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利用长期积累的大量资料和实践经验,从反转构造角度,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变形及其油气运移、聚集规律,不仅对于指导新区勘探和深化老区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综合阐述了反转构造的概念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第二篇从活动论、阶段论、转化论和构造迁移论观点,较全面、系统地追溯了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反转作用,建立了不同世代、不同类型盆地的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在时、空上的相互联系、移位分布、叠置关系和演化机制。第三篇将中国油气勘探反转构造样式划分为挤压、走滑、重力和热力四大成因类型。第四篇指出了反转不整面的类型、数量、间断时间长短对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控制作用。
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综述了反转的概念、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理论基础。第二篇从活动论、阶段论、转化论和构造迁移论观点,较全面、系统地追溯了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反转作用,建立了不同世代、不同类型盆地的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在时、空上的相互联系、移位分布、叠置关系和演化机制。第三篇将中国油气勘探反转构造样式划分为挤压、走滑、重力和热力四大成因类型,其中挤压型又细分为断展、断弯、断滑、截断和逆掩断坡及褶皱等多种反转构造类型,并详细地阐述了各类反转构造及其组合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第四篇论述了反转不整合的类型、数量和间断时间与油气藏形成、演化、富集及分布规律的关系。
本书在盆一山耦合效应、重力与热力作用对构造反转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关系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以不整合面为特征的多次反转改造、残留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而,本书不仅对地学理论研究人员,而且对于生产实践工作者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