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线女创立了“红派”粤剧表演艺术,成为岭南剧坛的一代宗师,与豫剧的常香玉、黄梅戏的严凤英、越剧的袁雪芬并列,被公认为国宝级的地方戏曲四大名旦。本书选取红线女一系列电影代表作,力图从更多的视角来观照红线女的电影表演艺术,就其表演方法、表演风格、表演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赏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线女电影艺术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谢友良//谢彬筹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红线女创立了“红派”粤剧表演艺术,成为岭南剧坛的一代宗师,与豫剧的常香玉、黄梅戏的严凤英、越剧的袁雪芬并列,被公认为国宝级的地方戏曲四大名旦。本书选取红线女一系列电影代表作,力图从更多的视角来观照红线女的电影表演艺术,就其表演方法、表演风格、表演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赏析。 内容推荐 众所周知,红线女创立了“红派”粤剧表演艺术,成为岭南剧坛的一代宗师,与豫剧的常香玉、黄梅戏的严凤英、越剧的袁雪芬并列,被公认为国宝级的地方戏曲四大名旦。红线女历来视粤剧为第二生命,她甚至认为自己是为粤剧而活着的。关于红线女在粤剧表演艺术方面的评述连篇累牍,洋洋洒洒几百万字,而关于她在电影表演艺术方面的文字并不多见,她本人也甚少谈论自己在电影方面的实践。实际上,红线女在电影表演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极具亮色,完全可以同她在粤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媲美。这大概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值得载入史册的名家甚众,但像红线女这样同时在戏曲和电影两大领域都取得如此杰出成就的演员,有如凤毛麟角。 红线女的从影经历是一段传奇。从1947年至1955年短短八年间,她竟然参与拍摄了九十部电影(除了一部国语片,其余皆为粤语片),再加上回归后拍的《搜书院》、《关汉卿》、《沙家浜》、《李香君》、《打神》、《拾玉镯》等戏曲艺术片,约拍了九十六部影片,大多担纲女主角。她主演的影片如《天长地久》、《慈母泪》、《五姊妹》、《人隔万重山》、《一代名花》、《我是一个女人》……等在香港电影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红线女以百变的面孔演绎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如今,香江岸边的星光大道上镌刻着红线女和香港电影界八十多位代表人物不朽的手印。 红线女独特的艺术经历,给后人留下了很有学术探讨价值的课题。首先,戏曲表演与电影表演尽管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两者的表演方法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许多成熟的戏曲演员往往难于摆脱戏曲表演程式的惯性,无法完成生活化的电影表演。在红线女从影期间,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的影坛,戏剧式的表演仍然大行其道。而这时的西方影坛早已批评和摒弃这种表演方法了。当然,戏剧式的表演曾对电影的发展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曾哺育了一系列杰出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外很多,如劳伦斯·奥立佛等,国内也不少,如袁牧之、赵丹、石挥、金山……等。由于国情的缘故,直至七十、八十年代,戏剧式的表演在内地的银幕和荧屏上还比比皆是。这以后才有一班睿智的电影工作者陆续对此有所反省。耐人寻味的是,1947年的红线女,以粤剧名伶的身份投身水银灯下,参与她的电影处女作《藕断丝连》的拍摄,令人称奇的是,她居然一出手就大体上洗净了戏曲表演的痕迹,以一种对她来说既新鲜又陌生的表演方法化身于角色之中,自如地“生活”在镜头里。据说,此时,红线女已经能够接触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还非常迷恋好莱坞的电影,应该能从中汲取一些营养,受到一些熏陶,但当时刚满20岁的她不见得完全掌握了内心体验技术和外部体现技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生丽质和天赋悟性起步的。 红线女曾说:“参与电影艺术创作,使我开阔了艺术视野,掌握了电影表演艺术手段,结识了电影界许多朋友。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启发了我在舞台表演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人物内心世界瞬息变化的技巧,并使戏曲表演程式与之有机融合。戏曲与电影这两方面的艺术创作,极大地激活了我的艺术创作力。”红线女就这样,一边拍电影,一边演粤剧,电影越拍越顺,粤剧越演越好,相依相靠,相辅相成,两副翅膀一起发力,使红线女跨越了一座座艺术高峰。 在这里,我们将选取红线女一系列电影代表作,力图从更多的视角来观照红线女的电影表演艺术,就其表演方法、表演风格、表演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赏析,希望能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目录 从影絮语(代序) 红线女 红线女电影表演艺术谢友良 第一节 天生丽质 本色表演——红线女电影早期作品浅析 第二节 痴情女子的缱绻情爱——红线女电影的“苦恋三部曲” 第三节 风尘女子的靡靡旧梦——红线女电影的风尘女子形象 第四节 贤妻情慈母心——红线女电影的贤妻良母形象 第五节 原野的女儿——红线女电影《原野》中的“阿金”形象 第六节 浮光掠影的印象——红线女有关电影点评 红线女电影概论 易红霞 电影:红线女的另一片天空 八年:那一段痴迷的时光 历史与文化:红线女从影的时代 红线女所涉足的电影类型 多姿多彩的银幕人物形象 专论:红线女“一人多角”的表演艺术 红线女电影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结语:历史应当重写 舞台银幕相得益彰莫汝城 一、带着丰富的舞台经验走进影坛 二、学习借鉴电影艺术,丰富提高粤剧艺术 三、体验与体现的结合,创造红派艺术特色 试读章节 贤妻良母型的人物是红线女电影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这个范围的影片有十余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影片是《慈母泪》、《家家户户》、《大地》和《人道》,这四部影片也是红线女自己比较满意的。 粤语时装伦理片《慈母泪》公映于1953年6月,即时轰动港澳、东南亚,是当年粤语片票房冠军,并一举荣获香港媒体组织评选的三项大奖——最佳导演(秦剑)、最佳女主角(红线女)、最佳男主角(张瑛),成为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红线女在片中真实地演绎了一个普通女人漫长而又坎坷的一生,从清纯可人的小媳妇演到儿孙绕膝的老奶奶;粤语写实伦理片《家家户户》公映于1954年4月,是红线女从影历史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影片揭示了一个传统的主题“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生动地演绎了常见的家庭矛盾、婆媳矛盾。红线女把一个不卑不亢的小媳妇刻画得不温不火、自然贴切;粤语写实片《大地》公映于1954年7月,粤语写实片《人道》公映于1955年4月。两部影片选题严肃、制作精良,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残酷的社会现实,堪称佳作。有人甚至将《人道》与电影大师蔡楚生的名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提并论。《人道》与《大地》有点像“姐妹篇”。红线女在《人道》中扮演“若莲”,在《大地》中扮演“王妻”,都是贤妻良母型的人物,也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穷困潦倒、忍辱负重的农妇,带有浓烈的泥土气息和悲剧色彩。当年如花似玉的红线女成功地扮演这类“土得掉渣”的女性形象,开掘了新的戏路,实现了新的艺术追求。四部影片三种风格,四个贤妻良母形象异彩纷呈,红线女的电影表演艺术通过这些影片的实践,又有了新的突破,迈上了新的台阶。 《慈母泪》是史诗式的作品,时代背景非常广阔,展示了抗日战争前后香港普通市民艰难困苦的生活。故事情节大开大阖,很有气势,矛盾冲突很扎实,很有现实意义,爱情、亲情、友情甚至婚外情都表现得很动人,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刻画也很细腻。《慈母泪》得到当时香港舆论的一致推崇,此片提升了粤语片的品位。 红线女扮演的主人公程纫芷是个多灾多难的女人。虽然,年轻的时候,程纫芷也曾沉醉于美丽青春的花样年华,也曾领受过友情的厚泽,也曾享受过初恋的甜蜜,也曾品尝过新婚的甘露,也曾体味过初为人母的神圣和生儿育女的愉悦,但是,一切的幸福和欢乐都太短暂了,接踵而来的是不堪重负的家务劳作、越来越冷漠的夫妻感情、母亲和丈夫的相继病故、战火兵燹下的生离死别、女儿被乱枪误杀、长子因犯抢劫罪被判死刑、次子为求学远走他乡,最后,剩下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在凄风苦雨中苟延残喘,可以说几乎人世间所有的痛苦、灾难、屈辱都让这位弱小的女子尝遍了。几十年过去了,残酷的命运、无情的时光把一位如花似玉的黄花闺女变成自发苍苍、弯腰驼背、步履蹒跚、油将尽、灯将枯的老婆婆。 红线女第一次扮演年龄跨度这么大、人生经历这么复杂、表演难度这么高的角色,她意识到,一个演员一生中没有多少机会能够碰上这样好的角色,她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艺术实践。为了演好“程纫芷”,她认真分析剧本、分析角色,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更重要的是,到生活中去汲取创作素材,捕捉创作灵感,整理脑海中情绪记忆的“仓库”,调用各种有用的细节,着意观察、体验现实生活里各种老妪的体态、神态、举止和心理状态,连她的婆婆、马师曾的妈妈也成了她的揣摩对象。红线女深知,表演艺术,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的基础是生活,包括演员的生活和角色的生活——演员的生活阅历会潜移默化、丝丝缕缕地渗透到你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你还要理解角色的生活,否则,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就不能合而为一,就会出现“灵魂出窍”的情况。没有灵魂的人物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总之,生活是电影表演创作的生命和根本。电影表演艺术是一门创造性的直接利用生活经验的艺术,是一门用生命本体表现生命,用生活本体反映生活的艺术,它的重要技巧在于对生活(包括人物)的积累、理解、把握、体验,以及运用生活本身的语言去反映生活。P36-39 序言 当我接到通知,香港市政局电影资料馆即将举办“红线女从影五十周年纪念展”时,一股暖暖的春意充盈着我的心田,禁不住思绪万千…… 香港没有忘记我。 为此,我感到欣慰和感激。 我爱香港。香港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香港是我艺术的发祥地。几十年来,我常常为之魂牵梦绕——这颗东方明珠在我心中所占据的位置,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那里,深深的留着我人生路上的一行行轨迹…… 我怎能忘记,1947年,第一次走到水银灯下,摄影棚里的一切,对于刚满二十岁的我都显得那样新奇。当时的导演苏怡,是南方一位资深老导演,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入戏。而我第一次面对镜头,居然一点也不畏惧。导演一声“CAMERA”,我亦能按照他的要求,投入到规定情景中,化身予角色里。 第一次拍电影,就同时拍《我为卿狂》和《藕断丝连》,两部戏又都是叫好又叫座的粤剧剧目改编的。在舞台、在银幕,都由马师曾大哥和我担纲主演。 从此我与电影结下不结之缘,成为舞台与银幕的两栖演员。从1947年至1955年,接连拍了过百部影片,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有《家家户户》、《秋》、《原野》、《人道》、《火》、《我是一个女人》、《五姊妹》、《一代名花》、《地久天长》、《玉梨魂》、《姐妹花》、《胭脂虎》、《慈母泪》…… 电影赋予我的绝不仅仅是名利,它最使我迷恋、珍惜的是,它就像一面镜子,忠实地记录下我的每一次表演,既可以看到何处有长进,又可以看到哪里还有不足,敦促我向更美的境界进取。 电影教会我把握体验和体现之间微妙的关系,潜移默化地滋润、丰富了我的舞台表演艺术。 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大众。只要一息尚存,我将奋斗不止,愿为祖国民族艺术百花园里多添一畦碧绿。 写于香港市政局主办《银幕艳影——红线女从影五十周年纪念展》(1998年1月) 当我在粤剧舞台尽情驰骋的时候,新的艺术追求驱使我去新的艺术领域里遨游。1947年我开始接触两个新的艺术品种,一是灌录粤剧唱片,二是作为粤剧演员投入电影的拍摄工作,由此开始了我的剧、影两栖的艺术生涯,直至1955年,我先后拍了约一百部电影。参与电影艺术的创作,使我开阔了艺术视野,掌握了电影表演的艺术手段,结识了电影界的许多知名人士。而我获得的最大惊喜,是启发了我在舞台表演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人物内心世界瞬息变化的内在技巧与舞台的表演程式密切配合,这是我在电影工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戏曲和电影的两方面的艺术创作,极大地激活了我的艺术创作力,也引发了我提高自己文化艺术素养的强烈欲望。 摘自红线女《回顾我的艺术生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