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我国自古至今的一些关于饮食的文章,选文基本上按照作者著文的先后予以排序。全书分四辑,辑一“饮食漫话”,辑二“宴筵杂谈”,辑三“肴馔细品”,辑四“烹泉茶话”。有别于同类书籍的是,本书在原文后增加了尽可能准确的注释及相关链接,力求使读者不仅在视觉上“品尝”到各地的名吃,同时还能看到隐藏在这“吃”的背后的一个个小知识。本书既可以供人们作为休闲读物,让读者在了解饮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文化含量,又可以供高校、中专餐饮、旅游专业师生作为参考资料。倘读者能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既能得到美食的享受,又能引起心灵上的强烈共鸣,吾心足矣。
目前,作为改革开放的副产品,西方的生活方式正浸染着从古老睡梦中醒来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完全被西方文化所迷乱而不能自控,委实是感染了文化健忘症。他们吃着洋快餐,穿着洋名牌,听着外国歌,看着洋大片,过着洋节日,茁壮地成长起来,中国文化在他们身上呈锐减的趋势。中华文化的衣钵靠谁来继承?一个民族的消亡,首先是文化的消亡。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莫不如此。以小见大,如何拾起自信是我们中国人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了。爱国,从捍卫民族的饮食传统开始。吃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本书收录了我国自古至今的一些关于饮食的文章,选文基本上按照作者著文的先后予以排序。既可以供人们作为休闲读物,让读者在了解饮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文化含量,又可以供高校、中专餐饮、旅游专业师生作为参考资料。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1)
《论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2)。食馇而餲,鱼馁而肉败(3),不食。色恶(4),不食。臭恶(5),不食。失饪(6),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9)。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10),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11),不宿肉(12)。祭肉(13)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14),必斋如也。
注释
(1)节选自《论语·乡党》。题目为编者所加。本文记述了孔子的饮食观。这是一段关于饮食要求的完整论述,从食料的选择、食品的加工、烹饪的火候、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及进食过程中的食量、酒量、礼仪规矩等,都一一做了详尽的规定。
(2)脍,切细的鱼、肉。
(3)馇yi,餲ai,食物经久而腐臭变味。馁nei,鱼肉不新鲜、腐烂。
(4)色恶,颜色异变。
(5)臭xiu恶,气味难闻。
(6)失饪,烹饪不熟或过熟。
(7)时,一说指五谷、果实可吃的时节;一说吃饭的时节。
(8)割不正,古人对宰杀牲畜肢体的解割有成套的方法,不按规定的方法叫不正。
(9)食气,粮食。
(10)脯fu,熟肉干。
(11)祭于公,周代大夫、士有帮助国君祭祀的礼节。
(12)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
(13)祭肉,举行家祭用的肉。
(14)瓜祭,一作“必祭”,谓食瓜荐新,必先祭祖,示不忘本。
诗文链接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是宋国贵族,3岁丧父,随母亲避难迁鲁。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30多岁到齐国,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50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升任司空、大司寇。后又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一生培养弟子3000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72人。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孔子认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将“饮食”列为人的根本诉求,透露出祭祀与崇拜的实用主义倾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涉及饮食原则、饮食礼仪、饮食卫生、烹饪技术等多方面,对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正是儒家文化的正统思想赋予中国菜肴以博大、宽厚、味醇、技法纯正等特点,使中国烹饪显示出高层次、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的一部集子。书名是当时的编纂者命名的(论,论纂;语,语言),意思是语言的论纂。《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的著笔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今本《论语》共20篇。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而构成这个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来已久的思想体系。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经典之一的《论语》,如同《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教,《圣经》之于基督教。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中华美食链接
鲁菜与孔府菜
孔子的饮食观点,为鲁菜大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我国烹饪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菜,又叫山东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首。《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至少在夏代,山东已经用盐调味。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形成于秦汉。传说中将自己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王吃的易牙,实际上是当时善于调味的烹饪大师。北魏的《齐民要术》对黄河流域,主要是山东地区的烹调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此书对鲁菜系的形成、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历经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锤炼,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以致宋代山东的“北食店”久兴不衰。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等地。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鲁菜独创)专长。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鲁菜系逐渐形成以烟台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包括青岛地区)和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派(包括德州、泰安地区)两大流派,并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
济南派以汤著称,辅以爆、炒、烧、炸,菜肴以清、鲜、脆、嫩见长。其中名菜有九转大肠、清汤什锦、奶汤蒲菜、糖醋鲤鱼、油爆双脆、锅煸豆腐等。
胶东派,也称福山菜,擅长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选料则多为明虾、海螺、鲍鱼、蛎黄、海带等海鲜。其中名菜有扒原壳鲍鱼、蟹黄鱼翅、芙蓉干贝、烧海参、烤大虾、炸蛎黄和清蒸加吉鱼等。
孔府宴是食礼仪的典范。孔府菜用料讲究,刀工细腻,烹调程序严格、复杂。口味讲究清淡鲜嫩、软烂香醇、原汁原味,对菜点制作精益求精。孔府宴无论菜名,还是食器,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如“玉带虾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贵。在食器上,除制作富于艺术造型的食具外,还镌刻了与器形相应的古诗句,传达了天下第一食府饮食的文化品位,如在琵琶形碗上镌有“碧纱待月春调珍,红袖添香夜读书”。“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明骨)、鱼肚、活青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汆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旧时此菜上席即开锣唱戏,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热闹非凡,也奢侈至极。乾隆皇帝曾八次驾临孔府,并在1771年将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同时赏赐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给孔府。这更促使鲁菜系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P4-6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量空前巨大、思维空前活跃的时代,随着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时尚,于是,各种有关饮食、健康、养生的说法层出不穷,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饮食知识、习惯和生活方式。那么,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吗?是否要全盘接受?
1.学者谈茶
2008年4月4日晚,央视《艺术人生》的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在全国播出。某知名学者在节目中说“茶叶从外国传入,中国从汉代才开始喝茶,而外国人一般在茶里放糖,传到中国后国人不喜欢放糖”云云,而主持人则在一旁点头附和。此说反响强烈,遭到了专家、网民炮轰,被斥为“胡乱说”。
评析: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树,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1900-1995)将茶叶作为中国继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2.红红的高梁酒
电影《红高粱》1987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了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的明显标志。它把视觉和造型艺术玩得酣畅淋漓,为了衬托剧情和环境,你看,一泡好尿成就了一坛好酒——红红的“十八里红”高粱酒。
评析:
艺术只有建立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按照制造工艺,酒分为三类:酿造酒、蒸馏酒和配置酒。高粱酒属于蒸馏白酒,一般以小麦、高粱、玉米等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制成,无色透明。
3.历史的错位
2005年韩国的“端午江陵祭”被联合国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哗然。非常令人郁闷的是,某民俗专家却说什么“彼端午非此端午”。
评析: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端午节源于中国,它是汉民族纪念屈原的民俗,也是汉民族的一个节日。湖北江陵曾经是楚国的都城,也是端午节最盛的地方之一。中国的端午节过了两千多年,而韩国(江陵)的端午节才过了一千年。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一种特有的有趣的文化现象。
4.某星级酒店双语菜单
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 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夫妻肺片)
Chicken Witlaout Sexual IJife 没有过性生活的鸡?(童子鸡)
Twice-cooked Pork 烹了两次的肉?(回锅肉)
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 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麻婆豆腐)
Four Glad Meatballs 四个高兴的肉圆?(四喜丸子)
Slobbering Chicken 流口水的鸡?(口水鸡)
评析:
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译!我国翻译界有个流行的说法,谓之“信、达、雅”(严复《译例言》:译事三难,信、达、雅),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换言之,就是要忠实于原著,表达出原意,传出其神韵。编者认为,中餐菜名千变万化,其中不少包含着中国的饮食文化。小菜单里包含着大智慧!外文菜单一要说清原材料;二要说清烹饪方式;三要告知口味。对于一些中文菜名用外文表达不了的,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原则,应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方式。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其中确实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乃至无稽之谈。探求真谛,正确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正是编者编写本书的初衷。
……
本书收录了我国自古至今的一些关于饮食的文章,选文基本上按照作者著文的先后予以排序。全书分四辑,辑一“饮食漫话”,辑二“宴筵杂谈”,辑三“肴馔细品”,辑四“烹泉茶话”。有别于同类书籍的是,本书在原文后增加了尽可能准确的注释及相关链接,力求使读者不仅在视觉上“品尝”到各地的名吃,同时还能看到隐藏在这“吃”的背后的一个个小知识。本书既可以供人们作为休闲读物,让读者在了解饮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文化含量,又可以供高校、中专餐饮、旅游专业师生作为参考资料。倘读者能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既能得到美食的享受,又能引起心灵上的强烈共鸣,吾心足矣。由于时间仓促及水平所限,可能存在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韩风东
2008年5月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