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生小品(校园里的联合国后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简雄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浮生小品》是一部自传体文学的人生小景小品。全书由“吴瓜专栏”“新苏时评”“书摊守望”“豆棚杂俎”“八十年代”等组成。书中记叙了作者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闻见。本书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可供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五辑:第一辑“吴瓜专栏”是工作中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所思所想,“吴瓜”者,“瞎拉呱”也。第二辑“新苏时评”依然记录了工作中的所思所想。第三辑“书摊守望”,收录了近年来写的部分读书随笔。“书摊守望”有惨淡经营的味道。惨淡而又守望,不过再次应了人生的“不能知、不必然、不容己”。第四辑“豆棚杂俎”,仿艾衲居士《豆棚闲话》意,无非是世象人生的随感,又应了理、事、情三字而已。至于能否“栽得豆苗堪作荫,胜于亭榭反生香”,只有让“不舍昼夜”的如水文化来回答了。最后第五辑“八十年代”,则收入那个年代发表的“少作”。

目录

自序

吴瓜专栏

小引

开车心态

审美疲劳

苦难是生命中的玫瑰

汉堡迷情

青春期自恋

给城市找一首田同牧歌

幸福婚姻的方程式?

还有什么叫感动?

非标准答案

沟通是一道彩虹

为什么漠视自己的生命?

挣钱的本事

小狗与老鼠

4S与制度选择

交响乐队的效率

博弈的智慧

欲望的边际

经济学的“软肋”

越过生存的边境

选择的机会成本

守住“底线伦理”

“官德”经济学

做人要厚道

“婆媳关系”经济学

对习惯的“颠覆”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促销荷包

公平的面包

教育的成本与回报

“以人为本”的经济学意义

公共物品悲剧

附录:吴瓜专栏主要阅读书目

新苏时评

小引

九百三十七亿这块“奶酪”

苏州旅游如何留住匆匆过客?

积聚苏州新的文化能力

培育太湖的文化品牌

传统农业与“体验经济”

“创意产业”需要产业创意

在文化延续中重塑国民精神

激发苏州文化发展活力

“创新苏州”要寻求新突破

寻找创意时代的思维方式

书摊守望

小引

稼句序跋

生命的巨大玩笑

和寂寞者言

撇捺人生

读经济学随笔七种

经济学家的另一种关怀

小人物的心灵挣扎

另一种眼神

体验一种成长经历

英雄崇拜的东方诠释

园林为什么选择苏州?

纪录片叙事的文化语境

《中国电影景观荟萃》序

老苏州的记忆

豆棚杂俎

小引

看海

德意志细节

在欧洲街头看车

欧洲三题

八戒还乡

语言因什么而永恒?

圆桌、经济学及其他

目光

老夫老妻

忆师点滴

抱紧老父

两位班主任

阅读声像的日子

明朝会

八十年代

小引

走出无目标误区

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试析不正之风蔓延的文化背景

漫议“权力信贷”现象

望海楼随笔

风铃小作

读报有感

《南方周末》娱乐时

校园里的“联合国”

后记

试读章节

青春期自恋

连续接收了一组信息,吴瓜有话想说。

先是看春节晚会周杰伦的演唱与读中学的孩子发生争论。其实,这争论压根儿就不是同一视角,孩子指责导演让周的口齿变得如此清晰,还冒出一句“假声”,简直是“脑子被枪打过了”;而吴瓜则认为,周的实在不敢恭维的“说唱”居然能如此走红,一定是社会的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趁节假日还看了两本书。一本是当下的“青春派偶像作家”郭敬明的散文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据说其小说《幻城》被同龄人奉为圭臬。另一本是已有点落寞的“七十年代生青年作家”的“情感文本精选”(应该是小说集吧?)《玫瑰深处的城市》。但都没有读完,原因是自己的阅读心态不对,有点像“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式地做show。只是想起了去世不久的施蛰存先生的评价,大意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类文字有过之而无不及。

接着就看到了《文汇报》有关“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报道。这是韩寒、郭敬明等出庐的温床。评委会主任王蒙先生兜头泼冷水:“过于求新、求怪、求另类,让人血压陡然升高。”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结呢?允许吴瓜抄点郭敬明的文字来看看——

大提琴的声音像是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大多数夜晚我的心情是不好的。寂寞。苍凉。每当这时,我总是表现出一种抗拒的姿态,像个寂寞但倔强的小孩,满脸的抗拒和愤怒。

高三的学生是“坐在地狱仰望天堂”,而我们是什么呢?小蓓说: “我们是坐在床上仰望天花板——无所事事。”

这些充满青春期骚动的文字竟都是一副看破红尘妄图自绝于世界的“清冷模样”,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曹文轩先生评价说:“你想不明白这个世界究竟在哪里伤害了他,也不知他的内心之灰色到底是否来自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纯真不再,温馨不再,崇高不再,庄重不再,优雅不再,阳光也不再!

其实,青春期骚动极其正常。吴瓜以为,以张扬个性的视角和方式,寻找“个体生存状态”的现实可能性,进而影响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正是“青春派”的价值所在。只是这一代人的青春期(人生的转型期)正好碰到了一个同样处于转型期的社会,这种自恋情结就被干百倍地放大到一个“让人血压陡然升高”的可怕程度,于是“浮躁”这个老词儿就变得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Cool。 孩子看到吴瓜在写这篇文章,威胁说,要让我同学知道是我老爸干的,当心回家脚踏车轮胎没气。

2004年3月2日

给城市找一首田园牧歌

高架是现代城市的表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新长征”那会儿,全国人民都在想象“四个现代化”是个什么模样。招贴画上大抵都画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架就是城市高速公路的“昵称”),还有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现在,大家对这玩意儿不仅习以为常,而且开始抱怨,这些白森森的水泥物体和“光污染”让人找不到人居的感觉。于是,要喊“可持续”,要说“自然生态”,要拿出寸金之地种绿。一句话,要在工业化的城市中找到一首田园牧歌。

可是,让水泥森林变绿委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说得“高度”一点儿,像苏州这样的古城简直就是一场“文化战争”。但现代苏州承载的不再是驴马、呢轿和三寸金莲,也不再是生丝、茶叶和“进京赶考”,而是挤满城市的数十万“铁甲虫”和数百万为“稻梁谋”的生灵。所以,苏州要建园区、新区,也要建高架、高楼,虽然工厂林立,但照样适合人居,原因就在规划到位。古城区却难得多,它有的只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积淀,高架绕过它的时候要小心翼翼, “高楼”的高度据说不能超过24.8米,人太多,路太窄,一座集聚了江南同林的城市因为绿化面积不够而一度成不了“园林城市”。

吴瓜因而想,一定要给古城找一首田园牧歌,这首歌的基调就是绿色。但用诸如种了月季又拔掉改成种蔷薇的办法来完成“绿化面积”,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于事无补。能不能学一点别人的经验呢?先说近的。去过上海虹桥机场的都知道,进机场的高架绿意盎然,数万盆花草装点在高架两旁的水泥隔离栏上,盆是塑料的,草是普通的,却大大丰富了城市的表情。再说远的。日本东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奥运会专修的高架,至今仍是进入东京的重要通道,两旁的建筑已显陈旧,但日本人却在平屋顶上充分展示了智慧,有的用盆花盆草铺满,有的设计了艺术小品(一尊弹钢琴的雕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巨大的建筑物干脆修建了绿色屋顶网球场、汽车练习场。吴瓜以为,上海人的见缝插绿可以立马“拿来”,日本人的创意也可借鉴。屋顶平改坡固然彰显了苏州的建筑特色,但面对如此众多的“火柴盒”,工程实在浩大,政府可倡导一种专门装点屋顶的新的社会服务业,经过统一规划,在高架及其两旁以及不同时代的建筑物上逐步形成具有古城文化风貌的绿色景观,在空中给古城找一首田园牧歌。

2004年3月23日

P11-14

序言

闲翻《浮生六记》,见“王跋”中有这么几句:“予少时尝跋其后云,‘从来理有不能知,事有不必然,情有不容己’。”王者,晚清著名思想家王韬也。沈三白留世的“浮生”记的多为夫妻生活,就人生而言,当然远不是“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但也不过是理、事、情耳。

原将这本随笔集取名为《枕边小品》,无非是想让读者添一本临睡前随手乱翻的闲书而已,因我自己就喜欢这样躺在床上胡乱找本书催眠的。岂料刚在朋友圈内一说,即被当做本无人要看,却妄想用“拳头加枕头”之类来糊弄读者的手段。这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但细一想却又释然,大抵是因为这世界上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委实太多,偏偏“策划”、“包装”、“炒作”时尚得紧,因而弄得真真假假,一脸浮躁。倒恰恰应了“王跋”中那几句:不能知、不必然、不容己。于是,便想到了“浮生”两字。

人过四十,常言不惑。但面对变化如此迅捷的世事,这已是老话。别的不说,就看所谓“秉烛夜读”的书生闲情几乎可以“永垂不朽”矣,声像、光电、网络,已完全有能力来替代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印刷术了。而恰恰是,过“四”之人,精力开始不济,记性开始衰退,经验虽有积累,观念更新却不比从前。年轻人三五天就完成了“转型”的新东西,你可能得花上三五十天。因此,在2003年出版的《文化如水》里,我已感慨自己“如同一间装修完毕的房间,再要有什么新鲜构思恐怕已经有点晚了”。

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时,一位同窗在毕业留言册上赠我两句话:“喝一肚墨汁,写万筐文字,做甚?做甚??”最后两个问号让我一脸茫然。几年前,有同学从海外回国,相聚上海,我送这位同窗新出的《文化如水》,遂相视大笑。我突然对“不惑”的含义似有所悟,浮生半世,到现在应该基本清楚,这辈子自己可以做点什么,还要做点什么。做不到的便不要勉为其难,还能做的便要认真计划。譬如,一介书生,那就好好读书做文章,实为做你的人耳!

这几年,因工作变动,我虽忝列记者行当,却已不必整天为“本报讯”奔忙,但“走南闯北”的机会倒是多了,又去系统地补学了一下本身缺门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本性难移,出门必记、必思、必读、必写,五年时间,随感一堆竟又积了几十万字,便有了“再出两本”的冲动。

从“黄钟大吕”的梦话中清醒过来,而希冀着变成几只风铃,在夏日催熟的风中发出几下丁当之声,不能不说这就是浮生至今的收获,遂将集子定名为《浮生小品》。

2008年夏日

后记

关于“再出两本”的原因,我已在本书的自序中交代清楚了。但为什么要出两本,这一本为何选编成五辑,还须作点说明。

2003年,我的第二本随笔集《文化如水》出版。书名是我2001年2月26日发表在《苏州日报》上的一篇随笔的题目,文中我写道:“文化是水,永远在历史的长河里奔腾不息……”关于“文化如水”的观点,苏简亚先生在《文化如水》序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这对我无疑是个极大鼓励。但理解如水的文化,必须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来考量,必须在一定的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中来观察。

于是工作之余,我选择了读史和游历,尤其是以人类世界急剧变革的明清时代为观察点,虽说依然不过是“浮生小品”,但总是一个人“读书人生”的一种追求。因此,留待将来再单出一本,便成为我的愿望。

至于这本《浮生小品》,则是从事媒体工作的一部分。第一辑“吴瓜专栏”是工作中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所思所想,“吴瓜”者,“瞎拉呱”也。第二辑“新苏时评”依然记录了工作中的所思所想。第三辑“书摊守望”,收录了近年来写的部分读书随笔。当下读书这一行当也算是“忙世人之所闲”的工种,网上流传一则校园的“世说新语”,说是某大学建了一座雕塑,一美少女一手捧书,另一手高擎和平鸽,在学生中征求雕塑名字,结果“读书顶个鸟用”名列榜首。据官方媒体称,近年来全国读书的人群正以每年5%的速度减少。“书摊守望”便有了惨淡经营的味道。惨淡而又守望,不过再次应了人生的“不能知、不必然、不容己”。第四辑“豆棚杂俎”,仿艾衲居士《豆棚闲话》意,无非是世象人生的随感,又应了理、事、情三字而已。至于能否“栽得豆苗堪作荫,胜于亭榭反生香”,只有让“不舍昼夜”的如水文化来回答了。最后第五辑“八十年代”,则收入那个年代发表的“少作”,因为“不悔”,就编得用心些。之所以要编这一辑,我已在该辑的小引中说得很明白了。这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激情的年代,它在中国文化演进史上的地位还需要时间的不断磨砺。因“隔代”而造成的语境差异,我已通过附记的形式来说明。

感谢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

2008年秋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