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多才多艺,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事业家,也是杰出的学者和作家,他的作品至今仍在产生着影响。郑振铎的随笔把广博的学识投射到精妙的构思中,谈人生,说民风,讲哲理,把文史掌故,人情世理用优美的文笔融会在一起,在随笔作品中独树一帜,卓然成为一大流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一课(郑振铎随笔)/大学者随笔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振铎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振铎多才多艺,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事业家,也是杰出的学者和作家,他的作品至今仍在产生着影响。郑振铎的随笔把广博的学识投射到精妙的构思中,谈人生,说民风,讲哲理,把文史掌故,人情世理用优美的文笔融会在一起,在随笔作品中独树一帜,卓然成为一大流派。 内容推荐 郑振铎(西谛)是“五四”所诞生的一代风流人物之一,是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一名真正的战士。他不但对祖国文化事业,对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史方面有贡献,同时在几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也有相当多的文学创作实践。 郑振铎先生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正如他的学生周一萍所说的:“我觉得,郑振铎同志最为可贵的,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坚贞不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他各个时期的散文创作中。本书汇编他有关“爱国”、“旅行小记”、“说事忆人”等方面的散文作品,以窥郑振铎先生独特的文学创作情怀。 目录 人间情怀 蝴蝶的文学 蝉与纺织娘 苦鸦子 宴之趣 离别 海燕 回过头去——献给上海的诸友 同舟者 黄昏的观前街 访笺杂记 北平 幻境 暮影笼罩了一切 鹈鹕与鱼 秋夜吟 轻歌妙舞送黄昏——观印度卡玛拉姊妹的表演后作 赞歌朝霞般的舞蹈——观印度鸟黛.香卡舞蹈团的演出后 苏州赞歌 石湖 游痕留墨 避暑会 三死 月夜之话 山中的历日 塔山公园 不速之客 山市 大佛寺 从清华园到宣化 张家口 大同 云冈 口泉镇 从丰镇到平地泉 归绥的四“召” 百灵庙 昭君墓 包头 各厘观舞记 长安行——考古游记之一 春风满洛城——考古游记之二 郑州,殷的故城——考古游记之三 金梁桥外月如霜——考古游记之四 人事如昨 记黄小泉先生 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 最后一课 烧书记 我的邻居们 售书记 从“轧”米到“踏”米 悼夏丐尊先生 悼许地山先生 忆六逸先生 哭佩弦 试读章节 最后一课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做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做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做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这一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人物,是一贯的利用时机,做着升官发财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做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如何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如何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做“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12月8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 英自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P224-226 书评(媒体评论) 郑振铎先生的文学活动和政治活动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他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主编过很有影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他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他既创作又翻译,既编刊物又从事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学者诗人 何其芳 郑先生平生在学术上爱好的方面很多,知识广博,搜集资料十分辛勤。他有不少长处可以供我们学习。 ——文学家 余冠英 在异常繁忙的社会活动工作、和平运动工作和文化事业工作之外,他仍旧以充沛的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同时编辑出版了许多关于文学、艺术、考古等方面的书籍。 ——学者 吴晓铃 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 ——作家 梁羽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