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藏生灵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美国)乔治·夏勒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将带着读者随作者走进羌塘,了解他在异国他乡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书中介绍了许多科学保护原理,又不乏浓浓人情与精彩的故事,因此这也是一奉普及宣传野生动物保护,介绍神秘羌塘的佳作。相信它能激发更多的人热爱羌塘、热爱野生动物,并身体力行投身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内容推荐

一片广袤的僻壤,狂风激荡的原野,贫瘠的荒地上冰峰高耸,这就是藏北羌塘。尽管其南部边境是游牧民族的园,但这里的大部分地域属于那些成群结队、却已非常稀有的野生动物,如野牦牛与藏羚羊。没有多少人看到过它们,更罕有人研究过这些生灵。

多年以来,有一位全球知名的生物学家夏勒(GeorgeB.Schaller)一直渴望来到羌塘,但西藏一直大门紧闭;直到1988年,他终于得到中国政府许可,成了建国后第一个进入这片无人区做自然研究的西方人。他孜孜以求,探寻着这些无人研究过的生物的基本线索。“一个物种越是遥远与难懂,记录其生命轨迹的挑战就越大”,他这样写道。

“往往是生物遭到残杀、栖患地被吞噬之后,或者物种已经无法挽救、成为梦影的时候,针对危机,保护工作才得以开始。”夏勒继续写道,“因此羌塘提供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机会,来研究、保护及管理一个尚未遭受破坏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正是夏勒及其中国同事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府,将这片20多万平方千米的高原区域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保护区。

夏勒用精彩、生动的文字和图片描绘出了世界上最偏僻与不为人所知的一个区域。这份独特的记录把我们带到羌塘,带到那些神奇地貌、野生生物及传统游牧社会之中。他还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远景。这本书值得任何一个对世界上最后的荒野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珍存。

目录

前言

1987年6月

1990年7-8月

1991年6-7月

专题:拉萨-西藏的中心

1991年11-12月

1992年6-7月

1992年7-8月

1993年10月

专题:农民今与昔

1994年6月

后记

1997-2006年重回羌塘

中英文人名对照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紧靠喜玛拉雅山、海拔在4000米以下的藏东与藏南有着较好的气候、森林和耕地、城镇和寺庙。但还有另外一个西藏,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那些无树的草原和狂风不止的山地上,只有游牧民们放着牦牛、绵羊与山羊;另有大片的荒地连游牧民们都无法生存。这就是羌塘,从青海的西南角向西一直穿过西藏,向北直到新疆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

青藏高原面积246万平方千米,被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其他宏伟的山峦环绕。它最早形成于4000万至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朝北飘移,与亚洲板块的南边相撞,印度次大陆北部滑入亚洲板块的边缘,地壳变形造就了喜玛拉雅山脉,而压力与断裂导致了青藏高原的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眠,2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又一次隆起,800万年前(中新壯晚期)的最后一次抬升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高原地形。青藏高原东部与南部的河流外流人海洋,如黄河、长江、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译者注)、雅鲁藏布江(下游叫布拉马普特拉河——译者注)等。其他的大部分地区,包括羌塘,都由群山围绕的湖盆组成。有些湖盆已然干涸,有些湖盆没有外流河,变成咸度不一的咸水湖,只有少数由冰川源源不断供给水源的湖有可饮別的水。一座座戴着冰帽的雪山升起在山丘、平原、荒野与沙漠之上,或者訏峰突起,或者连绵不绝,大部分在海拔6100米以上。

我的心留在丁羌塘北部,这个中新世景观的最偏僻处,那里牧民甚少,动物繁多——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盘羊、藏原羚以及棕熊等——都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物种,深深吸引着我。一个物种越是遥远与难懂,记录其生命轨迹的挑战就越大。就像我喜欢在精神王国漫游一样,我也喜欢在物质世界中不断探索。长久以来我一直在研究的有: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喜玛拉雅山区的雪豹、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沼泽里的美洲豹、中国竹林中的大熊猫、蒙古戈壁沙漠中的野骆驼、扎伊尔热带雨林中的山地大猩猩,但童年记忆中的羌塘一直在心头挥之不去。对于未知的世界,我们是不是也会患上“思乡病”呢?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西藏是‘个渴望、幻想与逃离之地,是精神上的纯净与智慧之地。这片神秘的土地,长期封闭隔离不为西方世界所知。

1951年和平解放后,西藏仍然对外封闭,但我渴盼如故。我并非想去填补地图上的空白,或去研究藏传佛教问题,或者过一种浪漫的生活,我只想研究和保护西藏独特的野生生物群落。

1980年,西藏自治区开始允许一些旅游者入境,着手发展经济,解除诸多禁令。当我1980年第一次来到拉萨时,我立即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象征意味与神圣气氛。布达拉宫如此神奇美丽,与背后的山峰浑然一体,像一艘发光的帆船,白色和赭色交相辉映,加上金色的屋顶,在起伏的群山间漂浮,就像行驶在幻觉的海洋上。还有大昭寺,最神圣的庙宇,仍然是从青藏高原各地长途跋涉步行来此朝圣者的圣堂。

我对羌塘的向往显然还夹杂着过去的想象,但1985年的最初几周我意识到面临的现实。我了解到,羌塘的野生动物的确需要有人替它们说话。往往是生物遭到残杀、栖息地被吞噬之后,或者物种已经无法挽救、成为梦影的时候,针对危机,保护工作才得以开始。然而羌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罕有的机会,来研究、保护及管理一个尚未遭受破坏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1985年10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了羌塘,雪深可没足。通常雪后,地面积雪随凤吹日晒迅速融化,但这次大地是如此安静,保持着酷冷。藏羚羊在齐膝深的雪中艰难觅食,不得不比往年冬季迁徙得更远。很快数以千计的藏羚羊陷于饥饿,无力地躺倒在巨大的、寂静的白色雪原上,再也爬不起来,直到大雪掩埋了它们的尸体。同样为了果腹,藏野驴不断在雪地刨坑直到它们的前蹄红肿。卡车司机们射杀走失到公路边的动物,把肉卖到市镇上。

搭乘一辆由拖拉机拖动的四轮货车,我们越野旅行了9天,考察野生动物及牧民的状况。每隔数里,无边的白色雪原中,就会孤零零地耸立着两三座牦牛毛编织的黑黑的帐篷。神情沮丧的羊群聚集在帐篷边上,不远处就有它们饿死的“亲戚”们的肉和皮。有一顶帐篷边显然发生过野生动物的“大屠杀”——7头岩羊、5头藏野驴、1头藏羚羊、1头藏原羚,射杀这些虚弱的动物显然非常容易。每到一个帐篷,我们都会被邀入内,受到热情的传统风俗的款待。作为客人,我们被安排坐在房屋中心的火塘的右边,喝上几杯酥油茶。一位妇女用手拉羊皮风箱鼓风,直到晒干的羊粪被点燃,我们借此取暖。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把帐篷挤得满满的,他们都包裹着厚厚的“苏巴”,这是一种用羊毛衬里做的羊皮袄。我也很想有这样一件衣服。晚上帐篷里温度低达零下34摄氏度,我们不得不让拖拉机的发动机整夜开着,不然拖拉机会被冻住。牧民告诉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牲畜挨饿,这会让来年非常难过。他们得靠卖羊肉和羊毛换取现金,买酥油、茶叶、糌粑以及其他必需品。

当俄国人尼占拉·普泽瓦尔斯基(Nikolai Przewalski)l 870年第一次穿越这里时,当地根本无人居住,毫无疑问,对于那些无备而来的人,这块土地太过恶劣。他写道:“1870年2月,一场强烈的雪暴和随后的低温严寒,使一支从拉萨出发的探险队的1000头运货牲畜悉数死亡,300名强壮的队员只有50人存活。”偏僻的区位使得这里无人敢来,而巨大的危险却保持住了它的美丽。但在20世纪50年代,一条从格尔木直通拉萨的公路修通,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人迹。

在羌塘的这些口子告诉我,这里的生命是多么脆弱,这种边缘状态的平衡是多么不稳定。一场暴风雪可以使一户牧民变成赤贫,可以使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锐减到惊人的程度,需要许多年来恢复。商业猎杀时有发生,野牦牛在部分区域已绝迹。牧民们逐步向荒原深处挺进,占据了那些二三十年前仍为野生动物统治的区域。此地要开展的仟何项口邢必须考虑到牧民,只有他们的合作和参与才能确保野生动物的未来。

我只被允许沿着羌塘的边缘,在青海与南疆开展了数年的野生动物调查,但西藏境内的羌塘核心地带仍然是我的禁区,那里拒绝所有外国人的到来。中国组织对羌塘地区的科学考察不断深入,但自1908年以来羌塘没有任何西方人的身影。1950年,常驻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的两位美国领事:富兰克·本萨克(Frank Bessac)和道格拉斯·马柯南(Douglas Mackiernan)及三位白俄罗斯人因为新疆解放战争而穿过羌塘逃往拉萨。西藏的戍兵开枪打死了马柯南和两位白俄罗斯人,但其他人安全抵达。自此,除了那些早已逝去的探险家的著作和目前还健在的富兰克·木萨克的记忆,羌塘从西方世界的视野中消失了。

我想搭建一座记忆之桥来连通今昔。野生动物固守着这片无垠的草原,大部分地区从未有过家畜的身影。现在没有人目睹过养满牛羊之前的美国西部了,那些没有围栏的野牛群和没被耕种过的自然草原。我担心羌塘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从山顶上远眺羌塘,一块单调、灰暗、难以想象的艰难之地,依然占朴宁静,看似空阔但并不孤独。斯文·赫定写道:“这是一块多么伟大、一块完全被上帝遗弃的土地!”我深有同感。因此,一直以来我总想找到它的真义。

1986年和1987年我又回到羌塘的边缘地带。第三次旅程之后,我递交给林业部(现已改为国家林业局,译者注)——我考察的中方支持者——一份备忘录。在里面,我表示“平坦草原上的动物很容易被杀害与灭绝。这已经为19世纪下十叶美国平原上的那些野生动物的大灭绝所证明。在发展的压力给当地带来负面影响之前,现在需要马上开始这个区域的保护”。我建议将羌塘389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划为保护区,在那里野生动物叮以得到很好的管理,并控制发展的速度。这样的保护工作将“符合中因对于资源合理使用的承诺,并支持当地的传统文化对所有生物的保护”。林业部的官员非常友好地听取了我的建议,阅渎了我的汇报,对于如何采取行动进行了商议,并表示考虑我想研究这个区域的要求。1988年,经过一系列程序,我终于被允许来到羌塘开展工作。

P9-12

序言

中国青海省,穿过一个幽深峡谷的道路不断攀升,将近山顶,天空豁然开朗,山峦开始变得圆浑,在一场大雪后白光闪耀。我们在4800米高的昆仑山的山口稍作休息,然后就进入了羌塘(羌塘主体部分在西藏境内,但也有少部分在青海西部和新疆南部。这里是指位于青海省的羌塘的东部边缘——译者注)。山野一望无际,向南延伸,直到视野的尽头。我让司机停车,在引擎盖上架起望远镜,住中同同伴们等待之时迅速扫描前方的地形。周围一片死寂,青藏公路像一条黑线切开白色雪原,似乎没有丝毫生命的痕迹。但透过望远镜,在远远的一个斜坡上我看到发藏野驴,藏语发音“Kiang”。移动望远镜,我共数到262只藏野驴,或形单影只,或成群结队。另外还有几群藏羚羊,正在雪地里刨着找食。虽然寒冷直透重衣,望远镜上的手指麻木失去知觉,但我狂喜不已。在1985年10月的这一天,我终于看到了羌塘,虽然仅仅是它的东部边缘。我对羌塘的想象终于和现实相遇——在这片充满野性的荒凉土地上,人类罕有涉足,而动物恬静生活。

“羌塘”在藏语里意为“北部平原”。词语不仅表达意义,还传递感情。“羌塘”就是一个充满了威慑力与诱惑力的名字,它让人联系越辽阔的大地与号叫的天空。这种景观我从未见过,但在我少年时代阅读斯文·赫定(Sven Hedin)的书时就似乎已然神会。赫定这样写道:“我们同未知世界越行越深,把一串又一串山脉抛在身后。每穿过一个山门,一片新的景观就会展现在我面前,展现出它的野性、荒芜的远景,直至那神秘的地平线。”斯文·赫定,伟大的瑞典探险家,三次来到青藏高原这个最偏僻的区域进行长时间探险,最后一次是在1906至1908年间。

后记

乔治·夏勒博士是我最崇敬的人之一。WCS办公室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夏伯伯,因为在生活中他非常地慈祥,对身边的人照顾有加。我在WCS工作非常幸运的一点就是,能与夏伯伯共事。2005年,我申请了WCS中国项目主任的职位,夏伯伯来中国对我进行面试,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之后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夏伯伯。

夏伯伯已是74岁的高龄,但他仍然对野外工作充满热情。2007年11月,他在西藏羌塘,也就是这本书描述的地方,野外工作了一个多月,而几天前我刚刚收到他的E-mail,在E-mail中他谦逊地希望我能够准许他(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向合作者表示尊重)利用来中国参加雪豹会议的机会,去青海开展2个星期的普氏原羚的野外工作,等到3月份他又要到羌塘开展野外工作。恐怕这个世界}二没有哪个科学家像他这般高龄却仍然活跃在野外的艰苦环境中。每每想到这些,都让我对夏伯伯增加几分崇敬。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在一起,亲密的接触并没有使这种崇敬感降低,我看到与了解的始终是一位为了世界的野生动物贡献自己一生的人,这个人在艰苦的工作中始终自得其乐,从无抱怨。

夏伯伯对西藏情有独钟。20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开展了大熊猫的研究之后,就主要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开展工作,其中包括青海的可可西里和三江源,新疆的帕米尔和昆仑山,而他研究最多的地方则是西藏羌塘。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始终渗透着他对西藏羌塘这个神秘之所的热爱。也正是他的这种热情,推动了WCS中国项目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去申请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

2007年7月份,在这个项目启动的时候,我终于有机会随夏伯伯来到书中介绍的那曲、双湖、尼玛、色林错等地,平生第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见到众多的哺乳动物、纯朴的藏族牧民、辽阔的原野草地以及碧蓝的高原湖泊。这个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充满了自由的生命,我也越来越多地理解了夏伯伯对这里的眷念。WCS中国项目能够为保护这片宝贵而稀有的野生动物避难所作出努力,全靠夏伯伯的指引。

虽然羌塘占据了西藏几乎一半的土地,但它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完全陌生的。这里空气稀薄,光照强烈,植被单一,却是成千上万的大型哺乳动物的家园,最知名的有藏羚羊、雪豹和野牦牛,还有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盘羊、狼、棕熊和西藏沙狐等等。20世纪90年代,夏伯伯第一个揭露了藏羚羊数量大量下降达80%以上的原因,促使国家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二大自然保护区。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为保护藏羚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才使得现在我国的藏羚羊数量处于稳定上升的状况。但是目前这个中国最后一片受人类干扰极少的大面积荒野,也面临着草场过度放牧、人口和牲畜增加、矿产开发、环境破坏、偷猎等问题。同时,由于野生动物受到保护,数量得到了增加,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特别是棕熊吃羊、伤人毀房,以及藏野驴和家畜竞争草场等等。这些都意味着保护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不断变化,新的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WCS的羌塘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正是为迎接这些新的挑战而设立的,实现并维持羌塘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这本书将带着读者随夏伯伯走进羌塘,了解他在异国他乡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书中介绍了许多科学保护原理,又不乏浓浓人情与精彩的故事,因此这也是一奉普及宣传野生动物保护,介绍神秘羌塘的佳作。相信它能激发更多的人热爱羌塘、热爱野生动物,并身体力行投身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夏伯伯在书中反复提到了合作者的重要性,WCS中国项目于2007年7月在拉萨建立了办公室,开展了羌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真正体会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因此我很高兴有机会借出版这本《西藏生灵》中文版的机会,代表wCS中国项目以及夏伯伯本人表达对各合作单位的衷心感谢,其中有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西藏自治区林业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wwF西藏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环保局、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感谢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解焱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

中国项目主任

2008年1月1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30:20