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勿庸置疑的名著。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简·爱(中外名著榜中榜)/六角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夏洛蒂·勃朗特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勿庸置疑的名著。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内容推荐 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当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切斯特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有人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罗切斯特先生,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切斯特先生…… 目录 第一章 盖茨海德府 第二章 红房子 第三章 病中 第四章 勃洛克赫斯特先生 第五章 来到洛伍德 第六章 海伦·彭斯 第七章 勃洛克赫斯特先生来访 第八章 谭波儿小姐 第九章 海伦之死 第十章 登报求职 第十一章 在桑菲尔德 第十二章 山径初遇 第十三章 和罗切斯特先生一席谈 第十四章 再次交谈 第十五章 着火 第十六章 格雷斯·普尔 第十七章 家庭宴会 第十八章 算命 第十九章 算命的人 第二十章 夜半叫声 第二十一章 里德太太的秘密 第二十二章 回到桑菲尔德 第二十三章 风暴骤起 第二十四章 婚前一个月 第二十五章 撕破的面纱 第二十六章 婚礼中断 第二十七章 罗切斯特先生的往事 第二十八章 出走 第二十九章 里弗斯一家 第三十章 黛安娜、玛丽和圣约翰 第三十一章 乡村小学 第三十二章 奥利弗小姐 第三十三章 女继承人 第三十四章 表兄妹 第三十五章 “简!简!简!” 第三十六章 焦黑的废墟 第三十七章 我最爱的人 第三十八章 尾声 试读章节 “谢谢你,约翰·罗切斯特先生要我把这个给你和玛丽。”我把一张五镑的钞票放在他手里。后来,我偶尔听到了这样的话: “对他来说,她也许比哪个阔小姐都要好。”还说,“虽说她算不上顶漂亮,可她不是个傻瓜,脾气又挺好的。而且在他眼里她是个大美人,这谁都看得出。” 我立刻给沼泽山庄和剑桥写了信,把我的事情告诉他们,还详尽地解释了我为什么这样做。黛安娜和玛丽毫无保留地赞成我走这一步。黛安娜还说,她只给我度蜜月的时间,等蜜月过去她就要来看我。 “她最好还是别等到那个时候,简。”我把信读给罗切斯特先生听时,他说,“那样的话,她就会太晚了,因为我们的蜜月将照耀我们一辈子,它的光辉只有在你我的坟墓上才会暗淡下去。” 圣约翰得到这个消息后怎么样,我不知道,我通知他这个消息的那封信,他一直没有回。六个月后,他给我来r封信,但只字未提罗切斯特先生的名字,也没提我的婚事。 你还没有完全忘记阿黛尔,对吧,读者?我可没有忘记。没过多久,我就提出要求并经罗切斯特先生同意,到他送她去的那所学校玄看她。她重又见到我时那种欣喜若狂的情景,着实令我感动。她看上去既苍白又消瘦,她说她在那儿不快活。我发现,对她那样年龄的孩子来说,这所学校的校规未免太严了,功课也太紧,于是便把她带回家来。我打算再当她的家庭教师,可是不久就发现这不切实际。现在已有另一个人——我的丈夫——需要我用全部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因此我找了一所制度较为宽松的学校,离家也较近,我可以经常去看她,而且有时还可以把她带回家来。我留心不让她缺少任何东西,使她能过得舒适愉快。我发现她已成了一个讨人喜欢、热心体贴的伴侣,温顺、和善、品行端正。 我的故事已接近尾声。只要再说几句有关我婚后生活的经历,简要提一下这篇故事中常提到的那几个人的命运,就可以结束了。 到现在我结婚已有十年了。我知道一心跟我在世上最爱的人在一起生活,为他而生活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到难以用语言形容,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正像他完全是我的生命一样。没有哪个女人比我更亲近丈夫,更完完全全是他的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了。我跟我的爱德华在一起,永远不会感到厌倦,正像我们俩各自对自己胸膛中那颗心的跳动永远不会厌倦一样,因而我们总是厮守在一起。对我们来说,守在一起既像独处时一样自由,又像在伙伴们中间一样欢乐。我想我们整天都在交谈,而互相交谈只不过是一种更加生动活跃、可以听见的思考罢了。我把全部信赖都交给了他,他把全部信赖都献给了我。我们的性情正好相投——结果自然是完美的和谐。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一直是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说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②。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仔细察看,用语言来描述田野、树木、城镇、河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有点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而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两年将尽时,一天早上,我正根据他的口授在写一封信,他走过来朝我俯下身子,说: “简,你脖子上戴着亮晶晶的首饰吗?” 我戴着一条金项链。我回答说:“是的。” “你穿的是件浅蓝色的衣服吗?” 我是穿着这么一件衣服,于是他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来,他好像觉得蒙在他一只眼睛前面的雾障变得不那么浓了。现在他确信这是真的了。 他和我一起去了伦敦。经过一位著名眼科医生的诊治,他的那只眼睛终于恢复了视力。他现在看东西还不很清楚,还不能多看书,多写字,但已不需人搀扶就能自己走路了。对他来说,天空不再是茫然一片——大地也不再是空无所有。当他把头生子抱在怀里时,他能看出那男孩继承了他曾有过的那双眼睛——又大、又亮、又黑。这时,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再一次承认,上帝已仁慈地减轻了对他的惩罚。 因此,我的爱德华和我都很幸福。尤其使我们感到幸福的是,我们最亲爱的那些人也同样幸福。黛安娜·里弗斯和玛丽·里弗斯都结了婚。每年一次互相轮流,她们来看望我们,我们也去看望她们。黛安娜的丈夫是一位海军上校,是个英武的军官,也是个善良的人。玛丽的丈夫是一位牧师,是她哥哥在大学里的朋友,从他的造诣和品行来说,完全配得上这门亲事。菲茨·詹姆士上校和华顿先生,都很爱他们的妻子,她们也很爱他们。 至于圣约翰·里弗斯,他离开英国,去了印度。他终于踏上了他为自己选定的道路,至今仍在这条路上走着。他在危岩和险境中埋头苦干着,再也没有比他更不屈不挠、更不知疲倦的先驱者了。他坚定、忠实、虔诚,精力充沛、热情洋溢、无限真诚地为他的同类勤奋地工作着。他为他们开辟艰难的前进之路,他像巨人般一一砍倒阻塞在这条路上的信仰上和种姓上的偏见。P214-216 序言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 (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了: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冲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