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王朝与外部世界的各种联系与往来,史学界多归之为中外关系史,较少以作为政治实体的官方外交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中国王朝的对外政策。我们在本书中,即试图从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角度,解析中国传统外交政策之得失。
一部政治史,既是翻天覆地的革命史,又是治国安邦的执政史。长期以来,对于革命史的研究昌盛不衰,而对于执政史的研究鲜有问津。其原因盖在于革命者的身份总是正方,而执政者往往被冠以反方之名。至于今日,革命者们值得敬仰,但执政者的教训与得失亦当引起应有的关注。基于此,我们就中国历代王朝执政史上的重大问题,邀请国内知名学者逐一沦述,成此《资政通鉴》。对于九百年前的《资治通鉴》,我们不敢高攀,唯师法其精神,略效一二而已。
绪论
(一)中国传统外交的基点
(二)中国传统外交的基本模式
(三)中国传统外交的姿态与外交地理方向
一 东方型的外交观:“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
(一)中心与边缘、华夏与夷狄、中国与天下:中国传统外交观的思想基础
(二)天朝大国意识:游离于想象与现实之间
(三)“大国意识”到“世界意识”的嬗变:中国外交观的现代化进程
(四)“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能够统一吗?
二 世界三大外交体系的互动与东亚封贡体系的优劣
(一)世界三大外交体系的内涵与形成
(二)从典型事件来看世界三大外交体系在中国的互动
(三)封贡体系评价
三 陆通还是海通:丝绸之路的辉煌和困境
(一)“凿空而通之”——张骞与西域的开通
(二)丝绸之路千年历史概观:两条丝路、两种命运
(三)古曲新谱——丝绸之路的现代启迪
(四)万国来朝——郑和下西洋及其影响
(五)“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明清海禁政策的失误
四 文化交流中“人来取之,人来予之”的单向性
(一)先秦秦汉时期——初具规模
(二)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辐射周边
(三)宋元时期——海陆全盛
(四)明代以及清初年——盛极而衰
五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功利性取向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
(二)“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
(三)甲午战争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的失败
六 在真实与虚幻之问:对传统外交体制的历史考察
(一)服事制与先秦朝贡制度的起源
(二)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
(三)朝贡制度的内涵及其运作
(四)朝贡制度的时代特征
七 外交礼仪之争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一)清前期中俄、中英外交礼仪冲突
(二)新旧两种不平等制度的碰撞
(三)觐礼之争与1873年的西礼觐见
八 历代外交精英的地位和作用
(一)先秦外交精英与早期外交理论的萌芽及其实践
(二)封建时代外交精英的地位和作用
(三)晚清外交家的抗争与无奈
(四)民国时期的专职外交人才
九 西学东渐与儒学西传
(一)传教士东来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二)上帝福音的使者:利玛窦、汤若望
(三)中国传播“西学”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四)儒学西传: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五)华夷之辩: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十 中国近代外交个案分析
(一)观念歧异与礼仪冲突——马戛尔尼访华透视
(二)曾被误解的外交主张——徐继畲与神光寺事件评析
(三)强权外交——“马嘉里案”与《烟台条约》
(四)在理与势之间——曾纪泽与《中俄伊犁条约》
(五)屈辱与抗争——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前前后后
(六)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改订新约”运动评析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