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开创了人类文学史上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的故事,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多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伊索生活在远古的奴隶社会,但他努力追求思想的公平,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通过讲故事,用智慧制造了一个平等的精神世界,这是伊索追求的生命本质的公平,时至今日,仍能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温暖。
《伊索寓言》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作者掌握了说故事的精髓,没有华丽的咏叹,没有优美的抒情,用一种最简单、最质朴、最直接的语言来讲述,常常一针见血,直指人心,这也是文字打动人的力量。
在《伊索寓言》的故事里,动物是绝对的主角,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
《伊索寓言》短小精悍、简洁易懂,总是适合每一个年龄层的读者,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迪,或许欢笑、或许慨叹、或许悲悯……本书收录了l40个丰富多彩的故事,每个小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主角,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精彩。每一个故事中的小聪明和大智慧总能让人忍俊不禁,在看似诙谐、幽默的笔触中,不断闪烁理性的光芒,引发心中的共鸣。
狐狸和山羊
狐狸掉进了井里。
他只好杲在那里,没法子爬上来。
一只山羊口渴,也来到那口井边。他看见狐狸,便问那里的水好喝不好喝。
狐狸见出现了这么个好机会,很高兴,便对井下的水大加称赞,说那里的水如何如何好喝,劝山羊也下去。
当时山羊一心想解渴,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
山羊喝够了水,和狐狸商量如何爬上来。
狐狸说,他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可以使他们俩得救,并且这样说道:“要是你愿意把你那两条前腿扒住井壁,犄角垂下来,那时我先从你的背上跳出去,然后再救你。”
山羊很乐意地接受了狐狸的建议,狐狸便蹿上山羊的后腿,再爬上山羊的后背,然后凭借山羊的犄角找着井沿,爬了上去,准备离开。
山羊责怪狐狸,说狐狸破坏约定。
狐狸转过身来说道:“嘿,你呀,若是你的智慧像你下巴上的胡须那么多,那你刚才就不会未想好如何上来,就跳下去了。”
同样,聪明人应该首先认真考虑事情的结果,然后再着手去做。
狐狸和狮子
狐狸从未见过狮子,后来偶然遇上了。
狐狸第一次看见时,惊恐得差一点吓死。
第二次相遇时,他仍然害怕,不过不像上一次那样厉害。
当他第三次见到时,他已经变得很大胆,竟敢走上前去,和狮子交谈起来。
这则故事是说,熟悉能缓和对事物的恐惧。
狐狸和豹
狐狸和豹争论谁美。
豹每次总是夸耀自己身上花纹斑驳,狐狸对此回答说:
“那我比你不知要美多少,因为我使自己斑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
这则故事是说,智慧的完美优于形体的艳美。
狐狸和猴子
狐狸和猴子同行,为家世问题争论起来。
他们各自叙说了自己家世的许多高贵之处,来到一处墓地。
猴子凝视一阵后,不禁长声叹息。
狐狸问他为什么这样,猴子为他指着那些墓碑,说道:“我看到我的祖辈的奴隶和获释奴隶的这些墓碑,能不悲恸吗?”
这时狐狸对猴子说:“你想怎么胡诌就怎么胡诌吧,反正他们当中不可能有谁能站起来揭露你。”
同样,那些好说谎话的人看到没有人能反驳他们时,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吹嘘自己。
狐狸和葡萄
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树上挂着一串串葡萄。
他很想摘它们,但够不着。
狐狸只好离去,自言自语地说:“它们还是酸的。”
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本来能力弱,办不成事情,却推诿于时机不适宜。
失掉尾巴的狐狸
有只狐狸被捕兽器夹掉了尾巴。
他带着那种耻辱生活,感到很不好受,心想必须让其他狐狸也变成那个样子,这样便可以以共同的不幸来掩盖他自己的缺失。
于是,他把所有狐狸都召集起来,劝他们都割掉尾巴,说拖着那尾巴不仅不雅观,而且还是一种累赘。
这时有一只狐狸插嘴说:“朋友,如果这样做不是对你有利,你是不会这样劝说我们的。”
这则故事适用于那些人,他们给与他们亲近的人提劝告不是出于善意,而是为了私利。
狐狸和荆棘
狐狸蹿上篱笆,滑了一下,顺势抓住荆棘求救。
他的脚掌被篱笆的尖刺划破了,直流血,痛得厉害。
他对荆棘说:“啊呀,我逃到你这里来,是希望你能救我一把的。”
荆棘回答说:“朋友啊,你抓住我求救是犯了错误,因为我是惯于什么都抓的。”
这则故事可以说明,向作恶成性的人求救是愚蠢的人。
狐狸和鳄鱼
狐狸和鳄鱼竞争家世高贵。
鳄鱼列举了他祖先的许多光辉业绩,最后说,他的祖辈还担任过体育场司理呢。
这时狐狸回答说:“即使你不说,从你的皮肤也可以看出来,你是经过许多锻炼的。”
同样,事实能检验谎言。
狐狸和伐木人
狐狸躲避猎人,看见一个伐木人,便请求伐木人把他藏起来。伐木人叫狐狸躲到他的棚屋里去。
过了一会儿,猎人们赶来了,询问伐木人,有没有看见狐狸从那里过去。伐木人嘴里说没有看见,同时打着手势,表示狐狸藏在哪里。猎人们没有在意伐木人向他们打的手势,却相信了他对他们说的话。
狐狸见猎人们离开了,便走了出来,连招呼都不打,就要离去。伐木人责备狐狸,说他救了狐狸的命,狐狸却连声谢都不道。
狐狸回答说:“若是你的手势也像你说的话那样,我就感谢你了。”
这则故事适用于那些嘴里说要做好事,实际上却在作恶的人。
肚胀的狐狸
狐狸正饿着,看见橡树洞里有牧人留下的面包和肉,就爬进去,把它们都吃了。
他的肚子胀大后,出不了洞,叹息着伤心起来。
有只狐狸从旁边经过,听见他的叹息声,便走过去探问原因。那只狐狸明白真相后,对这只狐狸说道:
“你就呆在里面吧,等你回复到进去时的样子,你就会很容易出来了。”
这则故事是说,时间能解决事情的疑难。
狐狸和面具
狐狸进入塑造匠的作坊,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翻看。
他看到一副悲剧演员的面具,把它拿起来,说道:“多好的脑壳,却没有脑子。”
这则故事适用于那种身材高大,但心灵简单的人。
P1-13
致亲爱的读者
亲爱的读者,在您心中,阅读意味着什么?
是为了写作文?是获取信息?是享受美感?是多些谈资?
是愉悦的?是痛苦的?是无奈的?
在网上输入“阅读”,我们可以搜索到上千万以“阅读”的名义呈现的信息。
在我们关于阅读的问卷调查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读书?”(困惑的家长)
“我们哪里有时间看书啊!”(世界上最忙碌的中国学生)
“他们知道的不少,但也会连自我介绍都写不清楚。”(无奈的老师)
基于此,我们编写了《新悦读书屋——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以新课标的阅读量为标准,精心选取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以青少年阅读的新语境为要求,遴选了符合中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翻译版本,这些均为翻译名家的名品。阅读需要学习,在不影响学生自我阅读的前提下,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些阅读障碍的扫除,以便亲爱的读者找到阅读的门径,提高阅读的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
如果社会、学校、家庭具有浓厚的阅读氛围,那么家长的困惑和老师的无奈,也许不会像现在这么强烈。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从识字之初就开始,父母能带领子女从小开始进行亲子阅读,子女长大后便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父母们不能只抱怨孩子不爱读书,自己也要下工夫,陪伴孩子朗读或说故事。
掌握阅读的能力要持之以恒。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而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为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高中生应该自读5本以上的文学名著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些简单的数据体现了阅读由浅入深的规律,内容涵括了古今中外的久盛不衰的经典,这些是我们选编书目的重要依据之一。
随着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会变得能很好地理解别人、表达自己,能更快地获取信息,更敏锐地享受美感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有关全球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报告显示,能经常阅读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也是较好的,将来事业的成就也会更高。
没有理由不读书。只是,我们要读好书,读有用的书,并让读过的书真正成为属于自己的书。让我们将阅读与成长相伴而行。
《新悦读书屋》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