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韩寒H档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帆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韩寒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其独特经历为人津津乐道。本书为韩寒出道十年(1999-2009)全记录。本书详细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历程和韩寒从退学到最高领奖台的异样冠军历程,叙述真实。本书是对韩寒成长最完善的记录,是对青少年的一本励志书。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传记文学。

本书为韩寒出道十年(1999-2009)全记录,资料详实。详细展现其文学创作历程和韩寒从退学到最高领奖台的异样冠军历程。

韩寒父亲曾写过一本《儿子韩寒》,视角以韩寒在写作上的成长为主线。本书则围绕韩寒出道十年(1999-2009),内容包括其赛车手经历,是对韩寒成长最完善的记录。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紫色年华

第二章 年少轻狂

第三章 追梦人

第四章 驿动的年代

第五章 破碎流年

第六章 生命力

第七章 折腾

第八章 谁比我酷

第九章 边缘岁月

第十章 我的时代

后记

试读章节

1998年12月,《萌芽》杂志连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七所高校举办了一届作文比赛,举办方在征文启事中作出了这样的承诺:获奖的或入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将进入七所著名高校重点关注的范围,视其情况予以提前录取或优先考虑。这项作文比赛就是韩寒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在这个时候举办这样一场作文比赛,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当时,中国的语文教育仍然沿袭了过去的教学方法,而作文更是几十年一成不变,在作文教学中,过于突出了对文章的文体、结构的要求,对写作范围、语言尺度更有着几乎苛刻的要求。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的语文教育者们不得不考虑改革了。第一次重大的尝试是1998年的高考,当年的作文考题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考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这一过分注重想象力而忽略了考生个人情况和地区差别的考题引来了更多的争议。中国作文改革路在何方成为了当时语文教育界共同的疑问。于是,“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应运而生。

当时,韩寒看到了征文启事。面对着这样一份征文启事,韩寒隐约感觉要与以往的作文比赛有些不一样,到底是什么不一样他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他要参加。很快,他就着手写出了几篇文章,同时将自己参赛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并且请他参谋一下自己的“大作”。然而,面对兴趣十分高涨的儿子奉上的作文,韩父给儿子泼了一头冷水,他认为这些文章并不能看出有什么出彩之处。尽管韩寒的内心是不大服气的,但父亲的意见他却不得不考虑:这几篇连父亲都评价不高的文章能够得到大赛评委的认可吗?于是他没有急着将这些稿子打印(新概念作文要求来稿必须是打印稿)。

就在韩寒紧张筹备作文的时候,身体却偏偏出了点小问题,他感染了疥疮,在松江配了药后,老师为了防止扩散,就给了他一个星期的假,于是韩寒回到了家中,这天是1999年1月18日。从学校回到家的韩寒百无聊赖,因为这天是星期一,其他玩伴都到学校去了。一静下来似乎感觉到身体又有些痒了,而昨天看病时的经历也浮现了出来……此刻,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写作了,于是,不多久,《求医》诞生。写完后,他便抱着足球出去享受他的另一个最爱了。

下午韩父下班回来,发现韩寒的书桌上摊了许多东西,他反应到是儿子回来了,可是他是昨天下午刚去的学校啊,对于儿子这次“异常”的回家,韩父不禁紧张起来。但是,不久他就打消了自己的顾虑,因为他看了桌子上儿子的《求医》,文章开头便是:

读书在外,身心疲惫,难免某日起床或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笔者寝室如猪窝,奇脏无比,上铺更是懒得洗衣服。传闻一条内裤穿两个礼拜,第一个礼拜穿好后第二个礼拜内外翻个身穿,最终他得疥疮。由于他整日踏我的床而上,我也不能幸免,一到晚上挠得整张床吱吱有声,睡衣上鲜血淋淋,而他却不日痊愈,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创始而在中国发展。

韩父看完后乐得大笑,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看了开头免除了担心一下子放松了不少,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为儿子幽默的文笔所折服。这时,他也想到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于是便想建议儿子用这篇文章去参赛,这么想着,他就又拿起文章仔细品味起来,正看着,韩寒回来了。韩寒问父亲看了他的文章没,韩父便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儿子,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他决定就用它来参赛。于是就让父亲帮忙打印了。休息了几天,韩寒就带上这篇稿子回学校了。在学校里,他又写了一篇《书店》连同另外一篇文章和《求医》一起寄给了举办方。

寄出稿子之后,韩寒的生活渐渐归于平静。而在另一个地方,热闹才刚刚开始,这就是萌芽杂志社。这天,评委们都像往日一样看着来稿,或点头或皱眉或叹气,突然评委之一的萌芽杂志编辑胡玮莳一连喊了“好、好、好”,三声好打破了办公室宁静的气氛。面对着这从未出现过的情景,其他评委一下子都围了上来,而胡玮莳手里拿着的正是《书店》。后来,这篇文章成为了唯一一篇被所有评委打满分的参赛作品。后来胡玮莳在回忆当天情形的时候,说在初选的时候看韩寒的稿子,她就把韩寒的电话号码给留了下来,如果韩寒不得奖,她也会去弄明白这小子是什么门道。虽然评委们一致认为这篇文章相当好,但是却有评委对这篇作品是否出自一位16岁少年之手表示高度怀疑,也就是说怀疑他有可能是请人捉刀代笔。客观地说,这个疑问也不无道理,评委们经过商议决定重点注意他的复赛作品,如果他复赛放弃或者明显与此文不在一个水平上,就证明《书店》极可能非其所作。组委会确定了复赛名单后就立刻发出了复赛通知。当然,在B组(高三以外的中学生)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韩寒。

P12-14

序言

韩寒现在才27岁,照理不该这么早出版类似“传记”的图书。只是我知道,未来有一天,会有一种叫做“韩学”的研究。韩寒是作家、思想者、赛车手,甚至还发行了唱片,亲自担任MV的导演。在这个时候出版这样一本书,可以算作他出道前十年(1999~2009)丰富多彩生活的一个阶段档案整理。

作者王帆先生是韩寒最大论坛版主,多年一直记录和整理韩寒相关咨讯。为写作这本书,他“闭关”一年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编辑部邀请韩寒的家人核实过细节,都准确详实。

这本书,和韩仁均先生的《儿子韩寒》一样,我觉得都是记录和研究韩寒的资料读物。

我向广大读者和粉丝推荐此书。

——路金波

后记

2009年11月3日晚上,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正在进行世界车王争霸赛国家杯的比赛,中国队的首个对手便是代表德国队参赛的车王舒马赫。中国队的赛车里坐着的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他就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作家的韩寒。韩寒能够代表中国队比赛,是因为在前一天他在这里战胜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冠军级车手。在3号的晚上,他和队友董荷斌一起努力使得中国队杀进半决赛,创造了中国赛车史无前例的历史,鸟巢里数万观众和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见证了这个时刻。但是我们依然看到某些媒体声称韩寒是连续有好运气,某些媒体依然说他只是准职业车手,互联网上盲目而肯定地说他只是玩票车手的声音依然惊涛骇浪。我不知道,这是谁的悲哀。

如果说韩寒在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一等奖不久又留级开始被媒体广泛报道算是“出道”的话,那么到现在已经足足超过了十年。在某一刻我又拿起了第一版的《三重门》端详,在看到侧页上那张略带一些傲气的稚嫩脸庞时,我忽然问自己:就是他么?我将自己九年前可算崇拜的人的事写了这么一本不算薄的书?

十年来,他的退学,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新书,他的专辑,他的博客都在一幕幕地放映,只要愿意,都可以看得见。我不想太多次重复大家都已经知道的事情,除非这里面有并不为很多人知道的细节。但是他自2003年开始参加的职业赛车比赛,了解的人就非常少了。中国赛车运动不够发达,相关的媒体报道也比较落后,因为有一些明星艺人也喜欢参加一些业余和职业的比赛,娱乐记者关于赛车的报道就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一个是一些艺人在业余比赛或是专业比赛的当中某些组别(有时候这些组就是为艺人量身定做的)获得了冠军,这就造成了艺人的粉丝会觉得自己的偶像真是非常优秀的职业赛车手;第二个就是韩寒了,韩寒一直参加的是中国最职业的比赛,并且在这些最职业的车手参加的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锦标赛冠军,而非什么特殊组别),但就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作家(或者说作者,这里不纠缠这个),他就被广大的媒体报道成“明星车手”。而韩寒的粉丝,普遍对赛车不怎么感兴趣,又受到一些报道的影响,很多时候也觉得自己的偶像只是玩票。于是在网上有人问韩寒和林姓艺人以及郭姓艺人之间赛车水平高低时,许多艺人的粉丝就会跳出来讲他们的偶像是多么神勇的车手而韩寒多么业余,而韩寒的粉丝本来在数量上就相对弱势一点,再加上本身就不自信所以反驳的很少,这就是我刚开始提到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之一。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在这本书中对于韩寒参加赛车的描写占了很大篇幅,虽然这对销量可能很不利,但我还是认为就应该这么写。书最开始的前几节有参考过韩仁均先生《儿子韩寒》一书的部分章节,中间还有一点内容参考过韩寒的《就这么漂来漂去》。首先要向二位表示谢意,其次,也防止有人将来拿这个说事,我就自己先说了。

另外,本书的一些章节读起来可能不是非常生动,造成这个的原因是我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告诉自己这是在写传记,是史,不能像在网上发帖一样随意。这一点可能短时间内也会受到一些读者排斥,但我相信时间久一点来看的话我的选择并不见得错了。同样的原因,在最开始我坚决表示这本书应该叫《韩寒传》,而后看到一些不同的意见,加上经过自己的一些思考后我也认为我这本书不适合叫《韩寒传》。当然,我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写出可以叫做《韩寒传》的书。不过由迈克尔·杰克逊某个中文版传记的上市速度来看,很有可能会有人抢在我前面出版书名也叫《韩寒传》的书,但是我想,就算价值观有没有贵贱争不清楚,传记总是有的。

前些时候有人在韩寒贴吧谈论我的这本书,如我所料质疑之声也开始随之而起,这使我的记忆跨到了大前年。

2006年,冬天。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彼时一片茫然。按照正常的程序,我那样的高考成绩也就只能是这样的学校,上这样的学校将来也就是产业工人。但是,我不服气。冷静地思考后,我决定着手写这本书。当时我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家里人肯定是不可能理解的,而周围的人,我可不想天天听见“你的书出版了没有”之类挑衅讥讽的话。虽然一开始就估计到会有很多困难,但后来出现的情况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最初的计划里,我觉得这书应该能在2D07年五一时上市,后来觉得最迟肯定是当年十一,直到写作全面展开后才知道这些都是痴人说梦。

在整本书里,我投入了连自己都很惊讶的精力,比如会为了一句话的准确程度而宁愿那篇文章卡在那半个月。当然我并不是要吹嘘自己这本书有多么精确,事实上由于我天生的马虎,导致出现不少幼稚的错误,比如把2006年写成20006年或者206年,类似都很明显的问题后来被我的小秘找出不少来,这里要单独感谢感谢她。

能有这本书,要感谢我的父亲,我在家庭经济条件全班最差的情况下,却是全班第一个在寝室拥有电脑的。很关键的是在买电脑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正当的理由,而我们这个小地方喜欢玩电脑上网的100个里面有100个是迷上网游的。所以,很感谢父亲的信任。

在写作进入尾声时,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感谢车手朱小昱,她将自己的比赛光盘寄给了我,对我叙述比赛很有帮助;感谢车手俞小西,靠她的电话指引,我才结束了沿着成都国际赛车场830米的大直道外面两个来回的找路,她虽然是标准的北京腔但是并不显哕嗦是很好听的那一种声音;感谢成都国际赛车场的那个保安,他使我观看比赛十分顺利:感谢力盛公司的王笑,他已经帮助了我多次;感谢冠军车手王少峰,是他和我握手时让我感到车手的手劲真的很大,也很感谢他没有厌烦我的骚扰(或者厌烦了但是没有对我发作)。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新浪赛车频道,本书的大部分图片均由新浪赛车频道提供。频道主管刘伟在报道比赛时非常敬业,他在都没见过我的情况下就很爽快地同意了我在书里使用他们的照片,这点令我非常感动。

本来,这书要在韩寒生日的时候上市,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我为自己庆祝生日。也许这是宿命,类似于《就这么漂来漂去》,在本书写好之后,韩寒又拿到中国房车锦标赛北京站的季军(由于今年他们的赛车竞争力严重不足,这也是目前为止韩寒所在车队的唯一一次登台),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佛冈站和龙游站的亚军,在只剩最后一站时,在积分榜上排在第一位。看来韩寒以后如果在某个时候比赛持续的不顺利,想办法弄出一本写他赛车的书迅速交稿后问题就解决了。

在前面提到的那个质疑可看作是诸多非议的开始,我始终坚信,定有不少人在仔细看完我的书后,终有一天能够体会它由来的艰辛与不易。整本书完成之后,我忽然开始对所有著史的人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仰,这应该是创作最为艰难的体裁。

在我之前最困难的时候,忽然听说每人有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这让我顿时感觉终究是天无绝人之路,但是随后班主任梁硕士宣布要“按照有关政策发给班里考试成绩排在前面的同学”,于是我的希望就破灭掉了。随后若干时间我的境况真是永生难忘。万幸的是,这本书的版税收入终于不用再被“按照有关政策发给班里考试成绩排在前面的同学”。

王帆

2009年11月24日

书评(媒体评论)

当下,中国赛车显然没有中国足球“出名”,但从发展轨迹来看,中国赛车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定律,富有激情而不失理性。以汽车运动发达国家对于职业车手的定义来看,韩寒属于半路出家且职业得还不那么纯粹,但在中国,他无疑是中国赛车的一名旗手。是中国赛车圆了韩寒的冠军车手梦,还是韩寒让中国赛车受到更广泛人群的关注?通过阅读这本严谨认真的人物传记,诸位应该能够找到答案。

——POLO杯挑战赛赛事总监 王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