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几百年来一直被人民群众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愿小朋友们能够喜欢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真切地感受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美绘少年版”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一百单八将的英雄演义,忠义侠骨,荡气回肠。《水浒传》令人们在不合理的现实中看到了斗争的光明和希望,满足了一代代少年读者心中的英雄情结和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水浒,原意为“在水边上”,指水泊梁山。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一百零八位好汉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事迹,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弘扬了人间的正气,是一曲忠义的颂歌!该书人物形象鲜明,极富个性魅力。金圣叹评价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其中,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等艺术形象呼之欲出、光彩照人,不但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人物,同时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经典。
北宋未年,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此时正是宋哲宗在位,首都东京汴梁有一个破落户子弟,名叫高二。此人从小不务正业,只好使枪弄棒,但踢得一脚好毬。因此人们不叫他高二,都管他叫高毬。后来,高毬被皇帝的弟弟端王看中了,养在府里专门陪他踢毬解闷儿。这下高毬发迹了,他便将“毬”字的“毛”旁去掉,改做“俅”字。从此,人们就都改叫他高俅了。
这位端王名叫赵佶,也喜欢踢毡,所以对高俅特别宠爱。不久,哲宗去世,赵佶继位当了皇帝,他就是宋徽宗。没到半年时间,宋徽宗就把高俅提拔为掌握兵马大权的殿帅府太尉。
高俅选择吉日良辰,到殿帅府上任。所有的下属官吏、将领都来参拜,唯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病没有来。高俅非常生气,立即派人将王进捉来,要将这个目无上司的王进痛打一顿,以解心头之恨。幸亏众位将官劝住,方才罢休,只警告不许再犯。王进不解,心想:这是谁对我如此痛恨?抬头一看,原来是他!王进认得高俅,早年高俅在东京汴梁当无赖时,曾被王进的父亲打翻在地,好几个月起不来床,敢情一直怀恨在心——可见他这次是想公报私仇,定不会就这么轻易放过王进。
王进心想:俗话说,现官不如现管,如今这高俅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要想找机会整治自己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于是王进回家找母亲商量,最后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可是能逃到哪儿去呢?王进说:“听说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求贤若渴,孩儿便去投奔他,就凭这身本领,不怕没有用武之地。”母亲也同意。于是,王进母子二人连夜起身,只带了些盘缠细软,逃离京城。
王进和母亲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住,不觉走了一个多月。这天下午,王进对母亲说:“娘,前面不远就到了延安府地界,那贼子便再也抓不到我们了!”老太太口中念了句:“阿弥陀佛,菩萨保佑!”母子二人高兴,不觉多赶了一程,错过了旅店。
眼见日头偏西,王进就对母亲说:“娘,前面有个小村庄,我们就到庄上去借宿一晚吧。”母亲说好。于是王进就带着母亲来到庄上。迎面遇到一个庄客,王进上前将缘由说了。那庄客说:“这个我可不敢做主,还是请您随我去见我们庄主,让他老人家定夺吧。”王进随着那个庄客来到一个大院,进入后堂,只见一位年纪在六十开外、头发花白的老者端坐在堂上。庄客向王进引见:“这就是我们庄主史老太公。”王进上前见礼,那史老太公也起身相迎,问道:“客官高姓大名,来此有何贵干哪?”
王进心想还是小心为是,于是扯了个谎,答道:“小人姓张,东京人氏。因做买卖折了本钱,便想到延安府去投靠亲戚。”史老太公一听,微笑道:“不妨事,哪有扛着房子走路的?如不嫌弃,今晚就住在我家,明早再赶路不迟。”又忙叫人去安排晚饭,王进称谢不已。
不想第二天,王进的母亲因为一路上担惊受怕,又旅途劳顿,累病了。史老太公闻讯前来探视,一面请郎中给老太太抓药,一面安慰王进说:“客官不必烦恼,索性在我这里多住几日,等你母亲身体康复了再走。”王进干恩万谢,就陪母亲继续住在史家庄。
一日,王进伺候母亲吃完药,闲来无事,就在史老太公庄院里散步,不知不觉来到后院。王进隔着墙头,见一个十八九岁的后生,赤了上身,正在那里耍棍。只见那棍耍得虎虎生风,更抢眼的是,那后生的后背、胳膊上还刺了九条青龙,栩栩如生,煞是好看。
王进看着,不觉喝彩道:“好!好棍法……只是还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那后生听了,收住招式,提棍向王进奔来。他站到王进面前,大声喝道:“你是何人?听你口气倒不小,敢与我比试比试吗?”
王进不愿惹事,正推辞问,史老太公闻讯赶来,喝斥那后生道:“不得无礼!”转过脸来又对王进说:“客官不要见怪,这是我那不肖的儿子,从小就爱使枪弄棒,我老汉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给他请几位教师,传授些武艺。只因他背后刺了九条青龙,远近的人都叫他‘九纹龙史进’。”
那边史进还在骂骂咧咧,不依不饶,说道:“你这厮,竟敢笑话我使棒!有本事下场来,咱们比画比画!”史老太公有意教训教训儿子,让他吃些苦头,便问王进道:“不知客官可会使棒?”王进说:“也略知一二。”史老太公欢喜道:“如此就请客官指点小儿一番,也叫他长长见识!”王进说:“只怕冲撞了令郎,老太公面上不好看。”史老太公忙说:“不妨,不妨。”
于是,王进也从架上拿了一条棍,在场地上拉开架势。史进一看,大喝一声,便举棍劈头盖脸地朝王进砸下来。王进不慌不忙,往旁边一侧身,轻轻巧巧地躲过了这一棒,同时手里的木棒平平刺出,正中史进的胸口。
史进大叫一声,“噔噔噔”退后几步,仰头便倒。王进赶忙上前一步,将史进抱住,口中连声说:“失手失手,小兄弟勿怪!”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那史进也是见过世面的,眼见自己苦练多年的武艺在人家手上还走不到一回合,深知对方武功了得。史进爱武如狂,难得遇到这样的高人,岂肯轻易放过?于是,他一骨碌爬起来,对着王进倒身便拜,口称:“师父在上,请受小徒一拜!”王进一时手足无措,心想:我们母子在此叨扰数日,多亏史老太公照应,正无以为报。又见这史进诚心诚意,憨直可爱,便答应下来。史进满心欢喜,史老太公也很高兴,立即叫人杀鸡宰羊,设宴款待王进母子。
史进请王进上坐,重新跪倒施礼,郑郑重重地给王进磕了三个响头。王进双手把史进扶起,这才对史老太公父子敞开心扉道:“实不相瞒,我本是东京汴梁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只因新任的太尉高俅陷害,挟私报怨,我母子走投无路,这才想到去投靠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来到此地,不想得遇老太公父子,这也是缘分哪!老太公放心,我王进一定竭尽全力,悉心教导令郎,等报答完老太公的大恩之后再走。”史老太公赶忙道:“如此再好不过!”大家又说起如今朝廷奸臣弄权、小人当道,感叹一番。
自此以后,王进每天悉心传授史进武艺。有了名师的指点,史进的武艺.突飞猛进,半年之后,他就已将王进的武艺学了七八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熟。有一天,王进将史进叫到身边,对他说:“大郎(史进小名)啊,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凭你现在的武艺,这十里八乡的已经少有敌手了!为师也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教你了,往后你要勤加练习,把学过的武艺融会贯通,多找高手切磋,切不可仗着武艺高强惹是生非,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了吗?”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文学圣殿中的瑰宝,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声誉。毛泽东曾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手不释卷。其内容包罗万象,如同四座知识的宝库,研读它们,对于少年读者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文化、民俗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四大名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在全国中小学纷纷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少年读者更应该通过阅读经典名著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怀着对先辈文学经典的无限敬意,我们精心组织爱好古代通俗文学的作者、画家、编者共同打造出了这套中国“四大名著”的美绘少年版,目的就是为了在古典名著与当代少年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少年读者进入古典名著这座神奇瑰丽的文学殿堂。
由于历史的局限,“四大名著”原著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合少年读者阅读的内容,在组织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处理,保证和读者见面的是一套纯净的“四大名著”。考虑到少年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在力保原著精彩情节的前提下,对原著适当进行了精简,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这样既保持了原著的风貌,又照顾到了少年读者的阅读心理。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原著中那种半文半白的语言已对当下读者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特意对文字做了白话化处理。处理的原则是:浅近但不失庄重,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原著的语言风貌,让少年读者在开心阅读故事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古典名著的神韵。精美的彩色插图是这套丛书的又一大亮点,插图作者国画功底深厚,作品中又融进了流行的漫画元素,动感十足.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作品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全国这段历史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在这一时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纷争,英雄辈出。自宋朝始,三国故事已成为说书人最好的素材,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元末明初,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的基础上,参考《三国志》等史料,加之个人的非凡创造,创作出了这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世学者评价该书“七分写实,三分虚构”,然而其在民间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正史。全书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描写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读之令人心潮澎湃。三国故事深受国人喜爱,尤其让孩子们痴迷。如今,每一个成年人都难以磨灭儿时阅读“三国”的记忆。《三国演义》用一个个英雄的故事,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激情。作品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诸葛亮的“智绝”,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被称为“三绝”。全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许多语言今天已演变为成语、歇后语,“三国”题材的京剧曲目亦长演不衰。
《三国演义》是一组英雄的群像,他们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把个人的信念、才智和勇气放大到了极致,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这套丛书能令广大少年读者感受到些许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我们将无比欣慰。书中如有纰漏之处,诚望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