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谐共生(中华思想原典笺评)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任起顺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是全面的,是系统的,是整体的。从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文字记载中就比较集中,比较正确地反映在十个字的内涵中。这十个字是:人、道、易、利、仁、义、诚、礼、智、学。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中华民族率先走上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这不仅体现了当代人类的主流思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本书引证部分先秦时期典籍中的古文,是十个字内涵对“和谐共生”思想所作的表述。书中还试图用现代思想加以简要的点评。主要是想证明中华民族走上“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必然选择。

内容推荐

中华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历史久远,博大精深。中华思想从始以来,正确与错误、科学与迷信、先进与落后是共生共存的。

中华思想中正确、科学、先进的理念、观点、原则是中华思想主流,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知、真理。其主体是为了和服务于人类与万物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其具有永恒强大的生命内力和与时俱进的适应活力。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是全面的,是系统的,是整体的。从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文字记载中就比较集中,比较正确地反映在十个字的内涵中。这十个字是:人、道、易、利、仁、义、诚、礼、智、学。

这十个字内涵,在指导人类实现“和谐共生”中,每个字所揭示的规律是各有基点,各有侧重,各有导向。这就是:

“人”的“物人为一”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人道宗旨。

“道”的“道法自然”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规律法则。

“易”的“允执厥中”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思维定律。

“利”的“利用安身”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价值观念。

“仁”的“爱人利物”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人性信念。

“义”的“居仁由义”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行为总纲。

“诚”的“诚实守信”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做人原则。

“礼”的“谦让求和”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公德基准。

“智”的“遵理载公”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智力关键。

“学”的“学而成圣”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成长道路。

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其十个字内涵所表达的都是朴实、明白、适用的道理。正如孔子所说“道不远人”。如果现代人一味故作玄奥、高推圣境,反而又如孔子所说“人之为道而远人”。因此,对十个字中“和谐共生”思想的理解,现代人应注重其现实的实践和适用价值。在先秦时期仅有的典籍中,十个字内涵对“和谐共生”思想在表述上虽然是有限的,而且多为语录式、判断式、结论式;但是,都是着眼于人类共同的长远利益的实现,立足于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空泛议论。因而,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是无限的。现代人要做到,以古为今用,启迪心智为目的,以正确思维,现代观念作诠释。这样或许能够更接近原旨意思,更体现时代发展,更有利于指导现实。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中华民族率先走上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这不仅体现了当代人类的主流思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本书引证部分先秦时期典籍中的古文,是十个字内涵对“和谐共生”思想所作的表述。书中还试图用现代思想加以简要的点评。主要是想证明中华民族走上“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必然选择。

目录

前言

一、人——物人为——人道宗旨

 (一)人是形神一体

 (二)人源天地万物

 (三)人同万物共生

 (四)人为万物之灵

二、道——道法自然——规律法则

 (一)道法有常

 (二)道法无穷

 (三)道法可知

 (四)道法不谄

三、易——允执厥中——思维定律

 (一)易谓生生不已

 (二)易因刚柔相推

 (三)易借苟得其养

 (四)易求允执厥中

四、利——利用安身——价值观念

 (一)利为人欲

 (二)利用安身

 (三)利济天下

 (四)利达义和

五、仁——爱人利物——人性信念

 (一)仁是爱人利物

 (二)仁源恻隐之心

 (三)仁须克己复礼

 (四)仁为行动指南

六、义——居仁由义——行为总纲

 (一)义本居仁由义

 (二)义要以义取利

 (三)义遵适宜原则

 (四)义贵自觉信守

七、诚——诚实守信——做人原则

 (一)诚为做人之道

 (二)诚为信用之本

 (三)诚为道德之固

 (四)诚为天下之结

八、礼——谦让求和——公德标准

 (一)礼的主旨是谦让

 (二)礼的功用为求和

 (三)礼的形式要俭约

 (四)礼的推行须依法

九、智——遵理载公——智力关键

 (一)智成功业

 (二)智遵规律

 (三)智载公正

 (四)智生思虑

十、学——学而成圣——成长道路

 (一)学而成圣

 (二)学务自虚

 (三)学穷其理

 (四)学以致用

试读章节

——允执厥中——思维定律

概述

中华思想“易”的“允执厥中”,为人类指明了实现“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思维定律。其主旨在于指导人类从辩证思维上认识事物矛盾永恒运动的规律,通过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外因作用于其内因,维持事物矛盾运动的中度状态,防止事物矛盾运动因向极端发展而破坏人类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允执厥中”的内涵

“易”揭示一切事物运动规律决定事物的活力。一切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新陈代谢的对立统一。事物运动的方向和趋势总体上是向上变化的。事物永恒的运动规律决定事物的活力。事物运动规律,决定人类认识事物只能用动态的辩证的思维方法而不能用静止的绝对的思维方法。人类可以从把握事物运动现象上升到把握事物运动规律,从而,在实践上主动地掌控事物运动现象。

“易”揭示一切事物运动规律是依据其内部势能。事物矛盾内部刚柔相互转化而产生运动。“刚”和“柔”即是物质的势能。事物内部刚柔势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事物内部势能转化是事物运动的内因,是决定因素。刚柔势能转化是动态的,不进则退。人类只有认识事物运动的内因变化规律,才能掌控事物运动的方向。

“易”揭示一切事物运动规律须借助其外部条件。事物运动内部势能的转化必须借助外部条件才能实现。事物运动的外部条件是外因,是通过事物运动的内因而起作用的。事物运动的外因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影响和引起事物内因的变化。事物运动的外因不具备,不成熟,其内因是不会变化的。人类可以通过正确地运用和掌控事物运动的外因,推动事物内因的变化。从而,使事物运动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达到自身预期的目的。

“易”揭示一切事物运动规律的中度状态决定事物性质。事物运动规律是矛盾双方总是向着相反方向发展,必然是物极必反。事物运动只有处于中度状态才能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性质,天下万物才能和谐共·生。事物运动的中度状态,是区域性概念,不是中点、中心。事物运动的中度状态是动态的,是通过运动现象表现出来的;人类完全可以通过事物运动现象把握事物运动的中度规律。人类通过掌控事物运动的外因作用于内因,从而掌握事物运动的中度状态。人类只要做到以精诚不贰的精神,努力掌控事物运动的中度规律,就能延缓和防止事物运动走上极端,维持天下万物和谐共生的态势。

(一)易谓生生不已

《易传·系辞》:“生生之谓易。”

点评:“易”的原始义涵就是变化。从远古时的《周易》到春秋时的《易传》,都是人类对事物变化规律认识的总结。这些认识的总结中固然有的是唯心的神秘的,但是,唯物辩证的思想是主干。这句指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天地万物永葆活力的规律。

《易传·系辞》:“道变之谓事。”

点评:人类只有通晓事物运动规律,才是认识和把握事物规律的正确的思维和实践。就是说,人类在认识和运用事物规律时,要用动态的思维方法,不能用静止的思维方法。

《易传·系辞》:“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从”。

点评:这里揭示了事物运动的主要规律。其一,事物运动规律是永恒的,是随着时间、空间永不停息的;其二,事物运动规律是事物内部刚柔矛盾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三,事物运动规律是人类的主观意志不能改变而只能适从的。

《易传·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点评:天地万物随时都在变化之中。因为变化,所以一切事物运动规律才是无穷尽的,无始终的。事物运动只有永远的往来无穷,才能使事物新陈代谢,生机永驻。这里特别要重视往来不穷,而不是重复无穷。从哲学义涵上讲,“往来”都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意义上的重复,是新与旧在性质层面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事物新陈代谢永远不可能回到原点,而是通向更新的层次。这就从理论上说明天地万物进化的方向总是向上的,人类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总是向前的。

《易传·系辞》:“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点评:从字面意思上是说,太阳终日在天空周而复始,是因为事物规律一反一复运动法则决定的。从广义上讲是指导人类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在把握事物运动的现象中,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易传·系辞》:“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点评:人类的认识永远只能从现象到规律,而事物的现象是不可能停止不变的。因此,人类所认识到事物现象时,往往是已经开始变化的“过去式”。这句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道理,具有一样的哲学涵义。

《易传·系辞》:“子日: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点评:这是孔子对人类把握事物运动规律地位的最高评价。人类中只有把握事物运动规律的人,其智慧(思维和实践能力)才是达到最高境界,即所谓神人的境界。

《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点评:一切事物的新陈代谢运动,是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这里不仅是指事物现象的“生”的状态,而且指事物本质的“化”的势态。因此,人类要善于从事物现象的变化规律去认识事物本质的变化规律。P26-30

序言

中华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历史久远,博大精深。中华思想从始以来,正确与错误、科学与迷信、先进与落后是共生共存的。

中华思想中正确、科学、先进的理念、观点、原则是中华思想主流,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知、真理。其主体是为了和服务于人类与万物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其具有永恒强大的生命内力和与时俱进的适应活力。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是全面的,是系统的,是整体的。从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先秦时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文字记载中就比较集中,比较正确地反映在十个字的内涵中。这十个字是:人、道、易、利、仁、义、诚、礼、智、学。

这十个字内涵,在指导人类实现“和谐共生”中,每个字所揭示的规律是各有基点,各有侧重,各有导向。这就是:

“人”的“物人为一”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人道宗旨。

“道”的“道法自然”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规律法则。

“易”的“允执厥中”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思维定律。

“利”的“利用安身”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价值观念。

“仁”的“爱人利物”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人性信念。

“义”的“居仁由义”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行为总纲。

“诚”的“诚实守信”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做人原则。

“礼”的“谦让求和”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公德基准。

“智”的“遵理载公”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智力关键。

“学”的“学而成圣”指明了“和谐共生”要遵循的成长道路。

中华思想的“和谐共生”思想,其十个字内涵所表达的都是朴实、明白、适用的道理。正如孔子所说“道不远人”。如果现代人一味故作玄奥、高推圣境,反而又如孔子所说“人之为道而远人”。因此,对十个字中“和谐共生”思想的理解,现代人应注重其现实的实践和适用价值。在先秦时期仅有的典籍中,十个字内涵对“和谐共生”思想在表述上虽然是有限的,而且多为语录式、判断式、结论式;但是,都是着眼于人类共同的长远利益的实现,立足于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空泛议论。因而,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是无限的。现代人要做到,以古为今用,启迪心智为目的,以正确思维,现代观念作诠释。这样或许能够更接近原旨意思,更体现时代发展,更有利于指导现实。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中华民族率先走上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这不仅体现了当代人类的主流思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本书引证部分先秦时期典籍中的古文,是十个字内涵对“和谐共生”思想所作的表述。书中还试图用现代思想加以简要的点评。主要是想证明中华民族走上“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民族思想的必然选择。

在此,特别要说明的是,笔者只是众多钟爱中华思想的一员,实为自学自习。所引证的古文极为有限,所点评的文字只是一己之见,所以不全面不准确是自然的。《易经》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初衷原本是为探索中华思想“和谐共生”的主题而抛砖引玉,点评仅是参考。我想强调的是:

“和谐共生”思想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

“和谐共生”思想的发展将是永无止境!

“和谐共生”思想的传播永远造福人类!

二○○八年八月十八日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6: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