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的照片,是一个总是抿着嘴、不苟言笑的、倔倔的个性老人。
他一生在儒佛间行走。
他就是——梁漱溟,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大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梁漱溟,曾经有过怎样的挣扎、苦闷或是从容、豁达,曾经给过家人怎样的慈爱和要求?本书将带你走近这位伟大的老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梁漱溟(乱世中特立而独行)/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汪凌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看他的照片,是一个总是抿着嘴、不苟言笑的、倔倔的个性老人。 他一生在儒佛间行走。 他就是——梁漱溟,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大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梁漱溟,曾经有过怎样的挣扎、苦闷或是从容、豁达,曾经给过家人怎样的慈爱和要求?本书将带你走近这位伟大的老人。 内容推荐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书中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本书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 试读章节 梁漱溟为乡村建设亟亟奔走的前后,也是中国政局持续动荡的年代,国共冲突越来越激烈,直至水火不容;同时,蒋介石频频发起根除非嫡系军阀的战争,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即是其一。内忧未平,外患又起,“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中国大地上,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农村经济破产,农村社会面临崩溃。 当时,各方力量不约而同都把目光投向乡村。中共的农民运动向有传统,还在大革命前,湘鄂赣苏区的农民运动就呈轰轰烈烈之势,打土豪,分田地,让世人第一次看到中国农民被动员起来后焕发出的惊人能量。毛泽东出身农家,对农民、农村有切肤的体会。当年,他考察湖南农运,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后,他对中国革命走向的考虑,对均贫富、世界大同的理想,在20世纪30年代陕甘宁边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中,更清晰地体现出来。在他后来的革命生涯中,逐步形成、完善了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使中共革命带上了鲜明的农民革命的色彩。 与此同时,国民党也开始了乡村重建的工作,虽然事实上,他们更多的是联合农村中的“中产阶层”,意图将散乱的农村、农民重新收拢在政府的羽翼之下,消解共产党曾经留下的影响。国民政府颁发《农会法》,也不得不容忍各地兴起的在野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运动,并谋求与各地乡建领袖的合作。当年,蒋介石曾参观晓庄,会见陶行知,并邀请梁漱溟往南京一见,但被一贯对政府怀有戒心的梁所拒绝。 后来,由国民政府内政部牵头,组织了一个九人委员会,各省乡建领袖被任命为委员;并在随后通过一个章程,在各省建立一至四个县政试验区,这些试验县不受政府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进行新的政治形式和组织的试验。由是,一批具有相对行政独立色彩的乡建试验区有了合法地位。 梁漱溟的邹平试验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继续着探索的步伐。 一直到晚年,梁漱溟依然坚信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国家的新生,制度的重建,社会危机的避免,新农村“苗芽之茁长以至成长”,等等,端赖于教育。实际上,他是政治改革家的同时,又足教育改革家。1933年,在参加国民政府关于地方自治会议的同时,梁漱溟应邀参加教育部召集的民众教育专家会议,并被推举起草有关方案,呼吁中国教育应以民众教育为本。这样,当他在山东有了实践的机会时,便将教育纳入到行政组织的建构当中,将教育和民众(农民)新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这就是乡农学校,实践了他“复兴古人讲学之风,使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的理想。 乡农学校的最初摹本,可以追溯到宋儒吕大钧的《吕氏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延伸到梁漱溟设计的乡农学校,则是“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乡约本是一个旧东西,他拿来用以培养新风俗,并拟了长篇详细的《乡学村学须知》,说明这个新事物。邹平取消了所有旧属的区乡镇公所,乡设乡学,村设村学,既是行政组织,又是教育机构,乡、村都变成了学校,男_殳老幼皆为学众,把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部纳入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之中,期望由此培育出新的社会组织结构。按梁漱溟的理论,乡农学校是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在整个乡村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切与乡村进步有关的工作,都借助于乡农学校的教育方式。 P20-22 序言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手稿,往往能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更为特别的内容,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像。 这些年来,每次出国访问,总要买上一些图书。在它们中间,我特别喜欢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的人物图书,如《凡高兄弟》、《弗吉丽亚·伍尔芙》等。这些图书,在结构、编排、开本诸方面,都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受到这些图书的启发,我产生了编辑一套人物画传类型的丛书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大象出版社诸位朋友的热情支持,这便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的由来。 说“聚焦”而非“传记”,是因为严格地讲,书系中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几年前在“沧桑看云系列”中,我曾采用过这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找到合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当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本书系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我想,这样的编排,能够使一个人物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这便是我对这套描述历史人物的书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原因。 2000年、2001年两年里,我先后完成了对巴金、梁思成、丁聪等十位人物图书的出版。我很高兴这一图文并茂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为此,自2002年起,我将广邀新的作者加盟,“书系”不再仅限于我个人的创作,而是由更多的作者来描述更多的人物。我的设想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该书系能够以它特有的形式,构成百年中国历史人物的斑斓长卷。 愿这一设想早日成为现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