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缩写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城北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纵观大千世界,中国这几十年走得步履踉跄,太不容易了。无论哪个人,只要仔细动动脑子,就肯定能源源不断给您说出一大篇来!然而,回忆宜粗不宜细。似乎也只有通过“缩写”的办法,才能达到粗中有细,让我们并不沉湎在单纯的怀旧之中不能自拔。

本书为徐城北自传,讲述了他自己传奇而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

内容推荐

今年是2008,徐城北六十六岁。2002退休,就把研究方向转入研究京城文化之中。同时开始思索回忆一生经历过的事情,这样就想着按照写小传的思路去安排文章了。青年时期饱受颠簸,遇到了许多事情,不写下来这辈子就白过了。后半生进入梨园,那是个很有趣又很有麻烦的地方,不对之解秘也同样等于白过一辈子。但生活对他本身就是杂乱的,他跳跃着缩写之,于是才形成了这本书的视角。

本书包括四个段落:少小不知愁滋味;种种忧愁渐次生;人生大处求独特;生活细节再考评。

目录

第一段落 少小不知愁滋味

长门长孙/2

“抓周”漫忆/4

两位领袖/7

海棠院落/9

乒乓声响/12

写过民歌/14

高考艰难/16

送信成方街/19

暂时变成古人/22

京南夜有飞机过/26

纸条贴向电线杆/28

车进永定门/30

北京绒线胡同197号/32

第二段落 种种忧愁渐次生

发力何方/40

“报屁股”也不行/43

“大掉头”跟上李世济/46

悄悄研究起梅兰芳/49

耗不起的年华/53

参与做电视/56

工资靠谁提/59

“玩儿”着搞起了学术/62

草木中的童心/66

竞争上岗/69

三写老字号/72

在各种镣铐之间“跳舞”/74

“生而为人”/77

第三段落 人生大处求独特

大起大落与大开大阖/82

去新疆是否“大掉头”/85

回河北“过渡”是否合算/89

最难忘“文革”漫游/92

什刹海定我终身/95

秀才人情/98

共对2050年时的京剧/100

云南·新疆·湘西/107

依附妻与女/111

喜新爱旧/115

1975,我在河北固安/118

我和塔里木比岁数/120

梅兰芳改变了我的人生/123

澳门的城市地砖/126

二叔/129

疏忽/133

树大招风/135

故园三十二年前/137

想起了浩然/141

在陈永贵墓前/144

五本书让我渐行渐远/151

旅游也分一线二线/164

登高清风阁/165

思索“鼓掌器”/167

倒退时光去旅游/169

第四段落 生活细节再考评

先吆喝起来再说/180

以“三了”映衬“三草”/183

阔别檀香味儿/186

“慈竹春辉”的联想/188

“不得烟儿抽”亦怡然/191

哪个山头都不是/194

跳出“中心”成一统/196

古诗优于唐诗/199

写书与读书/201

喊嗓子/205

卖门票与等退票/207

四条汉子/209

闲暇沉醉“小玩意儿”/212

人文精神不怕“破”/215

夜半青岛/217

由《戏品》展开去/220

我更钟情于母系文化/223

“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26

梧桐道里的心声(代后记)/229

试读章节

“抓周”漫忆

初中时期,我爷爷的四合院发生了一件事:爷爷的四哥(亲的)忽然死了,我妈让我“到爷爷瘃看看”。这是我妈的原话,她也不大看得起这位逝者,仅仅是“看看”。她没说“奔丧”,因为不止隔着辈儿,还有个值不值得的问题。我爷爷行五,死的这位行四,平时我叫他“四爷爷”。他的经历不详,从我小时一记事开始,他就住在爷爷家吃闲饭。我奶奶说过,他年轻时也做过事,但不知怎么就赋闲回了家,并且理直气壮地住在了四合院里院的东屋,是东侧饭厅南边的一个小间儿。我进过这问屋,十多个平米,只他一个人,丝毫不曾有过家室的痕迹。为什么是这样,我没问,也不敢问,但在心底有些可怜他了。他晚上总大喘气,可还抽烟。几乎咳一宿。上午基本不起床。等中午饭厅开饭,他才支撑着起床吃饭。我奶奶对他这位“四哥”比较宽容,遇到与爷爷发生矛盾时,“四哥”就常与奶奶结成“统一战线”。

他对我还行,拿出他的好宝贝给我看。是什么好宝贝呢?是一大捆扇子,扇骨特别漂亮。他给我讲,说这把是湘妃竹的,那把又是什么竹的。扇子上的画则很一般,记得其中有我大姑姑画的一幅仕女,上边还写着“四伯父大人命绘”字样。我曾一把把打开了看,四爷爷嫌我手重,连说“你手轻着点儿”。我索性就不打哥了,只是一把一把竖起来欣赏扇骨。那黄色的扇骨上,有棕色的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儿。它是怎么长出来的,我犯了嘀咕。但又看着没完。这一来,四爷爷嫌我不注重给他的这批画,以及送他画的朋友了:“我不是不让你看扇面,只是让你轻着点儿。”我依然不搭理,这一来四爷爷反倒提高了声音:“到底是长门长孙,脾气还挺大的。得了,由着你的性儿看吧。你要是真喜欢。等我死了之后,这批扇子就归你,这行了吧……”我回答:“说话算话。”四爷爷一听这话,两手一摊:“看你这孩子,看你这孩子……”等我最后出了屋,还听见他独自在屋里叨咕:“这些东西有福气,老徐家门里,似乎就只有他欣赏我的宝贝;其实,我不送他又送谁呢?”那是一种喃喃的自语,语音中有些不祥。

这次突然知道他死了,我骑车就奔了过去。见里院四爷爷小屋的门口,乱七八糟放了一地东西:他的被蒋、洗脸盘、牙具、书籍(都是破烂货),好些书籍都成为了破纸。奶奶站在院当中,指挥老妈子在归置他的东西:“好好晒晒,下午就卖给收破烂儿的吧。”老妈子都嫌脏,用一根棍儿一个劲儿在地上拨动。奶奶没料到是我来,一见面就问:“你爸你妈呢?”我声音很冲地回答:“没空儿,叫我过来看看。”奶奶听这一说也不大满意:“到底也是他们的亲四伯呀……”我蹲在地上一扒拉,问:“奶,四爷爷那批扇骨呢?”奶奶没明白,我继续说“一共二十一把呢!他早说过,等他死了后,这批扇骨就归我了……”

奶奶没搭理我,只是小眼睛一再盯着我看:“没想到,你四爷爷还有东西让你惦记着……”

我猛然发现一个破报纸卷成的纸卷:“哈,在那儿裹着呢!行,这东西归我啦。奶,我回家怎么告诉我爸我妈呢?”

“啊,也没什么。告诉你爸你妈、这儿也没什么事,叫他们就别为这事过来啦。”

“奶,那我走了。”我转身出了院门,骑上车,骑远了。这捆扇骨从此就跟上了我,我依旧觉得只是扇骨好,那些扇面上的画都太一般。我四爷爷那入,后半辈子就“耗”在爷爷家吃闲饭,他实在没什么别的嗜好,就喜欢点破玩意,其中也就这点扇骨让我看上了。从他死那年到今天,有半个世纪了。这半个世纪中,我们这个大家族,其中也包括我个人,都没少经受颠簸。但居然,这捆扇骨一把也没丢,真不易。只不过我每隔一些年,就换些新报纸重新包裹。有时高兴了,还翻开逐一看看,也顺便想一想原先拥有这些扇骨的四爷爷。然而,仅仅是“顺便”。

记得闲翻《红楼梦》,当贾宝玉还在周岁的时候,他父亲贾政为了测试他的喜好,就把玉器、脂粉、笔墨、钗环一些高低不同的劳什子统统摆在他的面前,看他到底抓千_么。结果,贾宝玉抓了脂粉。于是贾政就非常地不高兴了,认为他没出息,将来也成就不了大事业。还说,通过这种叫“抓周(岁)”的手段,可以测试小孩子的将来,是一种很灵的方法。

我在诸多旧东西旧玩意还很多的年月与环境中,对四爷爷的其他“遗产”不屑一顾,惟独早早就看中了扇骨。不也有些禀异的气数么?由于大姑姑年轻在家里当大小姐时,曾跟著名女画家王淑晖学过仕女画,所以奶奶身边还保存着许多大姑姑学画时的用具,各种毛笔啦,小碟子啦,墨啦,等我后来读高一喜欢起画来的时候,我到奶奶那里一起就“包圆儿”拿走啦。那年月,似乎我对美术的兴趣早于看京戏。我每到中山公园玩时,总要去唐花坞看一看花房,顺便再看看其中有无“值得写生者”。如有,就近再“读”两眼。眵’谓“读”,就是把绘者的画、绘画周边的环境等等,都统一做一番扫描与归纳。所以,笔墨之类早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种子。到后来,高中毕业遇到我人生最不顺的年月,我就又收拾起画笔之类,自己跑到唐花坞去写生了。我在心里对那些用具说:“哈,你们遇到了我,也算是有福气的,知道么?”

P4-6

序言

与同年龄的朋友相比,我走过的路或许曲折,前半生遭遇的坎坷或许要多一些。我前半生茫然无绪,经常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经常气急败坏更头破血流,但也从中体会到一些人生真谛。真要感谢我们的这个时代,它终于在该转折的时候转折了,否则不知道还要出什么乱子。您不妨看一看生活中奔突、旋转着的各种图象,其中有没有内在的头绪呢?或许有,但当时的主人公——我,却看不出来。必须是大的时代先发生新的转折(如粉碎“四人帮”),随后我的家庭也迅速好转(国家对1957年的事终于给予“改正”了),加之我在新疆、河北基层遭遇到的十五年磨难,让我也随之产生出质的飞跃,我终于从千般苦难中咀嚼到了明确的甘甜。而这时,政府也正在俯瞰着热气腾腾的大地,筹备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新时期的工作……就是这样的一个二十年的轮回,终于让我这“天生的倒霉蛋”遇到并赶上了。1979年底,我回到北京,从此开始寻觅、开创自己的后半生。

我选择了一些零散却还有趣的短文,章,组成了这本书的正文。不能有大块文章,更不能正襟危坐,今天读者没兴趣听人坐而论道。我希望在聊天当中述说往事。

又,我搜罗出几组照片,并加以文字说明,以此来和正文呼应。我这一辈子究竟感悟到哪些最贵重的东西?

第一条:母亲宽厚地把她的爱布施于我。但她的爱又何来?当然受到外公外婆的滋养,也与她就学的苏州学校有关。十年之前,我偶然与母亲的母校接上了“关系”。这个学校曾培养出如费孝通、杨绛、何泽慧等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母亲有幸,能够与这些优秀的人物为伍。于是,我在十年问不断地进入这所母校,并在该校两次校庆时为他们写了两本书。

第二条:逃难与旅游。二者貌似完全对立的两极,于我来说却力求让它俩结为一体。我在最困难时:不得不流浪天涯。我用传统文化把握自己不学坏,逐渐从跌宕中理出头绪,尽量掌握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条:忍耐与冲锋。前半生我总碰上不顺,你不能怪人怪物,要怪只能怪罪自己努力得不够。实在没办法时,高压之下只能忍,并为将来大干特上做准备。人家或许笑你傻,可我就傻着做了不少笨功夫。后来终于通过写了一个京剧剧本而获得调回北京的机会。

第四条:古典与现代。我干的是京剧,喜欢写些旧体诗词,还爱进入老字号活动……这些都是古典的范畴,但不妨碍我用现代精神去审视它们。

第五条:奋斗与栖息。进入晚年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基本工作在北京;同时又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争取出去换换感觉?去哪里?——去苏州杭州,去深圳澳门……专门挑拣与北京反差大的地方。

第六条:景仰其人与琢磨其路。我爸我妈都有比较广泛的交游,遗留给我的精神世界是宽广的,认识的人也是多的。于是,我把景仰其人摆在第一位,随后才是琢磨他们各自成材的道路分别有哪些特殊性。

第七条:小玩意与大道路。学习文化大家不宜正面学,我没有在著名高校中正襟危坐并皓首穷经,而是散淡在生活底层,玩耍着侧面,偏锋着平扫。时常抓住一些小玩意儿带回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久而久之,就从自己的角度学到手。

第八条:对城乡差别的深入思考。我年轻时去新疆跑河北,在基层飘荡了十五年,我把自己的华年献给了农村与农场。中年回到了城市,但也难忘边疆基层的老农或老职工。通过学习,我逐渐懂得城市化是一条前进的大路,但如何把农村收纳进城市的怀抱,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要叫《缩写人生》呢?

纵观大千世界,中国这几十年走得步履踉跄,太不容易了。无论哪个人,只要仔细动动脑子,就肯定能源源不断给您说出一大篇来!然而,回忆宜粗不宜细。似乎也只有通过“缩写”的办法,才能达到粗中有细,让我们并不沉湎在单纯的怀旧之中不能自拔。  不管明天有什么新的麻烦,我们不还得挺起胸来继续向前么?

作者

2007年6月31日

后记

梧桐道里的心声(代后记)

我们小区一共十几座楼,小区主干线之侧楼有一条平行道路。道路两旁长满了梧桐树,每棵树都需要两人才能合抱,当年的开发商,预见到这里可以成为“卖点”,便英嬲地把某期楼盘命名“梧桐道”。目前小区开发完毕,老年居民习惯晚上来这里做操锻炼身体。我两三年前参加进来,觉得不错,就一直坚持到今天。梧桐道入口处竖立着电子屏幕,上边不断流动着信息:比如天气预报,比如是否停水停电,还比如基层政府或管委会颁布的时政口号。最近地震之后,第一条就增加为“人间有爱,福佑中国,奥运必胜”……我瞅了一眼,觉得那个“必”字值得推敲。它当然是指我们要在奥运中争取全胜。可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地震,有那/z,多国家不远万里派出专家组参与抢救,我就觉得这四个字不妨改成“奥运同胜”,似乎就更好一些。

没时间细想,还是先去做操吧。我站到自己的固定位置,我们这批老年大军,在音乐的节拍中,都规范地伸胳膊伸腿了。这是一套叫做“回春医疗保健”的体操,涉及全身的肌肉与穴位,拍拍打打,对身体很有益。我两年前因腹部结石使得左肾萎缩,碎石后左肾依然略小。医生说如果是青少年则恢复很快,像我这把岁数“就凑合着吧”,但这给我不小的精神压力。妻子比我坚毅,坚持几管齐下——严格控制饮食,既要基本吃素,谢绝饭局,还要保证营养;坚持作息制度,减少出差;此外还非常赞成我到西北郊的皇家园林散步……终于,严格赢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几天前单位体检,B超中发现左肾已恢复正常。

我深感幸运,也深谢生活给我带来的恩宠。我还能再做些什/z,事呢?

北京地铁五号线的开通,给我进城看戏带来极大方便。我从家骑车到地铁站只要五分钟,从那里下地铁,二十五分 就能到达东单,步行着就可以去长安大戏院了。最近,承蒙上海昆曲剧团赠票,我一连五晚进城看戏,真是破了记录。在前排茶座区遇到多年熟人,彼此都非常兴奋。

前不久上海王元化老人病逝,我深感悲痛。十年闻我三次在上海请教他老人家,第一次在他家中,后两次则在医院。再后,听说他身体很不好了,就再没敢打扰。承蒙他送过我一些书,但我一直没能钻进去。其中就遇到一个“知性”的障碍(人类认识外界有三个层次:感性、知性与理性),咱们对其中的这个知性,就长期忽略了。十年前我写过一本《京剧与中国文化》的五十几万字的书,第二年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再后一年,被台湾拿去出版,更名为《京剧春秋》。我曾默想,五十几万字的学术著作,能先后在海峡两边出版,也算是“可以”了。不料最近又有一家国内的出版社看中而再版,但要求我再更换一个书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道理。但这一来我可费了:赶力。想一个确切的书名很不易。最后,我终于想出一个《京剧的知性之旅》,出版社很赞成,书很快就将面世。但我为写自序煞费苦心:我先去信问王元化的学生:王元老关于知性的论述存在于他的何书何节?回信很快,指出了“何书何节”。我到书架上一查,原来王元老早就赐赠该书!但我没看,而现看也不懂!我还发现,王元老是根据知性的史实去谈的,他追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都是怎么说的,然后逐一展开论述。可中国的知性又是怎么回事呢?似乎应该讲,它与德国古典哲学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因为京剧近二百年的历史,基本是在主演主导下的一种演出盲动。纯感性的行为是大量的,偶然也能上升为知性,等再想上升到理性,那就非常非常地难堪了。我上世纪八_一年『弋在中国京剧院工作期间,遇到众多有丰富经验的老演员, 他们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他们能把感性上升为知性。我在这方面受到的教益多矣。我在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知性的生动例证,但今后的问题还在于需要进一步把中国梨园的知性进而弄清楚并搞透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认真读些书是不行的。老实讲,我早年在北海旁边的北京图书馆是认真读过几年书的,那时有幸得到沈从文先生的指导:先在目录室查阅卡片箱,然后填写借书条送进借书处,再后就是超过半小时的等待,最后所借之书终于从流水线上送出……这些于我都是遥远而温馨的回忆。如今大不同了,读者在家里上网,就可以浏览到国家图书馆的全部书目。进入馆内,通过电子装置就可以借书。而所借之书很快就能送达读者手中。更有甚者,那里的朋友告诉我:有少数很“先锋”的学者,把他需要的两千部图书全部下载到光盘,于是他的研究就完全在电脑上进行,“读”与“写”完全达到了“无纸化操作”。尽管目前能够这样做的人还不多,但毕竟也是开了城市化的一种先河。我景仰着也遐想着,默默看着家里的书房中的各个书橱,难道有一天我也要把你们彻底废黜么?

徐城北

2008年6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