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曾国藩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他做人做事的绝学仍然是我们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来源和处世瑰宝。
曾国藩本身就是一部多方位、全视角的为人处世全书,他身上浸润着中国五千年的人生大智慧。
《曾国藩三论——做官 做人 做事》将曾国藩一生中为官、做人、做事的智慧加以研究,融合现代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所有有志于成就大事的人共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三论(做官做人做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孙三宝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尽管曾国藩已经远离了我们,但是他做人做事的绝学仍然是我们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来源和处世瑰宝。 曾国藩本身就是一部多方位、全视角的为人处世全书,他身上浸润着中国五千年的人生大智慧。 《曾国藩三论——做官 做人 做事》将曾国藩一生中为官、做人、做事的智慧加以研究,融合现代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所有有志于成就大事的人共享。 内容推荐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获得的评价是天壤之别,敬爱与痛恨。推崇与指责,同时加于一身。爱之者说:曾国藩老成练达,深谋远虑,终成大业,是国家的脊梁。恨之者说:曾国藩老奸巨滑,心术多端,深不可测,是封建官场中的“老狐狸”。如果去掉措辞中的褒贬色彩,便可发现,人们对曾国藩其人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共识,一言以蔽之,就是“老谋深算”。 《曾国藩三论——做官 做人 做事》将曾国藩一生中为官、做人、做事的智慧加以研究,融合现代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所有有志于成就大事的人共享。 目录 论做官 曾国藩居官不败的原则与规律 要深知为政之体 做官要公而忘私 宦海之途当知畏 功名不可恃 慎用权力、忍让求全 要有力挽世风之志 做官不要自以为是 做官要有责任感 悟人悟己为做人正道 警言立世、察人至明 借他人智慧为己用 时时不忘求人自辅 不做绝人之路的事 知人晓事最重要 严格选将制度 做大官的不任人唯亲 扶助有才之人 让别人自主发展 治军要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厚饷养兵以求廉 以诚、恕知天下 择人而事,不可草草 性格偏激之人要慎用 做事必须躬亲实践 不畏艰难、尽职敢为 慧眼识英杰 用人不草率,存心不自满 广加延访,为国得人 忧患必能长久 善用两全之法 难由己当,功让人享 做官的第一秘籍 要深思远虑,慎而又慎 抽身引退,善始善终 为“小民生计”着想 善以坚忍用世 置之死地而后生 居高位之道 论做人 品格自砺,誓做完人 做人第一要立志 环境造就读书人 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强烈的进取意识 立志苦读,功业早成 君子修已治家 品性自励铸大业 刚柔并用、自立自强 世事胜负要靠“挺” 兼容并蓄、气象冲融 修身砺志、每日三省 做人最忌轻薄浮浅 交友不可不慎 交友要有雅量 善结人缘事事圆 保持自己的晚节 表现欲不要太强 处世以谨慎为怀 为人处事不露锋芒 处世要圆融、通达 修养心性,处事不烦 以“匡时救世”为己任 以存诚自养 不可轻取人财 做人不要太狡诈 论做事 有大目标才能有大作为 做事恒久是一大美德 事事从小处做起 不拘泥于过去的做法 保持倔强以砥砺志向 做官要不违势不悖理 成就大事,须宏阔、细微兼有 刚柔明强,老墨并用 在极难之境能坚守观变 辱中求荣,挫中思奋 生活讲求“勤”、“俭” 不求奇功,但求稳着 主张以“缓”字取胜 干自己本分的事 不让性情碍大事 敢言必能负重 要善于把握刚柔的尺度 走中华自强之道 避祸第一良方 处事四要 不以一已之好恶处事 外严内宽巧处事 试读章节 要深知为政之体 我多年前曾经过此处,只见千万船只,来往如梭,笙歌之声,彻夜不绝,实在是太平年代的一大乐事啊! 曾国藩一贯主张:“己所不欲,务施于人”。为官的人,更不能以一己之好恶定度处事,而要根据事情的情理决定可否,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有利于社会。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航”一事,充分说明曾国藩是按这一原则为官的。 金陵(南京),乃六朝金粉之遗。自魏晋隋唐之后,一直以其富贵繁华为天下所瞩目。但迭经兴衰,到后来只剩秦淮河一带,尚残存着一些中古时代的风流了。明朝末年,此地出了马湘兰、李香君—辈色艺俱绝的名妓,倾动才流。至今读郑板桥的《访画航》,字里行间还感觉余香萦绕。 然而,自1851年以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接连派兵攻打太平军,秦淮河一带受到战争的严重摧残,变得萧条凄凉了。直至1864年,战争结束后数月,当年点缀太平的画舫、箫鼓,又渐渐地出现了。 此时,六安郡的太守涂廉访,思想保守,对这种情形看不顺眼,立即下令各县,严厉禁止秦淮河的画舫灯船。并拜谒了两江总督曾国藩,禀报他对此事的处理。 曾国藩对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呢?这是当时人们所关注的事情。很多人认为,他一定是主张严禁的。涂太守也认为他的做法一定会得到曾国藩的赞许。谁知曾国藩听了他的禀报后,只是不置可否地一笑,然后,对涂廉访说道:“听说淮河灯船,尚寥落如晨星。我多年前曾经过此处,只见千万船只,来往如梭,笙歌之声,彻夜不绝,实在是太平年代的一大乐事啊!”涂廉访听了以后,好比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怏怏而回。 又过了几天,曾国藩约了幕府中的诸位僚属,乘船游览“十里秦淮”,并命江宁、上元两个县的县令,设宴款待太守涂廉访。席间,曾国藩饶有风趣地对大家说他三十年前是心向游冶而不敢游冶;三十年后,是心不想游冶,而不禁别人游冶。三十年后的今天,他身为两江总督,处理事情不能凭一己之好恶。务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源远流长、大家喜爱的游乐场所,并重建一个人文荟萃、河山锦绣的江南名城。 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态度,对大家的启发很大,特别是对涂廉访太守是个极大的教育,他原来下令严禁,后来不仅撤了禁令,还积极采取措施,号令修复鸡鸣寺、莫愁湖、胜棋楼、扫叶楼等,将六朝旧迹、前明文物一一恢复,使龙盘虎踞的石头城再放光彩。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消息传开后,在金陵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士女欢欣,商贾云集,荒榛断莽之区又复白舫红帘,日益繁华起来。无论外地的寓公或本地的土著,闻讯都渐渐聚居于此,大有一派丰乐昌盛的气象。 立世大智慧 我身为两江总督。处理事情则不能凭一己之好恶。务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源远流长、大家喜爱的游乐场所,并重建一个人文荟萃、河山锦绣的江南名城。 做官要公而忘私 身为高官,就应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 自古以来,尽管官场的倾轧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但也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官员。 1849年2月,曾国藩升任礼部侍郎,从此跻身高官之列。任命的第二天,道光帝召见了曾国藩,训谕教诲了一番。两天后,曾国藩走马上任。虽说礼部在六部中属清要一类,但事务仍然繁多。而且,其属员即有百余人。曾国藩除感到公事较多外,应酬私事也十分多,他给父母的信中说:“几于刻无暇晷。” 父亲曾麟书收到信后,为曾家出了位大官而兴奋不已。但知子莫若父,曾麟书太了解儿子曾国藩的脾气性格了,他惟恐刚做大官的儿子有什么闪失,立即写信一封,嘱咐再三: 官阶既高,接人宜谦虚,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师,当安门生之分。待各位同人,当尽协恭之谊。至于同乡官如何子贞,尔请他作祖父大人七十寿序,写作俱臻绝顶,有此学问,品行必端,尔宜善待之。外官李石梧前辈,癸卯年巡抚陕西,尔是年放四川正考官,路过其地,他待尔极好,并受其指教,受益最大。尔现总督两江,每年必以书信问候而已;若有人予以私情,宜拒绝之。 做官宜公而忘私,自尽厥职,毋少懈怠己耳。此嘱。 由于父亲的殷殷教诲,曾国藩自为高官之日始,就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曾国藩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动员他的兄弟也加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斗争中去。 1858年11月,陈玉成部太平军攻逼曾国华、李续宾湘军大营,曾国华、李续宾战死。对于曾国华的死,曾国藩感到非常痛心。他在家书中表示,要为曾国华作哀辞、墓志、家传等文,并建议曾国荃也应作文以抒其意。他的理由不仅仅因为曾国华死得惨烈,死后多日才收捡到尸骨,更重要的是曾国华在“生前于科名之途太蹇,死后又有缺憾”,所以,他要为弟弟立传扬名于天下。 四年之后,曾国藩的最小弟弟曾国葆病逝军中,对此,曾国藩深表哀痛,除为其撰墓志铭外,在挽联中情意深切地说:“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诸兄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曾国藩尽管由于两个弟弟接连死于军中,颇觉悲痛,发出“举室效愚忠”的慨叹,但他认定:急国家之难,是最大的“公”。曾国葆死的同年四月,曾国藩还写信给初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告诫他说:“吾辈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也。” 立世大智慧 身为高官。就应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曾国藩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动员他的兄弟也这样做。 宦海之途当知畏 我们兄弟位高、功高、名望也高,朝野上下都将我家视为第一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我们兄弟时时都处于危险之中。所以,应该专心讲究宽和、谦逊,也许这样可以处高位而忧危险。 官场外面的人只知羡慕当官者前呼后拥、号令一方的荣耀,却看不到一入仕途,人生失去很多滋味、命无自由的苦恼。尤其是做大官的人,要免于失败,可以说无时不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进退都不自由的时候,当官的兴致也就减去许多。康熙皇帝说:“大臣们头发白了,还不让你们退休回家,我有所不忍啊!可是朕哪有退休的时候?想到这里,你们就该多体谅啊!”曾国藩于同治初年写给他弟弟的信中说: “诸事棘手,焦灼之际,未尝不想干脆躺在棺材里算了,也许比活在世上更快乐。越这样想,焦虑越多,公事越繁,而长眠快乐之期更是杳无音信。”可是在这种时候,曾国藩又被升为大学士,责任越重,事务越多,被人指责也就越多。 当曾国荃打下天京却回家暂时休息时,曾国藩像算卦先生一样,为其卜算是出去做官还是继续在家好。他还说:在家应占六分,出去应占四分。但曾国荃耐不住了,总想早点出去。不久,清廷果真任命曾国荃为山西巡抚,曾国藩立即去信一封,千叮咛万嘱咐,核心是让老九“宦海之途当知畏”。 曾国藩说:我的情况如此,沅弟你的处境也不妙。你在山西,虽然清静,但麻烦也不少。山西号称天下富国,然而京城的银饷。,大部分来自山西。厘金还没有改动,收入款项与道光年间相差无几,而开支款项则比以前大为增加。山西离京城又近,银钱账目的一丝一毫,户部都清清楚楚。沅弟有开销太大的名声,现在既然担任没有战乱的平静省份的巡抚,那么,在正务、杂务的各项款项就不能不谨慎节俭,账目上丝丝入扣。 外界正在拟议让老弟再出,赴任之处一定是军务棘手的地方。现在,山西虽然还没有贼寇活动,但是,圣上担心捻军进入山西,逼近京城一带。老弟此番上任,似乎应多带得力的将军,勇丁则就近在山西招募。南方人吃不惯面食,山西尤其买不到稻米,不像直隶、山东两省,还可以由大海或河运设法转运。弟弟来京,可以从安庆登陆,到徐州与为兄相会,畅谈一番。听说钦差大臣到达山西,实际上是到陕西查办霞仙(刘蓉)一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宦海真是可恨啊! 曾国藩比曾国荃年长十四岁,当他四十多岁时曾国荃也才三十,当他五十多岁曾国荃方逾四十,所以,曾国荃总是比哥哥血气更旺,斗志更强。曾国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血气一旺,遇事就欠冷静,就往最高处想,就不计后果,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于是麻烦也就接连不断。 当弟弟率兵收复了两个省之后,曾国藩便给弟弟写了一封信警醒他: 你收复了两省,功绩绝对不能磨灭,根基也极为深固。你只担心不能飞黄腾达,不担心不能安命立身;只担心日子不稳适,不担心岁月不峥嵘。从此以后,你只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但这是不是说,曾国藩是一个自甘平庸的人呢?他将心比心地说: 我也是一个不甘心于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近来阅世千变万化,所以,我一味在平实处用功夫,不是萎靡不振,而是因为地位太高,名声太重,如果不这样,那么处处是危途。又说:我们兄弟位高、功高、名望也高,朝野上下都将我家视为第一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我们兄弟时时都处于危险之中。所以,应该专心讲究宽和、谦逊,也许这样可以处高位而忧危险。我准备先行引退。我希望你平平和和干一两年,等我上岸以后,你再去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P3-6 序言 权力与人生之间有一道屏障——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曾国藩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是站在人生的平台上看权力,而不是把持着权力摆弄人生。其中奥妙,自不待言! 曾国藩为官非同一般之人,他并不把权力看成至宝,也不把权力看得轻若鸿毛。在曾国藩的书信中,我们能够在许多地方发现他关于为政做官的警示录——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为政要勤谦廉劳、为政不可倨傲、为政要有百姓心等等。这是曾国藩为政'的基本纲要! 在这里。我们尤其要看一看曾国藩求仕途、走仕途的人生过程:曾国藩青年得志,仕途通畅,拥有重权,湘军是他的“重镇”;但是,他历尽坎坷,曾几次有轻生的念头,这让他醒悟了许多——原来人生可得可失、可放可收,更可以身处高位,也可身处低位,关键是要保持坦然自若的心态,彻悟人生荣辱。 曾国藩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前人的成败得失都能在他那里转化为一种力量,提升为一种原则,升华为一种理念。他常常把这些原则和理念概括为成大事的“要义”、“要着”、“要法”、“第一义”等,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仕宦生涯。 曾国藩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被“认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是因为他的许多作为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睿智,这是我们原来对曾国藩的关注中所忽略的。他的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局面狭小时,切忌属下自立门户;自己建立功业,先让别人建立功业;择人而事,不可草草:表现欲过强易遭不测等成大事之观点、方法,无不闪烁着这样的智慧火花。 曾国藩的后人、门生,以及包括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人都能从某个方面“发现”曾国藩成大事的“秘诀”所在。当然,这些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持立场也有很大差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近代中国。被叱咤风云的大才子梁启超赞许的人几乎没有,但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并称:如果曾国藩在世,今日混乱的局面一定靠他来拯救。 曾国藩死去了一百多年,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他的传记、日记、家书、著述,乃至有关他的故事、传说等等都四处可见、随处可闻。历史发展到今天,“曾国藩热”还在热,说明人们还希望在曾国藩身上找到可资借鉴的东西,用以帮助自己走向“成功”,而《曾国藩三论》这本书也正好高度概括了曾国藩一生的成功之道。 关于中国古代的仕途可圈可点的太多,历史学家可以去细心揣摩,各位看客也可反复把玩。其实,仕途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求仕者的心态和目的! 毛泽东一生“独服曾文正”,直到病重的晚年,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立功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按照毛泽东的解释,曾国藩是“三不朽”的人物,因为,他成就了大事业,并且,思想品格也足以为后世所法。 为了较好地反映曾国藩成就了大事业的思想品格和人生经历,我们以《曾国藩三论》这本书来透视曾国藩的一生,并从中去寻找人生的经验和智慧。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在阅读和理解之后有所收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