是我10年美国生活的最佳告别仪式了。

紧接着我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期间我特地走访了美国汽车协会,记得那位年轻的旅行顾问曾对我说:“自驾横贯美国,迄今依旧是我的梦想。”我告诉他,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驾旅行,这是一场告别仪式,我要去跟那些曾经塑造和改变过这个国家的人们、那些震惊过美国和世界的事件及传说告别。或者说,我想再好好看一眼这个国家。我想,我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再回来了。

我的家当在某一艘海轮的货柜里漂荡在大西洋上的那些日子里,我走上了美国再发现之路。记得我曾见过一幅古老的美国地图,那上边除了河道几乎没有道路。对于古代印第安人而言,河流就是他们的“高速公路”,他们以一叶扁舟划过万水千山,不紧不慢,自由自在。尽管在今天美国的土地上高速公路早已代替了昔日的河道,但我希望自己仍能不紧不慢、自由自在地走过美国。我不想赶路,因为我无事可赶,我要寻访的历史已经在我道路的前方存在了几百年,它不会因为我的迟到而改变。就这样,我彻底放弃了美国汽车协会那几位热情的顾问帮助我制订的旅行计划,慢慢吞吞地用了66天的时间,完成了我向美国的告别。说实话,此行一结束我便想尽快离开美国,赶去我在欧洲的新家。

原本以为我至少会在欧洲踏踏实实地住上两年后再重游美国,哪承想,搬家的第一年我就回去了两次,后来的五六年中也保持着至少每年一次的纪录。当然,这些频繁飞越大西洋的旅程有的确实是为了工作或探望家人,有的则纯粹是为了“回去看看”。不少熟识的人曾问我:“你究竟回去看什么?”我回答不上来。这与我每年至少回一趟中国不同,那里有我思念的亲人故友和那片无法割舍的山河。但我真没好好想过总是返回美国的原因。

前些年,我曾遇见一位美国老人,他年轻时曾在华尔街打拼,日进斗金。他说自己四十几岁时忽然厌倦了那种拼命争钱、挥霍无度的生活,与妻子一起逃离了纽约的浮华去了天涯海角的西礁(Key west),自己动手在那儿盖了房子,平日里夫妻俩种菜,钓鱼,做义工服务社区,过起了田园诗般的日子。但话锋一转老人说,尽管如此,纽约还是有一种东西让他牵挂,以至于他常常会找借口回去一趟。我很有兴趣地问他究竟回去干什么?“就是去看看那座城市,看看那混乱的交通,那疯狂的人们。”他有点自嘲道。最后他说:“纽约就如毒品,你在年轻时染上了它,就算你好像最终逃离了,但其实你永远无法真正摆脱,隔三差五就得回去打上一针。”

这时我似乎明白了,原来有这毛病的还不只我一人。看来有些地方就这么邪乎,你沾上它,就很难戒掉。

内容推荐

一个国家之所以有趣,就在于它背后藏着人的故事。美国亦然。作者不仅从地理上横贯了这个国家,也在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中顺流而下。这是一本有趣的文化读物,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的人对美国的最后告别。全书偏重文化历史的内涵,但其中精美的图片和比较自我的语言叙述可以缓冲调节历史文化所带来的厚重感,他让我们看到了与我们想像中不一样的美国。

编辑推荐

纽约的地址为啥要在结尾时写上两次纽约?美国人特别爱惜自己的历史,难道是因为历史太短?美国为何意?美国人又为何?西部硬汉、牛仔文化是否已向多元文化让路?美国人为何有拥有武器?多少人相信外星人存在?……全书在疑问中推进,语言轻松有趣,可读性极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