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把握住晚明社会的大背景,突出《几何原本》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国从翻译、接受到传播的历史过程。是书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学术视野开阔,如在历史背景上溯至克拉维乌斯和罗马学院,那儿正是利玛窦接受教育的起点,下探到晚清“中学西源”的争论;二是原典研读深透,如作者特别将《原本》1574年克拉维乌斯的拉丁文底本、希思英译本与《几何原本》汉译本做了认真比对,认为在两种跨度如此之大的语言背景下首次完成如此艰深的数学著作的翻译,是“翻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是汉学功底深厚,作者以利玛窦、徐光启和《几何原本》为中心,同时展开对明清学术思想的梳理、古典文献的考据、相关重要人物与著作的评述,展示出作者对明清学术思想嬗变的领驭能力。
在科学翻译史上,汉译《几何原本》(1607年)是一项杰出的成就。利玛窦与徐光启筚路蓝缕,以古文风韵、迻译拉丁原典,风格传神,令人心悦诚服,梁启超曾赞其为“字字金珠美玉”。《几何原本》的翻译也是历史上欧洲与中国首次文化冲撞的一个侧面,故其价值不仅限于数学史或科学史,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亦具重要价值。
安国风博士的这本《欧几里得在中国》,着力把握晚明社会学术思潮变化的大背景,突出《几何原本》作为“异质”文化(如抽象性、演绎性和公理化)的特点,详细探讨了欧氏几何向中国传播的前因后果;同时,通过古典文献的梳理引证、相关人物、著作的评述与分析,揭示了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嬗变历程。本书原著被列于“莱顿汉学”(SINICA LEIDENSIA)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