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的美丽经得起时间打磨。但她的美丽主要还不在外表,而在于她优雅、高贵的气质。作为一个年轻的后母,王光美始终表里如一地视继子如已出,把一个结构复杂、成员众多的大家庭经营成中南海最幸福的人家;贵为共和国第一夫人,她坚守一颗平常心、为人处事,应付自如,落落大方;在身边逆境以及随后而来的身陷囹圄的漫长岁月,她与丈夫患难与共,坚贞不屈,选择有尊严的活着……王光美有说不尽的哀愁。王光美不幸经历了家庭顷刻间坍塌,亲人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虽然她选择了有尊严地活着,然而在十二年漫长的囹圄岁月里,她承载了失去新人的悲愤和牵挂子女的伤育……
王光美的美丽经得起时间打磨。但她的美丽主要还不在外表,而在于她优雅、高贵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她开朗豁达的性格,来源于她善良宽厚的品德。作为一个年轻的后母,王光美始终表里如一地视继子如已出,把一个结构复杂、成员众多的大家庭经营成中南海最幸福的人家;贵为共和国第一夫人,她坚守一颗平常心、为人处事,应付自如,落落大方;在身边逆境以及随后而来的身陷囹圄的漫长岁月,她与丈夫患难与共,坚贞不屈,选择有尊严的活着;历尽岁月沧桑和人生磨难,晚年的王光美宽容大度,淡泊名利,倾心致力于扶贫救困的慈善呈业,那份如古乐一般高贵的气质,那份像秋叶一样成熟的美丽,更是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她有说不尽的美丽
王光美不幸经历了家庭顷刻间坍塌,亲人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虽然她选择了有尊严地活着,然而在十二年漫长的囹圄岁月里,她承载了失去新人的悲愤和牵挂子女的伤育。而心爱的丈夫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一起“被人民误解”则是她痛彻心肺的伤口。寒冬过后,一场春雨洗冤尘,王光美终于获得新生,然而心理创作的医治仍然漫长。直到晚年,饱尝铁窗之苦的她还留有一个心理障碍:不喜欢防盗门……晚年,王光美致力于慈善事业,一次次走进贫困山区,看到还有那么多妇女生活艰难,仁厚的老人又新添牵挂和哀愁。
——她有说不尽的哀愁
在大学期间,王光美学习比中学阶段更加刻苦,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晚上经常学到深夜。为了能安心学习,她要母亲把家里原来的一个过堂封起来,做成了一个小房间,然后搬出妹妹们的那个房间,每天晚上在里面睡觉、看书、做作业。
据北京辅仁大学校史资料记载,1943年9月12日,辅仁大学公布的学业优良的学生名单上,王光美名列榜首,平均成绩高达89.2分,这一成绩不但在女生中独占鳌头,而且同届男生也很少有人能及。佟先生回忆说:“说王光美是物理学部几个女生中最聪明的,这没什么问题。”
1943年7月,王光美大学毕业,她到晚年还记得当年她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利用光学测量距离》。内容虽然并不十分深奥,但严密的论证过程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本科毕业后,王光美接着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留校担任助教,有了一份不多的薪水。因为辅仁大学有规定,研究生当助教,薪水只有专职助教的一半。王光美每次领到工资,都要如数交给母亲,自己不留一分钱。她晚年回忆说:“我这个人有个怪脾气,就是不愿意领钱、摸钱。通知我去领薪水,还真不好意思,也不问多少,给了就走。”她不愿意摸钱的习惯一直保持到老。
王光美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的课题是宇宙放射线。这是一门艰深的专业,对一个女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时辅仁大学硕士研究生并不多,女生就更少,导师上课时常常只有她一个人。但她每堂课都没落下过,一个人钻研得非常认真,而且乐在其中。在研究宇宙射线过程中,她还对原子物理学产生了深厚兴趣。抗战已经露出了胜利曙光,她暗暗用功。打算拿到硕士学位后,再去美国深造,攻读原子物理博士。
王光美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军阀混战、国民党腐败统治以及国土沦丧时期度过的。在国家衰败、人民贫困的现状的刺激下,她渐渐接受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并萌发了“居里夫人梦”——做一个对祖国、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
1945年7月,王光美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并继续留校担任助教。这期间,她辅导了一个名叫邓昌黎的物理研究所本科生。这位同学后来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高能物理学家,曾担任美国阿冈(Argonne)国家实验室粒子加速器主任和费米研究室核心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回国参加中国第一个原子加速器的建设。
60多年后,邓昌黎先生对王光美老师当年的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她是一位亲切、乐于助人的老师。1945年到1946年,我在辅仁大学物理研究所读书。她很乐于帮助我们解答当学生时遇见的课业难题。她知识丰富并且很有能力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1945年8月,日本人在投降书上签字,八年抗战终于获得胜利。人们欢欣鼓舞,似乎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王光美和物理系的几个助教自己筹钱创办了一份综合性杂志《青年之友》,向民众介绍新科技、新思想。她本人积极撰稿,翻译了一些美国杂志上的文章,其中一篇叫《雷达》,很受读者喜爱。后来因为纸张涨价,杂志办了三期就停刊了。
王光美的才学深得系主任欧斯特教授和导师严池教授的赏识。严池教授特意为她写了几封去美国留学的推荐信。第二年,她果然收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承诺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她完成原子物理博士研究生学业。
但是一年之后的王光美并没有按她原来的打算去美国,她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去延安。告别辅仁大学那天,她没敢去向导师辞行,“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对老师说……”她晚年回忆说。
据王光美的女儿刘亭回忆,“文革”后,有几位华人物理学家来拜访她母亲,曾对她说:“你妈妈最应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而且是非常杰出的物理学家。”
对王光美弃美国而投延安的人生选择,邓昌黎教授有过非常理性的评说。2006年10月,他在接受《新世纪》杂志采访时说:“物理学是一个困难的领域。我不确定若她追随物理事业是否她已经取得很大贡献。无论怎样,在中国1949年的政治社会空气下,我认为她追随中共的政治事业是明智的。当然,那时没有人可以预见后期的悲剧。无论怎样,她在出狱后仍拥有几年光辉充实的生活。我觉得总的来说她对她的整个人生是做了一个好的选择。王光美女士有着非常充实和丰富的人生,同时她也为新中国做出了贡献。她生活的一些部分或许是不幸的,也许有些人觉得是悲剧,但总的来说她是成功的。她的亲人朋友应当为她而感到骄傲。”
P18-21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光者美行,生者缅之。在王光美逝世二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此书缅怀这位坚强的女性、伟大的母亲。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王光美女儿刘亭亭女士,以及王光美生前秘书王筱苏女士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姜琳女士也为本书的前期工作投注了许多精力,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