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揭示的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一段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的秘闻。《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一书的出版告诉人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支部队,这样一群优秀的军人,他们为国家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默默无闻地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以期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防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辉亭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揭示的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一段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的秘闻。《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一书的出版告诉人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支部队,这样一群优秀的军人,他们为国家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默默无闻地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以期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防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内容推荐 本书全面揭示的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一段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的秘闻。 1959年前,中国高空的“天窗”是开启的。从1959年到1969年的十年中,我空军使用从苏联引进的地空导弹在祖国大地上机动作战,进行“导弹游击”,先后打下美蒋U-2型等高空侦察机共9架,震动世界,使敌机从此不敢来犯。 作者当年在英雄二营亲自参加击落5架高空侦察机的行动,每一次打击都不一样,可谓真正军事上的斗智斗勇,双方素质刺刀见红的较量。毛泽东周恩来和十大元帅对这支部队格外重视屡屡破格接见,围绕十年空战的内幕趣闻都是首次披露。 本书资信权威,文笔朴实,第一手材料原汁原味,系国内外前所未有,极具阅读、研究和收藏价值。 目录 序言 关于本书的命名 1 到1958年,中国高空的“天窗”是开启的 2 聂荣臻率团赴苏,中国地空导弹兵应运而生 3 尴尬的情书 4 苦训 5 粗心的苏联军工让“地对空”打成“地对地” 6 首都城郊 环形部署,手拉手把北京围起来 7 国庆十周年大典后,西北风刮过来了 8 一举击落RB-57D,首创世界之最 9 捉“飞贼”,原来只有一个飞行员 10 刘亚楼说:“用敌人来动员比我们还有说服力!” 11 阵地上帅星闪耀 12 庆功喜筵举杯问盏 13 晴天霹雳:“新枪”换“旧枪” 14 苏联人不干了。军事训练“瓜菜代” 15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 16 U-2 17 混血的“黑猫中队” 18 U-2勒马调转航向直指中国大西北 19 地空导弹军列闻警出征 20 火城长沙大海捞针 21 轰炸机钓饵 22 “前置法,导弹三发,39公里发射!” 23 周恩来总理电话打到阵地上 24 全世界都在猜谜 25 几天里三次见到毛主席 26 一石激起千层浪 27 原子弹 28 耐人寻味“*” 29 开天线距离与杀伤区 30 8秒硬功 31 到哪里去张网 32 好事多磨 33 三个导弹营没逮住一个U-2 34 逃脱的飞行员是个至今未解的谜 35 战前磨箭 36 刘亚楼调兵遣将 37 扒军列的妇女和丢五好的战士 38 导弹车冒险夜过木桥 39 火速建阵地 40 夜抢战机——与U一2争夺“摩天岭” 41 一箭报三仇 42 陨落的“战斗英雄” 43 刘亚楼和许世友都开祝捷会 44 预警装置现原形 45 无法归根的叶常棣 46 真正的空军战斗英雄在大陆 47 大青山下先遣组蒙冤 48 “中央石油勘探队” 49 漳州设伏,神鬼不觉来了支导弹部队 50 准备着——谁先来。先打谁 51 送死的人 52 英雄营 53 被RF一101打断的座谈会 54 毛泽东建国后接见一支完整的战斗部队绝无仅有 55 老大哥部队在中越边境的失利 56 保卫原子弹紧急出动 57 成钧痛惜走错棋 58 新干扰——第13系统 59 如坐针毡的检讨会 60 一营猛药吃了一百零七天 61 苦尽甘来'472 62 雪野里主动找上门的“国军英雄” 63 彻底拆穿“13系统”,二营卸了包袱 64 一包岔守株待兔 65 转战青藏护氢弹 66 六发导弹打了个窝囊仗 67 电子对抗,一波三折 68 十四营海岸高空电子战 69 月圆时分,屡与战机失之交臂的营长怅然望着部队南下 70 最多的作战对象,最复杂的敌情,最难搞的训练 71 误我为敌——惊心动魄的插曲 72 南疆机动阵外趣事 73 英雄营的最后一战 74 “天窗”关闭后的凯旋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试读章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世界上形成了两大阵营的格局。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亚洲,中国自然就成了极度紧张甚至是恐惧不安的美国的主要对手。为此,获取中国大陆的战略情报,就成为美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对中国大陆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逃往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来完成的。起初是依靠溃退时在大陆潜伏下来的特工人员来搜集情报。但经过新中国镇压反革命和肃清反革命运动的一系列打击,这些地下特工组织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随着中国大陆政权的日益巩固,依靠地下特工来获取情报,尤其是获取重要的战略情报越来越困难,于是加强对中国大陆的空中侦察就越来越被美国和蒋介石集团重视。 50年代初期,蒋介石集团主要是使用美制的B一24、B一25、B一26、C一46等型飞机,进行空袭骚扰、空投特务、散发传单、接济潜伏在大陆的特工人员和残余势力搞破坏活动。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东西方进入冷战时期。美国渴望得到中国大陆上的战略情报.而台湾国民党当局也迫切需要美国的援助,双方互有所求。蒋介石指使他的儿子蒋经国,策划国民党空军情报署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派驻台湾的机构,以“西方公司”为掩护,编成了一个三十四中队,用来对中国大陆进行低空侦察。 三十四中队主要使用B一17和P2V型低空侦察机。先是使用B一17飞机。B一17飞机是装有四台活塞式发动机的轰炸机。这种飞机原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用来轰炸德国的机种之一。经过改装,作为战略侦察机使用。它的低空性能好,续航时间可长达17个小时。据统计,截止到1959年,台湾蒋帮使用这种B一17飞机人窜大陆多达五六十次,有时一次就飞越近十个省市,长达10个小时。 然后是使用.P2V飞机。P2V飞机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海军海上巡逻设计制造的。它既有螺旋桨发动机,又有喷气发动机。低空慢速时,使用螺旋桨发动机,可在300米以下的高度飞行,有时可低至几十米。高空快速时,使用喷气发动机。因机翼是平直状,飞行速度可快可慢,续航时间长达15个小时,非常适宜夜间低空飞行。机上设有多种电子侦察装置,被称为“空中电子实验室”,乘员达十五人之多,用来侦测我通信和防空雷达的波段。 这个中队到大陆侦察一般都是下午4时左右从台湾起飞,黄昏或天黑后进人中国大陆空域。它的这种昼伏夜出的习性,正与蝙蝠相同,故以“蝙蝠中队”命名。 为适应夜间隐蔽,增加大陆歼击机在空中发现目标的难度.飞机的机体都漆成黑色,所以,也称为“黑蝙蝠”。该中队的队徽,即为一只展翅的蝙蝠。飞在北斗七星之间,蝙蝠的翅膀穿透外围的红圈,象征着它的任务就是潜入大陆赤色的“铁幕”,窥探大陆的情报。 . “蝙蝠中队”对大陆的侦察,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领空的安全。 这两种飞机因为飞得低,给我防空部队作战造成了很大困难。 对防空情报雷达来说,由于目标飞得低,雷达搜索目标时仰角小,目标信号与地物回波信号混杂在一起,发现目标的距离近,测定的坐标误差又大,不利于给高炮部队指示目标,也不利于引导我歼击机进行攻击。 对歼击机来说,当时我歼击机大都没有机载雷达。在飞行状态中.暗夜目视要发现空中移动着的黑色目标,其困难可想而知。 P1-2 序言 陈辉亭同志写的《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一书出版了,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也了却了当年参加这一战斗活动的许多老同志的心愿。 20世纪50年代末和整个60年代,美蒋勾结达成协议。由美国提供飞机,台湾蒋介石集团提供飞行员和基地,使用高空侦察机对中国大陆进行侦察,获取中国的战略情报,尤其是中国的核武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生产和试验情报。 美蒋的这项高度机密的军事行动,原则上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台湾的蒋介石直接负责,具体办事机构:美国是中央情报局。台湾是空总情报署。 这是新中国与美国用高科技制造、装备起来的高空侦察机。在高空领域里的一次对撞和较量。 为了打击敌人的高空侦察,我地空导弹二营和老大哥一营及先后组建的地空导弹营一起,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中央军委、总部和共和国元帅们的亲切关怀和亲自组织指挥下,给予敌人以重创。先后击落美制蒋帮各型高空侦察机九架,仅二营一个营就先后击落敌RB一57D型高空侦察机一架、U一2型高空侦察机三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全营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一等功三次,集体三等功一次.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的称号,全营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当年在地空导弹部队战斗工作过的干部战士,是党和人民的一群优秀的男儿。十年间,他们上不告父母,中不告妻子,下不告儿女;隐姓埋名,蹲山沟,走戈壁,住帐篷;酷暑五下江南,严冬六进西北。他们有父母不能尽孝.有妻子不能团聚,有儿女不能施教,舍弃一切个人问题,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一心一意打击敌人,保卫国家领空的安全,把敌人打得闻风丧胆,直至停止了对中国大陆的侦察。 《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一书的出版告诉人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支部队,这样一群优秀的军人,他们为国家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默默无闻地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以期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防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陈辉亭同志写这本书,我认为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他自始至终参与了二营机动作战过程中的一切战斗活动。二营刚组建时他任作战训练参谋。后来又下放当过指挥连连长,任过营参谋长、副营长、营长。一直到机动作战结束后,才离开了二营,到师里去任师参谋长、师长。他对二营的情况.知根知底,知梢知末。后到空军任副参谋长,又接触并阅读了当年空军在组织地空导弹部队机动作战时的大量档案资料和被俘虏的飞行员的供词。 书中描述的一切战斗活动的重大事件,翔实可靠,记述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都是真人、真姓、真名,个别没有出现名字的也都是确有其人。 在此之前,对这段历史,也曾有人做过片断的披露,但因为他们未身临其境,缺乏战斗和生活实践,对兵器性能也不甚熟悉,写的书中有许多错误及失实之处。如有的文章把萨姆一2地空导弹兵器的性能说得过于神化了.认为敌机来了,只要一按发射按钮,就把飞机打下来了;还有许多事情是张冠李戴.给人以许多误解。 这本书,是陈辉亭同志在年近70岁的时候,用了两年半的时间.独自执笔,多次修改完成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完整准确地展示历史本来面目、记述地空导弹部队十年征战并在战斗中成长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后记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年一些老领导和战友的热情帮助与支持。原二营第一任营长岳振华和夫人李德序,第一任政委许甫、参谋长张治国和政治处主任李奎为写作本书给予了大力支持。原二营第二任营长何方和参谋长宫长春同志为写作本书都热心地进行过指点。当年在地空导弹部队和二营一起共同战斗的战友吴桂华、刘明、李超群、景海波、刘新梧、陈厚元、周震庭、杨世瑛等同志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空军地面防空部、有关地空导弹师的领导和宣传科的同志以及二营为本书提供了主要的图片和资料。空军档案馆的领导和阅读室的同志们,为我查阅历史资料提供了很大方便.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书中大量的照片都是在空军司令部航空侦察总站领导的支持和高级摄影工程师吕杰同志的帮助下翻拍的。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受写作水平和思想认识的限制,差错、疏漏和偏颇之处肯定会有,敬请读者和知情的战友予以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加以修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