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开国总统孙中山
那一刻,两千年的帝制完全终结了。
中华统一史,从秦开始写起。公元前230年,秦国不失时机地发起了统一之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仅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秦王赢政就圆了统一之梦,曾经赫赫有名的“战国七雄”,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中华帝国,曾经无比辉煌,令世界仰慕。不幸,它渐渐陶醉于自我,闭关锁国,未能跟进于时代,终在利甲坚炮下碰得头破血流。非变革,不足以改变其落伍地位。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炮声,终于向这封建帝国发起最后一击。
枪响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分崩离析,组建革命政权迫在眉睫。当时,孙中山远在美国,黄兴客居香港,革命党人一时群龙无首,只好暂推湖北新军统领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10月11日晚,宣布中国为“共和的中华民国”,废除清王朝年号。
随着各省各地区军政府的相继建立,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组建全国统一的共和临时政府,武昌与上海二地,首当其冲。
11月7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以“义军四应,大局略定,惟未建设政府”为由,向各地军政府发出征求意见。9日,又领衔通电各省,请派全权委员赴鄂组织临时政府,迅即得到响应。
11日,由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合致电沪督陈其美,以苏、浙两省名义,电请全国各省派代表来沪会商组织临时政府。一时间,武昌和上海鼎足而立。
上海方面承认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军政府政务,但主张筹建临时政府的会议地点应在上海。
武昌方面对此表示异议:“既以湖北为中央军政府,则代表会亦自应在政府所在地。府、院地隔数千里,办事实多迟滞,非常时期,恐失机宜。”随即派居正等赶赴上海,力争各省代表会在湖北举行。黎元洪亦致书程、汤二人,“以归一致”。之后,沪方做出让步,不再坚持原意。
30日,共有11省代表23人在汉口英租界举行第一次会议,湖南人谭人凤被公推为议长,决议在临时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12月2日,议决先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又议决,如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正式通过。会议期间,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消息传来,联合会即议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于7日内齐集南京,俟有10省以上代表报到,即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
江浙地区的革命党人,对于移会湖北以及新政权迟迟不得出台深为不满,于是在南京光复3日后由陈其美、程德全、汤寿潜领衔,邀集各省留沪代表举行会议,决定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公推黄兴为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同时举黎元洪为副元帅兼任鄂军政府都督,仍驻武昌。
汉方代表自然不乐意了,要求黎元洪以都督名义电请取消。不过,汉阳失守和南京光复,为在筹建政权竞争中的上海方面,增加了有力的砝码。
14日,各省代表由武汉、上海会于南京举行会议。这时传来消息说,袁世凯所派议和代表唐绍仪已抵汉口。据称,袁内阁主张共和,但须由国民会议议决后以告清廷,即可实行逊位。在此情势之下,代表会临时做出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承认上海所举大元帅、副元帅。
会议在沉闷的气氛中开了几天,尽管选举大总统已是刻不容缓,但还是未就人选做出最后定论。黄兴以种种理由拒绝就大元帅职,无奈,代表会只好推黎元洪任大元帅,黄兴副之。但黄兴还是不从。21日,黎元洪致电接受大元帅名义,并委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程德全还亲自赴沪劝驾。黄兴推托不过,正要动身,得知孙中山即将回国,当即表示这等大事,应等孙中山归来决定,遂中止南京之行。
25日,孙中山到达上海,立即和同盟会的主要负责人讨论组建临时政府事宜。随后,同盟会的要员决定分别向各省代表示意,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由马君武著文在《民主报》上披露。
孙中山的回归,使难产的大总统选举,一下子出现转机。29日上午9时,17省代表共45人再次齐集江苏咨议局,开始就选举临时大总统进行表决。规定每省只有一票,候选者为孙中山、黎元洪和黄兴三人,结果孙中山以16票当选。各省代表随后致电孙中山当选,请他来宁组织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上午11时,列车载着孙中山一行,也带着千万民众的期待,向南京疾驶,下午5时左右到达下关车站。孙中山换乘市内小火车,再转乘一辆马车,直抵两江总督署大门。
冬日的南京,寒风刺骨,夜幕降临,在阵阵细雨下,更显凄冷。然而,在此已等候多时的各省代表和将领们,心中却充满暖意。随着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孙中山走下马车,他一手握帽,一面微笑着与大家握手寒暄。P1-4
中华民国史是离我们“既近又远”的历史:从时间上它离我们很近,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对这段历史真正全面的了解是很不够的,多少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近20年来,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和出版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势头,不仅历史真相被越来越清晰地还原,而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公允。可是,有些民国史书写得不好看,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不能告诉读者生动的细节,不能表现民国史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自然也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总体上说,普通读者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民国史研究者的成果,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国史,还是一段朦胧或脸谱化的故事。
大家知道,一部《三国演义》,让千千万万人对三国的历史津津乐道,可也让千千万万的人误解了三国的历史。这就给我们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大众以浓厚的兴趣关注真实的历史?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话说民国》,则是一本图文并茂,用故事形式编写的民国历史书,它描述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在写作中充满了细节和多元的视角,正是这些元素让民国的历史生动起来,让那个时代的人物鲜活起来,将民国史的骨架填补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生动,它的吸引眼球,是建立在严肃的史学研究基础上的。《话说民国》,确有“话说”的生动曲折,却没有一丁点戏说的成分。
正是这种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得现代社会的普通读者都可以轻松地从这本书里进入民国的天地,从而感悟历史、感悟人生。
《话说民国》共有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为止的中华民国史,按年代铺排,撷取历史事件的精彩片断,选取民国人物的传神花絮,以人物引出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的风骨。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编排中处处可见编者、作者的匠心。每篇的标题首先大都耐人寻味,标题之下再设置导语,不仅是对该篇内容的概括,更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例如,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标题“虎贲万岁”和这样的导语“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张恨水,却有一部以抗战中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的时候,必然会对这部小说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被作者带入到抗战中常德会战那惨烈悲壮的历史场景中。
学术性也是《话说民国》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该书注意引用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例如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开放了从未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及“宋子文档案”,对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的状况有了最新的解读,对抗战中宋子文的贡献有全新的呈现,本书敏锐地关注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书中介绍了相关信息。
历史研究中对历史人物的记录是否客观、真实和全面也是反映研究者学术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云亦云、简单片面地描述历史人物是谈不上有学术见地的。本书强调真实立体地记录人物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历史人物研究的成果,又让读者看到历史人物以前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引发读者的思考,提升了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水平。例如:大家都知道吴佩孚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之一,可是本书还展示了他坚守民族立场的一面:1919年巴黎和会时吴多次通电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和约,支持学生运动,并表示愿为祖国“敢效前驱”;后来,他又抵制日本人的利诱和威逼,在民族大义问题上毫不动摇。
《话说民国》的另一个特色是大量的历史图片。本书的图片,也非常好地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当然,我们所说的图片的雅俗共赏,雅指的是制作水平的专业化,俗指的是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本书的图片多为一般读者所未见,而且清晰度和观赏性都比较高。
有人说曲高必然和寡,学术性和大众性难以并存。但我认为,这本书,在兼顾学术品位和大众口味上做了不少努力,相信会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阳春白雪。
《话说民国》共有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为止的中华民国史,按年代铺排,撷取历史事件的精彩片断,选取民国人物的传神花絮,以人物引出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的风骨。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编排中处处可见编者、作者的匠心。每篇的标题首先大都耐人寻味,标题之下再设置导语,不仅是对该篇内容的概括,更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例如,当读者读到这样的标题“虎贲万岁”和这样的导语“以写爱情小说见长的作家张恨水,却有一部以抗战中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战争小说《虎贲万岁》”的时候,必然会对这部小说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被作者带入到抗战中常德会战那惨烈悲壮的历史场景中。
学术性也是《话说民国》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该书注意引用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例如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开放了从未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及“宋子文档案”,对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的状况有了最新的解读,对抗战中宋子文的贡献有全新的呈现,本书敏锐地关注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书中介绍了相关信息。
摆在我们面前的《话说民国》,则是一本图文并茂,用故事形式编写的民国历史书,它描述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在写作中充满了细节和多元的视角,正是这些元素让民国的历史生动起来,让那个时代的人物鲜活起来,将民国史的骨架填补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生动,它的吸引眼球,是建立在严肃的史学研究基础上的。《话说民国》,确有“话说”的生动曲折,却没有一丁点戏说的成分。
正是这种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得现代社会的普通读者都可以轻松地从这本书里进入民国的天地,从而感悟历史、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