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从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出发,帮助教师和家长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的表象与成因,指导教师和家长掌握心理问题的辅导及预防的方法,使教师和家长真正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成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刘晓明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从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出发,帮助教师和家长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的表象与成因,指导教师和家长掌握心理问题的辅导及预防的方法,使教师和家长真正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成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 内容推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其中,适应性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面临心理困扰,但没有达到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程度,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及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够恢复正常的心理问题。本书以适应性心理问题为核心,重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缓解小学生的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指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精简理论阐释,直接针对具体的心理问题,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予以解读。另外,本书将常见心理问题分为认知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意志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交往心理问题和行为心理问题七大部分,每一部分又以常见的典型心理问题呈现,结合一个具体的“辅导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给出“辅导方法”,提供“预防策略”,以点带面,帮助教师和家长掌握开启调适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钥匙。 目录 第一章 小学生心理问题概观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四、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判断 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个体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四、社会原因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状况 二、具体表现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第二章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问题 第一节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一、缺乏自信 二、骄傲自满 三、自命不凡 四、自私自利 第二节 对人际关系的不良认知 一、人云亦云 二、偏听偏信 三、急功近利 四、孤独寂寞 第三节 对挫折的不良认知 一、不能失败 二、太糟糕了 三、无所谓 四、我很笨 第三章 小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 第一节 不稳定型情绪问题 一、喜怒无常 二、做事毛躁 三、胆怯 四、坏脾气 第二节 抵触型情绪问题 一、攻击性强 二、嫉妒 三、孤僻 四、过度情绪爆发 第三节 退避型情绪问题 一、情绪低落 二、过分自责 三、恐惧 四、抑郁 第四章 小学生的意志心理问题 第一节 自律性问题 一、懒散 二、拖沓 三、做事冲动 四、过度模仿 第二节 坚韧性问题 一、面对失败 二、受伤害 三、过分依赖 四、任性 第三节 果断性问题 一、犹豫不决 二、粗心大意 三、思维定势 四、莽撞冲动 第五章 小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第一节 消极认知型个性问题 一、自我封闭 二、胆小怕事 三、依赖父母 四、心胸狭窄 五、羞怯扭捏 第二节 态度过激型个性问题 一、撒娇任性 二、猜忌多疑 三、顽固不化 四、好面子 第三节 敌对型个性问题 一、求胜心强 二、怨天尤人 三、蛮横无理 四、挑三拣四 第六章 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第一节 学习能力问题 一、记忆力不好 二、容易分心 三、缺乏适当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坚持性不足 五、学习缺乏计划 第二节 学习态度问题 一、学习不积极 二、不喜欢上学 三、不细心 四、对自己没信心 第三节 学习行为问题 一、不良学习习惯 二、拖欠作业 三、害怕考试 四、讨厌学校 第七章 小学生的交往心理问题 第一节 不良认知型交往问题 一、人际焦虑 二、人际羞怯 三、人际猜疑 四、心胸狭隘 第二节 偏见型交往问题 一、不合群 二、自私自利 三、欺骗别人 四、嫉妒他人 五、自我中心 第三节 高年级学生交往问题 一、异性交往紧张 二、对抗心理 三、代沟心理 第八章 小学生的行为心理问题 第一节 对抗型行为问题 一、和别人打架 二、欺负同学 三、捉弄小伙伴 第二节 财物侵害型行为问题 一、偷拿别人东西 二、虐待小动物 三、说谎 四、不爱护财物 第三节 自我损害型行为问题 一、迷恋上网 二、想要自杀 三、离家出走 试读章节 一、缺乏自信 辅导案例 小锐是个内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敢举手发言,与同学、,老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老师问他为什么,他想了半天,终于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 诊断分析 ◆问题诊断 小锐的症状是典型的自卑表现,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过于压抑自己,悲观、失望,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封闭自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受煎熬。易自卑的孩子常常沉默内向,情绪低落,自幼少受鼓励和表扬。在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年龄段里,由于父母、教师等外部评价性质消极,致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扩大化,缺乏必要的自信。 ◆程度诊断 可以看出小锐在学校适应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他内心被人认可的需要与现实发生了一定矛盾,于是在情绪、身心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身心发展仍属正常范围内。所以,应该对其进行适应性心理咨询。 ◆原因诊断 我们可以把引起小学生自卑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理上的原因。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的产生。若存在某些生理缺陷,如聋、哑、盲、肢残等,则更容易导致自卑。 2.能力上的原因。当自己在某些活动上的能力不如别人时,容易产生自卑。如:学习成绩不如人,便不爱学习;觉得自己不善言谈,便不愿交际。 3.成人的消极评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教师又是小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真是没用”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产生自卑感。 4.个人生活条件不尽如意。有的小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也有人因自己家在农村而感到自卑。 5.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这是导致自卑产生的根本原因。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失败可以引起自卑,自卑又会增加失败。所以,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小学生,自信心会日益消泯,而自卑感也日益严重。 6.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未能全面认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自己的优点;未能正确地与别人比较,往往拿自己的短处与周围的人的长处比较而自愧不如;未能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往往夸大了失败和挫折的严重性,又过分强调自己的无能和过失,忽视客观条件的不利影响;理想抱负往往不切实际,自然容易受挫而对前途悲观。 辅导方法 1.老师和家长首先应该明确孩子自卑的原因,对引起自卑的原因加以调整和消除。如不当的家庭教育、不幸的自身经历等要消除;对眼睛小、口吃、出身孤儿等要加以调整,即鼓励孩子用一方面的优越感来弥补另一方面的自卑。 2.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相信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只有意识到自己有缺陷才会追求进步。 3.让学生在日常小事中尝试克服自卑,如昂首挺胸地走路,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当众表演。教师与家长应经常给予鼓励和赞扬。 4.逐步让学生接受犯错和失败,一个人不可能处处比别人强,不要总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 5.家长和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并学会积极归因。 (1)引导儿童全面地评价自己,走出片面评价自己的误区。 (2)引导儿童懂得正确地与别人比较。与别人比较是认识评价自己的一种方法,但比较的时候应当全面地比。还要注意比较的条件,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比较的前提往往是不平等的。 (3)引导儿童懂得拿自己与自己比。这也是正确认识评价自己的一种方法。要让他们明白:只要我现在在某些方面比过去进步了,我就该为自己高兴、自豪。 (4)引导儿童学会积极归因。自卑的儿童往往把成功归因为运气等外界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低。我们应引导他们学会积极归因,如:“这次成功主要是因为我的能力强(但并没有抹杀客观的作用,如别人的支持等);这次失败主要是因为我的努力不够或者我努力的方法不够好(但并不否认客观条件,如任务难度等),我能行,只要我再努力一点儿,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6.教会儿童经常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暗示,如:“没关系,我能行!”、“我能干好”、“我感觉不错”。家长和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方法。人的认识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儿童对自己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那么他就倾向于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就倾向于出现良好的活动效果。自我暗示就是强迫性地形成对自己的积极的认识和评价,通过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7.家长和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建立合理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适当,容易让儿童达成目标,信心倍增;抱负水平过高则易导致挫折,使信心受挫。 预防策略 1.教师应善于为小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加成功的体验。儿童遭受挫折后,容易形成负面的经验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自信的心态。这种心态会延伸到未来的同类活动中,使他们长期走不出挫折的阴影。经验表明,不少小学生成绩不良并非全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智力基础,而是某些失败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只有先让儿童取得成绩,建立对学习的信心,他们才能把学习当成乐趣,才能“爱学习”。 2.学校和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方式正确评价儿童,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对小学生应善用鼓励性评价。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是最权威、最具说服力的。对同一项活动和同一表现,教师的正面激励性评价会使小学生获得成功感,相反,反面的否定性评价则会使他们产生失败感。鼓励的方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合理归因鼓励,即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帮助小学生找出差距,坚信自己只要克服某些缺点,战胜某些外部困难,就能成功,这种方式带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儿童明确目标;另一类是运用迁移鼓励,即找出小学生过去的成绩或当前的“闪光点”,将他的自信心激发起来,抵消挫折感,使小学生感觉自己不是“全盘皆输”,从而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化挫折为动力。 3.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1)良好的家庭关系,能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家庭成员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生活;恶劣的家庭关系会使家庭成员感到孤独,使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诱发自卑感。 (2)家长要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3)要促使孩子大胆地说话,主动与其他人交往。 (4)家长要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表现和锻炼。 P23-26 序言 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中小学生的精神成长,而精神成长的核心是心理成长。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都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之中,许多教师和家长,或是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视而不见,或是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或是以牺牲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代价求得成绩的提高,等等。类似的一些做法,使得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丛生、心理健康水平每况愈下,也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本书试图从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出发,帮助教师和家长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的表象与成因,指导教师和家长掌握心理问题的辅导及预防的方法,使教师和家长真正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成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其中,适应性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面临心理困扰,但没有达到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程度,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及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够恢复正常的心理问题。本书以适应性心理问题为核心,重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缓解小学生的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指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精简理论阐释,直接针对具体的心理问题,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予以解读。另外,本书将常见心理问题分为认知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意志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交往心理问题和行为心理问题七大部分,每一部分又以常见的典型心理问题呈现,结合一个具体的“辅导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给出“辅导方法”,提供“预防策略”,以点带面,帮助教师和家长掌握开启调适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钥匙。 本书由刘晓明主编,各章的编著者分别为:王娇(第一章)、孙蔚雯(第二章)、张吴智(第三章)、周建立(第四章)、冯墨女(第五章)、刘捷(第六章)、冀云(第七章)、孙文影(第八章)。 作者 2008年7月于长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