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本书记录了有关德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涉及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创作实践以及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是一座“象征歌德思想和智慧的宝库”;它曾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是一部体味智者之言、走近世界著名文学大师歌德的世界文学经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歌德谈话录(增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
作者 | (德)爱克曼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本书记录了有关德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涉及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创作实践以及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是一座“象征歌德思想和智慧的宝库”;它曾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是一部体味智者之言、走近世界著名文学大师歌德的世界文学经典。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谈话录》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文艺方面,它记录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谈话录》时期正是歌德最大的剧作《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时期,歌德自己多次谈过他关于这部剧本苦心经营的情况,对于理解这部剧本本身乃至一般文艺创作问题都是富于启发性的。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1823年 1823年6月10日(初次会见) 1823年6月19日(给爱克曼写介绍信到耶拿) 1823年9月18日(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1823年10月29日(论艺术难关在掌握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征) 1823年11月3日(关于歌德的游记;论题材对文艺的重要性) 1823年11月14日(论席勒醉心于抽象哲学的理念使他的诗受到损害) 1823年11月15日(《华伦斯坦》上演) 1824年 1824年1月2日(莎士比亚的伟大;《维特》与时代无关) 1824年1月27日(谈自传续编) 1824年2月4日(歌德的宗教观点和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2日(谈摹仿普尚的近代画) 1824年2月24日(学习应从实践出发;古今宝石雕刻的对比) 1824年2月25日(诗的形式可能影响内容;歌德的政治观点) 1824年2月26日(艺术鉴赏和创作经验) 1824年2月28日(艺术家应认真研究对象,不应贪图报酬临时草草应差) 1824年3月30日(体裁不同的戏剧应在不同的舞台上演;思想深度的重要性) 1824年4月14日(德国爱好哲学思辨的诗人往往艰深晦涩;歌德的四类反对者;歌德和席勒的对比) 1824年5月2日(谈社交、绘画、宗教与诗;歌德的黄昏思想) 1824年11月9日(克洛普斯托克和赫尔德尔) 1824年11月24日(古希腊罗马史;德国文学和法国文学的对比) 1824年12月3日(但丁像;劝爱克曼专心研究英国文学) 1825年 1825年1月10日(谈学习外语) 1825年1月18日(谈母题;反对注诗牵强附会;回忆席勒) 1825年2月24日(歌德对拜伦的评价) 1825年3月22日(魏玛剧院失火;歌德谈他如何培养演员) 1825年3月27日(筹建新剧院:解决经济困难的办法:谈排练和演员分配) 1825年4月14日(挑选演员的标准) 1825年4月20日(学习先于创作;集中精力搞专业) 1825年4月27日(歌德埋怨泽尔特说他不是“人民之友”) 1825年5月1日(歌德为剧院赚钱辩护;谈希腊悲剧的衰亡) 1825年5月12日(歌德谈他所受的影响,特别提到莫里哀) 1825年6月11日(诗人在特殊中表现一般;英、法对比) 1825年10月15日(近代文学界的弊病,根源在于作家和批评家们缺乏高尚的人格) 1825年12月25日(赞莎士比亚;拜伦的诗是“被扣压的议会发言”) 1826年 1826年1月29日(衰亡时代的艺术重主观:健康的艺术必然是客观的) 1826年7月26日(上演的剧本不同于只供阅读的剧本备演剧目) 1826年12月13日(绘画才能不是天生的,必须认真学习) 1827年 1827年1月4日(谈雨果和贝朗瑞的诗以及近代德国画家;复古与反古) 1827年1月15日(宫廷应酬和诗创作的矛盾) 1827年1月18日(仔细观察自然是艺术的基础;席勒的弱点;自由理想害了他) 1827年1月29日(谈贝朗瑞的诗) 1827年1月31日(中国传奇和贝朗瑞的诗对比;“世界文学”;曼佐尼过分强调史实) 1827年2月1日(歌德的《颜色学>以及他对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 1827年3月21日(黑格尔门徒亨利克斯的希腊悲剧论) 1827年3月28日(评黑格尔派对希腊悲剧的看法;对莫里哀的赞扬;评史雷格尔) 1827年4月1日(谈道德美;戏剧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学习伟大作品的作用) 1827年4月11日(吕邦斯的风景画妙肖自然而非摹仿自然;评莱辛和康德) 1827年4月18日(就吕邦斯的风景画泛论美;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1827年5月3日(民族文化对作家的作用;德国作家处境不利;德国和法、英两国的比较) 1827年5月4甘(谈贝朗瑞的政治诗) 1827年5月6日(《威廉·退尔》的起源;歌德重申自己作诗不从观念出发) 1827年7月5日(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海伦后》;知解力和想象的区别) 1827年7月25日(歌德接到瓦尔特·司各特的信) 1827年10月7日(访耶拿;谈弗斯和席勒;谈梦和预感;歌德少年时代一段恋爱故事) 1827年10月18日(歌德和黑格尔谈辩证法) 1828年 1828年3月11日(论天才和创造力的关系;天才多半表现于青年时代) 1828年3月12日(近代文化病根在城市;年轻一代受摧残;理论和实践脱节) 1828年10月17日(翻译语言;古典的和浪漫的) 1828年10月20日(艺术家凭伟大人格去胜过自然) 1828年10月23日(德国应统一,但文化中心要多元化,不应限于国都) 1828年12月16日(歌德与席勒合作的情况;歌德的文化教养来源) 1829年 1829年2月4日(常识比哲学可靠;奥斯塔特的画;阅读的剧本与上演的剧本) 1829年2月12日(歌德的建筑学知识;艺术忌软弱) 1829年2月13日(自然永远正确,错误都是人犯的;知解力和理性的区别) 1829年2月17日(哲学派别和发展时期;德国哲学还要做的两件大事) 1829年3月23日(建筑是僵化的音乐;歌德和席勒的互助和分歧) 1829年4月2日(战士才有能力掌握最高政权;“古典的”与“浪漫的”之区别;评贝朗瑞入狱) 1829年4月3日(爱尔兰解放运动;天主教僧侣的阴谋诡计) 1829年4月6日(日耳曼民族个人自由思想的利弊) 1829年4月7日(拿破仑摆布世界像弹钢琴;他对《少年维特>的重视) 1829年4月10日(劳冉的画达到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歌德学画的经验) 1829年4月12日(错误的志向对艺术有弊也有利) 1829年9月1日(灵魂不朽的意义;英国人在贩卖黑奴问题上言行不一致) 1829年12月6日(《浮士德》下卷第二幕第一景) 1830年 1830年1月3日(《浮士德》上卷的法译本;回忆伏尔泰的影响) 1830年1月27日(自然科学家须有想象力) 1830年1月31日(歌德的手稿、书法和素描) 同日(谈弥尔顿的《参孙》) 1830年2月3日(回忆童年的莫扎特) 同日(歌德讥诮边沁老年时还变成过激派,说他自己属改良派) 1830年3月14日(谈创作经验;文学革命的利弊;就贝朗瑞谈政治诗,并为自己在普法战争中不写政治诗辩护) 1830年3月17日(再次反对边沁过激,主张改良;对英国主教骂《维特》不道德的反击;现实生活比书本的教育影响更大) 1830年3月21日(“古典的”和“浪漫的”:这个区别的起源和意义) 1830年8月2日(歌德对法国七月革命很冷淡,而更关心一次科学辩论:科学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对立) 1830年10月20日(歌德同圣西门相反,主张社会集体幸福应该以个人幸福为前提) 1831年 1831年1月17日(评《红与黑》) 1831年2月13日(《浮士德》下卷写作过程;文艺须显出伟大人格和魄力,近代文艺通病在纤弱) 1831年2月14日(天才的体质基础;天才最早出现于音乐) 1831年2月17日(作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看事物的角度不同,须如实反映;《浮士德>下卷的进度和程序以及与上卷的基本区别) 1831年2月20日(歌德主张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排除日的论) 1831年3月2日(Daemon(精灵]的意义) 1831年3月8日(再谈“精灵”) 1831年3月21日(法国青年政治运动;法国文学发展与伏尔泰的影响) 1831年3月27日(剧本在顶点前须有介绍情节的预备阶段) 1831年5月2日(歌德反对文艺为党派服务,赞扬贝朗瑞的“独立”品格) 1831年5月15日(歌德立遗嘱,指定爱克曼编辑遗著) 1831年5月25日(歌德对席勒的《华伦斯坦》的协助) 1831年6月6日(《浮士德》下卷脱稿;歌德说明借助宗教观念的理由) 1831年6月20日(论传统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认识) 1831年6月27日(反对雨果在小说中写丑恶和恐怖) 1831年12月1日(评雨果的多产和粗制溢造) 1832年 1832年2月17日(歌德以米拉波和他自己为例,说明伟大人物的卓越成就都不是靠天才而是靠群众) 1832年3月11日(歌德对《圣经>和基督教会的批判) 几天以后(歌德谈近代以政治代替了希腊人的命运观;他竭力反对诗人过问政治) 附录一 爱克曼的自我介绍 附录二 第一、二两部的作者原序(摘译) 附录三 第三部的作者原序(摘译)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824年12月3日(但丁像;劝爱克曼专心研究英国文学) 最近我接到邀约,要我替一种英国期刊按月就德国文坛上最近的作品写些短评,条件很优厚,我有意接受这份邀约,但是想到把这件事先向歌德说一声也许妥当些。 今晚我在上灯的时刻去看了歌德。窗帘已经放下来了,歌德坐在刚开过晚饭的桌子旁边。桌上点着两支烛,照到他自己的脸上,也照到摆在他面前的一座巨大的半身像。他正在观赏这座雕像。他向我致友好的问候之后,就指着雕像给我看,问我“这是谁?”我说,“是一位诗人,像是一位意大利人。”歌德说,“这就是但丁。头部很美,雕得好,可是不完全令人欢喜。已经老了,腰弯了,面带怒气,皮肉松散下垂,仿佛是刚从地狱里出来的。我还有一枚但丁像章,是他还在世时刻的,在一切方面都比这座雕像美得多。”歌德就站起来拿像章给我看。“你看,鼻子多么有魄力,上唇也很有魄力似地鼓起;下腭显出使劲的样子,和下腭骨配合得多么好!至于这座半身雕像,在眼睛和额头部分和像章上的也大致一样,但在其余一切部分就显得较软弱、较苍老了。不过我也不是要责备这件新作品,它大体上还是很好的,值得赞赏的。” 接着歌德又问我近几天来过得怎样,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就告诉他我接到邀约,要我替一种英国期刊就最近的德国散文文学作品按月写些短评,条件很优厚,我很有意接受这项任务。 歌德一直到现在都是和颜悦色的,听到这番话马上沉下脸来,让我看出他的全部面容都显出对我的意图不赞成。 他说,“我倒希望你的朋友们不要侵扰你的安宁。他们为什么要你干超出正业而且违反你的自然倾向的事呢?我们有金币、银币和纸币,每一种都有它的价值和兑换率。但是要对每一种作出正确的估价,就须弄清兑换率。在文学方面也是如此。对金银币你是会估价的,对纸币你就不会估价,还不在行,你的评论就会不正确,就会把事情弄糟。如果你想正确,想让每一种作品都摆在正确的地位,你必须拿它和一般德国文学摆在一起来衡量,这就要费不少工夫去研究。你必须回顾一下史雷格尔弟兄有什么意图和什么成就,然后还要遍读所有的德国新进作家,例如弗朗茨·霍恩、霍夫曼、克洛林之流。这还不够,还要每天看报纸,从晨报到晚报,以便马上知道一切新出现的作品,这样你就要糟踏你的光阴。此外,你对于准备评论得比较透辟的书不能只匆匆浏览,还必须加以研究。你对这种工作能感到乐趣吗?最后,如果你发现坏书真坏,你还不能照实说出,否则就要冒和整个文坛交战的风险。 “不能这样办,听我的话,拒绝接受这项任务。这不是你的正业。你得随时当心不要分散精力,要设法集中精力。三十年前我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的创作成就会完全不同。我和席勒在他主编的《时神》和《诗神年鉴》两个刊物上破费了多少时间呀!现在我正在翻阅席勒和我的通信;一切往事都栩栩如在目前,我不能不追悔当时干那些工作惹世人责骂,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有才能的人看到旁人做的事总是自信也能做,这其实不然,他总有一天会追悔浪费精力。你卷起头发,只能管一个夜晚,这对你有什么好处?你不过是把一些卷发纸放在头发里,等到第二个夜晚,头发又竖直了。” 他接着说,“你现在应该做的事是积累取之不尽的资本。你现在已开始学习英文和英国文学,你从这里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本。坚持学习下去,利用你和几位英国青年相熟识的好机会。你在少年时代没有怎么学习,所以你现在应该在像英国文学那样卓越的文学中抓住一个牢固的据点。此外,我们德国文学大部分就是从英国文学来的!我们从哪里得到了我们的小说和悲剧,还不是从哥尔德斯密斯、菲尔丁和莎士比亚那些英国作家得来的?就目前来说,德国哪里去找出三个文坛泰斗可以和拜伦、穆尔和瓦尔特·司各特并驾齐驱呢?所以我再说一遍,在英国文学中打下坚实基础,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我很高兴,我引起歌德说出了这番话,心里安定下来了,决心完全照他的话做下去。 这时传达室报告密勒大臣来了。他和我们一起坐下。话题又回到摆在我们面前的那座但丁半身像以及他的生平和作品,特别提到但丁诗的艰晦。我们谈到,连但丁的本国人也没有读懂他,所以外国人更不容易窥测到他的秘奥。歌德转过来向我说,“你的忏悔神父趁这个机会绝对禁止你研究这位诗人。” 歌德接着又说,“他的诗难懂,主要应归咎于韵的笨重。”此外,歌德评论但丁,还是非常崇敬他的。我注意到他不满意“才能”(Talent)这个词,把但丁叫做一种“天性”,指的仿佛是一种更周全、更富于预见性、更深更广的品质。 P45-48 序言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同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一起,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名字早已为我国读者所熟知,他的作品,如《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维廉‘麦斯特》等,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目前,国内已有两种版本的《歌德文集》面市。与此同时,还有一本书虽然不是歌德本人所撰写,在我国却也同样拥有众多的读者,那就是由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 《歌德谈话录》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德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由于歌德对革命采取怀疑和疏远的态度,他就成了民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爱克曼这本记述歌德谈话的书就理所当然地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起了变化,歌德越来越受公众重视。特别是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歌德更成为“奥林匹斯神”。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也就成了“圣书”。学术界更是将这本书看做研究歌德的必读书目;有些专家甚至把这本书当做歌德自己的作品。另外,许多学者对书中记述的情景和谈话一点也不怀疑会有失真的地方,绝对相信它们的可靠性。总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学者都把爱克曼的这本书看做是客观地、忠实地记载了歌德的谈话,是一份绝对可靠的第一手文献。但是,这样看待爱克曼的这部著作与他本人的原意是相违背的。他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前言中指出:“歌德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显现出来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就我而言,我也只能谦逊地说这是我的歌德O 99爱克曼完全知道,他记载的那些情景和谈话都带有他自己的主观成分,由他塑造出来的这个歌德只是他所看到的,他所认识到的以及他所能表现出来的歌德。尽管他也力求真实,但他的最终目的不是客观地传达歌德说了些什么,而是要为歌德树立一座宏碑。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中的“谈话”,并不是歌德谈话的原始纪录,而是经过他的筛选、整理、编排和加工以后的“谈话”。但问题是,尽管书中的歌德的“谈话”并不是歌德的原话,一些学风严谨的权威歌德专家仍然认为这些“谈话”就是歌德的原话。他们这样做绝非出于无知或草率,而是来自坚实的信念。那么,爱克曼的这本书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了解一下爱克曼与歌德的关系以及爱克曼记录、加工和出版歌德谈话的过程。 爱克曼一七九二年出生在汉堡附近的农村,家境贫寒,很晚才上学读书,虽然也勉强上了大学,但没毕业就中途辍学。他从小就为生存奔波,这种生存状态决定了他的性格。他谦虚自卑,但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他不大相信自己的力量,但善于向他人学习,特别崇拜名人;爱克曼对诗歌产生了兴趣,歌德便成了他崇拜的偶像。他竭力摹仿歌德,按照歌德写诗的风格和习惯创作诗歌,一八二一年结集出版,并把这部诗集献给了歌德。歌德对他的诗集反应冷淡,但爱克曼并不气馁,他中断了在格廷根大学的学业,躲在汉诺威附近的一个地方全力撰写他的《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这是一部论文集,其中并没有什么创见,但所有的观点和论据都是来自歌德的作品,这说明他不仅仔细阅读过歌德的作品,而且理解了其中的含意。一八二三年五月爱克曼将这部已经写成但尚未出版的论文集寄给了歌德,这一次真地感动了歌德的心。当爱克曼一八二三年来到魏玛时,歌德不仅接见了他,而且建议他留在魏玛,在他那里工作。从此爱克曼就与歌德合作,一直到歌德逝世。 爱克曼留在歌德身边的主要任务是编辑由歌德亲自审订的《歌德文集》。他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歌德的全部作品。此外,还直接参与了歌德晚年的全部创作。可以说,如果没有爱克曼的参与,也许《浮士德》第二部就难以在歌德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由于工作关系,爱克曼有必要经常与歌德就各种问题进行交谈。爱克曼不仅认真听歌德的谈话,而且尽可能地记在脑子里,然后写在日记里或写在信中。很早他就开始将记在脑子里的歌德的谈话整理成文,交给歌德审阅。 一八二四年英国出版了《拜伦谈话录》,与歌德朝夕相处的魏玛公国宰相米勒也准备出版他与歌德的谈话。这些外在因素促使爱克曼下定决心将他记录的歌德谈话也公之于众。爱克曼的这一计划得到了歌德同意。既然爱克曼与歌德心中都十分明白,他们之间的谈话有朝一日要面对广大读者,这就不能不影响到他们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尤其是歌德,他大概早已将爱克曼辑录的那些谈话看做自己的潜在作品,把同爱克曼谈话看做是向广大读者阐述自己观点的一条渠道。 一八二六年爱克曼向歌德正式提出要出版他辑录的《歌德谈话录》的请求。那时由他编辑的《歌德文集》即将出版,他建议他编的这本小册子与《歌德文集》一齐出版,而且放在前面。歌德没有同意。一八三。年爱克曼再次向歌德提出出版《歌德谈话录》,这次仍遭歌德拒绝。 爱克曼是个非常执著的人,虽然歌德不同意马上出版,但回忆、整理、编排歌德谈话的工作并没有停止,只是由于主要工作是编辑《歌德文集》,这项工作就只能放在业余进行。一八三二年歌德逝世,出版《歌德谈话录》再也没有什么外在障阻了,爱克曼在编辑歌德遗稿之余全力准备这本书,一八三六年才正式出版。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从一八二三至一八二七年的谈话,第二部分包括一八二八至一八三二年的谈话。第一和第二两部分并没有用完爱克曼记下的全部材料,他要继续编第三部分。但剩下的材料又不够编一本书,于是他只好求助于他的好友梭瑞。梭瑞是来自日内瓦的自然科学家,任魏玛亲王的教师,与歌德有广泛接触。他也将他与歌德的谈话记录下来,准备出版。梭瑞这部稿子的风格与爱克曼的风格有很大不同。梭瑞并不将歌德当做偶像崇拜,对歌德的讲话也不是毫无保留的接受。他不像爱克曼那样,而是以客观的态度转述歌德的话,并常常加上一些自己的评论。爱克曼知道他与梭瑞之间的差别,所以他在采用他的材料时采取了与己有关的方针,不仅在从法文译成德文时常常离开原文,而且将间接引语改变成直接引语,以适应他自己的风格。尽管如此,梭瑞的部分还是难以与爱克曼自己的部分溶为一体。为了让读者知道这第三部分是由两部分组成,凡是采用梭瑞的部分都加上了引号。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时间跨度仍是从一八二三年到一八三二年。它不仅填补了第一和第二部分留下的空白,而且扩大了谈话的范围,特别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话题。 第三部分出版以后,爱克曼本想再出一卷,主要是关于《浮士德》第二部的谈话,可惜还没有定稿爱克曼就于一八五四年逝世,留下来的只是一些片言只语。 爱克曼是个崇敬歌德到了放弃自我程度的虔诚的追随者,他为了歌德甘愿做出最大的牺牲。正是这种出于无限敬仰而产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使他最愿意也最能够深入到歌德的内心世界,将歌德的思想当做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溶入到歌德的精神世界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思想上相融到这种程度,那他转述另一个人的观点时,不管字面上是否与原话相符,从精神实质上不会有大的出入。这就是那些歌德专家们相信爱克曼辑录的歌德的“谈话”具有最高可靠性的根本原因。 爱克曼并不具有出众的创造力,但却具有非凡的感受力和摹仿力。他领悟到歌德诗的精髓,摹仿歌德写出来的诗简直与歌德的诗如出一辙。正是这种领悟能力和摹仿能力,使他靠回忆记下来的歌德的谈话能够符合歌德的原意,经他改写过的谈话也可以读出歌德的语气。此外,爱克曼不仅是当时惟一从头到尾读过歌德全部作品的人,而且他亲身经历或者在一定程度亲自参与了歌德最后十年的创作;对歌德的生活也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正是这些难得的客观条件,使他成为无论是对歌德其人还是他的思想与创作,对他的生活与性格,习惯与爱好都有准确深入的了解。在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里,歌德不是躲在他创作的人物和情景背后的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作家,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向他人倾吐衷肠的普通人。读者直接地看到了歌德这个人,看到了他的世界以及他与世界的关系,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活生生的歌德。 不论是书中记载的谈话还是记叙的情景,都有与实际事实不符的地方。但这并不奇怪,因为即使是自己撰写的自传也很难保证所写的一切都完全符合事实。尽管书中存在着许多缺点乃至错误,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读者读任何一本书都需要有批判的眼光和创造的态度,而这一点正好也是爱克曼所希望的。他说:“如果读者要理解一位作家,他自己就得有创造性。如果他读一本书不能有所创造,那这本书就是死的。”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歌德谈话录》中译本自一九七八年在我国出版以来,已经印行十余次,发行数十万,成为同类书中的畅销书。这除了该书本身的魅力外,与译文的质量也是密不可分的。译者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具有深厚的中文功底和理论素养。在翻译该书过程中,先生以严谨而科学的治学态度,对照各种版本,直接从德文翻译;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他还加了许多见解独到而精辟的注释。虽然该译本是选译,字数还不到原书的一半,但由于先生挑选精当,译文忠实而又流畅,所以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现在,当我们将这本书奉献给中学生之际,我们再次向朱光潜先生表示我们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年三月 后记 关于本书的性质 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流行很广,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在图书目录里通常列入传记类,也有时列入文学类。爱读这部书的人不只有文艺史家和文艺批评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史家,还有关心一般文化的普通读者。一般爱好者多半把它作为传记来看。歌德这个人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高峰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西方发生过深广的影响,《谈话录》对他这个人作了细致亲切而大体忠实的描绘。读了这部书,对于恩格斯屡次评论过的“伟大的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的两面性格可以有较具体的认识。对于文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专门学者来说,《谈话录》是研究歌德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文艺方面,它记录了歌德晚年的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谈话录》时期正是歌德最大的剧作《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时期,歌德自己多次谈过他关于这部剧本苦心经营的情况,对于理解这部剧本本身乃至一般文艺创作问题都是富于启发性的。 …… 关于选、译、注。 关于选:《谈话录》全书有四十万字左右,这里选译的不到全书的一半。选的标准是内容比较健康,易为我国一般读者所理解,足资参考和借鉴。原书有许多关于应酬、游览和个人恋爱之类家常琐事,也有些涉及连译者自己也不甚了然的专门知识,例如关于颜色、植物变形、地质、气象之类自然科学方面的争论以及一般人不常读的歌德自己作品和旁人作品的评论。凡此种种,都只略选少数样品,其余就只得割爱了。译者个人的知识和见解在选择中也起了作用,所以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乃至当时欧洲一般文化动态的就选得比较多些。译者把这项翻译工作当作自己的一种学习和研究。这部书原属传记类,所选的部分应有助于了解歌德其人的精神面貌。歌德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思想上也有很多矛盾。选择中译者力求忠实,在歌德脸上不贴金也不抹黑,尽量还他伟大诗人和德国庸俗市民的本来面目。 关于译:这部书是译者译完黑格尔的全部《美学》之后开始译的。所以接受这项任务,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黑格尔在《美学》里经常提到歌德的文艺创作实践和理论,由此译者认识到歌德对近代美学和文艺思潮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译黑格尔转到译歌德,对于译者来说,是从九霄云雾中转到脚踏实地,呼吸着尘世间的新鲜空气,是一种乐趣和精神上的大解脱。歌德在思想上和语言表达上都是亲切具体、平易近人的,所以译他比译黑格尔远为容易。这不是说,译者在工作中没有遇到困难。困难首先在于歌德学识渊博,思想上有多方面的联系,译者经常感到知识有限,不能完全掌握。语言倒不像黑格尔的那样抽象,但因为是当时实际谈话的记录,虽然经过爱克曼的润色,有些地方用的还是口语,译者在这方面对德文的掌握更差。译者依据的德文本有两种,一种是一九一八年汉斯·克洛博(Hans T.Kroeber)编辑的,一种是弗朗茨·达伯尔Franz Deibel)编辑的。前者附有插图,正编和补编分成两册,后者合成一册,附有详细引得,阅读较为方便;翻译时主要是根据后者。此书在西方各国大半都有译本,有时还不止一种。译者遇到语言上的困难时,参考了约翰‘奥克生福德(John Oxenford)一八五。年的英译本和姜。秀兹维伊(Jean Chuzevill)的法译本。这两种译本都流畅易读而有时不尽忠实于原文。译者所悬的目标只有两条,一是忠实于原文,二是流畅易读。实际做到的当然和理想还有些差距。 关于注:原文版没有注,英、法文版只偶有简注,书尾附有详略不同的专名和专题的引得。本译本是选译,不便译引得,所以为着一般读者的方便,在必要时加了一些注释。注释有时只限于解释正文,也有时就歌德的某些意见或倾向提出译者个人的看法,错误在所不免,敬求读者指正。 这部选译本的部分译文和译后记请北京大学西语系几位搞文学史和德文的同事校阅过,校改时吸取了他们所提的宝贵意见,趁此表示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